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50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图 形 的 相 似
考点一、比例线段
(一)考点要求:
1、比例式与比例系数: ……=k(比例系数)
2、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即:
黄金分割与比例中项:
3、等比性质: ……=k
4、合分比性质:
(二)精讲精练:
典型例题:
例 01.已知 ,求
变式:线段 , 满足 ,求 的值
说明 本题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也可以运用合分比性质求解。
例 02.已知 ,求 的值
说明 本题考查比例的性质,解题关键是设 ,将 、 、 统一成 。注意:设比例式
的比值为 (比例系数),这是解比例式常用的有效方法,要注意掌握。
例 03.若 ,则 的值是__________
说明 本题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也可以运用合分比性质求解,还可用方程思想求解。解题关键
是灵活运用比例的性质
例 04.设 ,求 的值
说明 本题在运用合分比的性质求解时,易忽视 的情形,所以应该分类讨论。
变式:如图,已知,在 中, 、 分别是 、 上的点,并
且
, 的周长为 12cm。求: 的周长
==
d
c
b
a
bcadd
c
b
a =⇒=
acbc
b
b
a =⇒= 2
==
d
c
b
a kd
c
b
a
db
ca ===++
++⇒
+=+−=−⇒=
d
dc
b
ba
d
dc
b
ba
d
c
b
a
8
11=+
x
yx
y
x
x y 1:4:)4( 22 =+ xyyx yx :
432
zyx ==
yx
zyx
−
+−
3
3
kzyx ===
432 x y z k
k
3
753 =+
b
ba
b
a
kyx
z
xz
y
zy
x =+=+=+ k
0=++ zyx
ABC∆ D E AB AC
2
3===
AE
AC
DE
BC
AD
AB ABC∆ ADE∆
针对练习:
1.如果 ,求: 的值
2.已知:如图,在 中, , , ,且
(1)求 的长;(2)求证:
3.已知两数 4 和 8,试写出第三个数,使这三个数中,其中一个数是其余两个数的比例中项,第三个
数是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
考点二、相似三角形
类型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⑴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⑵对应边的比值是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⑶基本性质定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 01.已知: 的三边长分别是 3,4,5,与其相似的 的最大边长是 15,求
面积
0432
≠== cba
bca
cba
24
235
−+
+−
ABC∆ 12=AB 6=AE 4=EC EC
AE
DB
AD =
AD AC
EC
AB
DB =
ABC∆ CBA ′′′∆ CBA ′′′∆
CBAS ′′′∆
说明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解题关键是求出 , 的长
例 0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中, ,
.求证: ∽
说 明 本 题 考 查 相 似 三 角 形 基 本 定 理 的 应 用 , 解 题 关 键 是 证 明
例题 03 如图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中,E 为 AD 延长线上一点,
,BE 交 DC 于 F,指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
说明:紧靠相似三角形定义、相似比定义和基本定理,充分利用平行四边形性
质.
类型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如果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如果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精讲精练:
例 01 . 如 图 , 在 中 , , ,
; 在 中 , , ,
,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说明 判定两三角形是否相似,不能依图形的放置方向来考查,
而应该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仔细判定,若没有将夹已知角的长
边与长边相对应,就会发生错误.
针对练习:
1.已知:如图, , , ,(1)当
与 ,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 ;(2)当 与 , 之间
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 ;(3)当 与 ,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
系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CA ′′ CB ′′
ABCD FDAFEBAE :: =
HCDHGCBG :: = OEF∆ OHG∆
GHEF //
DEAD 2=
ABC∆ °=∠ 47A cm5.1=AB
cm2=AC DEF∆ °=∠ 47E cm8.2=DE
cm1.2=EF
°=∠=∠ 90CDBABC aAC = bBC = BD
a b ABC∆ CDB∆ BD a b
ABC∆ BDC∆ BD a b
说明 本题是一个条件探索性问题,易错点是弄错对应边或第(3)小题不分类讨论.
例 02.如图,已知:在 中, , , 是角平分线,
求证:
说明 “平方式”在相似三角形中经常出现,证明时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可
以用相等的线段代替已知线段,从而创造出平方,或某线段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公
共边,也可以创造出平方来
针对练习:
1.如图,已知:在梯形 中, , , , ,且
求证:
例 03.如图,已知: 是 的斜边 上的高, 为 上任意一点, ,垂足为
求证:
说明:应用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与几何证明中常用的“倒推法”。
针对练习:
1.如图,已知:在 中, , 于 , 在 上,若 于
求证:
例 04 . 已 知 : 如 图 , 在 中 , , 、 分 别 是 、 上 的 两 点 , 并 且
ABC∆ ACAB = °=∠ 36A BD
ACDCAD ⋅=2
ABCD BCAD // xBC = yAC = zAD = 02 =− xzy
ACDB ∠=∠
CD ABC∆Rt AB E BC ABEF ⊥
F EFCDAFADAC ⋅+⋅=2
ABC∆ °=∠ 90ACB ABCD ⊥ D E BC AECF ⊥ F
BAFD ∠=∠
ABC∆ °=∠ 90C D E AB AC
ACAEABAD ⋅=⋅
求证:
说明 如果两个三角形没有互相平行的边,而有公共角时,我们一般使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 05.如图,已知:在 中, , 和 是 的高
求证:
说明 证明线段的倍半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1)取长线段的中点,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折半
法);(2)延长短线段为其 2 倍,证其与较长线段相等(加倍法);(3)用其他线段作媒介,其中经常用
的有①三角形两边(或梯形两腰)的中点连线等于底边(或两底之和)的一半;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
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③直角三角形中 角的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④利用三角形相似,通过成比例线
段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等
针对练习.
1.如图, , 是 是高,
求证:
2、如图,已知 为 内一点, 为 外一点,且 , ,
求证: ∽
例 06 .已知:如图,在矩形 中, 为 的中点, 交
ABED ⊥
ABC∆ °=∠ 60B AE CD ABC∆
DEAC 2=
°30
BD CE ABC∆
ACBAED ∠=∠
D ABC∆ E ABC∆ 21 ∠=∠ 43 ∠=∠
ABC∆ DBE∆
ABCD E AD ECEF ⊥ AB
于 ,连结 ( )
(1) 与 是否相似?若相似,证明你的结论;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2)设 ,是否存在这样的 值,使得 与 相似?若存在,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 这既是一道判断推理性试题,又是一道探索存在性的试题
例 07.如图,在矩形 中, 厘米, 厘米,点 沿 边从点 开始向点 以 2
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 沿 边向点 A 以 1 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 , 同时出发,用 (秒)表
示移动的时间( ),那么:
(1)当 为何值时,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试说明四边形 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
(3)当 为何值时,以点 , ,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相似?
说明 本题将“几何一动点”及分类讨论相结合,综合创新命题,全面考查学生素质
巩固作业:
1、(上海市,2001)如图 1-1,在大小为 4×4 的正方形方格中,△ABC 的
顶点 A、B、C 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一个 △A1B1C1,使△A1B1C1
∽△ABC(相似比不为 1),且点 A1、B1、C1 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说明:(1)此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有多种,通过本题加强对数学素质和数
学能力培养;(2)解此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图形,找出切入点,利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不能盲目地去画;(3)在判断三角形相似时,要灵活应用定理,如本题要用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则较难.
2、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G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AG 与 BD 交于点
E,与 DC 交于 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对 .
分析:图形中相似形较多,不能盲目的取找,先对相似形分类,再寻找.
3、(河北省,2001)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P 是 BC 上的点,
且 BP=3PC,Q 是 CD 的中点.
求证:△ADQ∽△QCP.
4.如图, 为 的角平分线, 垂直于 的延长线于 , 于 , , 的
延长线交于点 ,
求证:
F FC AEAB >
AEF∆ EFC∆
kBC
AB = k AEF∆ BFC∆ k
ABCD 12=AB 6=BC P AB A B
Q DA P Q t
60 ≤≤ t
t QAP∆
QAPC
t Q A P ABC∆
AD ABC∆ BE AD E ADCF ⊥ F BF EC
P
APCF //
뽁
⍃
A
B C
D
E
F
G
A
B C
D
F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