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 MB
  • 2021-11-12 发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7的加法》讲课稿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7的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9~40页信息窗3第1个红点、绿点及自主练习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得数是6、7的加法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通过直观图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4.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小圆片。‎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小圆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来到了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小猴们下山摘了一些桃子,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学会了5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老师还要带着同学们去花果山看看,去看看这群顽皮的小猴子在干什么?小朋友们又在干什么?‎ - 8 -‎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做到了前后知识的衔接,同时新课伊始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大家看,小猴子们和小朋友在花果山玩得多高兴啊!仔细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举手,自由发言。)‎ 预设:我看到树上有一些小猴,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 预设:我看到草地上原来有5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 预设:我看到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 预设:我看到草地上有5朵红花。‎ ‎(温馨提示:一定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3.提出问题 质疑:是啊,同学们看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板书主要问题)‎ ‎(1)一共有几只 ? ‎ - 8 -‎ ‎(2)一共有几个 ?‎ ‎(3)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4)一共有几朵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 ? ‎ ‎(1)谈话: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预设:加法(板书:加法)‎ 追问:你能列出算式吗?‎ 预设:4+2= 2+4=‎ ‎(温馨提示: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算式,那么继续追问谁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提出问题:4+2等于多少呢?2+4等于多少?同学们用手中的小圆片或者小正方体来摆一摆、算一算。‎ ‎(2)学生动手活动,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我是借助小正方体摆一摆的,先拿4个小正方体,再拿2个,合在一起数出来就是6个小正方体,所以4+2=6(只)。‎ 预设:我是借助小圆片摆的,先摆左边的4个,再摆右边的2个,合起来是6个,列式为4+2=6(只)。‎ 质疑:这两位同学都是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得出的答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要求 4+2等于几,我是这样想的,先有4只小猴,又来2只,就要接着数出2,就是6只小猴,列式计算为4+2=6(只)。‎ - 8 -‎ 预设:4和2组成6,所以4+2=6。‎ 预设:先摆2个,再摆4个,合起来也是6,所以2+4=6(只)。‎ ‎……‎ 板书:4+2=6(只) 2+4=6(只)‎ ‎2.理解分析,找规律 质疑: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和讲解,老师知道了一共有6只小猴,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请同学们看老师列的式子,为什么同学们列出的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告诉老师。‎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预设:这2道算式都是表示把两棵树上的猴子合起来,也就是说把2和4合起来,把谁放到算式的前面都是一样的,所以都等于6‎ 小结:如果一幅图中告诉了我们两部分各是多少,求一共是多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能列出2道加法算式,观察这2道加法算式我们发现:2和4,4和2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不同,他们的和也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和解决,有利于学生今后探究学习的发展。】‎ ‎3.验证: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谈话:我们解决了小猴的问题,现在小朋友们需要咱们的帮助了。他们现在要野餐,可是小组长有点小麻烦,他要给小朋友分好吃的,可是不知道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帮他解决吗?‎ 质疑:能试着列出2个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 ‎(温馨提示:教师在巡视时,如果遇到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得出答案。)‎ - 8 -‎ 学生汇报:‎ 预设:左边有5个同学,右边有2个同学,求一共有几个同学用加法,5+2=7(个),也可以是2+5=7(个)。‎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经历了计算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游戏 激趣: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吧!‎ 教师找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教师伸手指,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并说结果,最多伸7个手指。然后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小游戏。‎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手指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效的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知识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 ‎ 温馨提示:这是一道看图填算式的题目,通过看图填算式,使学生巩固得数是6的加法,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要让学生感受图中显示的其实就是6的组成,中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自主练习第3题:‎ 想一想,这个 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 ‎ - 8 -‎ ‎ 温馨提示:这是一道用画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这一形式的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题意,介绍大括号的意义,就是把左边和右边的花合起来求总数,再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左边有3多花,右边有3多花,合起来是几朵花?然后列出算式,算出得数,让学生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 3.自主练习第4题:‎ ‎ 温馨提示:这是一道看图写得数的题目。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轴,教师要通过小青蛙跳远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图意。通过数形结合,学生明确:第一次跳了4个格,第二次跳了3个格,一共跳了7个格,结果就是7。‎ ‎ 4.自主练习第6题:‎ ‎ ‎ 温馨提示:这个一道关于“交换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后所做的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算出得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进一步理解“两个数交换位置,相加结果仍然不变”的规律。从具体的数抽象到用水果图代表数,渗透代数的思想。‎ ‎ 5.自主练习第9题:‎ ‎ ‎ - 8 -‎ ‎ 温馨提示:这是一道看图讲故事的题目。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范例,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说明白图中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教学时,先出示教材图,让学生依照范例讲故事,并解决范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根据其他信息讲故事。比如,可以根据花的颜色来讲。题目中还要求学生讲一个身边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此题中扩展出去,想一想生活中的场景,用这样的形式再讲一个数学故事,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升:刚才大家讲的数学故事、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都是用加法。通过训练,学生对应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浅谈收获,总结提升 这节课,每一位小朋友都开动了小脑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的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和是6、7的加法,并能熟练计算。还知道了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到的和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 野餐 ‎——6、7的加法 ‎(1)一共有几只 ? (2)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 ‎4+2=6(只) 5+2=7(个) ‎ ‎2+4=6(只) 2+5=7(个) ‎ 使用说明: ‎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从学生喜欢的孙悟空的相关话题——老家花果山发生的故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本课的重点得数是6、7的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重视算法多样化,指导择优。‎ - 8 -‎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加法意义,列出算式后,重点算法指导。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列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组织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自己鉴别多种算法,逐步促其算法升华。‎ ‎(3)适当引导探索规律,指导学生观察2+4和4+2两个算式的特点,初步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不必讲解“加法交换律”,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 ‎2.使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动而不乱,使课堂活而有序.‎ ‎3.需要突破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有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目标内容,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课堂中如何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好,吃饱是个困惑,也是需要探索的地方.‎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