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7.00 KB
- 2021-06-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时 距离和高度问题
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
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阅读教材P12~P13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
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名称
定义
图示
基线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
铅垂
平面
与地面垂直的平面
坡角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α为坡角
坡比
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
坡比:i=
仰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般来说,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精确度越低.( )
(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
9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之为坡角.( )
(5)坡面的水平宽度与坡面的铅直高度之比称为坡比.( )
(6)坡角的范围是[0,π].( )
【解析】 (1)×.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因为要解三角形,至少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余弦定理求得.
(4)√.由坡角的定义可知.
(5)×.因为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坡面的水平宽度的比.
(6)×.坡角的范围是(0,π).
【答案】 (1)× (2)× (3)× (4)√ (5)× (6)×
[小组合作型]
测量距离问题
要测量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求A,B之间的距离.
【精彩点拨】 将题中距离、角度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在△ACD中,∠ACD=120°,∠CAD=∠ADC=30°,
∴AC=CD= km.
在△BCD中,∠BCD=45°,
∠BDC=75°,∠CBD=60°.
∴BC==.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2+2-2×××cos 75°
=3+2+-=5,
∴AB=(km),∴A,B之间的距离为 km.
9
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
(1)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2)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
[再练一题]
1.如图121,在河岸边有一点A,河对岸有一点B,要测量A,B两点的距离,先在岸边取基线AC,测得AC=120 m,∠BAC=45°,∠BCA=7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导学号:18082006】
图121
【解】 在△ABC中,AC=120,∠A=45°,∠C=75°,
则∠B=180°-(∠A+∠C)=60°,
由正弦定理,得AB=AC==20(3+).
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3+)m.
测量高度问题
(1)如图122,从山顶望地面上C,D两点,测得它们的俯角分别为45°和30°,已知CD=100米,点C位于BD上,则山高AB等于( )
图122
A.100米 B.50米
C.50米 D.50(+1)米
(2)在一幢20 m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吊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吊的高是( )
A.20 m B.20(1+)m
C.10(+)m D.20(+)m
9
【精彩点拨】 (1)解决本题关键是求AB时确定在哪一个三角形中求解,该三角形是否可解.
(2)解决本题关键是画出示意图.
【自主解答】 (1)设山高为h,则由题意知
CB=h,DB=h,
所以h-h=100,即h=50(+1).
(2)如图,由条件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CD=20 m,BC=AD=20 m.
在△DCE中,∠EDC=60°,∠DCE=90°,CD=20 m,∴EC=CD·tan 60°=20 m.∴BE=BC+CE=(20+20) m.选B.
【答案】 (1)D (2)B
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一般步骤:
(1)画图: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
(2)分析三角形: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
(3)求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在解题中,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再练一题]
2.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图123所示,竖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 m,仰角∠ABE=α,∠ADE=β.该小组已测得一组α,β的值,算出了tan 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
图123
【解】 由AB=,BD=,
AD=及AB+BD=AD,
得+=,
解得H=
==124.
9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 m.
[探究共研型]
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测量高度问题
探究1 已知A,B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试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
【提示】 用线段CD表示山,用△DAB表示海平面.结合题中相应的距离及角度,画出立体图形,如图所示:
探究2 在探究1中若要求山高CD怎样求解?
【提示】 由探究1知CD⊥平面ABD,首先在△AB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D的长,然后在Rt△ACD中求出CD.
如图124,为了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有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和D,测得CD=200米,在C点和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45°和30°,且∠CBD=30°,求塔高AB.
图124
【精彩点拨】 利用方程的思想,设AB=h.表示出BC=h,BD==h,然后在△BCD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自主解答】 在Rt△ABC中,∠ACB=45°,若设AB=h,则BC=h.在Rt△ABD中,∠ADB=30°,则BD=h.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D2=BC2+BD2-2·BC·BD·cos∠CBD,
即2002=h2+(h)2-2·h·h·,
9
所以h2=2002,解得h=200(h=-200舍去),
即塔高AB=200米.
测量高度问题的两个关注点:
(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
规划解题思路
[再练一题]
3.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
距500 m,则电视塔的高度是( )
【导学号:18082007】
A.100 m B.400 m
C.200 m D.500 m
【解析】 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塔高AB=h m,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h m,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h m,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
【答案】 D
1.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 m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1,d2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有( )
A.d1>d2 B.d120 m D.d2<20 m
【解析】 如图,设旗杆高为h,
9
则d1=,d2=.
因为tan 50°>tan 40°,所以d1
相关文档
-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上石桥高中20192021-06-2410页
- 2019届二轮复习【高中数学】必须掌2021-06-2410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二章 2.1.1 离2021-06-2410页
- 2020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与平面垂2021-06-245页
- 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A同步练习试题及2021-06-243页
- 高中数学第一章 §4 数学归纳法 2021-06-2418页
- 2017-2018学年贵州省铜仁市西片区2021-06-2412页
- 2020高中数学 第一章正弦、余弦函2021-06-247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2021-06-2419页
- 2020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021-06-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