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1-07-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 题:2.4.3 反函数(三)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会求非单调函数在各不同单调区间上的反函数,会利用反函数解决相关综合问题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较复杂的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较复杂的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授课类型:练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反函数的定义;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分:一解、二换、三注明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有什么关系:
函数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反函数的定义域由原函数的值域得到,而不能由反函数的解析式得到
2.函数、、、间的关系:
与、与互为反函数;
与、与为同一函数
二、讲解例题:
例1 求函数y=(x≥0,x≠1)的反函数.
解:⑴由原函数变形为y-y=1+,即=(y-1)/(y+1)--①,
∵≥0,∴(y-1)/(y+1)≥0,解得y<-1或y≥1,
⑵由①两边平方得x=[(y-1)/(y+1)],
⑶∴原函数的反函数是= [(x-1)/(x+1)](x<-1或x≥1);
说明:原函数的值域是借助于变形中的①式:≥0而得到的,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求它的值域时要注意题目中的现有条件.
例2 设函数y==,求它的反函数.
分析:这里给出了分段函数,即在不同的x范围内有不同的表达式,因此,也应在不同的x范围内求其反函数.
解:⑴当x<0时,y=x,其反函数仍是y=x(x<0);
⑵当x≥0时,y=,由y= (x≥0)得x=,又y= (x≥0)的值域为y≥0,∴y= (x≥0)的反函数是y=(x≥0).
⑶由⑴⑵可得=.
例3 已知函数的反函数是(x∈R,x≠2),求a,b,c的值.
解:⑴由(x≠2)解出x=,
∵原函数的值域是y≠3,
∴(x≠2)的反函数是(x≠3,x∈R).
⑵由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关系知,与是同一函数,∴a=2,b=1,c=-3.
例4 若点A(1,2)既在函数=的图象上,又在的反函数的图象上,求a,b的值.
分析:求a,b,就要有两个关于a,b的方程,如何寻求?
①A(1,2)在图象上,这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②如何用它也在的反函数的图象上呢?
其一,真求反函数,再把A(1,2)代入. 能不能不求反函数?
其二,A(1,2)在反函数图象上,则(2,1)就应在原函数的图象上,即(a,b)满足y=,则(b,a)应满足y=,反之亦然.
解:由A(1,2)在=上,则有--①;
由A(1,2)在其反函数图象上,可知(2,1)也在函数=图象上,∴又有--②,
解联立①②的方程组得a=-3,b=7.
例5.若,试求反函数.
分析:当已知函数是一个复合函数时,要求它的反函数,首先要求原来函数解析表达式.
解:令,则,,
代入所给表达式,得+2=,
,∴,即原来函数是.
易求函数的反函数是
.
注:在利用换元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新元(中间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练习:
1.求函数y=的反函数.
解:当x≥0时,y≥1,由y=x2+1得x= ( y≥1);当x<0时,y<1,由y=x+1得x=y-1(y<1). 将x,y对换得y==.
说明:求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应分别求出各段的反函数,再合成.
的值域而得反函数的定义域,这一点绝不能混淆.
2. 已知函数=1+有反函数,且点(a,b)在函数
的图象上,又在其反函数的图象上,求a,b的值.
解:∵点(a,b)在函数的图象上,∴b=1+---①,
又点(a,b)在其反函数的图象上,
∴点(b,a)在原函数的图象上,
∴有a=1+---②,联立①②解得a=b=2.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及含有字母的函数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1.课本P64习题2.4:3,4.
答案:3.⑴y==x/2,
它的定义域为[0,+∞);
⑵
及其反函数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
4.∵y=x/5+b的反函数为y=5x-5b,
由已知y=ax+3是y=x/5+b的反函数,
∴函数y=x/5+b与函数y=ax+3为同一个函数,
由此得a=5且-5b=3.
∴a=5,b=-3/5.
2.求函数=x|x|+2x的反函数. (提示:讨论x≥0和x<0两种情况,写成分段函数,分别在两部分内求反函数)
答案:=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相关文档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五章(第2课时)向2021-07-014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五章(第5课时)实2021-07-017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一章 1_2_2 第2021-07-019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二章(第17课时)2021-07-015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五章(第12课时)2021-07-014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九章直线平面2021-07-017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二章(第2课时)函2021-07-016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_2_2-2对数函数2021-07-018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九章直线平面2021-07-016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4章三角函数教2021-06-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