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诗词五首
观刈麦 白居易
赤壁 杜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观刈麦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A、作者简介 B、题目解说
C、诵读欣赏 D、整体感知
学 习 导 航
F、探究赏析E、精读课文
•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
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
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题目解说
•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
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
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
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
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
实际的好诗篇。
•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
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
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
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幼小的孩子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烧,烤
lǒng
hè dān zhì xié
xiǎng
zhu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
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
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
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
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做官的俸禄 年底
从事,做
zēng
yàn
竟然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
写
悲
惨
场
景
议
论
交代时间地点
全家出动
忙碌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
生活
舒适
鲜
明
对
比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
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
比,表现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
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
10斗等于1石。
重点词句
《观刈麦》的作者是 ,
字 ,号 ,这是一首
诗 。其语言风是 。
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叙事
浅显易懂朴素感人
问答题
1.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其大意是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
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_____
这一句从____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______描写
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B
蒸、灼
正面
侧面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 。
, 。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片段练写:
展开想象,描述一段割麦者或拾麦
者的场景(注意使用描写方法)。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
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
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
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
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
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
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
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
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
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赤 壁
杜牧
折戟沈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写实写实
诗
歌
赏
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
戟,虽然历时久远,但
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
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
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
遗物。
诗
歌
赏
析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
,
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
感慨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
周瑜获得火烧曹军
的胜利,恐怕吴国
的国色大乔、小乔
就要被幽禁在曹操
的铜雀台上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
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
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
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
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
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资料: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
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
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
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
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
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
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
(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
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
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
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
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
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
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
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
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
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
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
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
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
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
“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资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
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
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
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
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
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
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
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
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疏通诗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
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
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
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
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
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
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
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思想感情:
叙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己亥杂诗
• 龚自珍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
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
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
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
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考以下问题
•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
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
•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
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结
•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
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
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
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
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
然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
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
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
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
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
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
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
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
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
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
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
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
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
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代散曲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
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
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曲牌名
题目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
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
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
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
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
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
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
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
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
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作者简介: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
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
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
着痛苦的生活。
资料: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
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
写作者的感慨。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
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
想感情。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
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
姓。
思想感情:
忧
虑
国
计
民
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人民疾苦
相关文档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2021-10-2722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2021-10-2738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13-12021-10-2727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2021-10-2714页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干2021-10-2718页
- 八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别了,“不列颠2021-10-2742页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15-2分2021-10-2728页
- 语文版语文八上第23课《记承天寺夜2021-10-272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2021-10-2736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2021-10-2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