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7 MB
  • 2021-11-11 发布

初中地理复习 地球的运动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形状、 大小、 地轴、 两极点 1.地球形状:赤道______、两极_______的不规则 球体。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 ______千米。 3.地轴:地球_____的轴,即地球的自转轴 4.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__________相交的点。 略鼓 稍扁 4万 绕转 地球表面 补充:地球的基本知识 经 线 纬 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 北两极的线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 行的线 特 点 形状 方向 长度 半圆 圆 南北 东西 都___等相 (约___万千米)2 4自赤道(约____万 千米)向两极递减 指示_____方向 指示_____方向 1、纬线和经线(特点—形状、长度、方向) A 0RS R1S1 2、纬 度 和 经 度 •纬度是纬线上的点 与地心的连线同赤 道平面的夹角。 (线面角) •经度是当地经线平 面与本初子午面之 间的夹角。 (两面角) 注: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 增加 为东经(E);顺地球自转 方向,经度数减小为西经(W) 注: 向北增大为北纬(N); 向南增大为南纬(S). 0 0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图示) 0 ° 30 °N 60 °N 90°N 30 °S 60 °S 90°S 低纬 中纬 高纬 高纬 中纬 低纬 高、中、低纬的划分 3、经纬网地图上方向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 向。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 a.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 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 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b.同为东经:数大在东; 同为西经:数大在西; 一东一西: 经度和<180°,东在东,西在西; 经度和>180°,东在西,西在东; 经度和=180°,互为东西。 思考:D在C的什么方向? B在A的什么方向? 东北; 东南。 A在C的什么方向? B在C的什么方向? 正北; 东北。 如何判断A在B 的什么方向? 东南 N 地球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 大小、 地轴、 两极点 1、纬线和经线(特点—形状、长度、方向) 2、纬 度 和 经 度 (起点线,区分东西经、南北纬,东西半球, 高中低纬、五带。) 3、经纬网地图上方向判读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 • 1.地球上的某点,其南侧是中纬度, 北侧是低纬度,西侧为东半球,东侧 为西半球,该点是: • A、30°N, 160°E • B、30°N, 20°W • C、30°S, 20°W • D、30°S, 160°E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两种 基本形式 自转 公转 (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周期、速度 b、从南极上空 看:顺时针 a、从北极上空 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 北“逆” 南“顺” 参照物 时间 旋转角度 恒星日 恒星 23时56分4秒 360º 太阳日 太阳 24时 360º59´ 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 15°/小时 纬度越低, 线速度越大 A ● B A′ B′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结论: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 其余各地均相等;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南北纬 60° 处为赤道的一半,到极点为零;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3)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15°/小时) (影响因素:纬度. 海拔) A C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二)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 偏移 (三)产生时差 地球本身不发光 地球是不透明体 太阳照射 昼夜现象 地球自转 昼 夜 交 替 (一)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的原因 (周期是1个太阳日) 昼夜 2.晨昏线的判断(定义、区分、特征、画法、 应用) (2). 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 线 (晨昏圈) (3).晨昏线的特征 1)、平分 平分地球过地心;(大圆) 平分赤道两交点;(6时与18时) 2)、垂直:晨昏面永远垂直于太阳光线 3)、相切与重合: 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3).晨昏线的特征 (4).晨昏线的画法 侧视图上,过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直面, 该面与球面相交的大圆,即为该日的晨昏线(圈) 1、定义: 2、产生原因: 由于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运动的 物体,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产 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于惯性,物体总是力 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偏 3、偏转规律: 4、方向: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只改变物体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5、大小: 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6、影响: 河流泥沙沉积与冲刷,大气运动和洋流 运动等 “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三角洲平原 请思考: (1)河流水流向 哪个方向偏向? (2)泥沙向哪一 岸沉积的多? 北半球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6、影响:影响河流泥沙沉积与冲刷 A B C D 赤道 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的初始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 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下图是某条河的剖面图,根据此图判断该河 流位于 ( )  • A.赤道上 B.南半球 • C.北半球 D.回归线上 C • 下面四幅图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 始方向,实线是偏转方向。图中正确的是 ( ) 思 考 • 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 • 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 我望着满天星在闪 • 听牛郎对织女说要勇敢 时差 • 别怕我们在地球的两端 • 看我的问候骑着魔毯 • 飞 用光速飞到你面前 • 让你能看到十字星有北 极星作伴 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太阳东 升西落,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 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见日出,这样,不同 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 。 (三)时差 1、地方时 (2)特点: 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 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②越靠东,地方时的值越大(东早西晚); ③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 经度差1°,地方时差4分钟。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3)、地方时的计算 ② “±”:东加西减(向东则加,向西则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①经度差计算:同减异加 1° 经度差×4分钟 12 时 30° —8h 2h 12时 ?? 120° 14 时 4 时 (1)当900W为9月25日4时,600W、1650W的地 方时分别是多少? (2)当1200E为9月25日23时,900E、1500E的地方时 分别是多少? (25日6时、24日23时) (25日21时、26日1时) 特别提醒:(时间计算结果的处理) 若时间结果大于24小时,则时间减24小时, 日期加一天; 若时间结果小于0,则时间加24,日期减一天。 若时间结果在0-24小时之间,则为当天。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 ①时区的划分: (见下图) 2)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1)时区数=已知经度÷15° (若余数≥7.5°,时区为商数加1; 余数<7.5°,只取商数。) 例1:求100°E、75°W、180°分别属于哪个 时区? 答:东七区 、东西十二区、、西五区 例2:求西七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分别是那 一条? 答:105°W 、120°E ②时区的计算 3)根据中央经线推算时区的经度范围 例3:求东五区的两条边界经线。 某时区的边界经线﹦中央经线±7.5° 答:67.5°E, 82.5°E (2)区时(标准时):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 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 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区时的计算方法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1小时 (“±”:东加西减 时区差:同减异加) 例题:(1)西5区 21:00 求东5区 (2)东5区 3:00  求西5区 (次日7:00) (昨天17:00) 总结: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时区数=已知经度÷15°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求法------东加西减 3、日期分界线 东 十 二 区 西 十 二 区 180º 减一天 加一天 西 东 N 新一天 旧一天 国 际 日 界 线 自 然 日 界 线 0:00 180° 基本方法是: 找到两条日界线,两条日界线之间属 于同一日期 思考:如何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的范围 180° 60°E 22 4 3月21日 3月22日 东 西 新一天 旧一天 1. 0时 180° 3、某人设计了一口24小时的全日时钟,指针为时 针。如果此时南京(120°E)为某月7日,那么在全 球范围内所处的日期( ) A. 6日的范围大于7日 B.7日的范围大于8日 C.8日的范围大于7日 D.7日的范围大于6日 2、北京时间5月1日2时,全球属于4月30日的 地方有多少? • A多于一半 B少于一半 C等于一半 A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二)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 偏移 (三)产生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