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50 KB
  • 2021-10-25 发布

2020年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40页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1课《春》‎ 蓑笠suō lì 朗润lǎng rùn明朗润泽的意思。 嗡嗡wēng wēng ‎ 酝酿yùn niàng 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 指夸示;炫耀。 ‎ 婉转wǎn zhuǎn ①形容言辞委婉含蓄。 ②声音委婉而动听。‎ 应和yìng hè 嘹亮liáo liàng 黄晕huáng yùn 烘托hōng tuō ‎ 静默jìng mó①寂静;没有声音。 ②肃立不作声。 ‎ 风筝fēng zhēng 舒活shū huó 舒展,活动 抖擞精神dǒu sǒu jīng shén 振作起精神来。‎ 欣欣然xīn xīn rán 高兴的样子,形容心情好。 ‎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 ‎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比喻姿态美丽 ‎(一)文学常识X k B 1 . c o m ‎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三)结构:‎ ‎1、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 春草图。④段 春花图。⑤段 春风图。⑥段 春雨图。⑦段 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3、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 ‎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 有关“春”的诗句 1.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3.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第2课《济南的冬天》‎ 发髻fà jì 镶嵌xiāng qiàn 响晴xiǎng qíng 温暖晴朗 ‎ 温晴wēn qíng 非常晴朗凉爽,或晴朗无云 ‎ 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慈善cí shàn 肌肤jī fū ‎ 秀气xiù qi清秀。 宽敞kuān chǎng 绿萍lǜ píng 水藻shuǐ zǎo ‎ 贮蓄zhù xù 储存,积聚。 ‎ 澄清chéng qīng 清亮;清澈。 空灵kōng líng ‎ 地毯dì tǎn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 水墨画shuǐ mó huà ‎ ‎(一)文学常识 ‎ 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写了澄清碧绿的水.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 (三) 重点问题 1、 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 ‎ 答: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标题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则突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韵致,这是在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的绚丽后所做的总结,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末一句的作用)‎ 2、 修辞运用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运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写村庄,写雪,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一词不可去掉,“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 ‎(4)“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本体:一圈小山(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喻体:小摇篮 ‎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本体:顶雪的矮松 喻体:日本看护妇 ‎ 一、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 二、日积月累 镶(xiānɡ) 发髻(jì) 安适 宽敞 空灵 济(jǐ)南 ‎ 水藻(zǎo) 澄(chénɡ)清 显露(lù) 露(lòu)马脚 响晴 响亮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第1段:济南的天气——温晴 第2-4段:济南的山:鸟瞰全城、济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后斜阳 第5段:济南的水:城外远山、卧雪眠房、岸边垂柳、绿萍水藻 第6段:总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重点问题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不同?‎ ‎“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五、有关“冬”的诗句http:// www. xkb1.com ‎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3课《雨的四季》‎ 花苞:huā bāo 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儿。 ‎ 娇媚:jiāo mèi 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 棱镜:léng jìng 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 ‎ 粗犷:cū guǎng 豪放。 ‎ 睫毛:jié máo 衣裳:yī shang ‎ 铃铛:líng dang 端庄:duān zhuāng ‎ 静谧:jìng mì 安静。 屋檐:wū yán ‎ 凄冷:qī lěng 凄清寒冷。 化妆:huà zhuāng ‎ 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作于书面。 ‎ 吝啬: 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 淅沥:xī lì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 干涩:gān sè 因发干而显得滞涩或不润。 ‎ 草垛:cǎo duò 存放干草类(如谷类植物、稻草或干草)的露天的长垛或长堆,并经常覆以茅草顶用以 防潮。 ‎ 绿茵茵:lǜ yīn yīn 青草茂密浓厚。 ‎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一)文学常识 ‎ 本文作者:刘湛秋,男,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二)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抓住多种景物及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重点内容 春雨——美丽、温柔、娇媚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点内容 ‎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文学常识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 ‎2.重点内容 ‎(1)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5)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 ‎1.文学常识 ‎ 选自《全唐诗》。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 ‎2.重点内容 ‎ (1)重点句子赏析 首联: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② 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③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 帆顺风飘荡。‎ ‎ 赏析①“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 ②“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 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 ‎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 春意。‎ ‎ 赏析:①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 ②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 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和 “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 ‎ 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 ‎  B“残”“旧”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 ‎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2)典故哲理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 ‎(3)诗中情感 ‎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 (4) 写作手法 :写景抒情。‎ ‎《天净沙 秋思》‎ ‎1.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小令,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重点内容 ‎ 诗中最能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 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结构】‎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沉寂chén jì非常寂静;‎ 捶打chuí dǎ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 央求yānɡ qiú恳求,乞求 神色shén sè神情面色 ‎ 敏感mǐn gǎn 诀别jué bié 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淡雅dàn 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 深沉 shēn 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 ‎ 烂漫 làn màn 翻来覆去 fān lái fù qù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文章主旨 ‎ 本文讲述了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的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内容理解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例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例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例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使文章波澜起伏。塑造人物形象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3. 例句赏析:“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1)“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4.例句赏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答: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答: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6.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答: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四、景物描写 ‎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 ‎3、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第6课《散步》‎ 信服xìn fú 相信(并)佩服。 ‎ 嫩芽nèn yá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拆散chāi sàn ‎ 委屈wěi qū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 水波粼粼 shuǐ bō lín lín 形容水面明净。 ‎ 一霎时yī shà shí 短时间;一会儿。‎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一、文学常识 ‎ 《散步》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 文章主旨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 内容理解 1. 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2. 理清故事情节。‎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谁来解决分歧:我 ‎(5‎ ‎)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6)我要如何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7)最后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8)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 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 ‎“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勇,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买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 5.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6. 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分歧,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第7课《散文诗二首》‎ 匿笑nì xiào 花蒂huā dì 梗gěng 摇摆yáo bǎi ‎ 沐浴mù yù 祷告dǎo gào 阴影yīn yǐng ‎ 姊妹zǐ mèi 繁杂fán zá繁琐而杂乱。 遮蔽zhē bì 烦闷fán mèn 心里厌烦而郁闷;不畅快 ‎ 敧斜qī xié 倾斜,不正 徘徊pái huái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 覆盖fù gài 荫蔽yīn bì 慈怜cí lián爱怜。 ‎ 心绪xīn xù 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X k B 1 . c o m ‎《金色花》‎ 一、文学常识 ‎ 《金色花》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 二、 文体知识 ‎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三、 诗歌主旨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描绘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达儿童对母亲的爱,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四、理解诗歌内容 ‎1.“我对母亲的爱”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为什么选“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向呢?‎ 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来表达的。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2.“金色花”是怎样爱母亲的呢?(简要概括几个生活场景)‎ 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要经过的小庭院为妈妈散发香气;将花的影子投在妈妈读着的书页上,突然变成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3. 诗歌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天真、快乐、幸福、可爱但也调皮的孩子。‎ ‎4.“我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孩子调皮、快乐、天真、活泼的特点,说明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 ‎5.诗歌第八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坏孩子”的含义?‎ ‎ 体现了母亲一天见不到孩子,内心焦虑,突然见到孩子又惊又喜的心情。“坏孩子”是母亲疼爱孩子的特殊表达方式,也是母亲对孩子“失踪”的嗔怪。‎ ‎《荷叶 母亲》‎ 一、文学常识 ‎《荷叶 母亲》作者是现代诗人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 二、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雨中勇敢慈怜的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表达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三、理解诗歌内容 ‎1.为何将“荷叶”和“母亲”并列作为文章的标题?‎ 因为荷叶像母亲,借“荷叶”这个意象表达母爱。‎ ‎2.“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如何理解结尾一段话的内涵?‎ ‎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这段话将母亲比作荷叶,将自己比作荷叶,意在说明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渡过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难的人。“除了你”强调母爱的伟大,表达作者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 ‎3.《荷叶 母亲》写了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写出每一次的环境情况、红莲表现和作者心境变化的词语。‎ 答:四次写看红莲。‎ 一写看红莲: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心情:烦闷。‎ 二写看红莲: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欹斜,无依无靠。 心情:不适意 三写看红莲:环境:雨肆意的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四写看红莲:环境:雨势并不减退,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聚了些水珠。 红莲:不动摇。 心情:深深受了感动。‎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文学常识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文章主旨X| k |B| 1 . c|O |m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出众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有什么作用?‎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中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的更好?‎ ‎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身份这种写法?‎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4.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的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提供了依据。‎ ‎6.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7. 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 “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9. 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10.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四、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儿女 :‎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 ‎3.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相顾惊疑(顾野有麦场):看 ‎2、信 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4.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5.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骤 ‎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 (5)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4)未若柳絮因风起 ‎ 因:趁着、随着 未若:比不上。‎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 ‎ 舍、 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6.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 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 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 ‎1、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拉 之 :代词,他 ‎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 :高兴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 不如 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 第三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cuàn) 觅(mì)‎ 跪(guì):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拗():[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 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 niù]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 确凿(què záo) 轻捷(qīng jié) ‎ 云霄(yún xiāo): 1.云块飘浮的高空 2.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 倘若(tǎng ruò): 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 鉴赏(jiàn shǎng):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 啄食(zhuó shí):[指鸟] 用嘴取食。‎ 和蔼(hé ǎi) 恭敬(gōng jìng)‎ 质朴(zhì pǔ) 博学(bó xué)‎ 渊博(yuān bó)‎ 倜傥(tì tǎng):形容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1.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2.形容痛快 盔甲(kuī jiǎ):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 绅士(shēn shì):1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多。 2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一)文学常识 ‎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 ‎,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妮nī 莎shā 捡起jiǎn qǐ 截然jié rán界限分明 ‎ 感慨gǎn kǎi 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 搓捻cuō niǎn ‎ 绽开zhàn kāi 绽放 ‎ 抚弄fǔ nòng 1.拨弄,弹奏。2.抚摩摆弄。 ‎ 唯恐wéi kǒng 只担心。 ‎ 争执zhēng zhí 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2) 幸运,侥幸。 ‎ 激荡jī dàng 受到冲击而动荡 ‎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 形容非常疲乏。 ‎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本是虔诚,庄严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 ‎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 将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 ‎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突然醒悟过来了。 ‎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景象十分华丽。也比喻花色繁多,华美艳丽。 ‎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美景多得看不过来;艺术品太美而目不睱接。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 ‎(一)文学常识 ‎ 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第11课《窃读记》‎ 蹭(cèng) 抵达(dǐ dá) 尴尬(gān gà) 难堪(nán kān)‎ 俯视(fǔ shì): 1.从高处往下看 2.从高处或居高临下的地方向下看 ‎ 狼狈(láng bèi): 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2.喻指恶人。3.喻艰难窘迫。4.急速,急忙。5.喻互相勾结。6.喻互相配合。8.困顿疲惫貌。9.破敝不整貌。‎ 原谅(yuán liàng) 狂然(kuáng rán) ‎ 贪婪(tān lán):对财物、钱等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欲望。 ‎ 弹簧(tán huáng) 自卑(zì bēi)‎ 畅销(chàng xiāo):指商品因受欢迎而销路广,卖得快。‎ 诅咒(zǔ zhòu) ‎ 惨淡(cǎn dàn)1.光线暗淡 2.[筹划、构思等]艰苦地;苦费心力地 3.悲惨凄凉 ‎ 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褒义)‎ 众目睽睽(zhòng mù kuí kuí):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煞有介事(shàyǒu jiè shì):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贬义)‎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褒义)‎ 饥肠辘辘(jī cháng lù lù):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一)文学常识 ‎ 本文作者:林海音,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城南旧事》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二)文章思想内容 ‎1.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因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便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偷偷地读书,直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候“我”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匆忙而贪婪地阅读;有时候“我”以下雨天为借口,享受阅读的快乐。在窃读中,“我”收获了知识和智慧,不断成长。‎ ‎2.仔细思考,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窃读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 ‎3、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文学常识 ‎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http:// www. xkb1.com ‎ ‎5、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人不倦(juàn) 不亦说(yuè)乎 默而识(zhì)之 五、通假字  ‎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 古:满足 今: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理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默而识之(表修饰)‎ 敏而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①不耻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 ②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③学而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文”也。)‎ 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Ø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2、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Ø 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人不知而愠。 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1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X| k |B| 1 . c|O |m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 1.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  愠:生气,发怒     君 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 第六章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 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2.志 志于学 立志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不亦乐乎 快乐 ‎ 而: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4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 三十而立 表修饰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X| k |B| 1 . c|O |m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四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13课《纪念白求恩》‎ 冀(jì):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 2.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3.姓。‎ 派遣(pài qiǎn):1.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 动机(dòng 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 狭隘(xiá 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 极端(jí duān):形容词、名词。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 热忱(rè 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 qīng): 纯粹(chún cuì) ‎ 佩服(pèi fú) 高明(gāo míng)。 ‎ 鄙薄(bǐ bó)1、指轻视;看不起;2、浅略微薄(多用谦辞)。3. 轻视;厌弃。4. 指相貌猥琐,不厚重。‎ 出路(chū lù)1.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 2.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3.商品的销路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贬义)‎ 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贬义)‎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贬义)‎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 文章主题 ‎ 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 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 议论文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 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2)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 夹叙夹议:‎ ‎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 ‎ 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 重点问题:‎ ‎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 ‎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 引起读者的注意。 ‎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 加强肯定的语气。 ‎ ‎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栋(dòng):1.房屋的脊檩,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梁。~宇。画~雕梁。 2.量词,指房屋:一~房子。 ‎ 拣(jiǎn):1.挑选:挑~。~择。~选。挑肥~瘦。 2.同“捡”。‎ 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穿。 2.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伤。~了手。 3.竖立,站立:把棍子~住 4.图章:~记。盖~子。 ‎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啬。 ‎ 帐篷(zhàng 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叠式住处。 ‎ 废墟(fèi xū): 坍塌(tān tā): ‎ 呼啸(hū xiào):(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 滚烫(gǔn tàng):很烫 ‎ 张扬(zhāng yáng):声张宣扬。‎ 溜达(liū dá):也作蹓跶。闲逛;漫步。‎ 琢磨(zuó mo):1.琢和打磨[玉石] 2.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酬劳(chóu láo):1.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2.酬谢的钱物 硬朗(yìng lǎng):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敢于担当。‎ 水渠(shuǐ 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液体流动 光秃秃(guāng tū tū):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一)文学常识 ‎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二)文章思想内容 ‎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 重点问题 1、 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 ‎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 ‎ 无私、慷慨。 ‎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 ‎ 自信,果断。 ‎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  积极生活,爱整洁。 ‎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 ‎ 目标远大而高尚。 ‎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 ‎ 无私,俭朴。 ‎ 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凸出来tū chū lái 训诫xùn jiè 峭壁qiào bì 迂回yū huí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 嘲笑cháo xiào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暮色 mù sè 屡次lǚ cì ‎ 凝视 níng shì不眨眼地看。 耸立 sǒng lì 高高地矗立。 ‎ 灰心丧气huī xīn sàng qì 高不可攀gāo bù kě pān 纳罕nà hǎn诧异;惊奇。‎ 瘦骨嶙峋shòu gǔ lín xún。 头晕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 ‎ 小心翼翼 xiǎo xīn yì yì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心惊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 ‎(一)文学常识 ‎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心理学家。‎ ‎(二)文章思想内容 ‎ 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能战胜困难。‎ 第4课《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重点内容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 ‎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 ‎16诫子书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 《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三、关键字词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告诫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 ‎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第五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17课《猫》‎ 逗(dòu):1.停留:~留。~号。 2.引,惹弄:~哏。~引。~人。~笑儿。 ‎ 缕(lǚ):1.线:千丝万~。不绝如~。2.泛指线状物。 ‎ 倚(yǐ):1.靠着,~靠。~赖。~傍。~托。~重。 2.仗恃:~势。~恃。~仗。 3.偏,歪:不偏不~。 4.随着,和着:“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 ‎ 妄(wàng):1.胡乱,荒诞不合理:轻举~动。胆大~为。~自尊大。~图。狂~。~想。 2.非分的,不实的:姑~听之。~自菲薄。~作主张。 ‎ 消耗(xiāo hào):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 忧郁(yōu yù):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懒惰(lǎn duò):1.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 2.不勤快 ‎ 怂恿(sǒng yǒng);从旁劝说鼓动。 ‎ 安详(ān xiáng):形容词。指从容不迫;稳重。有安静祥和之意。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 ‎ 乞丐(qǐ gài) 预警(yù jǐng):事先发出警报。 ‎ 怅然(chàng rán):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蜷伏(quán fú):指躯体伏卧;引申为屈服﹐驯服。 ‎ 叮嘱(dīng zhǔ) 惩戒(chéng jiè) ‎ 悲楚(bēi chǔ):指内心十分悲痛;悲哀痛苦。 ‎ 断语(duàn yǔ):作结论的话;断定的话。‎ 冤枉(yuān wàng) 虐待(nüè dài) 芙蓉鸟(fú róng niǎo) ‎ 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一)、文体常识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二)、重点问题 ‎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会亡失。 ‎ ‎3、重点写第三只猫  ‎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 ‎②家人态度: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家里人都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挨打屈死。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 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 第18课《鸟》‎ 栅栏(zhà lán):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http:// www. xkb1.com ‎ 圆润(yuán rùn):1、指技法圆熟流利。2. 指物之表面光滑润泽。3. 指声音滑利甜润。‎ 旭日(xù rì):初升的太阳。‎ 杜鹃(dù juān) 酸楚(suān chǔ) 白昼(bái zhòu) 俊俏(jùn qiào)‎ 胸襟(xiōng jīn):指心情、志趣、抱负等。‎ 干瘪(gān biē):指干枯收缩;不丰满。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而枯燥。‎ 丰腴(fēng yú):形容人体态丰满;(土地)丰饶;丰富。‎ 臃肿(yōng zhǒng):1.痈疽;肌肉肿胀2.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3.‎ 过度肥胖或肥 大,转动不灵4.指机构庞大,调度不灵 顾盼(gù pàn):观看,左顾右盼;回视,眷顾。‎ 迷惘(mí wǎng) 伫立(zhù lì) 魁梧(kuí wú) ‎ 蓦然(mò rán):忽然;猛然。‎ 料峭(liào qiào):容微微寒冷,多指刚入春时的寒冷。‎ 战栗(zhàn lì):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 蓬松(péng sōng) 不暇(bù xiá):没有空闲,来不及 据为己有(jù wéi jǐ yǒu):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孤苦伶仃(gū kǔ líng dīng):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一)、文体常识 ‎ ‎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二)、重点问题 ‎1、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 ‎(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 ‎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 ‎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 ‎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 ‎(三)、 中心归纳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抒写了鸟的种种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第19课《动物笑谈》‎ 敛(liǎn) 哺乳(bǔ rǔ) ‎ 羞怯(xiū qiè):害羞或胆怯。 ‎ 写照(xiě zhào):1.画人的肖像 2.描写刻画 ‎ 匍匐(pú fú) 原委(yuán wěi):事情的始末。 ‎ 鹦鹉(yīng wǔ) 温驯(wēn xùn)‎ 禁锢(jìn gù):1束缚;强力限制 2 关押;监禁X k B 1 . c o m 滑翔(huá xiáng):指物体不依靠动力,只利用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 余晖(yú huī):1.傍晚的阳光。2.充足的光辉。3.比喻天子恩泽。 ‎ 俯冲(fǔ chōng):指以很大的角度高速向下冲。 ‎ 柠檬(níng méng)‎ 怪诞不经(guài dàn bù jīng):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褒义)‎ ‎(一)、文体常识 康拉德·劳伦兹,、科普作家,也是获得者。 ‎ ‎(二)、课文内容简析 ‎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 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 第一层(2—9)写“我”与水鸭子的趣事; ‎ 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可的趣事。‎ ‎(三)、中心归纳 ‎ 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生动地描绘了“我”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境,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爱心和渴望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心情,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 ‎ 第20课《狼》‎ ‎(一)、文体常识 ‎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人,。《狼》选自《》,《》是我国文言文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二)、解释词的含义:‎ ‎1、一狼仍从(从:跟随)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 ‎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 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 ‎5、顾野有麦场。(顾:向旁边看 )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 ‎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 8、弛担持刀(弛:卸下) ‎ ‎9、耽耽相向(耽耽:注视的样子) ‎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一会儿)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 ‎13、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原来)‎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 ‎17、止增笑耳(耳:罢了)‎ ‎(三)、特殊字:‎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 隧:名词用作动词,打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 意 神情, 意暇甚。 企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②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④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①介词,译为“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译为“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②连词,译为“来”。例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译为“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五)、重点问题:‎ ‎1、理清情节 ‎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 ‎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 作者着力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虚弱的本性。如:“缀行甚远”,表现出狼的贪婪和谨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则写出狼虚弱胆怯的本性。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表现狼的狡诈。文章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简洁生动的描写使狼的本性跃然纸上。‎ 对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户,作者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此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户刚遇到狼时,是“惧”,对狼抱有幻想,没有认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当“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他开始认识了狼的贪婪本性,在“大窘”之后,头脑非常清醒,明确自己的危险处境“前后受其敌”。于是,他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他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后,“弛担持刀”准备与狼决战。当狼以装睡迷惑屠户时,屠户更加清醒地认识了狼的本性,果断抓住时机,主动攻击,一举杀死了两狼。‎ ‎3、根据情节概括性格:‎ 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 狼:贪婪、凶狠、狡诈。 ‎ ‎4、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从狼的方面看来: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 20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 清 代小说家 蒲松龄 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_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 二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2分)‎ ‎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敌人)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 C.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D。 止增笑耳(只)‎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止有剩骨(只)‎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D )(2分)‎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 ‎(1) 其一/犬坐于前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 ‎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7、 ‎“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8、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9、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 ‎ 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0、“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2、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第六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21课《皇帝的新装》‎ 赏赐shǎng cì 聘用pìn yòng 乖guāi ‎ 炫耀xuàn yào夸耀。 愚蠢yú chǔn 头衔tóu xián 滑稽huá jī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 陛下bì xià 爵士jué shì ‎ 勋章xūn zhāng 袍子páo zǐ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 ‎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贬义) ‎ 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 称职chèn zhí才能与职位相称。妥当tuǒ dang稳妥适当地。‎ ‎(一)文学常识http:// www. xkb1.com ‎ ‎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过一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三) 重点问题 1. 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 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2. 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装已是垂涎欲滴了,总想去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自 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 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 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又深化了中心思想。‎ ‎3.这场骗局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孩子总是单纯天真,不会说谎且无所顾忌,直言不讳,会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4.“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可以。这句话说明老百姓看到了事实真相却又不愿意表现出是自己的判断,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得到保护。‎ ‎(四)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课文开头为了突出皇帝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除非……”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漂亮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说谎的皇帝、大臣、百姓们予以对比,突出孩子的天真、率性,以及大人们的虚伪、愚昧。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主要刻画了皇帝、察看织布的老大臣和官员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虚伪分析得非常透彻,符合人物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非常有利。‎ ‎(五)反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语。反语能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第22课《诗二首》‎ 焚(fén) 溅(jiàn):‎ 缥缈(piāo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镀金(dù jīn):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后来,亦用来比喻人到某种环境中去深造或锻炼只是为了取得虚名。 ‎ 闪烁(shǎn shuò):1.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 2.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 ‎ 港湾(gǎng wān):人工修建或天然形成的用于泊船的海湾、河港。‎ ‎《天上的街市》‎ ‎(一)文学常识 ‎ 本文作者: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二)文章主旨 这首诗,作者通过奇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天上街市繁华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四幅美丽图景,诗人通过这四幅图景,表现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三)文体知识X k B 1 . c o m 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四)重点内容 ‎1.第一节中的“明”“闪”“现”“点”等词语好在哪里?‎ ‎ 前两句都用了“明”字,联想自然。这两个“明”字用法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点亮的意思;后一个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状写明星用“现”,显现的意思,描摹了星星闪现的过程,用词准确。“闪”与明星搭配,“点”与街灯搭配,都十分妥当。‎ ‎2.第二节中的“我想”和两个“定然”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能否删去?为什么?‎ ‎ 这几个词语表明这节中所写的景物是诗人的想象,如去掉就变成了写实,这样不仅不合事理,诗的韵味也消失了。‎ ‎3.短短的16行诗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天上的美景明明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却又如此加以肯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四次使用“定然”这个表示绝对肯定的词,一是使人感到诗人的想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二是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4.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 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太阳船》‎ ‎(一).文学常识 吴望尧,笔名巴雷,台湾诗人。创作文类包括诗、散文、小说等,为五十年代台湾现代诗坛重要人物之一,他将现代科学思想融入现代诗的想象之中,其创作风格卓尔不群,覃子豪誉其为颇有奇气之“鬼才”。曾获蓝星诗奖、国家文艺奖、侨务委员会海宣荣誉奖。‎ ‎(二).文章主旨 ‎ 作者借“太阳船”寄托了自己对光明和幸福的渴望,对故乡和大陆的思念。‎ ‎(三).重点内容 ‎1.“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作者为什么着一“划”字?用得好吗?‎ ‎ 用得好。以动写静,写出了“巨船”般的太阳缓缓升起的美丽景象,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情感。‎ ‎2.“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诗中“黑暗”一词该如何分析?‎ ‎ 抓住颜色特点写景物,光暗云浓,平静被打破,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坚信只要奋斗,以“开拓”之火灭“保守”之淫威,终将收获溅起无数银星般的多彩生活。诗中还有很多表示颜色、使用非常精当的词语,如“镀金”“白昼”“白银”“灰色”“银星”等,细加分析,韵味无穷。‎ ‎3.诗人说:“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你是怎样理解“溅起”一词的巧用的?‎ ‎ 妙用动词,一字传神。落日西下,唤醒了银星千颗,预示着昼夜更替时的黑暗不再来,表达了诗人对精彩缤纷生活的憧憬和奋斗的情感。‎ ‎4.太阳船沿着“神秘的航线”,由“白昼”驶近“黑暗”,诗人的情感也随之波动。请简要地做出分析。‎ 诗人眼见如船只般的太阳,在宽阔无边的天空海洋里艰难地前行,由清晨驶向黑夜,溅起银星千颗。诗歌中巧用各种色彩,如“镀金”“白银”“灰色”等,画面的颜色由绚烂的金黄,随着“太阳船”的行驶,过渡到耀眼的银白色,又转入夕阳火烧般的橘黄色,最终归于静谧的银灰,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日落图。在黑夜来临之际“太阳船”没有冲破黑暗,反而以“付之一炬”的姿态,沉没于“灰色的波涛”中,颇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情怀。景之热烈,令人震撼;情之真切,蕴于字里行间!‎ 第23课《女娲造人》‎ 女娲nǚ wā 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 寂寞jì mò ‎ 蓬勃péng bó 泥潭ní tán ‎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 huo ‎ 绵延mián yán一个连着一个,接连不断。 揉团róu tuán ‎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泛指本领极大。 ‎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褒义 ‎1.文学常识 ‎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文章主旨 ‎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4.重点内容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第24课《寓言四则》‎ 雕像(diāo xiàng) 爱慕(ài mù)‎ 庇护(bì hù) 虚荣(xū róng)‎ 较量(jiào liàng):通过比赛或打仗等方式分出双方高低上下。 ‎ 凯歌(kǎi gē):1.得胜时所唱的歌 2.歌唱胜利。‎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贬义)‎ ‎《赫耳墨斯和雕塑者》‎ ‎1.文学常识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作家。他善于讲动物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3.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 1. 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1. 重点内容 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原因各是什么?‎ 蚊子在向狮子挑战时善于审时度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致使狮子狼狈不堪被打败。可在战胜狮子后,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洋洋得意之时自投罗网,败给蜘蛛是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的结果。‎ ‎《穿井得一人》‎ 1. 文学常识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 文章主旨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杞人忧天》‎ ‎1.文学常识 列子,郑国人,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全书分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文章主旨 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3. 文章结构 ‎(1)故事起因: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故事发展:有一个热心肠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去开导杞人。‎ ‎(3)故事结束: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4.重点问题 学习了这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边事做起,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寓言四则》 ‎ 一、文学常识 ‎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 三、《蚊子和狮子》 ‎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http:// www. xkb1.com ‎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 理解课文 ‎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 五、《杞人忧天》‎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 ‎ 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 ‎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吸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X|k |B| 1 . c|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