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07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
单元评估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D )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
C.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但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开创于武王时期,也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观念,故排除A、B项。根据“功臣分封于外”可知功臣也是分封的对象,他们不符合宗法关系,故排除C项。根据“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故选D项。
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 C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A项,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度非禅让制,排除;B项,宗法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分封,这是由于封王导致的,是实行的分封制度,正确;D项,郡县制度不是“战斗不休”的原因,排除。
3.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由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对地方实行直接管辖,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①错误,③④正确。
11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故②错误。 故选B。
4.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
A.宗法制的影响 B.分封制的影响
C.世官制的影响 D.郡县制的影响
解析:材料“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反映了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郡县制开创官僚政治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解析:A项,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故正确;B项,西周时期,中央尚未达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故排除;D项,西周时期尚未达到集权,故排除。
6.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颍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A )
A.公元前231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攻灭韩国的事情,结合秦朝灭亡六国的过程可以知道,这是公元前231年的事情。故选A项。
7.下列关于秦朝“朝议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C )
A.仅限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联合办公的方式
B.皇帝不参与
C.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朝议制度”是指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邻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种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A、B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朝议制度”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
11
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称量)书,日夜有呈(定额),不中呈不得休息”。这反映了( A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
C.郡县制度 D.君权神授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称量)书,日夜有呈(定额),不中呈不得休息”体现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9.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C )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①错误;郡一级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御史为监察之官,③错误。故选C项。
1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出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1.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 A )
A.地方设行中书省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设置伊犁将军辖区
解析:题干笔记体现出元朝的相关政治制度:中央决策机构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地方通过推行行省制度进行管辖,故A正确。B在西汉出现,排除。C在隋朝出现,排除。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D。
12.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B )
11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形成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说明秦朝已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秦朝的“焚书坑儒”,排除D项。
13.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 )
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解析:根据材料“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可知该制度为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它有助于减少皇帝决断时出现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它也不可能改变君臣等级关系,材料也与官员升迁无关,故B、C、D项排除。
14.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C )
A.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D.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解析: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遭到破坏。B项,汉朝没有取消郡国并行制度。C项,汉朝实行推恩令,使地方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基础,所以能够加强中央集权。D项,汉朝的推恩令主要是对同姓诸侯王。故选C项。
15.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C )
A.郡国并行 B.刺史
C.中外朝 D.金瓶掣签
解析:
11
根据材料中“设立丞相”“废除丞相”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A、B项与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无关,排除。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朝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吏形成外朝执行机构,相权削弱,C项正确。金瓶掣签是清朝乾隆时设立,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6.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B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国家的决策由三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下发六部贯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要由皇帝个人立法和决策的程序,故B项正确;汉初的内外朝制度,主要由内朝协助皇帝决策,未改变由皇帝个人决策的方法,故A项与题意不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各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各不相关,以皇帝决策为主,因此立法与决策不存在一定的程序,故C项与题意不符;明朝内阁无决策权,决策权完全属于皇帝,故D项排除。
17.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最准确的是( B )
A.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B.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
C.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D.杯酒释兵权的不良后果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出现的冗官现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官员增多,但是由于同一职位多名官员,造成效率低下,故“目不见官”,故B项正确。A、C项都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属于军事,材料未体现,排除。
18.1264年,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1288年,总制院改名为( A )
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腹里 D.澎湖巡检司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的中央官制,管理民族事务,也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故选A。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管理佛教,排除B。中书省直辖地区叫腹里,不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和宗教事务,排除C。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排除D。
19.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B )
A.尚书省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负责军事的最高中央机构是枢密院,故B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负责中央行政事务,排除。D负责地方财政,排除。
11
20.“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 A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官僚机构的调整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据所学可知,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所以门阀士族衰亡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没有打击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
21.如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C )
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故C项正确。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举制,故排除。B项,材料表明社会的重学风气,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的作用,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
22.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D )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解析:
11
A项,从材料看不出三省体制的作用。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任命官吏的制度比较复杂但不混乱。C项,材料体现不出监察与行政职权的分立。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五品以上,要交中书、门下省审核,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说明也要交中书、门下审核,体现了监察制度和官员设置进一步完善。故选D。
23.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 D )
A.重视历史经验总结 B.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
C.与士人的矛盾尖锐 D.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明朝的制度评价,康熙“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直接掌握六部,加强了皇权专制,因此康熙实质上肯定了专制主义加强的立场,故D项正确;A项是康熙与当时士人的共同点,与题干所问内容不符,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在对历史的总结上康熙与当时士人有分歧,而不是矛盾尖锐,故排除C项。
24.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D )
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
解析:由材料“写在‘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正确。
25.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B )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B.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
C.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可知,皇室和政府的权力是有区别的,即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在“宰相专制”,排除。D项错在“不是”,排除。
11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他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6分)
答案:(1)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春秋战国: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
(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
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解析:(1)第一小问的类型,结合所学可知,“士”在商周时期是指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第二小问的类型,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指知识分子。第三小问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
11
(2)第一小问的主张,从材料二“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
(3)第一小问的力量,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他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得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得出祖宗家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回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
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6分)
(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4分)
11
答案:(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
制度基础: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2)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3)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
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特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基础有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依据和方式等方面比较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得出权限是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行省制度的影响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可知,性质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11
材料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大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正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下人才选拔的方式是什么?(4分)
(3)材料三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科举制下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出三点即可)(6分)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
(2)制度:察举制。方式:推荐(推举也可)。
(3)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的高低。
(4)标准:考试成绩。
积极影响:打击了士族势力(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以严格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所体现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官职,选官的标准主要是血缘、门第和等级。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向中央举荐。
(3)材料三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标准是门第的高低。
(4)科举制下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关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63页
- 2020-2021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2021-08-269页
-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人教版高2021-08-266页
-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2021-08-26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021-08-26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近代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268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26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265页
-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202021-08-2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