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 M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
《
人境庐诗草
》
,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1.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
,
心志高远
,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3.“
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人的自然本性。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只要心境旷远,保留一颗远离俗世的心,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写景名句
揭示主旨
————————
1
、
《
饮酒
》
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2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思考讨论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①
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②
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年
)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
现在陕西富县
)
前往灵武
(
现在属宁夏
)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 望
时代背景介绍
(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
,
念家悲己
的感情
)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
公元
575
年
)
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
.
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
(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
b
.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
(
战火不断
,
国破家亡
,
妻离子散
,
民不聊生
)
c
.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虽是
写景
,却也痛切地
传达
了诗人
________
的
感情
。
修辞:
对 偶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
首联吗?
忧国伤时
首 联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
理由是什么
?
修辞:
对 偶
借花鸟之景抒
______
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
_________
,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感伤
感时伤别
也可解释为
移情于物
,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颔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
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
焦急心情
。
其
情真意切
,最能引起
共鸣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颈 联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
__________
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
________
,更平添一份悲哀。
伤痛、愁闷
老将至矣
尾 联
: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背
景
链
接
《
雁门太守行
》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
809
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
《
雁门太守行
》
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
807
年。李贺当时仅仅
17
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课
文
朗
读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坍塌。
乐府曲名。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诗
歌
解
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句解
】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
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
句解
】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
临
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
【
句解
】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
句解
】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指宝剑。
理清内容
首联 (白天) 严阵以待 形势危急
颔联 (黄昏) 刻苦练兵 战斗惨烈
颈联 (夜晚) 天降重霜 潜师奇袭
尾联 抒情 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
齐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
809
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
《
雁门太守行
》
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
807
年。李贺当时仅
17
岁。
归纳小结
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
浴血奋战,以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
的精神。
三
、四句分别从
听觉
和
视觉
两方面铺写
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
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诗
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
临易水
”
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表现将士们
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
黄金台
”
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赤壁
杜牧
前两句是叙事
,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作分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一)、结构:
(二)、特点:
(三)、主题:
③④
句议论感慨
借物咏叹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②
句写兴感之由
小结:
(四)、历史观点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曹操的评价有异于史家
历史上英雄的成败都有某种机遇
。
渔家傲
李清照
课
文
朗
读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
千帆舞。仿佛梦魂归
帝所
,闻
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诗
歌
解
读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
上片
】
写梦境及天帝的问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环境描写
怎样理解“接”、“连”、“转”、“舞”的含义?
“接”、“连”二字把
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
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
风浪颠簸
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
谩
有惊人句。
路长,隐括屈原
《
离骚
》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
《
离骚
》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同“漫”,空,徒然。
“路长日暮”有何深意?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来源。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
《
离骚
》
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试赏析
“
嗟
”
、“谩”字的妙处。
谩,同
“
漫
”
,空,徒然。
“
谩
”
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
——
生逢乱世、空有诗才,表达了词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嗟,叹息,慨叹。“嗟”字生动得写出了词人叹息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九万里
风
鹏
正举。风休住,
蓬舟
吹取
三山
去!
【
下片
】
写自己的苦闷及词人与天帝的对答。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得。
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
庄子
·
逍遥游
》
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如何理解“鹏正举”呢?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深意?
此三句由梦境回到现实,借
《
逍遥游
》
营造恢弘意境,希望凭仗风力奔向理想的所在。也回答了“归何处”的询问。
渔家傲
意象:
天、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壮丽
动词贴切
以“帝所”寄寓美好的希望
动词:
接、连、转、舞
结
构
梳
理
意境:
雄奇瑰丽,虚实结合
天帝形象:
慈祥温和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主
旨
概
括
相关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答谢中2021-11-0122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美丽的2021-11-0121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愚公移2021-11-0122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首届诺2021-11-0120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白杨礼2021-11-0127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回忆我2021-11-0122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蝉2021-11-0126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一着惊2021-11-0124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唐诗五2021-11-0157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三峡2021-11-0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