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90 KB
- 2021-11-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82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及乘法的各个元素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情境图。
教师:大家看看这个教学楼有多少个窗户?
学生1:一共有27扇窗户。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2: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按学生数的公式闪动画面)
教师:同学们能列个数学算式吗?
学生:能。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
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是3个9相加。
二、探索新知
(一)快乐起航
教师:某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5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个同学吗?你会列式吗?试试看。
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82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
(二)愉快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
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
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
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
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
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
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
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
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82
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教师:你知道6、3、18这三个分别在乘法算式中叫什么吗?下面请看一看教材第3页上方内容,同学们自学。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上课堂活动的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做,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 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性。
2.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82
1.前面我们学校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谁来说一说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第5题。
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独立思考,并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中。集体反馈时,教师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每幅图各表示几个几相加。
2.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6题。
(1)投影出示本题左图,提问:每组有几个人?有几组?图上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怎样用乘法算式列式?
指名回答,组织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书上。
(2)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右图。
先观察每排摆几瓶,共摆了几行?
集体订正时,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完成教材都6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连线”就是把意义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在此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指名口述连线答案,并要求说出这样连的原因。对学生易错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9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引导学生用“小朋友在做什么?每组有几人,有几组”这样的句式来说,便于学生理解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进行个别地指导和帮助。
3.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扮演,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82
第3课时 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二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改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类比,培养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啊?小云和我们很多小朋友一样,也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要来客人,爸爸妈妈非常忙,小云决定帮忙给客人递拖鞋。
1.多媒体出示两个客人进门。
师:哇!有客人来了,小云要拿拖鞋给客人。一个客人需要2只拖鞋,那两个客人需要几只拖鞋?可以怎样计算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4。
2.多媒体又出示一个客人。
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客人?需要几只拖鞋?可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
3.多媒体再出示一个客人。
问:现在一共需要几只拖鞋?怎样列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8。
问:上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它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表示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引导学生理解:2个2相加,乘法可以写作2×2,3个2相加可以写作2×3……
2+2=2×2=4
2+2+2=2×3=6
2+2+2+2=2×4=8
4.多媒体出示第五个客人。
问:现在需要几只拖鞋?用加法怎样计算?乘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2=2×5=10
……
2+2+2+2+2+2+2+2+2=2×9=18
二、探究新知
82
1.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乘法算式来编出2的乘法口诀。前面一个乘数都是2,我们在乘法口诀中就把二放在最前面。后面一个乘数是几,我们就把几放在二的后面。积放在两个乘数的后面。由此可以得出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表示2乘2得4;第二句:二三得六,表示2乘3得6。那第三句怎么说呢?表示什么意思?第四句呢?
2乘5的积是两位数,为了顺口,我们就把“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那后面几句口诀你们会编了吗?
2+2=2×2=4 二二得四
2+2+2=2×3=6 二三得六
2+2+2+2=2×4=8 二四得八
2+2+2+2+2=2×5=10 二五一十
2.给学生1分钟时间背口诀。
师:你背了几句口诀?谁背得最多?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的?愿意把你的方法说给同学们听听吗?(引导学生找出相邻两句口诀间的联系。)
3.多媒体出示滑冰图。问:共有几人在滑冰?
用乘法如何算,用了什么口诀?
学生讨论回答。
4.课堂活动。
第1题,要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说算式和口诀,可采取你摆我说、自己边摆边说或老师摆学生说等形式进行,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理解。特别注意除“摆2次”外,其他的摆法都要启发学生根据摆小棒的结果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并巩固用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算式的知识。
第2题对口令,也可采取老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对口令等形式进行,使学生熟悉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对口令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进行用一句口诀对出两道乘法算式的活动。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2的乘法口诀?学生讨论发言。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82
第4课时 1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3及练习二第3、5、6题与思考题。
【教学目标】
经历编制1的乘法口诀的探索过程,感知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经理编制1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的乘法口诀。
[难点]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大家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1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编口诀。
(1)课件出示1根小棒,提问:这是几个几,你能用乘法列算式吗?
指名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1。
教师指出:根据这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编一个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全班齐读口诀,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2)课件出示2个1根小棒。(结合课件动画1根1根地出现。)
提问:现在是几个几?怎样用算式表示?口诀可以怎样编?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2,一二得二。
追问:1×2=2表示什么?一二得二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得出1×2=2表示2个1相加得2,也可以表示1个2得2。一二得二可以计算1×2=2,也可以计算2×1=2。
(3)课件出示3个1根小棒,提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和编一个乘法口诀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1×3=3,一三得三。
2.学生自主摆小棒,编口诀。
刚才我们编了1的乘法口诀的前3句,你还能继续往下编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小棒,一边写算式,并编出相应的口诀。请同学们注意,在摆小棒的时候,要1根1根地摆,还要数出有几个1。
学生自行摆小棒、写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
3.交流反馈。
刚才大家编出了1的乘法口诀,能把你编的口诀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口述编口诀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4=4 一四得四
82
1×5=5 一五得五
1×6=6 一六得六
1×7=7 一七得七
1×8=8 一八得八
1×9=9 一九得九
全班齐读1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口诀。
(1)观察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1乘几,积就是几。
(2)用你喜欢的方法背口诀。
(3)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顺背、倒背、同桌互背、全班齐背、指名抽背。
5.巩固口诀。
(1)对口令。(完成教材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师生、生生对口令。
(2)说算式,对口诀。(完成教材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3×1得多少?用什么口诀?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无论是3×1还是1×3都可以用“一三得三”这句口诀计算出结果。这和前面学习的2的乘法口诀一样,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还可以一个学生先说出乘法口诀,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相互说说每题应用的乘法口诀。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教师归纳:在比较大小时,要先算出算式的结果,再比较大小,这样不容易错。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接着同桌互对答案、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口答,并让计算错误的学生说说原因。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思考题。
(本题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口诀的能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图,理解图意: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并学会怎么分。通过类比、推理,探索出本题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82
第5课时 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与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3的乘法口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并熟记3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3人一组,共2组小朋友在跳绳。
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几个人一组?有几组?
学生观察图,教师指名回答。
提问:一共有几人?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拥有哪句口诀?
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学生列出3×2=6或2×3=6,两个算式应用“二三得六”这句口诀。)
教师:同学们真棒,利用我们学过的2的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图意,填补表格。
(1)追问:如果有3组,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边提问边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和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口答,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①3+3+3=9;②两组6人,三组比两组多一组,多了3人,6+3=9;③通过数人数得出共有9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3组”对应“人数”栏上标上得数9。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算出4组、5组、6组各有几个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2)提问: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得出:每一个不同的组数就对应着一个不同的人数。从左到右组数依次增加1,人数就依次增加3。
请你根据表格里的组数和人数的规律,猜猜7个组、8个组、9个组各有多少人。
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验证学生的猜想。
2.尝试编口诀。
(1)同学们,“3组有9人”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3=9。
提问:你能根据3×3=9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吗?并说说你这样编的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编1,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3×3=9的口诀:三三得九。
82
(2)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集体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3×5=15 三五十五
3×6=18 三六十八
3×7=21 三七二十一
3×8=24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3.找规律,记口诀。
(1)全班同学齐读3的乘法口诀。
提问: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3。)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记口诀。
4.用口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3×6= 7×3=
(2)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教师指名口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6=18 口诀:三六十八
7×3=21 口诀:三七二十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个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及所应用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轮流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直接在表格中圈出3乘1,2,3,…,9的积。
反馈时,教师指名学生说说积分别是多少,根据哪句口诀得出的。
3.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3题。
同桌两人合作对口令。
4.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反馈第1题时让学生说说应用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3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有什么联系?
82
你能背出3的乘法口诀吗?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熟记1,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3的乘法口诀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3、5、6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2)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口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3)在反馈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7题。
先让学生读口诀,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最后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并强调练习时要看清运算符号,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口算。
4.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9题。
引导学生先从下往上观察表格,再想口诀。反馈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发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4题。
(1)用课件逐题出示图文。
82
(2)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问题。
(3)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口算依据和过程。
2.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后体温: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口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求“8个3人间一共能住下多少人”?实际上就是求8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利用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就可以求出结果是24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7课时 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例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乘加、乘减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能灵活运用1~3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加算式。
3.结合剧情情境,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
4.结合情境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乘加、乘减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运算的法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
2.根据图示写算式。
★★★ ★★★ ★★★
算式是:(3×3=9)或者(3+3+3=9)
◆◆◆◆ ◆◆◆◆ ◆◆◆◆
82
算式是:(3×4=12)或(3+3+3+3=12)
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例3
思路一:
教师:数一数每组同学的人数,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有3个组是每组3人,有1个组是2人。
教师:这些数真有特点。有3个组都是3人,有一个组却比其他组少1人,也就是2人。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师:你们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了吗?哪个组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学生1:我们用加法做:3+3+3+2=11(人)。
学生2:我们先算出3个3人一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用3×3=9(人),再加上2人,是11人。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吗?
学生2:3×3+2=11(人)。
学生3:我想如果把2人组增加1人,这样每组都是3人,一共有4个组,用3×4=12(人),再减去多算的1人,是11人。
教师: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3:3×4-1=11(人)。
教师:真不错,用了假设这种方法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
教师:(指3×3+2)这个算式是先算3×3,还是先算3+2?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因为3×3+2表示3个3人一组再加上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即先把3人一组的这3个组的总人数算出来。所以,3×3+2应先算3×3,再用3×3的积加2。
教师:你们想一想3×4-1先算什么呢?
教师:(指3×3+2,3×4-1这两个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乘加、乘减。
教师:一个算式中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你知道先算什么吗?
学生:先算乘,再算加或减。
思路二:
1.提出问题: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
(预设:①用加法计算——3+3+3+2。②点数的方法——挨个数。③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情境导学
教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
82
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出两人。
(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方案选优
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
4.同类对比
还可以乘减——3×4-1。
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成4组。
(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结论验证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课堂小结
1.先算乘,再算加减法。
2.乘加(或乘减)比连加简便。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8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4的乘法口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4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8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3辆汽车图,每辆汽车4个车轮。)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图上共有3辆汽车,每辆汽车有4个车轮。)
提问:3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车轮呢?你能列出算式吗?应用哪句口诀口算呢?
学生列出:3×4=12或4×3=12,两个算式都是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口算的。
引入:今天莪们来继续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图意,填写表格。
(1)追问:如果有4辆汽车,一共有多个车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边提问边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和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口答,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①4+4+4+4=16;②3辆车12个车轮,4辆比3辆多1辆,多了4个车轮,12+4=16;③通过数车轮数得出共有16个。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算出5辆、6辆汽车各有几个车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2)提问: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
引发学生发现:每一个不同的汽车辆数就对应着一个不同的车轮个数。从左到右汽车辆车依次增加1,车轮个数就依次增加4。
让学生根据表格里的汽车辆数和车轮个数的规律,得出7辆、8辆、9辆汽车各有多少个车轮。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验证学生的猜想。
2.尝试编口诀。
(1)提问:“4辆汽车16个车轮”你能用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式?(4×4=16。)
你能根据4×4=16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吗?并说说你这样编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四十六。
(2)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3.找规律,记口诀。
(1)4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有什么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4。)
(2)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记口诀。
82
4.用口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2。
4×8=
5×4=
(2)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口答,并板书:
4×8=32 口诀:四八三十二
5×4=20 口诀:四五二十
教师:“四八三十二”这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个乘法算式?“四五二十”呢?“四四十六”可以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后,教师归纳:根据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除外。)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个学生摆小棒(每组4根),摆若干组;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及所应用的乘法口诀,再集体评价、反馈。
2.完成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以不同形式对口令,巩固乘法口诀。
3.完成教材第18页“课堂活动”的第3题。
教师组织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展开游戏,要求每位学生完整地描述“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全班交流时,教师设问:刚才大家算1只青蛙1张嘴用了什么口诀?(1的口诀。)
算2只眼睛4条腿用了什么口诀?(2的口诀。)
算8只眼睛16条腿用了什么口诀?(4的口诀。)
最后教师指出:我们已经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我们不仅要熟练地背诵这些口诀,还可以利用这些口诀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4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有什么联系?你能背出4的乘法口诀吗?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9课时 5的乘法口诀
8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知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5的乘法口诀。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类、类比,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小朋友喜迎北京奥运会的情境图。)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一面五环旗。
教师:这是奥运会的会旗,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
指名口答,教师追问:一面小旗有5个圆环,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以用哪句口诀?
指名回答。
提问:4面小旗一共有多少个圆环呢?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用哪句口诀口算的。(教师边用课件出示4位小朋友分别举着五环旗的情境图,边提问)
学生易列出:5×4=20或4×5=20,两个算式都是用“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口算的。
提问:如果有5面五环旗,一共有多少个圆环?
设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怎么算?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5的乘法口诀,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图意,填补表格。(教材第20页例1)
(1)教师继续用课件出示5位小朋友分别举着五环旗的情境图和表格。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①5+5+5+5+5=25;②4面五环旗有20个圆环,5面比4面多1面,多了5个圆环,20+5=25(个);③通过数圆环数得出共有25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5”对应的“圆环”栏上写出得数25。
(2)提问:那么6面、7面、8面、9面小旗各有多少个圆环呢?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表格补充完整,教师讲评,集体订正。
2.尝试编口诀。
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结合前面编写1~4乘法口诀的经验,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82
集体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5×7=35 五七三十五
5×8=40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3.找规律,记口诀。
(1)提问:5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
(2)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熟记口诀。
4.用口诀。(教学教材第20页例2)
(1)课件出示。
5×7= 。
(2)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这道题要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5×7=35 口诀:五七三十五
追问:“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个乘法算式?今天学习的这些口诀中哪些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哪句口诀不可以?为什么?
指名口答后,教师归纳:一句乘法口诀一般都可以算两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除外。
(3)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教师指名口答,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应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最后让学生全班齐读这四个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同桌两人合作,对口令。
2.完成教材第21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应用口诀编儿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
最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21页“课堂活动”的第3题。
(1)教师点明题意:用5分别乘1~9,所得的积写在表格第二行相应的位置上。
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出来,全班订正。
(2)全班齐读所得的积后,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可能有以下发现:
①相邻的两个积相差5。
②5与1,3,5,7,9相乘的积的个位上都是5。
③5与2,4,6,8相乘的积的个位上都是0。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帮助我们熟记5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82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你能背出5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说规律,背口诀。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0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熟记1~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应用口诀进行口算。
2.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5的乘法口诀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答案,全班齐读口诀和相应的算式。
提问:我们学过的1~5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算一个乘法算式?
指名口答,并板书。
2.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2)反馈时注意学生解法的多样化,如9×5圆.TIF;Z*4;Y*4,JZ〗5×9,方法一: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两个算式的结果来比较大小,两边都等于45;方法二:也可以通过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比较大小,两个算式都表示5个9相加或9个5相加,所以两个算式相等;方法三:因为两个乘法算式应用的口诀相同,所以结果一定相等。
最后教师要指出:解答这样的题目时要看清题目,认真审题,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
82
3.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3题。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口算,再集体反馈。反馈时教师强调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4.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可以转化乘加或乘减的算式;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5.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引导学生:观察5+5=10、5×5=25、5-5=0这三道算式,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结:所填的运算符号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6题。
1.课件出示医院里护士拿药的情境。
让学生说说图上有什么?护士在干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利用课件出示一板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每板药有多少粒?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课件出示第(2)小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明确题意:图上有6板药,每板有5粒,要求一共有多少粒。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口算依据和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联系,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11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读乘法算式。
82
3.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理解乘法口诀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难点]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名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1.复习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 ▲▲ ▲▲ ▲▲
▲ ▲ ▲ ▲
▲▲ ▲▲ ▲▲ ▲▲
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 )
(2)指名口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同桌相互说说这2个算式的读法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3页的填口诀练习。集体订正时,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学生填好的正确的口诀表。
(2)读一读,让学生小组讨论:表里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让学生用1~5的乘法口诀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利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
①教师说几句口诀,指名口答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题,集体订正。
3.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23页的第2题。
①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让学生画一画、填一填,然后同桌交流。
③集体反馈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和根据哪句口诀口算的。
(2)完成教材第24页的第3题。
①课件出示题图,提问:仔细观察,三种颜色的圆片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每组中黄、红、蓝圆片各有几个?
②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82
③组织集体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我们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还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1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知识,熟记口诀,熟练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巩固乘法知识,熟记口诀,熟练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问题,说说看,你都掌握了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24页的第2、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是应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4题。
(1)让学生观察题图并理解题意。
(1)让学生独立解答后,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5题。
(1)(课件出示课题图。)认真观察题图,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牛奶每瓶2元,有5瓶;饼干每包5元,有3包;蛋糕每个4元,有3个;面包每个3元,有6个。)
(2)提问:小红买3个蛋糕,要用多少元?
82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教师: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4.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6题。
(1)引导学生读题、观察图,弄清题目中隐含的一个条件“共有5只小兔”。
(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和应用的口诀。
5.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迅速判断出算式的运算?
教师小结:方法有:(1)排除法。先用加法试算,如果与算式后面的结果不符那就是要用乘法计算。(2)初步判断法。先初步把算式结果与算式的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大一般就用乘法……
6.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8题。
(1)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写出积是18和16的所有乘法算式,然后独立填空,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2)集体讲评,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家不仅对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掌握得更熟练了,而且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能在平面图中辨认出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重点难点】
82
[重点]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材第26页单元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尽可能找出图中的角,并用课件闪现学生找出的角。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角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在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指出钟面上、剪刀上、水管上、折扇上的角。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闪现学生发现的角。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角?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角。
2.教学例2。
(1)折角。
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尝试折出角。
教师选择学生折出的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
组织活动:你们摸一摸角的这儿(两边及顶点),有什么感受,再看看贴在黑板上的角,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征。
(2)做活动角。
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一个活动角吗?
你能按老师的口令拉动活动角吗?
教师指出: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①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演示:由活动角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角。
教师指出: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顶点和边。
(4)教学直角。
①教师指着一块三角板上的直角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直角。指出:三角板上有1个角是直角。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上有几个直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可以在直角上标上符号“┐”来表示直角。
②介绍判定直角的方法。
82
教师指出:判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要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如果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
让学生用直角的判定方法通过操作活动思考: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三、巩固迁移
1.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2、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在第2题中,数六边形的角时,学生可能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地数。
对于第3题,学生能直观地判断出直角并用符号标出即可。如果有学生要先用三角板量后再指出哪些是直角,教师也要给予鼓励。
2.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第2题,可能大部分学生会误认为有2个角,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发现有3个角。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归纳如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掌握判定直角的方法,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角。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经历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会借助三角板等工具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重点难点】
[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82
[难点]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需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如果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8页例3。
(1)操作比较。
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找出直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过程如下图所示:
(2)观察。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间的角比直角小,右边的角比直角大。
(3)初步感知锐角和钝角。
第一个角是直角;第二个角比直角小,这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比直角大,这个是钝角。
教师适当指导“锐”和“钝”的写法。
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出示:
直角 锐角 钝角
2.教学教材第29页例4。
(1)认一认,填一填。
让学生按题意要求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
先指名回答,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答案:上图中(②、④、⑥)是锐角,(①、⑤)是钝角,(③、⑦)是直角。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判断画在方格纸上的角的类型,可以先观察,能看出的可直接判断。不容易看出的,可用三角板比一比。
3.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可先示范说一说。如红领巾上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国旗上有四个直角……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4、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82
对于第4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辨认的方法。
对于第5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指着图说出直角。(共有8个直角)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课堂活动”。
对于第1小题,让学生用手臂做出大小不同的角,其中应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交流时,教师可让个别学生示范,并适时进行指导。
对于第2小题,让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与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并组织交流。
2.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八”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1)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2)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3)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1) (2) (3)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你在本节课表现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重点强调: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这些角进行比较,再作出判断。但如果有些角我们能够直接看出它们比直角小或者比直角大,就不必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较了。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82
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1课时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经历编制6和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背出6和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6和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6和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及来源。
[难点]记忆口诀,并应用口诀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6和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引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例1的教学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1本台历6元,6本台历多少元?7本、8本、9本台历呢?
②1个星期7天,7个星期多少天?8个、9个星期呢?
(2)列出算式。
根据乘法的意义,你能列出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6×6= 6×7= 6×8= 6×9=
②7×7= 7×8= 7×9=
你能算出上面每个算式的得数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算出上面每个算式的得数。
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每道算式的计算过程。如计算6×6=36时,有的学生可能这样推算:因为6×5=30,所以6×6=6×5+6=36;根据乘法的意义,可知6×7就是6个7(或7个6)相加,等于42……
(3)编制口诀。
谁能根据“6×6=36”“6×7=42”“7×7=49”这三个算式分别编一句乘法口诀?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编出“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三句口
82
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呈现以下算式及口诀:
教师指出:前四句是6的乘法口诀,后三句是7的乘法口诀。
(4)记忆口诀。
①全班读一读口诀。
②学生个人记忆口诀。
③同桌对口令。
④师生对口令。
2.应用口诀。(教学教材第31页例2)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每个算式分别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交流时,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8×6=48 口诀:六八四十八
9×7=63 口诀:七九六十三
教师:“计算6×8和7×9各用哪句口诀?”
指名回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如根据“六八四十八”可以算出:6×8=48,8×6=48。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同桌合作对口令。如:一个同学说“六七”,另一个同学说“四十二”。
还可以进行以下训练:一个同学说完整口诀,另一个同学说根据这句口诀能算几个乘法算式。
如:甲说:“七八五十六”,乙说“7×8=56,8×7=56”。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说出几个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一般可以说两个,特殊情况只能说一个(如根据“六六三十六”,只能说5×6=36。)
2.完成教材第32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即让学生动手摆、动口算,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理解、记忆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校,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并引导全班学生齐背6和7的乘法口诀。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82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4的内容。
【教学目标】
巩固6和7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运用口诀来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6和7的乘法口诀。
[难点]能应用6和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让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并让同桌互背6和7的乘法口诀。
2.点明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6和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布置课堂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2~33页的第1~7题。
2.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各题答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反馈解答。
对于1、2题,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算式的积,且交换因数积不变。
对于第3题,练习时,教师可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的情况。
对于第4题,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所根据的口诀。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熟记口诀的好处。
对于第5题,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说说: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对于第6题中的最后一问,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答案,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布置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34页的第8~11题。
2.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第8、10、11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反馈评价。
针对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对于第8题,教师要引导学理解为什么要求“两个货架上各有多少个热水瓶”要用不同的运算方法。最后指出:求几个积相加用乘法,求几和几相加用加法。
82
对于第9题的最后一句,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对于第10题,交流时,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说明列式依据以及计算时应用的口诀。使学生能灵活应用6和7的口诀解决问题。
对于第11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出情境图中隐含的条件(每6个人划一条船,有4条船),再让学生说明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后教师提出:我们要熟记所学的乘法口诀,因为它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还是我们今后继续学习乘法计算的基础。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6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
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播放水中动物活动的短片。)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生:红鲤鱼、乌龟、螃蟹……
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大屏幕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8条。
师:(大屏幕出示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82
生:40条。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发言: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
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5×8或8×5两个算式。
师:6只、7只呢?
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64条)
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看情境图写算式。
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板书:8×8=64)
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生:72条。
师:是求的几个几呢?求的是9个8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呢?(板书:8×9=72或9×8=72)
(2)看算式编口诀。
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
(3)总结并记口诀。
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
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
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
(4)学习9的乘法口诀。
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
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
(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
师:(课件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
82
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生:相邻两个数相差9。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以下数字。
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
(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
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
4×8 8×8 9×9 8×9 8×4 9×8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和9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能力。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82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8和9的乘法口诀。
[难点]能应用8和9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让学生背诵1~9的乘法口诀。抽查部分学生对8和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情况。
2.点明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有关8和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的第1、2题。
(1)布置练习内容。
(2)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组织交流。
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答案,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明口算时应用了哪句口诀。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3~6题。
(1)布置练习内容。
(2)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组织交流。
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的答案,抽选部分题让学生说明用哪句口诀算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举例说明吗?
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7题。
(1)布置练习内容。
(2)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组织交流。
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
本题中除了表内乘法计算题外还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强调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法。
三、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8页的第8题。
(1)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道小题列式的依据。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8页的第9题。
(1)组织学生理解图示内容。
82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所提的问题。
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8页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答案参考如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善于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情境获取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包括用乘法口诀求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2.积累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和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法计算。提高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
请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组织交流。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鼓励学生进行互评、自评。
教师补充:我们还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参与编制7~9的乘法口诀。
82
2.引入课题。
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梳理所学知识,还要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巩固知识
1.组织学生复习乘法口诀表。
(1)填表。
出示教材第40页的第2题的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表中的排列规律将口诀补充完整。
(2)组织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乘法口诀表,并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可以提出:观察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口诀表横、竖、斜的排列规律。
(3)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
指导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时,让学生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等,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记忆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背诵练习。
2.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出示第39页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2)组织交流。
交流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8个皮球多少元?”这个问题,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还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只要有理,教师都要肯定。)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练习,巩固拓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1)布置练习、
(2)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3)组织交流。
交流时,对于第2题,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一句口诀通常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对于第3题,引导学生说说是“几个几相加”,再写出乘法算式。
对于第4题,让学生按图示要求做转盘,同桌配合玩转盘游戏。
对于第5题,限时让学生口算,再统计正确率。让算错的学生说一说正确的口诀。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表中已经给出的这些乘积分别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再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说说指定空格里的数;最后让学生把这张表填完整。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一 ”的第7~12题。
(1)布置练习题。
(2)巡视,及时发现典型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3)组织交流。
82
在交流中,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第7题的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三种算法:
①5×3+6=21(支)
②5×4+1=21(支)
③6×4-3=21(支)
第10题注意让学生区分“和”与“积”。
第12题蕴含着一个隐蔽条件(即每张桌子配6把椅子),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这个隐蔽条件是怎么获得的(通过观察插图获得的)。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思考题。
(1)布置练习题。
(2)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4+4表示2个4,再加上3+5=8,8表示2个4,所以4+4+3+5相当于4个4,因此:4+4+3+5= 4 × 4 ,另一小题也可用类似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在这节课的表现怎样?
让学生自学教程第46页“九九表”,并谈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观察物体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程第47~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重点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正确地判断出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盲人摸象》的故事。
82
2.根据故事,提出问题。
提出疑问:同一头大象,为什么在这些盲人叔叔的描述中都不一样呢?
(因为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引入: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到部分,还要看到整体,不要把部分当成整体。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方法一起来观察身边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堂活动:观察书包。
(1)活动准备:每4人小组准备一个书包。
(2)活动过程:将书包放在桌子的中央,4人小组的同学先分别从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然后每个同学逐一说说你所观察到的书包的样子。说的时候要让其他三个同学站在你刚才观察的位置上,从而判断你的叙述是否正确。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4)全班反馈。
通过反馈,使学生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教学教材第47页的例1。
通过交流,老师发现大家的观察能力还是很强的。刚才我们通过实物进行观察,现在老师把难度加大一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用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2)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取的信息。
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4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就请大家来当裁判,判断这些茶壶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看到的。判断好后,请将结果写在教材第47页的例1中。
①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②全班反馈。
同学们都完成好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结论吧。同学们在反馈时,不但要说出哪幅图是哪位同学看到的,还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学生的反馈大致如下:
第一幅图是赵亮看到的。他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前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壶嘴和壶身上花纹的全貌。
第二幅图是王丽看到的。她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左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和壶身上的部分花纹。
第三幅图是江铃看到的。她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后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壶嘴和壶身,但看不到壶身上的花纹。
第四幅图是丁一看到的。他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右面,因此可以看到壶嘴和壶身上的部分花纹。
(学生在叙述理由的时候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82
(4)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结果,并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演示,我们直观地验证了同学们判断的结果。刚才的那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这四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茶壶。这里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在观察物体时,如果从左或从右这两个方向来观察物体,我们可以统一说成是从侧面来观察物体。
3.教学教材第47页的例2。
过渡:同学们表现得不错,那就让我们再接再厉,一起来看看老师给你们的第二个挑战吧。
(1)用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取的信息。
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三个小画家正在给一位女同学画头像。)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现在请大家来判断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小画家画的?
(4)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按照情境中的位置坐一坐,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
小组派代表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是小红画的。她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前面,因此可以完整地画出女同学的整张脸和两条小辫子。
第二幅图是小明画的。他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右侧,因此可以画出女同学的半张脸和一条小辫子,以及头上的发夹。
第三幅图是小军画的。他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左侧,因此可以画出女同学的半张脸和一条小辫子。
(学生在叙述理由的时候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4.教学教材第48页的例3。
引入:这个问题也没难倒大家,没办法老师只好出杀手锏了,也就是更高难度的挑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那就赶快“心动不如行动吧”。
(1)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玲玲一家星期天去郊游的情境。玲玲的爸爸是个摄影爱好者,当天他给玲玲和妈妈拍了不少照片。现在玲玲想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天天她的问题吧。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读出玲玲的问题: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爸爸站在我们的哪个方向拍的?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先交流讨论,再将结果填写在教材第48页的例3中。
③全班反馈。
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结论吧。
各小组说出爸爸是站在哪个方向拍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大致如下:
82
第一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前面拍的,因此可以拍到两个人的脸。
第二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后面拍的,因此只能拍到两个人的后脑勺。
第三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左面拍的,因此可以拍到三棵树。
第四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右边拍的,因此可以拍到房子和一棵树。
(4)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48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小组合作观察,并连线。全班反馈时,让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挑战,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收获?
如: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观察物体时,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站在物体的那一面观察到的。
找准北观察物体的特征,能帮助我们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
(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交流,进一步理解、掌握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
2.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梳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
二、回顾整理
82
1.引导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
2.全班反馈。
反馈时,将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进行板书。
三、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将学到的知识梳理一遍。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与这些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吧。
1.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1题。
观察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哪个小朋友拍摄的?请大家将小朋友与他们拍的照片连起来。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
2.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2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这只玩具恐龙。同学们,这些图片分别是在哪些方位看到的,请大家填一填。并说说填写的依据。
3.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3题。
你能用刚才观察玩具恐龙的方法,判断出这样一组照片分别是在哪些方位看到的吗?也请大家填一填。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
4.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4题。
这四只小动物在干什么?(观察房子。)
大家能从小动物们站的方位,判断出它们看到的房子的样子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再将小动物与它们各自看到的房子的图片连起来,并说说连线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与观察物体有关的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吗?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
82
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里,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完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
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作单位来度量长度的,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82
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图钉的长是1厘米。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厘米长)。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学生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版式:1厘米)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请小朋友们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划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后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好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2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82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高约3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们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用分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2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测量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下半部分,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书后反馈。
生1:我知道了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
生2:我还知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
生3:我知道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一下(拇指尖和食指尖展开的距离),看看1分米有多长。请学生反馈比划的过程,并展示比划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分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教学课堂活动第1题。请学生在三角板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拃大约有多长。学生独立活动后小组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
2.案例教学。
师: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有多长、有多宽。
4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测量前,小组内做好分工,落实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小组活动后再全班组织反馈。
生1:我们在测量时先将直尺的零刻度对齐课桌面的一端,量出20厘米后,做一个记号,接着再量,然后把每次测量的数据加起来。
生2:我们量出课桌面的长大约是57厘米,宽大约是40厘米。
生3:课桌面的宽还可以说是4分米,课桌面的长还可以说是5分米7厘米。
生4:我们量出的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测出长是58厘米,宽是41厘米。
师:由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有时候直尺稍微放歪了一点,有时候读数的时候不准确,有时候我们的直尺不标准,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测量产生一点误差,但我们应尽量测量准确。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56页第6题。
师:同学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了,你们想知道自己手臂的长度吗?(屏幕上出示教材第56页第6题)请同学们看第6题,并读出题目的要求。
师: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互相帮助,量出每个人手臂的长度,再按要求把量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学生分组活动,可让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测量:互相量手臂的长,并把量得的结果记录下来;自己量自己的手臂长再记录下来;4人分工合作轮流量出同学手臂的长并记录下来。
师:哪一组同学来汇报测量结果?
生1:(展示填出测量结果的表格)我们小组的4位同学都将各自的手臂长度填在表格中了。从表中看出。×××同学的手臂最长,是××厘米。
生2:这是我们小组量得的结果(展示表格)。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学的手臂最长,是××厘米;×××同学的手臂最短,是××厘米。
82
师:请同学们观察,当各小组把每个同学手臂的长度填入表格以后,都能很快地发现小组中哪位同学的手臂最长,哪位同学的手臂最短,这说明这种表格具有清楚地反
映数量多少的优越性。请你们再仔细看表中的数量,还能发现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在组内议一议,再说给大家听。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生1:我看到表中的数量,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手臂比×××的手臂长多少厘米?×××的手臂比×××的手臂短多少厘米?
生2:看了我们组的表格,我的问题是:表中哪两个同学的手臂同样长?
生3:在我们组的表中,最长的手臂和最短的手臂相差多少厘米?
生4:四位同学手臂的长如果用分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分米为单位,量一量你们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分米作单位的。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米与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关系;初步学会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重点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知道米与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同学们,黑板和课桌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朋友。如果老师想要知道黑板的长度,大家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的反馈大致是:可以用直尺来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82
2.指名几位同学,用直尺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3.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感受。
学生会发现:直尺太短了,用它来量黑板要量好多次才能得到结果。
直尺上的单位是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小了,很麻烦。
……
(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4.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因此在量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或测量距离时,我们就得用到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5.初步感知“米”的含义。
让学生读一读教材第58页的第一段话。
教师指出:量较长物体的长或测量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读作1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8页的例1,认识1米。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
(出示米尺)同学们,米尺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米尺之所以叫作米尺,是因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你们小组内的米尺,然后在组内说说,你在米尺上发现什么?
(2)学生在组内开展交流活动。
(3)全班反馈。
学生的反馈大致是:我们发现1m里面有100个cm,所以1m=100cm。
教师追问:1m=100cm,1dm=10cm,大家能推导出1m等于多少dm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1m=10dm。
(4)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通过观察米尺,我们知道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1米的实际长度吧。
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用米尺互量两臂伸平的长度,感受1m有多长。
即:一人把两臂伸平,其他人用米尺帮他量一量。然后彼此交换任务,交替进行。
②议一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量得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单位?
③全班反馈。
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2.教学教材第58页的例2。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接下来我们就用以米作单位的米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
(1)师生共同回顾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82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活动。
(3)填写测量结果,全班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再次说说测量的方法。即:无论是测量黑板的长还是宽,都要将黑板的一端对准米尺的0刻度;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次就从这个记号量起;最后将每次测的数相加起来,得到的就是最终的测量结果。
教师说明:黑板的长比4米短一点,我们可以说黑板的长大约是4米。黑板的宽比1米长一点,我们可以说黑板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在教材上填写。)
3.教学教材第59页的例3。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的情境图。
(2)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他们在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大家想不想和他们一样,也来量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呢?请同学们先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少米。
只要学生估的长度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介绍测量工具:卷尺。
刚才我们是用米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和宽。尽管它比直尺方便得多,但对于测量比黑板长得多的教室的长和宽来说,还是不太方便。所以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它就是——卷尺。
(4)教师示范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将卷尺的0刻度对准要测物体的一端。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就要将卷尺的0刻度对准墙角的地方。然后再看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
②在用卷尺测量时,要注意拉紧、伸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差。
(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教室长和宽的活动。
(6)填写结果,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再次说说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9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向学生说明用卷尺测量身高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测量活动。
(4)全班反馈。让学生说说活动中的感想与体会。
2.完成教材第5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先测量,后交流各自估测的结果。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具体说说估测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
82
如:量较长物体的长或测量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读作1米。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的内容。
【教学目标】
巩固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相关知识,熟练地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重点难点】
梳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巩固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相关知识。
二、回顾整理
1.引导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整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相关知识。
2.全班反馈。
反馈时,将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进行板书。
三、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练习十四”中的问题吧。
1.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说说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再由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
2.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让学生读题后,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然后再独立解决问题,全班反馈。
3.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4题。
先指名说说米、分米与厘米各自间的进率关系,再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并选取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6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并说明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82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卷尺测量出小组同学两臂之间的距离,并作好记录。
(3)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发现。
5.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7题。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2)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经跑的距离+还要跑的距离=赛跑的距离。
6.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8题。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2)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剪下的3段绳子的长度+还剩下的绳子长度=绳子原来的长度。
7.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9题。
(1)结合图文,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
8.实践活动。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和教材第61页的第10题。
(1)说明要测量的内容及要求。
(2)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及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来到操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测量过程与结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相关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吗?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综合与实践 小小测量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在校园里开展测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过程,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82
以测量长度为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一次测量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测量长度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测量身边的事物,当一回“小小测量员”。
二、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的工具。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之后的测量活动能顺利进行,我们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可根据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选择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明确选用什么作单位量长度。
指名回答。测量较短的物体时,可用cm或dm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可用m作单位。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材第62~63页的情境图,了解这次活动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1)指名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
(2)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明确测量的方法。
(3)全班反馈。
通过反馈,使学生明确:
①无论是用哪种测量工具,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一定要对准尺子的0刻度,然后再看另一端的刻度。这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②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将卷尺拉平、伸直,这样测量的结果才不会出现很大的误差。
③测量的方法除了用工具测,还可以进行估测。如:步测等。
4.说明活动方式,明确活动要求。
(1)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分配好任务。
(2)活动时注意安全,遵守纪律。
三、活动过程
1.量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量一量身边的书、笔盒……的长度。注意: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
学生同桌合作,量一量1支铅笔、1支水彩笔……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围树干。
(出示情境图)老师想知道这棵树有多粗,能用直尺量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各种可能的方法,并回答,如:可以先用绳子围树干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让学生动手测量。)
82
3.测拃长,量身高。
(1)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吗?量一量,比一比。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长,再交流反馈。
(2)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最高呢?有多高呢?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量身高。
4.估长度。
提出问题:学校的操场设施,哪些可以进行测量?(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量他们的长度吗?
学生各抒己见:沿篮球场走一圈,用步长来估计球场周边的长度;用一拃来量,估一估乒乓球台周边的长度;……
各小组进行测量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活动结束,全班反馈
1.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填写好的表格。
2.组织学生对各组填写好的表格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小小测量员”大家都当得很成功。那么在这次的测量活动中,你有收获吗?将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表内除法
第1课时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7页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2.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平均分的应用价值,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82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的65页单元主题图)操场上很热闹,小朋友的活动真不少。瞧一瞧,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感受不同的分法。
让学生拿出6个★,分成2堆。
学生自主操作后,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学生的各种分法展示在黑板上。
提问:你能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可以分成1个和5个;可以分成2个和4个;可以每堆分得一样多;……
揭示课题: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例2图)把12支铅笔平均放入3个盒子里,每盒应放几支?
提问:你怎么想?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用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动手分一分,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开始分,教师巡视。)
(3)教师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说自己的分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3种分法:
①1根1根地分,第一次先分1根,这样连分4次。
②2根2根地分,每次分2根小棒,连分2次。
③4根4根地分,只要分一次就够了。
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4根小棒。
教师强调:一定要注意每份必须分得同样多。
(4)教师引导学生在书上进行填空,算出平均每份有几支铅笔,并完整地描述;把12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每盒放4支铅笔。
3.教学例3,再次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3图),提问: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
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葡萄来分一分。(学生摆,教师巡视。)
(2)学生在讲台上演示自己摆的过程,并尝试说:18串葡萄,每盘放6串,可以放3盘。
(3)提问: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再让学生4人小组一起来分一分。学生演示后,回答问题。
(4)让学生自己做主,想“每盘放几串,可以放几盘”的问题。强调每盘放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82
(5)全班学生动手摆,再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对提出问题和答对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
(6)讨论:例2、例3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例2是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看看每份有多少;而例3则是将一些物体每几个分成一份,看看可以分几份。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1)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4堆,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2)指名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演示,边演示边说出自己是如何分的。
(3)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2.完成教材第67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一共3名学生参加,2人做游戏,1人当裁判。每人抓3次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能平均分成3分,得3分;能平均分成4份,得4分;得分最多的获胜。
(2)教师请3名学生上台示范。
(3)学生操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在生活中分东西时出现过平均分的现象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学会区分并解答“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及“把一些物体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多少份”的问题。
【重点难点】
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8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分一分”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投影出示本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有3只松鼠和15颗松子。
提问:每只松鼠平均分得多少颗松果?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利用小棒摆一摆,最后集体反馈。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的方法有多种,只要是平均分,教师要予以肯定。
2.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题。
(1)投影出示本题左图,让学生理解图意。
(2)提问:这些铅笔共有几支?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支?
指名学生回答,组织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教材上。
(3)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后同桌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学生口述圈一圈的方法。
4.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4题。
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再小组讨论,并进行反馈。
教师归纳: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
5.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5题。
教师出示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交流明确:共有21个圆圈,每5个圆圈组成一个五环图,可以组成几个五环图?还剩几个圆圈?
提问:你打算怎样圈?
指名学生口答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意义。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82
教材第69页例1及第70页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十六第2、3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可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的意义。
[难点]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帮忙。
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
生:能。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
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
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
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
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 4 2)
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生1: =2。
生2:8÷4=2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
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
(板书:8÷4=2)
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
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
82
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
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下面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
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
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
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
师:谁能结合平均分的过程和算式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
师:除法有用吗?(有 )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
2.生活案例。
(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怎样对24支铅笔进行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来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后全班讲评。
2.学生小组内交流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六的第1、4、5、6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82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算式的意义。
[难点]求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究
1.情境案例。
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组,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生:12÷3。
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有的学生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的结果各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3。
师:(出示15枝花,3个花瓶)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
学生自由猜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结合15枝花和3个花瓶,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
学生自由猜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82
结合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2.教材练习十六第1、4、5、6题。
3.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2及练习十七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3.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上例2的主题图。)
师:小猫商店里的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
学生回答。
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
1.小灰兔买胶水。(课件出示)
82
(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说: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们,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
(板书:18元可以买( )瓶胶水。)
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
(板书算式:18÷3=6(瓶))
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三(六)十八,商是6)
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乘法口诀就可以了。
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小朋友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1)分组提问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几个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让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
2.练习十七第3题。
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
3.练习十七第4题。
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
4.练习十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5.练习十七第6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7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3)
【教学内容】
82
教材第78页例3、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9题。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用求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
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
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可以分成4份。8÷2=4
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2份。8÷4=2
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那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
生:用乘法口诀。
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3))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两个班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
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和每桌坐几人,该怎样列算式?
生:48÷8= 45÷5=
(板书:48÷8=〖FK(〗 45÷5=〖FK(〗 )
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
生:用乘发口诀来算。
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
(板书:48÷8=6(桌))
师:45÷5的商怎样算?
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
(板书:45÷5=9(人))
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吗?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82
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
小恐龙和小绵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恐龙说我有63根小棒,小绵羊说我也有63根小棒。
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
生1:小恐龙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生2:小绵羊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
学生活动后交流。
师: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
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生2: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
生2:小绵羊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
生3:小恐龙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
三、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1.完成练习十八第6题。
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
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
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3,需要3辆。
师:你是怎样求商的?
2.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
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课件出示)春游的小朋友们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八第1题。)
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八第2、7题。
(课件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八第2题)
师:小马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
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可是小马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课件出示)
小马说:小红家有35个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八第7题)
生:一个星期有7天,35÷7=5(个)。
4.完成练习十八第9题。
(课件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们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八第9题)
82
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
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
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平均每次背9个,几次能背完?
师:我们该怎样帮助小刺猬呢?用哪句口诀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8课时 倍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例1、例2、例3,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生1:××高,××矮。
生2:××轻,××重。
……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
师:通过比较它们的长度,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82
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观察,然后回答,答案可能会不相同。
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
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另一个量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
二、新课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说明6是3的几倍。
师:刚才比较了长度、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师:猜一猜★的个数是☆的几倍?
☆☆☆
★★★★★★
生1:2倍。
生2:3倍。
生3:1倍。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说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也可以4人小组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不是看还剩几个。
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这样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3,所以6是3的2倍。
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2倍。
生6:多了一个3,是不是1倍?
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说明直角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3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12个。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个排的数量,所以是4倍。
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生1:不够摆?怎么办?
生2:能不能不摆?我知道21是3的几倍。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2:21÷3=7,说明21是3的7倍。
82
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师:现在将第二排多余的小星星去掉,两排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生3:1倍。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第二排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变化时,草莓和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生:喜欢。
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并用倍的比较来说。
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哪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吗?
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82
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吗?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小组交流)
生1:妈妈今年32对,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年龄的4倍。
生2:教室里有6盏电灯亮着,有2盏电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们,只要你们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的迷人景色,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9课时 倍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十九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用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4图片。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2小组植树多少棵?
师:第2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1小组的几倍?
生:3倍。
师: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82
屏幕出示:第2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以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2个小组植树的棵数;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以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2小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们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解决了这个问题,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里面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2小组植了21棵树。
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一共是21根。
师:太棒了!你们小组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生3:因为第1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2小组植的棵数是第1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师:你们现在知道“第1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同学们完成书上例4的方格填数。
三、巩固练习
1.第2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三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互相交换。
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这样的2份,就有3份4个●,所以●有12个。
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我就画了12个●。
……
3.练习十九第5~10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作业设计
82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0课时 问题解决(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9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2.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倍”的概念的理解,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利用乘法口诀和倍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二(2)班的小朋友要去郊外的小红星农场参观,在去之前,他们了解到农场的养鸡场有5个鸡笼,每个鸡笼里有6只鸡。(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
1.情境案例。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5个6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5×6=30(只)。
师:计算5乘6,你用的哪句口诀?
生:五六三十。
师:怎样写答语呢?
师:你能说一说刚才在解决问题中是怎样思考的吗?
2.学生自学讨论教材第87页例1。
3.教学例2。
82
师:现在二(2)班的小朋友要出发去参观了,一辆小客车可以坐8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8×5=40(人)。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因为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小客车可坐人数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8是多少。所以8×5应用乘法口诀五八四十来计算。
三、课堂活动
1.画一画。(课堂活动第1题。)
师:同学们很会解决问题,现在就请你们算一算、画一画。请你们翻开教材第88页,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第二排画了几个圆圈?
生:10个。
师:为什么是10个?
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把第一排的5个圆圈看成一份,第二排就应该有这样的两份。
师:怎么列式呢?
生:5×2=10。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5个圆圈的2倍,5的2倍就是2个5,所以5×2应用口诀二五一十来计算,即5×2=10。
2.摆一摆。(课堂活动第2题)
师:接下来我们来摆一摆,要求: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了几个●?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比较几种不同摆法之间的共同点。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师:我们二(2)班同学到了农场后要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那么,我们二(2)班究竟有多少人呢?
生:40人。因为每组8人,5个组就有5个8人,所以8×5应用口诀五八四十来计算。
2.师:李老师和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来到果园摘桃子,每个人都摘了4个桃子。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82
生1: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2:一共有9个人,因为每组8个学生,而第一组还有一名老师,所以一共有9个人。
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9×4=36(个),每人摘4个,9个人就有9个4,应用口诀四九三十六可知有36个。
师:同学们很会分析情况,也很有自己的方法,了不起!
3.完成练习二十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课堂讲评,然后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师:小朋友们,你们买过小玩具吗?
师课件出示例3。
82
师:用24元买3元一个的布娃娃,可以买几个?该怎么列式?
生:24÷3=8(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3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8。
师:如果用24元买8元一个的布娃娃,可以买几个?该怎么列式?
生:24÷8=3(个)。
师:为什么商是3?
生:我想8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3。
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生:最多可买8个布娃娃,最少可买3个布娃娃。
2.生活案例。
师:水果店运来了45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也就是把梨的箱数看成1份,苹果的箱数就是5份,把45箱平均分成5份。
师:怎么列式?
生:45÷5=9(箱)。我想5乘几等于45呢?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
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生:水果店运来9箱梨。
三、课堂活动,加强理解
1.完成第90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怎样列式?
生:18÷6=3(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6乘几等于18呢?因为三六十八,所以商是3。
师:每6个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生:18÷6=3(份)。
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说明18÷6=3既可以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每6个为一份,18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
2.完成第90页课堂活动,交流摆法。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82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2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5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本单元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和倍的意义,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能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解决下面一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生2:我们知道用除法来体现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生3:我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算式,根据被除数和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第92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82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生1:12÷3=4。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红柿。
生2:12表示要分的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
师:你能说说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2: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2.完成第92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师:为什么48除以6的商是8呢?
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27除以9的商是3。
3.完成第92页第3题。
师;一个饲养场有24只鸡,6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师: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吗?
生:24÷6=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求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24÷6,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24里面有4个6,鸡的只数就是鹅的4倍。
4.完成第93页第4题。
师:咱们班今夕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书上的数据进行教学。)
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
(此题可放手让学生解决)学生汇报交流。
5.练习二十二第5题。
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元?
(2)1双鞋的价格是1双袜子的几倍?
……
82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生2:24根小棒,每8根1份,可以分成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二第3题。
师:小朋友们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生:4的8倍。
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生:5的7倍。
师:你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3.练习二十二第4题。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5.练习二十二思考题。
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13课时 综合实践 走进田园
【教学内容】
82
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验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进行估计的策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2.在操作、实验中学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点明活动内容
同学们,你们去过田园吗?见过农民伯伯在种菜或摘水果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田园里走一走,你就会发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可有用啦。(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有的小朋友在测量菜地的长和宽,有的在拔萝卜,有的在收卷心菜,有的在花房看花可能准备买花,还有的小朋友在摘水果……
2.操作实践。
(1)量一量菜地的长和宽。
结合课前安排的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指名学生反馈。说说你估计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测量的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项。
(2)收蔬菜。
教师出示“收蔬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①小朋友在收萝卜,每行种8棵,有3行。求菜地一共可收多少棵萝卜?②有45棵卷心菜,要放在5个筐内,平均每筐需装多少棵?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多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第1个问题求的是“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8×3=24(棵);第2个问题求的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45÷5=9(棵)。
教师最后强调:解题时,要学会认真观察图,找到图里的隐含条件,然后根据图意列式解答。
(3)买鲜花。
教师出示“买鲜花”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上发现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兰花8元/盆,菊花5元/盆,海棠6元/盆,茉莉7元/盆。文艺是40元能买几盆菊花呢?买3盆兰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4)摘水果。
教师:说说从图上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82
引导学生发现:①这里有8棵橘子树。②广柑树的棵数是橘子树的6倍。③共摘8筐橘子,56筐广柑。④一辆卡车每次能运8筐。
教师:你们找到了这么多条数学信息。选其中的一两条信息,自己动脑想一想,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再与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
①每棵橘子树可以收几筐橘子?
学生完整描述问题:有8棵橘子树,共摘了8筐橘子。求每棵橘子树可以收几筐橘子?
用除法计算:8÷8=1(筐)。
②广柑树种了多少棵?
学生完整描述问题:有8棵橘子树,广柑树的棵数是橘子树的6倍。求广柑树有多少棵?
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列式是:8×6=48(棵)。
③收获的广柑是橘子的几倍?
学生列式解答:56÷8=7。
(学生还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提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棒,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啊?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测量长度、乘法和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表内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熟记全部乘法口诀,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进一步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82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应用口诀求积或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1.明确复习内容。
从今天起,我们进入总复习阶段。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2.再现知识。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复习。
出示复习提纲:
①快速阅读这三个单元的内容,弄清内容分几个小节。
②仔细阅读各小节,弄清各小节有几个例题。
③认真思考每个例题,弄懂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并举例说明。
(2)组内交流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3.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在表内乘、除法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
二、深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99页的第1题。
课件出示本题,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反馈时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99页的第2题。
出示算式:6×4=24
45÷5=9
引导学生读出这两个算式,并说出它们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99页的第3题。
指名背诵全部的乘法口诀,然后课件出示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着背、竖着背,熟记乘法口诀。
4.完成教材第100页的第4题。
(1)出示问题: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
提问:你怎么理解平均分?你打算怎样分?
(2)出示问题:把5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54里面有几个9?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如何列式,结果是多少,用哪句口诀算。
5.完成教材第100页的第5、6题。
82
(1)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然后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提问:我们学过的口诀中,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有哪些?举例说明。
(2)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乘法和除法。
指名说说第6题口算的结果,并说说运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6.完成教材第100~101页的第7、8题。
出示题图,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应用哪句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师最后归纳强调: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2.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82
上节课我们整理与复习了表内乘、除法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2~103页的第1~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时教师指名小组代表说说本组同学易错点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103页的第6题。
出示本题算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算式怎样分类。
教师指出有多种分类方法:(1)根据应用口诀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用“三九二十七”计算的;另一类是应用“六七四十二”计算的。(2)根据不同的运算方法分成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这两类。……
3.完成教材第103~104页的第7、9题。
教师计时,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集体反馈。让计算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也让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题,全班订正。
4.完成教材第103页的第8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本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以及运算的顺序。
5.完成教材第105页的第15、16题。
教师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教师最后强调: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隐藏条件,如有时前一个问题的结果是下一个问题的条件。
6.完成教材第105页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引导学生画示意图或利用小棒摆一摆。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名上台通过投影仪演示。
组合摆小棒提问:5个5个地摆,摆3份,你会求出有多少个桃吗?正好3份吗?还多3个要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讲评后教师归纳: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想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然后再去判断要求的数比这个数的几倍多了几或少了几。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通过多重形式的练习复习了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巩固了所学知识,并熟练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82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进一步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的相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解决问题
1.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判断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①指名说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怎样判断的。
②提问:哪个角是直角?怎样判断?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用三角板比直角的过程。)
③让学生在其中一个角里面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9题。
出示本题图形,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几个角?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3)完成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课件出示本题图形,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展开(如下图)。
用三角板比一比两条虚线所组成的4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82
全班交流后教师归纳:两条虚线所组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
2.复习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时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具体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0题和第104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独立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提问: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口答,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10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巩固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
【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厘米、分米和米。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明确复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测量长度”的相关内容。(板书课题)
2.再现知识。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复习。
82
出示复习提纲:
①快速阅读“测量长度”这一单元的内容,弄清内容分几小节。
②仔细阅读各小节,弄清各小节有几个例题。
③认真思考每个例题,弄懂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并举例说明。
(2)组内交流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
(3)集体交流反馈。
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教师适时板书:1m=10dm,1dm=10cm,1m=100cm。
二、深化提高
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0题。
第(1)小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2)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书上,然后指名学生口答。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1分米和1米。
第(3)小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最后归纳:在比较两个长度单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时,要先把它们换算成相同的长度单位后再比较大小,这样不容易出错。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82
相关文档
-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021-11-186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021-11-1849页
- 最新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2021-11-18352页
- 新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2021-11-18699页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2021-11-1866页
- 【41页精品】人教版学美术一年级上2021-11-1841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2021-11-173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2021-11-1757页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42021-11-1752页
- (231页)复习专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2021-11-17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