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 MB
  • 2021-10-26 发布

2019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3直线、射线、线段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5.2‎‎ 直线、射线、线段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线段的一个事实.‎ ‎3、掌握中点、延长线的概念.‎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线段的一个事实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线段,上一节学习了射线和直线,你能说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直线、射线、线段.‎ ‎(二)讲授新课 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请你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其中哪些可以看做线段?‎ 线段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图3-28中的线段可以表示为“线段AB”,也可以表示为“线段a”.‎ ‎(三)重难点精讲 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 4‎ 我们常用刻度尺来度量线段的长,长度单位换算如下:‎ ‎1km‎=‎1000m(即‎1千米=‎1000米);‎ ‎1m‎=10dm(即‎1米=10分米);‎ ‎1dm=‎10cm(即1分米=10厘米);‎ ‎1cm‎=‎10mm(即1厘米=10毫米).‎ 思考:‎ 图3-29中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图中共有多少条分别以A,B,C,D中的两点为端点的线段?分别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任选其中得两条线段,比较一下它们的长短.‎ 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交流:‎ 在一块长方形的图板上(如图3-30),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几条不同的路线向点B爬行.哪条路线最近?你也可以动手画一画,找出其他的路线,量一量,再得出结论.‎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有关线段的一个事实:‎ 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思考:‎ 如图3-33,请你先量一量线段AB的长度,然后再线段AB上画一点C,使线段AC=BC.怎样确定点C的位置呢?‎ 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如果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并且满足AC=BC,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4‎ 在图3-34中,C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表示:‎ ‎(1)AC=BC;‎ ‎(2)AC=AB(或BC=AB);‎ ‎(3)AB=‎2AC(或AB=2BC).‎ 典例:‎ 例、已知:如图3-35,线段AB=10,点C为线段AD的中点,线段AC=4.5,‎ 求:线段DB的长.‎ 解:∵点C为线段AD的中点,AC=4.5,‎ ‎∴AD=2AC=2×4.5=9.‎ ‎∴DB=AB-AD=10-9=1.‎ 跟踪训练:‎ 如图,已知C点为线段AB的中点,D点为线段BC的中点,AB=10 cm,‎ 求:AD的长度.‎ 解:因为C点为线段AB的中点,D点为线段BC的中点,AB=10 cm,‎ ‎∴AD=AC+CD=5+2.5=7.5(cm).‎ 答:AD的长度为7.5 cm.‎ 利用直尺可以把一条线段向两方任意延长.‎ 4‎ 如图3-36,称为延长线段AB,或称为反向延长线段BA;‎ 如图3-37,称为延长线段BA,或称为反向延长线段AB.‎ 图中延长的部分叫做原线段的延长线.‎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一想,再分享给大家.‎ ‎(五)随堂检测 ‎1、如图,小华的家在A处,书店在B处,星期日小华到书店去买书,他想尽快地赶到书店,请你帮助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是(  )‎ A.A→C→D→B       B.A→C→F→B C.A→C→E→F→B D.A→C→M→B ‎2、在长为‎4.8cm的线段AB上,取一点D,使AD= AB,C为AB的中点,则CD=__ __.‎ ‎3、延长线段AB到C点,使BC= AB,反向延长AC到D点,使AD= AC,则CD=__ __AB.‎ ‎4、已知线段AB=‎12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 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AM的长为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3.5.2‎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线段的一个事实及中点的概念:‎ 例、‎ 七、作业布置:课本P133 习题 8、9‎ 八、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