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M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孟 子》 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简介 孟子 ( 公元前 372 ~公元前 289) ,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 是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 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 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 他的言行,成为 《 孟子 》 七篇。 文学常识 《孟子 》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 《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 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富 贵 不 能 淫 1. 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尤其注意重点词语与句子。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2 、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 , 班级展示)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主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1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课文研读,合作探究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威武不能屈 ———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 ———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 ———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 ——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 ——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四) 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 孟子 · 告子 》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糟粕之处: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课后作业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一句有何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尤其注意重点词语与句子。 2. 理清文章脉络。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舜 / 发于 / 畎 亩之中,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胶鬲 / 举于 / 鱼盐之中 , 管 夷吾 / 举于 / 士 ,孙叔敖 / 举于 / 海, 百里奚 / 举于 / 市 。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 课文研读,合作探究 1. 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2. 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故 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 , 曾 益其所不能。 “ 所以 ……”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使 …… 痛苦。 动词,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同 “ 增 ” 增加。 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人 恒 过 , 然后 能改;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 喻 。 入 则无法家 拂 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这样以后 同“横”,梗塞,不顺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 同“弼”,辅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 “ 大任 ” 者,必先经历一番 “ 苦 ” 、 “ 劳 ” 、 “ 饿 ” 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