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11-19 发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 观潮(人教部编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观 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 闷 ‎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 ‎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 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 观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