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7.00 KB
  • 2021-10-27 发布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中心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三)(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中心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三)‎ ‎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250g 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6cm ‎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3.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米 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 D.v甲<v乙,s=8米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  )‎ A.凝固现象且吸热 B.凝固现象且放热 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6.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影子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8.图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其原理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 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 B.‎ 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 C.‎ 缸中金鱼“变大” ‎ D.‎ 日食现象 ‎9.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休积V1‎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休积V2‎ ‎10.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1.夏季的清晨,站在黑虎泉边会看到护城河的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1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 ‎ B.‎ 人造雪景 ‎ C.‎ 撒盐融雪 D.‎ 人工降雨 ‎13.有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另一侧光屏,在光屏上能呈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不成像 ‎14.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15.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 ‎ ‎17.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如图所示,从图中现象可看出,此镜片对光有      作用,用这镜片磨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      视眼.‎ ‎18.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      比木头大,冬天里,户外装有水的水缸常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 ‎20.质量为500g的空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2.0k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1.7kg,此液体密度为      g/cm3(ρ水=1.0×103 kg/m3).[来源:学#科#网Z#X#X#K]‎ 三、作图题(10分)‎ ‎21.如图所示,杯子静置在斜面上,请你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图中O点表示杯子的重心)‎ ‎22.小夏用天平测量物体A的质量(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对天平托盘的压力F,要求包含力的三要素.‎ ‎23.“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四、实验题(共22分)‎ ‎24.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试管中冰(或水)受热      .‎ ‎(2)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他们发现:冰和水升温快慢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      不同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物体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3‎ ‎(3)小军同学提出: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      .‎ ‎25.在做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芳第一个完成了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她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用调好的天平称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B.将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C.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当量筒内液面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体积为      cm3.‎ ‎(2)小芳根据实验中的测量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ρ=      g/cm3.‎ ‎(3)小芳同学的实验会带来很大误差,你认为测量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另一个同学很快想到: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小芳同学主要实验步骤的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小上述误差.这位同学调整后的主要实验步骤是      (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 五、计算题(共13分)‎ ‎27.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鼓楼广场后,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8.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g,体积是40cm3,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铜=8.9×103kg/m3)‎ ‎ ‎ ‎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中心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250g 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6cm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A错误;‎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故B错误;‎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错误;‎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5﹣28c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错解分析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分析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即可得出结论;‎ ‎(2)分析小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3)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4)根据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 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正确;‎ 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 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 ‎3.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米 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 D.v甲<v乙,s=8米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1)根据v=求出两车的速度,然后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 ‎(2)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s时,甲、乙车对应的纵坐标﹣﹣路程是多少,因为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所以两者之差即为P、Q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当t=1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当t=6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2m;‎ 甲的速度:v甲==≈0.67m/s;‎ 乙的速度:v乙===2m/s;所以v乙>v甲;‎ ‎(2)由图象读出经过6s时,甲行驶的路程s甲=4m,乙行驶的路程s乙=12m,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声现象;信息的传递.‎ ‎【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B错误;‎ C、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C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减弱噪声的途径及电磁波的有关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5.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  )‎ A.凝固现象且吸热 B.凝固现象且放热 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雪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雪是固体,是由地面上蒸发的水蒸气,在向上流动时,遇到极冷的气流而放热,形成了固态的雪花,然后雪花变大,下落,形成下雪.整个过程中雪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而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6.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 ‎(4)读数时,视线要和玻璃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 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故A错误;‎ 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 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和玻璃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 D、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和玻璃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温度计使用要求,温度计的使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难度不大.‎ ‎7.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影子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8.图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其原理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 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 B.‎ 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 C.‎ 缸中金鱼“变大” ‎ D.‎ 日食现象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解:A、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是因为光大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故A属光的折射现象;‎ B、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其主要部件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C、缸中金鱼“变大”是此时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金鱼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D、日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综合以上分析,与其它三个的光学原理不同的是D选项.‎ 故选D.‎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9.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休积V1‎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休积V2‎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测固体的密度用到的器材是天平和量筒,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ρ=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解答】解:测固体石块的密度的基本方法是: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将石块放入量筒浸没水中,读出水面体积值为V2,则石块的密度为ρ=.‎ 因此上述步骤有用的为A、C、D,测量量筒的质量是没有必要的,B无用.‎ 故选B.‎ ‎【点评】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密度》部分要求掌握的实验,各有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用到的原理是ρ=,两种测量方法应达到理解且熟练背诵的程度.‎ ‎10.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响度.‎ ‎【专题】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老师说声音大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听的更为清楚,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响度定义进行分析解答,注意与其它特征的区分.‎ ‎11.夏季的清晨,站在黑虎泉边会看到护城河的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淡淡的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 ‎【解答】解:淡淡的白雾是液化现象,因为河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选:D.‎ ‎【点评】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可以对比记忆,例如雨、雪、雾、雹等的形成过程.‎ ‎1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 ‎ B.‎ 人造雪景 ‎ C.‎ 撒盐融雪 ‎ D.‎ 人工降雨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 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3.有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另一侧光屏,在光屏上能呈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不成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首先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求出焦距.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解答】解:(1)当物距为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2f>20cm>f,即20cm>f>10cm.‎ ‎(2)当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处时,u<f,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但光屏上不能成像.‎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能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焦距,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 ‎14.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解答】解: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符合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A、物像上下不颠倒.故A错误.‎ B、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并且是放大的像.故B正确.‎ C、物像是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是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5.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 ‎(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关键能够掌握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的种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蒸发(汽化) ,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吸收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加热蒸发,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 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蒸发(汽化);吸收.‎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知道:①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②蒸发要吸热.‎ ‎17.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如图所示,从图中现象可看出,此镜片对光有 会聚 作用,用这镜片磨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 远 视眼.‎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近视眼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佩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解:由图可见,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会聚;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透镜类型的判断以及远视眼的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18.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 密度 比木头大,冬天里,户外装有水的水缸常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铁比木头重”是指:相同体积的铁比木头重,也就是说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大;‎ ‎(2)水结冰具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现象;由公式ρ=可得密度变化.‎ ‎【解答】解:‎ ‎(1)因为铁和木头的质量以及体积都不确定,但相同体积的铁比木头的质量大,所以“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2)水结冰时,状态发生变化,虽然质量不变,但体积增大,所以会出现冬天室外的水缸被“冻破”的现象;‎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ρ=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密度;变大;变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密度的本质,还要熟练掌握密度变形公式的应用.‎ ‎19.“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三个方面.‎ ‎【解答】解:“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 ‎【点评】了解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0.质量为500g的空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2.0k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1.7kg,此液体密度为 0.8 g/cm3(ρ水=1.0×103 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空瓶的质量和装满水后的质量求出水的质量;由于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因此根据V=即可求出瓶的容积;‎ ‎(2)根据瓶装满另一种液体的总质量和空瓶的质量求出液体的质量,最后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 ‎(1)瓶子装满水时水的质量:‎ m水=m总﹣m瓶=2.0kg﹣0.5kg=1.5kg,‎ 由ρ=可得,瓶子的容积:‎ V=V水===1.5×10﹣3m3;‎ ‎(2)瓶装满另外一种液体时液体的质量:‎ m液=m总′﹣m瓶=1.7kg﹣0.5kg=1.2kg,‎ 另一液体的体积:‎ V液=V=1.5×10﹣3m3,‎ 液体的密度:‎ ρ液===0.8×103kg/m3=0.8g/cm3.‎ 故答案为:0.8.‎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注意隐含条件:瓶子的容积与水的体积、某液体的体积是相等的.‎ 三、作图题(10分)‎ ‎21.如图所示,杯子静置在斜面上,请你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图中O点表示杯子的重心)‎ ‎【考点】力的示意图.‎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重心上;‎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方向是相反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斜面向下的,支持力就是垂直于斜面向上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解答】解:重力G和支持力F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与斜面垂直,垂直斜面向上.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力的示意图,作力的示意图时,应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及力的方向,这是作力的示意图的关键.‎ ‎22.小夏用天平测量物体A的质量(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对天平托盘的压力F,要求包含力的三要素.‎ ‎【考点】力的示意图.‎ ‎【专题】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来源:Z|xx|k.Com]‎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A的质量m=50g+10g=60g=0.06kg,‎ 物体A的重力G=mg=0.06kg×10N/kg=0.6N,‎ 因为物体A静止在托盘上,所以物体A对托盘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即F=G=0.6N.如图所示:‎ ‎【点评】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为: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四画尖,五把力的符号标尖边.按照这个作图步骤,很容易能够画出指定力的示意图.‎ ‎23.“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所以月亮和在水中形成的像关于水面轴对称.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猴子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 ‎【解答】解:先做出B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的位置,连接像B′与小猴子的眼睛A与水面的交点为O,即为入射点,连接BO为入射光线,再连接入射点O和点A,OA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这是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四、实验题(共22分)‎ ‎24.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试管中冰(或水)受热 均匀 .‎ ‎(2)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他们发现:冰和水升温快慢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比热容 不同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物体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3‎ ‎(3)小军同学提出: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 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来源:学科网]‎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升高的温度不同.‎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1)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水和冰的质量相同,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冰和水升高的温度不同;‎ ‎(3)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 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均匀;(2)比热容;(3)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点评】本题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考查了比热容的知识及沸腾的条件,考查着重理解和实用性.‎ ‎25.在做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芳第一个完成了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她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用调好的天平称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B.将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26.5 g;‎ C.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当量筒内液面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体积为 15 cm3.[来源:学科网]‎ ‎(2)小芳根据实验中的测量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ρ= 1.1 g/cm3.‎ ‎(3)小芳同学的实验会带来很大误差,你认为测量结果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另一个同学很快想到: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小芳同学主要实验步骤的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小上述误差.这位同学调整后的主要实验步骤是 BCA (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弄清楚天平和量筒的分度值,读图盐水和烧杯的质量及盐水的体积;‎ ‎(2)求出盐水的质量,根据ρ=求出盐水的密度;‎ ‎(3)在C步骤中由于有盐水附着在烧杯中,使盐水体积比质量为m1的盐水的体积小,所以密度偏大.‎ 要准确测出盐水的质量及体积,要先测出总质量m2,再把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V,然后测出剩余盐水及烧杯的质量m1,m2﹣m1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然后由密度公式求盐水的密度,据此安排实验步骤.‎ ‎【解答】解:(1)图甲中天平的分度值为0.2g,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20g+5g+1.5g=26.5g,‎ 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15cm3,‎ ‎(2)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26.5g﹣10g=16.5g,盐水的密度ρ===1.1g/cm3;‎ ‎(3)在步骤C中,由于有盐水附着在烧杯上,使盐水减少,从而使盐水体积偏小,而盐水的质量m不变,由ρ=知,密度偏大.‎ 适当调整试验步骤,使量筒所测盐水的体积V1就是天平所测质量为m1的盐水的体积,由题意知正确步骤为BCA.‎ 故答案为:‎ ‎(1)26.5;15;‎ ‎(2)1.1;[来源:Z+xx+k.Com]‎ ‎(2)偏大;BCA.‎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误差分析、合理安排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应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D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 近视眼镜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小于物距;‎ ‎(2)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3)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分析;‎ ‎(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 ‎【解答】解:(1)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3)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使像向右移动,则需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凹透镜;近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故答案为:(1)照相机;(2)D;(3)近视眼镜;(4)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善于总结规律.‎ 五、计算题(共13分)‎ ‎27.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鼓楼广场后,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1)汽车的速度应大于步行的速度,在s﹣t图象上倾斜度大.‎ ‎(2)从图象上读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算出汽车的速度.‎ ‎(3)从图象上读出整个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1)从图象上来看,AB段比OA段倾斜度大,所以骑车的是AB段.‎ 故选AB段 ‎(2)AB段的路程sAB=3600m﹣1800m=1800m,时间tAB=30min﹣25min=5min=300s,‎ 骑车的速度VAB===6m/s.‎ 答: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3)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30min=18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m/s.‎ 答: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点评】熟练掌握速度计算公式v=及变形式s=vt、t=;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 ‎ ‎ ‎28.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g,体积是40cm3,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铜=8.9×103kg/m3)‎ ‎【考点】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已知铜球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求出铜球的质量,然后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为实心;如果不相等,则为空心;‎ 已知铜的质量和铜的密度,根据m=ρv求出铜的体积,空心部分体积等于球的体积减去铜的体积;‎ 已知水的密度和空心部分的体积,根据m=ρv求出水的质量,球的总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加上铜的质量.‎ ‎【解答】已知:m铜球=m铜=178g=0.178kg,v铜球=40cm3=4×10﹣5m3,ρ铜=8.9×103kg/m3,ρ水=1×103kg/m3‎ 求:ρ铜球,v空心,m总 解:×103kg/m3<8.9×103kg/m3‎ 因此铜球是空心的.‎ ‎,‎ v空心=v铜球﹣v铜=4×10﹣5m3﹣2×10﹣5m3=2×10﹣5m3=20cm3;‎ m水=ρ水v空心=1×103kg/m3×2×10﹣5m3=2×10﹣2kg=20g,‎ m总=m铜+m水=178g+20g=198g.‎ 答:铜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20cm3;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球的总质量是198g.‎ ‎【点评】本题考查主要密度公式的应用情况,以及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掌握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