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9.50 KB
  • 2021-06-21 发布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五章(第8课时)线段的定比分点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 题:线段的定比分点 教学目的:‎ ‎1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2熟练运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 ‎3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比λ的含义;‎ ‎4明确点P的位置及λ范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解题时区分λ>0还是λ<0‎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加法的交换律:+=+‎ ‎3.向量加法的结合律:(+) +=+ (+)‎ ‎4.向量的减法向量a加上的b相反向量,叫做a与b的差即:a - b = a + (-b) ‎ ‎5.差向量的意义: = a, = b, 则= a - b ‎ 即a - b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的终点指向向量a的终点的向量 ‎6.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1)|λ|=|λ|||;(2)λ>0时λ与方向相同;λ<0时λ与方向相反;λ=0时λ=‎ ‎7.运算定律 λ(μ)=(λμ),(λ+μ)=λ+μ,λ(+)=λ+λ ‎ ‎8.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λ1+λ2‎ ‎(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 ‎(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 ‎(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 λ1,λ2是被,,唯一确定的数量 ‎10.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分别取与轴、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把叫做向量的(直角)坐标,记作 其中叫做在轴上的坐标,叫做在轴上的坐标, 特别地,,,‎ ‎1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若,,‎ 则,,‎ 若,,则 ‎12.∥ (¹)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 二、讲解新课:‎ ‎1.线段的定比分点及λ ‎ P1, P2是直线l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1, P2的任一点,存在实数λ,‎ 使 =λ,λ叫做点P分所成的比,有三种情况:‎ λ>0(内分) (外分) λ<0 (λ<-1) ( 外分)λ<0 (-1<λ<0)‎ ‎2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若点P1(x1,y1) ,P2(x2,y2),λ为实数,且=λ,则点P的坐标为(),我们称λ为点P分所成的比 设=λ 点P1, P, P2坐标为(x1,y1) (x,y) (x2,y2),由向量的坐标运算 ‎ =(x-x1,y-y1) ,=( x2-x, y2-y)‎ ‎ ∵=λ ∴ (x-x1,y-y1) =λ( x2-x, y2-y)‎ ‎ ∴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点P分所成的比与点P分所成的比是两个不同的比,要注意方向 ‎3点P的位置与λ的范围的关系:‎ ‎①当λ>0时,与同向共线,这时称点P为的内分点 特别地,当λ=1时,有=,即点P是线段P1P2之中点,其坐标为()‎ ‎②当λ<0()时,与反向共线,这时称点P为的外分点 探究:若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点P是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λ,λ叫做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而且,当点P在线段P1P2上时,λ>0;当点P在线段P1P2或P2P1的延长线上时,λ<0‎ 对于上述内容,逆过来是否还成立呢?‎ ‎(1)若λ>0,则点P为线段P1P2的内分点;‎ ‎(2)若λ<0,则点P为线段P1P2的外分点 一般来说,(1)是正确的,而(2)却不一定正确这是因为,当λ=-1时,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x=和y=‎ 显然都无意义,也就是说,当λ=-1时,定比分点不存在 由此可见,当点P为线段P1P2的外分点时,应有λ<0且λ≠-1‎ ‎4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向量形式:‎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设=a,=b,‎ 由于=-=-a,=-=b-‎ 且有=λ,所以 -a=λ(b-)即可得 ‎=‎ 这一结论在几何问题的证明过程中应注意应用 三、讲解范例:‎ 例1已知A(1,3),B(-2,0),C(2,1)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L、M、N分别是BC、CA、AB上的点,满足BL∶BC=CM∶CA=NA∶AB=1∶3,求L、M、N三点的坐标 分析:所给线段长度的比,实为相应向量模的比,故可转换所给比值为点L、M、N分向量、、所成的比,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三个点的坐标 另外,要求L、M、N的坐标,即求、、的坐标(这里O为坐标原点),为此,我们可借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形式 下面给出第二种解法 解:∵A(1,3),B(-2,0),C(2,1),‎ ‎∴=(1,3),=(-2,0),=(2,1)‎ 又∵BL∶BC=CM∶CA=AN∶AB=1∶3‎ ‎∴可得:L分,M分,N分所成的比均为λ=2‎ ‎∴=+=(2,1)+(-2,0)=(-,)‎ ‎=+ = (1,3)+ (2,1)=(,)‎ ‎=+=(-2,0)+(1,3)=(0,2)‎ ‎∴L(-,)、M(,)、N(0,2)为所求 上述两种解题思路,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望同学们比较选择,灵活应用 例2已知三点A(0,8),B(-4,0),C(5,-3),D点内分的比为1∶3,E点在BC边上,且使△BDE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求DE中点的坐标 分析:要求DE中点的坐标,只要求得点D、E的坐标即可,又由于点E在BC上,△BDE与△ABC有公共顶点B,所以它们的面积表达式选定一公用角可建立比例关系求解 解:由已知有=,则得=‎ 又,而S△BDE=||·||·sin∠DBE,‎ S△ABC=||·||sin∠ABC,且∠DBE=∠ABC ‎ ‎∴,即得:‎ 又点E在边BC上,所以,∴点E分成比λ=2‎ 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有 ‎,即E(2,-2),‎ 又由 ‎,有D(-1,6)‎ 记线段DE的中点为M(x,y),则 ‎ ,即M(,2)为所求 四、课堂练习:‎ ‎1.已知点A(-2,-3),点B(4,1),延长AB到P,使||=3||,求点P的坐标 解:因为点P在AB上的延长线上,P为的外分点,所以,=λ,λ<0,又根据||=3||,可知λ=-3,由分点坐标公式易得P点的坐标为(7,3).‎ ‎2.已知两点P1(3,2),P2(-8,3),求点P(,y)分所成的比λ及y的值 解:由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解得 五、小结 ‎ 六、课后作业:‎ ‎1已知点A分有向线段的比为2,则在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点C分的比是-B点C分的比是-3 C点C分的比是-D点A分的比是2‎ ‎2已知两点P1(-1,-6)、P2(3,0),点P(-,y)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为λ,则λ、y的值为( )‎ A-,8 B,-8 C-,-8  D4,‎ ‎3△ABC的两个顶点A(3,7)和B(-2,5),若AC的中点在x轴上,BC的中点在y轴上,则顶点C的坐标是( )‎ A(2,-7) B(-7,2) C(-3,-5) D(-5,-3)‎ ‎4已知点A(x,2),B(5,1),C(-4,2x)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x= ‎ ‎5△ABC的顶点A(2,3),B(-4,-2)和重心G(2,-1),则C点坐标为 6已知M为△ABC边AB上的一点,且S△AMC=S△ABC,则M分所成的比为 ‎ ‎7已知点A(-1,-4)、B(5,2),线段AB上的三等分点依次为P1、P2,求P1、P2点的坐标以及A、B分所成的比λ.‎ ‎8过P1(1,3)、P2(7,2)的直线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P,求P分所成的比值 ‎9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一个顶点坐标为A(-2,1),一组对边AB、CD的中点分别为M(3,0)、N(-1,-2),求平行四边形的各个顶点坐标 参考答案:1D 2C 3A 42或 5(8,-4) 6 ‎ ‎7P1(1,-2),P2(3,0),A、B分所成的比λ1、λ2分别为-,-2 ‎ ‎8 9B(8,-1),C(4,-3),D(-6,-1)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