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 M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猜谜激趣
长征
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
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
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
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
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
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
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
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你能背几首关于长征的诗词吗?
念奴娇·昆仑
老山界
●长征中红军翻越的18座大山分别是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
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六盘山、
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
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
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
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
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老山界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红军是如何翻过去的?今天我们来
一起学习一下陆定一的纪实作品《老山界》。
老山界
陆定一
1.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描写的特点。
3.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
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
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
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
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
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
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
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
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
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
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你预习了吗?
•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惊惶( ) 军阀( )
苛 (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kē jiǎo
quán zhuì
chā n wū y è
jǔ jué péng pài
hān
三、给下面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1、落 ① lào ② là ③ luò ④ luō
• 大大落落 落在后面 落枕
• 落伍 落空
• 2、着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ē
• 顺着 着落 着火 着迷
•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凉
• 3、骨①gū ②gǔ
• 骨碌 花骨朵 骨干 骨肉
2、解释词语
• 惊慌
• 呜咽
• 酣然入梦
• 矗立
• 苛捐杂税
• 景致
• 惊慌: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
样子。
• 矗立:高耸地立着。
•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 景致:风景。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3、老山界是一
座难翻的山。其
“难”表现在哪些
方面呢? 在课文中
勾画出有关的句子
来作批注。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天气: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浑身打着颤、还是睡不着 ———— 极寒冷
山路:陡、窄 ———— 难行
红军:饥饿、疲劳
有伤病员搀扶着、慰问、帮助
敌人:追击、枪声很密 ———— 战争激烈、敌兵
人多、装备精良
时间:紧迫
困
难
4、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
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
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
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
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
过程?
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深入探究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
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
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
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
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
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
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
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
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
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
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
文的中心意思.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
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
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
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
到“清得透底”。)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
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
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
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
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
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
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
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
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
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
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说明战士们
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
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
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
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
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
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
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
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
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
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
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
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
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
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
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
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精彩段落欣赏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
比喻、排比
庄严、奇伟。 寂静
精彩段落欣赏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排比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总结第二
部分内容。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
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
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
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总结第二
部分内容。
排比、夸张。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
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
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
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
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
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
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
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
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
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
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
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
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
“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
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
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
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
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
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接时间顺
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
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
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
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3、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
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
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
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
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
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全文总结
• 主旨: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
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
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安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
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
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
合情合理。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
而强烈的感情。
难走路难 吃饭难
睡觉难 处境难
线索:时间变化、地点转换
红军战士:坚强不屈、乐观
老山界
拓展阅读
大渡河畔英雄多 杨得志
1935年,我在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当团长。 那年5月,我们强渡川滇边界
的金沙江,经过会理、德昌、泸沽、冕宁等地,行军数百里后,来到了四川南部的大渡
河边。
大渡河是长江的一道支流,两岸都是蜿蜒连绵的高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三、四丈。
我们去时刚好遇上暴洪,只见湍急的河水,涌卷着急流,闪着青光,喷着白浪,从很远
的地方就能听到哗哗的水声。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曾威震一时的太平天国翼
王石达开,率领大军战死在这里。
“要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蒋介石猖狂地夸下了天大的海口,为了实现他的梦想,
他一面命令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数十万大军后面追击,一面又命令四川军阀刘湘、
刘文辉,要他们抽调主力“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泸定桥。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实现北上抗日计划,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这个光荣的任务就
落在我们红一团全体同志的身上。一团由冕宁出发时,按首长指示,担负了光荣的先遣
任务,军委为了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派遣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同志分别担任先遣司令、
政委,并把军团的工兵连、炮兵连配属一团指挥。
“同志,这是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关乎着十万红军的生命!”至今我还
清楚地记得当年首长指出的渡河的重大意义。
胜利的前奏
渡河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经过侦察,我们知道,敌人在刘文辉的指挥下,
使用了数团兵力:三个所谓“骨干团”放在泸定桥附近,一个团在安顺场对岸把守
渡口(这个团的主力在下游十五里处),下游三十里处另有杨森两个团防守。 经过
分析,我们决定选取安顺场为渡口。
在大渡河西南岸的安顺场,是一个有近百户人家的小市镇。那里有两个连的敌人
守着,渡船只有一只。红军要强渡过去,首先得消灭南岸的敌人,夺取渡船。
已经是深夜十点多钟了,我们冒雨行军一天一夜后,赶到了离安顺场十多里的一
个大山坡。
山坡上只稀疏地散着几座房子,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大渡河的哗哗水声。朝着老百
姓指点的安顺场方向看去,只见山北面漆黑的夜空,闪着几点灯光,仿佛冬天昏暗
的夜空出现的几点星星。
部队决定略作停顿,等待命令。一天一夜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是够疲劳的了,
战士们一停下来,就倒下呼呼睡着。我趁部队休息,又找附近的老乡继续了解情况。
我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渡船强渡过河!
我与团政委黎林同志研究后决定:一营随我行动,强夺安顺场;二营由
黎政委带领,至下游十五里处敌人团的主力对岸,佯攻渡河,以便吸引
敌人主力;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我们的决心,很快
地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困的战士从滑溜的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
天漆黑漆黑,还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几乎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大约又
走了十多里,我们已经靠近安顺场了。一营的部队分成三路展开战斗动
作,三个连像三把尖刀,稳稳地刺向敌人。
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不会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他们还认为我们没
有出海子边少数民族区呢!几个军官逍遥地在屋内打牌。 “哪一部分
的?”我们的尖兵排与敌人哨兵接触了,敌人认为我们还是他们自己一
个鼻子出气的人。
“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吼声像春雷划破河边的夜空。
“砰!”敌人听说是红军,慌乱地开枪了。可他们已经晚了,一下子
四面都是我们的火力,“嗵嗵嗵”“嘟嘟嘟”,我们的火力对准敌人。
顽抗的自己倒霉,活着的都当了我们的俘虏。敌人逃啊,跑啊,两个连
没有让我们打上劲就垮了。算算时间还不到三十分钟。 部队占领了安顺
场。我正在一间小屋里,为渡河伤脑筋,突然听到“哪一个?”的喊声。
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急忙拿起枪来喝道:“不要动!缴枪不杀!”果
真是敌人,他们摸不清我们的情况,乖乖地缴了枪。原来这几个敌人,
正是从河边跑来的管船的家伙。我一听说船,急忙要通讯员将俘虏的班
长送到一营去,想法把船弄来。 一营花了好大的劲,才把渡船弄到手,
这是这里唯一的一只船,现在这只船成了我们渡河的唯一希望。
决定渡河过去,可现在一无船工,二无准备,还是没有法子过去,渡
河决定推迟到第二天。那一夜,我一夜没有合眼,我在安顺场街头
的小屋里踱着步,在油灯旁想着渡河的一切问题,我为眼前不能渡河
而苦恼。我走近窗户打开窗子,让夜风进来。
窗外一片寂静,偶然可以听到一两声枪声。天空的乌云也散了,月亮露出了
头。我借着月光朝着北方勉强可以看出对岸隐约的山峰。 “怎么过河啊,这又
宽又凶的河!”我把头探出窗外,心中默默想着。
夜无边无际,随着时间,我想着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 “渡河!渡河!”
我满脑子的渡河,我想到首长的话,心里又焦急起来。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待到明天。”我深深吸了一口气。
天亮以后
好容易昐到了天明。天气倒是顶好的,瓦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似乎大渡
河边的悬崖峭壁也显得格外庄严,河水一股劲地冲击、咆哮,活像要把这大地
吞下似的。现在通过望远镜可以看清对岸的一切:对岸离渡口一里许,是四、
五户人家的小村庄,房屋周围并有半人高的围墙。渡口上下都是黝黑的岩石,
散在它周围的是几个距离不等的碉堡。估计敌人营的主力隐蔽在离岸一里许的
那个小村庄里。敌人企图在红军渡河部队登陆后、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来个
反冲锋,压迫红军下水。
“先下手为强!”我默默地下着决心,盘算着如何对付这批狡猾的敌人。
我命令炮兵连三门“八二”炮、数挺重机枪安放在有利的阵地上,轻机枪和特
等步枪射手也隐蔽地进入河岸阵地。 火力都布置好了,可留下来严重的问题还是
渡河。 昨天一夜,我把问题都考虑过了。
我们首先设想了凫水,可是不成。河宽三百米,汹涌的水浪夹着大锣似的漩涡,
凫不过去,就会被滚滚的急流卷去。架桥呢,我们也算过了,每秒钟四米的流速,
别说安桥桩,就连插根木头也困难。唯一的希望还是那一只渡船。于是我又把寻
找船工的命令交给了一营长。 部队开始行动了,派出了许多人到周围的山沟里去
找船工。 一个、二个,又是一个……好容易找到了十几个。
十几位船夫答应把我们送过河去。
我一定要去!
船工找到了,我们决定按时强渡。
一只渡船不可能把全部战士都运过去,只能挑选几个人。挑谁呢?我把挑选渡
河人员的任务交给了一营长孙继先同志。
孙继先同志一下子被战士围住了,当他们知道决定组织渡河奋勇队时,谁都想
要求参加第一船,作个渡河先锋。 “怎么办?”一营长向我请示。
我看大家的情绪,又是高兴又是焦急,高兴的是我们的战士个个勇敢,焦急
的是这样下去事情就难办。 “决定一个单位去!”我回头告诉一营长。
孙继先同志决定从二连里派十几个人去。二连集合在屋子外的场地上。
场地上静得很,只能听到河边传来哗哗的水声。
“熊尚林、罗会明、刘长发、张克表……”叫到名字的突然松开了紧绷的脸,
流露着满意的神情。
一个、两个……名字叫完了,十六个勇士都站在队列外面。我看看他们,一
个个都虎彪彪的。一营长眼力不坏。
突然“哇!”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嘴里直嚷着: “我也要
去!我一定要去!”
他一边哭一边嚷着,跑向营长那里。他只是二连通信员。营长看看他,停了
一下。
“去吧!”营长被眼前的场面感动,例外地批准他参加渡河奋勇队。通信员
听到营长允许了,赶忙擦去眼泪,飞也似地跑到十六个人排的队列里。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带一把大刀,背一支花机关枪(冲
锋枪)、一支短枪,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
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
像是很安静。
庄严的时刻
庄严的时刻来到了,熊尚林带领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们!十万红军的生命,就在你们几个人的身上。坚决地渡过去,消灭
对岸的敌人!”
渡船在这热烈的鼓舞中离开了南岸。 敌人发急了,向我们的渡船开火。
“打!”我们的炮兵向敌人开炮了。神炮手赵章成的炮口早已瞄准了对岸的
工事。“通通”两下,敌人的碉堡飞到了半空,我们的机枪、步枪也发挥威力
了。射手们比渡河的勇士还要紧张,每一个人都发挥了高度的射击技术,炮弹
一个个炸在对岸敌人的碉堡上。机关枪像暴风雨一样地卷向对岸。划船的船工
们一桨连一桨拼命地划着。 渡船随着汹涌的水浪颠簸前进,船的四周满是子弹
打起的水花。大家都用眼睛看着,几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渡船身
上。 突然,猛地一发炮弹落在船边,炮弹掀起一个巨浪,打得小船剧烈地晃荡
起来。
“完了,完了!”我为渡船着急,差点叫出声来。 渡船随着巨浪起伏两下
后,终于平静下来了。
渡船继续在前进,越来越靠近对岸了,渐渐地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都站
上了船头,待接近时,不顾一切地朝着岸上就跳。 突然,对岸山上又滚下一个
手榴弹,一个滚雷,滚到半山,只听“轰、轰”两下,冒起一阵浓郁的白烟。
看来敌人真要实行反冲锋了。不多久,果然,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敌人就
从小村子里突出来。 “敌人不下二百人,而我们只有几个人!”我顿时紧张起
来。奋勇队背水作战,情势非常紧急。
“给我轰!”我命令早已准备的火力。
“轰、轰!”又是两下巨响,赵章成同志发出的迫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在敌群
中开了花。接着重机枪又延伸射击,李得才同志的那挺打得最准。
“再来一个!打,狠狠打!”阵地上扬起一片呼声。 敌人溃退了,慌乱地
四散逃命。
“打!打!延伸射击!”我再一次地命令着。
又是一阵射击。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勇士们又用轻重武器
组织严密的火力压向敌人。敌人败退了。我们的勇士占领了渡口工事。但周围
还是敌人。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返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
了渡船。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支援第一批登陆的同志。”我看见营长下船,这
样叮咛着。
船离开岸了,飞速地向北岸前进。山上的敌人又继续向河心射击,这一阵子
可真激烈,敌人孤注一掷,企图组织全部火力封锁我们后续登陆部队。
小船在浪里颠簸着,冲过一个巨浪又一个巨浪,避过一阵子弹又一阵子弹。
船渐渐地驶到岸边了,突然又是一梭子机枪子弹。我急忙拿起望远镜,只见
一个战士捂着自己的手臂。
“他怎样?”没待我想好,又见小船飞快地向下滑去,只几十米,“呯”一
下,小船撞在一块大石礁上。
“糟糕!”我一边说,一边看看江中。只见几个船夫用手撑着石岩。水哗哗
地流着,喷起白浪,像是要把小船掀翻似的。礁石两边的水急急流着,要是再
往下滑,滑到礁石下游会合处,非翻船不可。 “撑啊!”我紧张得似乎心都要
崩了。
突然从船上唰地跳下四个船工来,他们涉水用背顶着船,他们吃力地顶着,船上
另外四个船工又用竹篙撑着。推进的速度极慢,几乎十分钟还不能推进一米。小船顶
上子弹呼呼地响着,十分钟,又是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还只推了一半。足足一
个小时,他们才靠上岸。我这才嘘了一口气。
一阵炮响,山上敌我火力又接上了。敌人又是一阵滚雷,并且吹起号子发起冲锋。
“继续射击!”我命令南岸火力压住敌人。
炮弹、机枪弹一批又一批地送上对岸,步枪射手们也努力地瞄准射击。敌人在烟
幕中仓惶逃命。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勇士们一起冲上去,手榴弹、花机关枪一齐
打过去,大刀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拼命往北边山
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过了一会,这只唯一的渡船又回到了南岸。于是,由我带领几名重机枪手,坐第三
次船到对岸,扩大战果,巩固阵地。这时,天色已有些晚了,第四船、第五船,一船又
一船的红军安全地从河面上渡过。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河的下游又缴了两只船,使
我们渡得更快了。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完全渡过。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完成,有力
地配合了左翼兵团强夺泸定桥。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将与其他光荣的革命史迹一
起,永远被人们记入革命史册。
“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几十万大军追、剿、堵,共军有翅也难飞!”“叫朱、
毛做第二个石达开!”渡河前我读到过匪军贴的这样的标语。大渡河毕竟渡过了,让蒋
介石自己去欣赏他的梦呓吧! “万里风雪盖高原, 大渡河水浪滔天。 ……”
我又一次想起那首诗。
(完)
赏析:
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革命回忆录。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
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文章围绕
中心事件,首以诗起,尾以诗结,首尾呼应。中间按战斗的时间顺序,分为五段,每段都设有小
标题,提纲挈领地标明了各段的中心内容,醒目生动。每段突出一个重点,五段之间又相互
关联、相互照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统观全文,结构曲折,描写生动,情节紧张,层次分
明。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杨成武
我们红四团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后,乘胜向西北疾进,连续占领北龙坪、
天全等地,六月十一日下午,进抵四川边境宝兴县属的大跷碛。这里是雪山地带的
起点,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横挡住我们的去路。
夹金山位于宝兴之西北,懋功(今小金)以南,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
雪光耀眼。从山下望去,像是用银子砌起来的。山峰被云层笼罩着,真有“不见庐
山真面目”之慨。 我们早就听到过许多夹金山奇险的传说,但是,哪怕它再奇险,
我们也决心以前卫团的英雄姿态跨过去,为数万英雄红军开辟出前进的道路。
为了取得爬雪山的常识和经验,我们组织了几个工作组,深入当地居民访问。
年长的老乡谆谆告诫我们:早晨、晚上切勿过山,这时,山上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山岚四起,遮蔽天日。要通过,必须在上午九时以后,下午三时以前,而且要多穿
衣服,带上烈酒、辣椒,好御寒壮气;还得拿根拐棍,借力爬山。
这时正是盛夏,我们身上只穿一件单衣。这里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无法
买到,能找到的只是每人一根木棍。看来,我们只能以内心的革命烈火去战胜雪山
的严寒,用手中的木棍去征服雪山的艰险。
我们把爬雪山将要遇到的困难详细地向部队作了交代,要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
做到爬过雪山不拉一个人,不掉一匹马。
战士们豪迈地说:“乌江我们最先强渡,泸定桥是我们亲手夺过来的,敌人的层
层截击都被我们突破,量这座夹金山也只能乖乖地驯服在我们的脚下。”
“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每个战友安全越过夹
金山!” 十二日清晨,在洪亮的集合号声中,部队从邻近的几个小村落向大跷碛村集
结,进行翻雪山前的动员。每人手中拿着一根木棍,有的小心翼翼地夹在腋下,有的
兴致勃勃地上下挥舞。随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声,无数根木棍一
齐指向天空,像平地竖起的一片无叶的树林。
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
骤降,脚下的路冻得邦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
举目环视,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
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越陷越深。先头班用刺刀在
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就手拉着手,踏着他们走过的脚印,谨慎地前进。行进间不
时响起惊喊声,喊声起处,立刻就有成群的人用木棍、绑腿帮助掉进雪岩的同志往上
爬。救出来的人,很快拍打干净身上的雪块,又继续前进。
山上雾霾弥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
单薄 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
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
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
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拚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
然搏斗。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劈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
疼。我们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
冰雹过后是万里晴空,阳光耀眼。到了山顶,举目一望,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
立,除开山峰上几根孤零零的电线杆和少数民族竖起来的“旗杆”以外,是一片琼玉
世界。俯视山下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把这个一望无边的琼玉世界划成
两半。此一情景真是:
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
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山顶上的一段道路是曲折的盘道,绕着夹金山的主峰,蜿蜒而过。经过四五个小
时的紧张搏斗,我们全团人马都安全翻过山顶,无一掉队。下山时,已不像上山那么
吃力,山歌声此伏彼起,荡漾山谷。战士们好像要让高傲的夹金山认识认识它的征服
者的英雄气概。
下至半山,在路边的山坡上,有一群群的长牦牛在悠然戏逐。这是我们在跨越夹
金山的过程中第一次看见的动物。它们发觉浩浩荡荡沿山而下的队伍,吓得四散奔跑。
将到山脚,一条深沟切断去路,我们只得沿着沟边绕道而下。突然山脚下响起一
阵枪声,战士们一个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握紧手中武器,准备向前冲杀。
团长和我跑向前卫班,观察前面的情况。从望远镜中看见山下不远是一个颇大的
村庄,在村子周围的树林中,影影绰绰地有不少人来回走动,他们身上背着枪,头上
戴军帽,显然是一支军队。是什么军队?说是敌人吧,他们并没有向我们射击;是自
己人?我们是前卫团,前面再没有自己的部队了。这一情况着实使我们纳闷。团长和
我研究后,立即派出三个侦察员去探明情况,并试着叫司号员用号音同他们联络。他
们回答了,但从号音中也判断不出是敌是我。我们又叫人大声向他们喊话,因距离太
远,对方听不见,我们只得以战斗姿态向前推进。忽然,山风送来了一阵很微弱的呼
声,我们屏息细听,还是听不清楚字句。于是我们加快速度前进。渐渐地,这声音越
来越大了,仿佛听见是“我们是红军”,红军?真的是红军?我正在半信半疑,一个
侦察员飞奔回来,他边跑边喊:
“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呀!”
“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
与此同时,山下也传来了“我们是红四方面军”的清晰喊声。顿时,响起了一片
欢呼,震得山谷抖动。万想不到就在这个夹金山下,会见了我们日夜盼望着的亲人—
—红四方面军的同志!
我们蜂拥而下,同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握手,热泪夺眶而出,长时间地沉醉在欢
乐中。二百多天,一万多里的征战,我们遭遇到的是敌人的层层堵击和想象不到的重
重困难。此刻突然和另一红军主力,最亲密的同志会合了,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
欢欣若狂!
我们欢呼着涌进达维村,四方面军的同志忙着把自己住的房子让给我们住。八十
八师的首长立即来看我们,同战士们欢谈,还送给我们三十担粮食,做面葫芦慰劳我
们。村头村尾的每一角落都有一群群的战士在愉快地交谈,互相询问情况。两支红军
主力的会师,对一、四方面军的每一个同志,都是极大的鼓舞。当同志们相互进一步
了解到对方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的经历后,就更增加了革命的胜利信心。
晚上,我们在达维村的广场上开了一个会师联欢晚会。熊熊的篝火映红了天空,
战士们的脸上闪射出欢乐的光辉。在四川民歌、评书、兴国山歌……的间隙中,连续
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这歌声,这欢呼声,不仅道出了红军战士心头欢腾的情绪,
而且是一支雄伟的历史进行曲,它向全国人民宣布:红军的两大主力已汇成一道巨大
无比的洪流。
当夜,团长王开湘同志和我睡在四方面军同志为我们
准备好的床上。在漫长的征战途中,从来没有在这样舒适
的环境中睡过。然而,我们久久不能入睡。会师带来的欢
乐情绪在我们心头奔腾起伏。后来,我们干脆来个“长夜
话”,时而谈起经历过的惊涛骇浪,时而谈起革命的美好
远景。……
次日,晨曦初露,我们即辞别了红四方面军的同志。
八十八师的首长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出发。我们怀着无比兴
奋的心情,向懋功、毛儿盖继续前进。
(完)
赏析
●这篇文章叙述了红一方面军翻越大雪山(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
会合的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及两军
会合的喜悦心情。
●写作特色:大量的环境描写。如雪山上漫天飞舞的雪花、湿滑难
走的道路等,营造了悲凉氛围,为下文克服困难作铺垫。还使用
了很多的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伟大的2021-10-216页
-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记叙文2021-10-2164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2021-10-216页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7课《回延2021-10-215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台阶 (14)_鲁教版2021-10-211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第三单元10老王习2021-10-2134页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言文虚词归纳2021-10-214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学2021-10-215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2021-10-213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中国石拱桥 (19)_2021-10-2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