• 1.05 MB
  • 2021-06-16 发布

高考卷 05 高考文科数学(山东卷)试题及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5 年高考文科数学 山东卷 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B 互斥,那么 )()()( BPAPBAP  如果事件 A、B 相互独立,那么 )( BAP  = )()( BPAP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na 是首顶 1 1a  ,公差 3d  的等差数列,如果 2005na  ,则序号 n 等于 (A)667 (B) 668 (C) 669 (D)670 (2)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3 0.4 40.4 3 log 0.3  (B) 3 0.4 40.4 log 0.3 3  (C) 3 0.4 4log 0.3 0.4 3  (D) 0.4 3 4log 0.3 3 0.4  (3)函数 1 ( 0)xy xx   的反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1 o y x -1 o y x 1 o y x -1 o y x (A) (B) (C) (D) (4)已知函数 sin( )cos( ),12 12y x x   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2 ,其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0)12  (B) 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其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0)12  (C) 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2 ,其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0)6  (D) 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其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0)6  (5)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是区间 1,1 上单调递减的是 (A) ( ) sinf x x (B) ( ) 1f x x   (C) 1( ) ( )2 x xf x a a   (D) 2( ) 2 xf x ln x   (6)如果 2 1(3 ) 3 nx x  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之和为 128,则展开式中 3 1 x 的系数是 (A) 7 (B) 7 (C) 21 (D) 21 (7)函数 2 1 1 0,sin( ),( ) 0.,x xxf x xe        若 (1) ( ) 2,f f a  则 a 的所有可能值为 (A) 1 (B) 1 , 2 2  (C) 2 2  (D) 1 , 2 2 (8)已知向量 ,a b  ,且 2 , 5 6 , 7 2 ,AB a b BC a b CD a b             则一定共线的 (A) A、B、D (B) A、B、C (C) B、C、D (D)A、C、D (9)设地球半径为 R,若甲地位于北纬 045 东经 0120 ,乙地位于南纬度 075 东经 0120 ,则 甲、乙两地球面距离为 (A) 3R (B) 6 R (C) 5 6 R (D) 2 3 R (10)10 张奖券中只有 3 张有奖,5 个人购买,每人 1 张,至少有 1 人中奖的概率是 (A) 3 10 (B) 1 12 (C) 1 2 (D) 11 12 (11)设集合 A、B 是全集 U 的两个子集,则 A BØ 是 )A B UU(C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设直线 : 2 2 0l x y   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为l ,若l 与椭圆 2 2 14 yx   的交点为 A、B,点 P 为椭圆上的动点,则使 PAB 的面积为 1 2 的点 P 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4 第Ⅱ卷(共 10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 某学校共有教师 490 人,其中不到 40 岁的有 350 人, 40 岁及以上的有 140 人,为了普通 话在该校教师中的推广普及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体教师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70 人的 样本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在不到 40 岁的教师中应抽取的人数是__________ (14)设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右焦点为 F,右准线l 与两条渐近线交于 P、Q 两点, 如果 PQF 是直角三角形,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_______e  (15)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5, 3 2 12, 0 3, 0 4. x y x y x y           则使得目标函数 6 5z x y  的值最大的点 ( , )x y 是_______ (16)已知 m、n 是不同的直线, ,  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 若 //m  ,则 m 平行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②若 , , // , // ,m n m n   则 //  ③若 , , //m n m n   ,则 //  ④若 // , , ,m n     则 //m n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的序号)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向量 (cos ,sin )m   和 ( 2 sin ,cos ), ( ,2 )n        ,且 8 2 5m n   , 求 cos( )2 8   的值 (18) (本小题满分 12 分) 袋中装有罴球和白球共 7 个,从中任取 2 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为 1 7 .现有甲、乙两人从袋中轮 流摸取 1 个球,甲先取,乙后取,然后甲再取取后不放回,直到两人中有一人取到白 球时即终止 每个球在每一次被取出的机会是等可能的,用 表示取球终止时所需的取球次 数. (Ⅰ)求袋中原有白球的个数; (Ⅱ)求取球 2 次终止的概率; (Ⅲ)求甲取到白球的概率 (19)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 1x  是函数 3 2( ) 3( 1) 1f x mx m x nx     的一个极值点,其中 , ,m n R 0m  . (Ⅰ)求 m 与 n 的关系表达式; (Ⅱ)求 ( )f x 的单调区间; (20)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长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 12, 1AB AA  , 直线 BD 与平面 1 1AA B B 所成的角为 030 ,AE 垂直 BD 于 ,E F 为 1 1A B 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 AE 与 BF 所成的角; (Ⅱ)求平面 BDF 与平面 1AA B 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Ⅲ)求点 A 到平面 BDF 的距离 (21) ( 本 小 题 满 分 12 分 ) 已 知 数 列  na 的 首 项 1 5,a  前 n 项 和 为 nS , 且 * 1 2 5( )n nS S n n N     (I)证明数列 1na  是等比数列; (II)令 2 1 2( ) n nf x a x a x a x    ,求函数 ( )f x 在点 1x  处的导数 (1)f  (22) (本小题满分 14 分)已知动圆过定点 ,02 p     ,且与直线 2 px   相切,其中 0p  . (I)求动圆圆心C 的轨迹的方程; (II)设 A、B 是轨迹C 上异于原点 O 的两个不同点,直线OA 和OB 的倾斜角分别为 和  ,当 ,  变化且 4    时,证明直线 AB 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A 1 B 1 C 1 D 1 F E D C B A 2005 年高考文科数学 山东卷 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B D C B A D D A B (13)50 (14) 2 (15) 2,3 ) (16)③④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考查知识点:(三角和向量相结合) 解法一: (cos sin 2,cos sin ),m n          2 2(cos sin 2) (cos sin )m n           4 2 2(cos sin )    4 4cos( )4    2 1 cos( )4    由已知 8 2 5m n   ,得 7cos( )4 25    又 2cos( ) 2cos ( ) 14 2 8        所以 2 16cos ( )2 8 25    ∵ 5 92 , 8 2 8 8            ∴ 4cos( )2 8 5     解法二: 2 2 22m n m m n n          2 2| | | | 2m n m n      2 2 2 2 2 2( cos sin ) ( ( 2 sin ) cos ) 2[cos ( 2 sin ) sin cos ]               4 2 2(cos sin )    4(1 cos( ))4    28cos ( )2 8    由已知 8 2 5m n   ,得 4| cos( ) |2 8 5    ∵ 5 92 , 8 2 8 8            ,∴ cos( ) 02 8    ∴ 4cos( )2 8 5     (18) (本小题满分 12 分)(考查知识点:概率及分布列) 解:(1)设袋中原有 n 个白球,由题意知: 2 2 7 1 ( 1) ( 1) .7 67 7 6 2 nC n n n n C      所以 ( 1) 6n n   ,解得 3(n  舍去 2)n   ,即袋中原有3个白球 (Ⅱ)记“取球 2 次终止”的事件为 A. 4 3 2( ) 7 6 7p A   (Ⅲ)记“甲取到白球”的事件为 B,因为甲先取,所以甲只有可能在第 1 次、第 3 次和 第 5 次取球,则 ( )p B P (“ 1  ”,或“ 3  ”,或“ 5  ”). 因为事件“ 1  ”、“ 3  ”、“ 5  ”两两互斥,所以 3 6 1 22( ) ( 1) ( 3) ( 5) 7 35 35 35P B P P P            (19) (本小题满分 12 分)(考查知识点:函数结合导数) (Ⅰ)解: 2( ) 3 6( 1)f x mx m x n     . 因为 1x  是 ( )f x 的一个极值点,所以 (1) 0f   ,即3 6( 1) 0m m n    . 所以 3 6n m  (Ⅱ)解:由(Ⅰ)知 2 2( ) 3 6( 1) 3 6 3 ( 1) (1 )f x mx m x m m x x m              01 当 0m  时,有 21 1 m   ,当 x 变化时 ( )f x 与 ( )f x 的变化如下表: x 2( ,1 )m   21 m  2(1 ,1)m  1 (1, ) ( )f x <0 0 >0 0 <0 ( )f x 单调递减 极小值 单调递增 极大值 单调递减 由上表知,当 0m  时, ( )f x 在 2( ,1 )m   单调递减,在 2(1 ,1)m  单调递增,在 (1, ) 单 调递减 02 当 0m  时,有 21 1 m   ,当 x 变化时 ( )f x 与 ( )f x 的变化如下表: x ( ,1) 1 2(1,1 )m  21 m  2(1 , )m   ( )f x >0 0 <0 0 >0 ( )f x 单调递增 极大值 单调递减 极小值 单调递增 由上表知,当 0m  时, ( )f x 在 ( ,1) 单调递增,在 2(1,1 )m  单调递减,在 2(1 , )m   单 调递增 (20) (本小题满分 12 分)(考查知识点:立体几何) 解法一:(向量法) 在长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以 AB 所在直线为 x 轴, AD 所在直线为 y 轴, 1AA 所 在直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由已知 12, 1AB AA  ,可得 (0,0,0), (2,0,0), (1,0,1)A B F . 又 AD  平面 1 1AA B B ,从面 BD 与平面 1 1AA B B 所成 的角即为 030DBA  又 2 32, , 1, 3AB AE BD AE AD    从而易得 1 3 2 3( , ,0), (0, ,0)2 2 3E D (Ⅰ) 1 3( , ,0), ( 1,0,1)2 2AE BF     cos , AE BFAE BF AE BF         1 22 42     即异面直线 AE 、 BF 所成的角为 2arccos 4 (Ⅱ)易知平面 1AA B 的一个法向量 (0,1,0)m  设 ( , , )n x y z 是平面 BDF 的一个法向量. 2 3( 2, ,0)3BD   A 1 B 1 C 1 D 1 F E D C B A x z y 由 n BF n BD      0 0 n BF n BD       0 2 32 03 x x x y       3 x z x y    取 (1, 3,1)n  ∴ 3 15cos , 51 5 m nm n m n           即平面 BDF 与平面 1AA B 所成二面角(锐角)大小为 15arccos 5 (Ⅲ)点 A 到平面 BDF 的距离,即 AB  在平面 BDF 的法向量 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所以距离 | | cos ,d AB AB n     | | | | | | AB nAB AB n      | | 2 2 5 | | 55 AB n n      所以点 A 到平面 BDF 的距离为 2 5 5 解法二:(几何法) (Ⅰ)连结 1 1B D ,过 F 作 1 1B D 的垂线,垂足为 K, ∵ 1BB 与两底面 ABCD, 1 1 1 1A B C D 都垂直, ∴ 1 1 1 1 1 1 1 1 FB BB FK B D FB B B D BB B         1平面BDD 又 1 1 1 AE BB AE BD AE B BB BD B         1平面BDD 因此 //FK AE ∴ BFK 为异面直线 BF 与 AE 所成的角 连结 BK,由 FK⊥面 1 1BDD B 得 FK BK , 从而 BKF 为 Rt A 1 B 1 C 1 D 1 F K E D C B A 在 1Rt B KF 和 1 1 1Rt B D A 中, 由 1 1 1 1 1 A DFK B F B D  得 1 1 1 2 21 1 21 3 1 132 222 ( 3)3 AD ABA D B FFK B D BD        又 2BF  , ∴ 2cos 4 FKBFK BK    ∴异面直线 BF 与 AE 所成的角为 2arccos 4 (Ⅱ)由于 AD  面 tAA B 由 A 作 BF 的垂线 AG ,垂足 为G ,连结 DG ,由三垂线定理知 BG DG ∴ AGD 即为平面 BDF 与平面 1AA B 所成二面角的平 面角 且 90DAG   ,在平面 1AA B 中,延长 BF 与 1AA ;交 于点 S ∵ F 为 1 1A B 的中点 1 1 1 1// , ,2 2A F AB A F AB , ∴ 1A 、 F 分别为 SA 、 SB 的中点 即 12 2SA A A AB   , ∴ Rt BAS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垂足G 点实为斜边 SB 的中点 F,即 F、G 重合 易得 1 22AG AF SB   ,在 Rt BAS 中, 2 33AD  ∴ 2 3 63tan 32 ADAGD AG     , ∴ 6arctan 3AGD  , 即平面 BDF 于平面 1AA B 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为 6arctan 3 (Ⅲ)由(Ⅱ)知平面 AFD 是平面 BDF 与平面 1AA B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 S A 1 B 1 C 1 D 1 G F E D C B A ∴面 AFD BDF 面 在 Rt ADF 中,由A作 AH⊥DF 于 H,则 AH 即为点 A 到平面 BDF 的距离 由 AH  DF=AD  AF,得 2 2 2 3 2 23 552( 3) ( 2)3 AD AFAH DF       所以点 A 到平面 BDF 的距离为 2 55 (21) (本小题满分 12 分)(考查知识点:数列) 解:由已知 * 1 2 5( )n nS S n n N     可得 12, 2 4n nn S S n    两式相减得  1 12 1n n n nS S S S     ,即 1 2 1n na a   从而  1 1 2 1n na a    当 1n  时, 2 12 1 5S S   ,所以 2 1 12 6a a a   又 1 5a  所以 2 11a  ,从而  2 11 2 1a a   故总有 1 1 2( 1)n na a    , *n N 又 1 15, 1 0a a   ,从而 1 1 21 n n a a    , 即数列 1na  是以 1 1 6a   为首项,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由(I)知 3 2 1n na    因为 2 1 2( ) n nf x a x a x a x    所以 1 1 2( ) 2 n nf x a a x na x      从而 1 2(1) 2 nf a a na     =   23 2 1 2 3 2 1 (3 2 1)nn         =  23 2 2 2 2 nn     - 1 2 n   =   1 ( 1)3 1 2 62 n n nn      . S A 1 B 1 C 1 D 1 H F E D C B A (22) (本小题满分 14 分)(考查知识点:圆锥曲线) 解:(I)如图,设 M 为动圆圆心, ,02 p     为记为 F ,过点 M 作 直线 2 px   的垂线,垂足为 N ,由题意知: MF MN 即动 点 M 到定点 F 与定直线 2 px   的距离相等,由抛物线的定义 知,点 M 的轨迹为抛物线,其中 ,02 pF      为焦点, 2 px   为 准线,所以轨迹方程为 2 2 ( 0)y px P  ; (II)如图,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由题意得 1 2, 0x x  , 又直线 OA,OB 的倾斜角 ,  满足 4    ,故 0 , 4    , 所以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 否则,OA,OB 直线的倾斜角之和为 从而设 AB 方程为 y kx b  ,显然 2 2 1 2 1 2,2 2 y yx xp p   , 将 y kx b  与 2 2 ( 0)y px P  联立消去 x ,得 2 2 2 0ky py pb   由韦达定理知 1 2 1 2 2 2,p pby y y yk k     ① 由 4    ,得 1= tan tan( )4     = tan tan 1 tan tan       = 1 2 2 1 2 2 ( ) 4 p y y y y p   将①式代入上式整理化简可得: 2 12 p b pk  ,所以 2 2b p pk  , 此时,直线 AB 的方程可表示为 y kx  2 2p pk 即  ( 2 ) 2 0k x p y p    所以直线 AB 恒过定点 2 ,2p p . N F( p 2 ,0) M A B x=- p 2 o 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