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11-16 发布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场景歌》教案 (11)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场景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场景歌》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旨让同学们在认识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员活动这些场景中认识数量词并在生活中运用。课文以简单词组组成的儿歌形式呈现,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背诵,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定为: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二、 说学情 ‎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 明晰的学习目标能为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指明方向,所以,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我制定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  1、借助图画,熟字记忆新字,形声字规律识字或给字组词说一句话的方法自主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孔、桥”2个生字。‎ ‎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  基于目标确定学习重难点:‎ ‎  重点: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孔、桥”两个生字。‎ ‎  难点: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在学法上: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预计用时3分钟)‎ ‎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我就借助师生互动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一下子引到课堂上,引到课文中来。板书课题《场景歌》‎ ‎  在旅游的吸引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兴趣,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预计用时4分钟)‎ ‎  首先听老师读课文,听清字音。接着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画出带有生字的词。同桌两个互相读读画的词语。‎ ‎  (三)细读课文,自主识字(预计用时19分钟)‎ ‎  1.观察情境图,学习第四小节 ‎   (1)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   (2)学生说看到的事物,出示: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随文认“队、铜、号”‎ ‎   (3)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数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情况。‎ ‎   (2)摘苹果游戏,开火车巩固生字。‎ ‎  3.在读文中,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   (1)出示海边景色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   (2)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  (过渡:咦,前面是什么呀,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   ①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  ②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量词。‎ ‎  一( )鱼塘 一( )稻田 ‎   (3)我们到了最后一站,看看有哪些美景?‎ ‎  4.齐读课文,再现课文美景。‎ ‎  (四)指导写字 ‎  1.凭借田字格观察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  2.教师范写孔和桥,学生书空后练写,教师巡视。‎ ‎  3.写字评价反馈,总结 ‎  (五)总结课文 ‎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  这样的总结,既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生字又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学生细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