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6 KB
  • 2021-12-06 发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讲述了 这样一个故事: 1 2 岁的周恩来 初到东北时, 耳闻目 睹了 中国妇女在外国租界里受了 冤屈, 无处说理 的事, 从中深刻体会到了 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他立志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 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 伯父、‎ 振兴中华‛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 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的原因。‎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 为功名? 为利禄? 为修身? 这 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 12‎ 岁的周恩来给了 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共同感受 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10‎ 二、 资料简介 ‎1. 背景知识: 本文是作者陈沚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 ‎1910 年秋至 1913 年 7 月 ,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 过了 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 在这里, 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 剧烈的 社会变革, 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 树立了 为振兴中华而 学习的远大理想。‎ ‎2.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 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 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原籍浙江绍兴, 出生于江苏淮安。 新中国成立 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1949~1958 年兼任外交部长, 同时任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三、 初步感知 ‎1. 题目 解析。‎ ‎‚崛起‛ 是‚兴起‛ 的意思,‚之‛ 的意思是‚的‛, 题目 的意思 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 要为祖 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 直接点 明了 中心。‎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初步感知文意, 边听边注 意生字生词。‎ ‎3. 学生各自再读 1~2 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 说出以下感受:‎ 生 1: 我真的非常佩服周总理, 12 岁的他就立志报国, 我要向他 学习。‎ 生 2: 我读书原本是为了 以后挣钱过好日子, 可和周总理比起来,‎ 我觉得很惭愧。‎ ‎……‎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 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对大家启发不少。 稍后, 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 来仔细体会。‎ 10‎ ‎4. 交流字词。‎ ‎(1) 多音字:‎ 背(bâ i) 着惩处(chǔ ) 奔(bâ n) 了 过去 喝(hâ ) 彩振兴(xī ng) 中华 ‎(2) 易错拼音: 惩(chã ng) 处(3) 四字词语:‎ 帝国主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踊跃回答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4) 书写指导: 振 凡 嚷 ‎(5) 近义词: 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 反义词: 惩处—宽恕 四、 整体感知 ‎1. 梳理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 什么事?‎ 明确: 周恩来目 睹国人受辱, 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 解课文内容:‎ ‎(1) 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6 自然段)。‎ 听了 伯父的话, 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 疑惑不解。‎ ‎(2)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 不公正的待遇(7~8 自然段)。‎ ‎(3)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17 自然段)。‎ ‎(4) 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 目 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 紧扣词语, 精读感悟, 体会‚中华不振‛, 了 解周恩来立志的 原因(7~8 自然段)。‎ 明确: 关键词: 没处说理、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得意洋洋、 训 斥、 紧握拳头。‎ ‎3. 归纳文章内容, 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 明确: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 睹了 中国人在租 10‎ 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感悟到‚中华不振‛, 从而立志要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 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 了 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加深对伟人的 认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 初步了 解, 在熟悉字、‎ 词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首先, 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 然后 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 句段解读 ‎1. 12 岁那年, 周恩来离开家乡 , 来到了 东北。 当时的东北, 是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 12 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 当时的东北, 是帝 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 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 通俗 地理解, 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明确: ‚背‛ 和‚闯‛ 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 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 字又带有豪壮之意。 第二句中‚大不 相同‛ 说明差别很大, 租界的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 冷清清。 商业萧条, 同样是中国的土地, 差别却很大, 更令人疑惑。‎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 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要为祖国 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奋斗。‎ 三、 质疑探究 ‎1. 自主学习, 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 交流反馈, 自主思考。‎ 10‎ ‎(1)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 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2)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 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3)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 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 女?‎ ‎3. 研读重点, 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 抓住‚惩处‛ 辐射的重点段, 理解‚中华不振‛ 的内涵。‎ ‎[板书: 惩处(惩罚、 处置)]‎ ‎(2)板书重点句: 他们急忙奔了 过去……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想象妇女、 洋人、 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 言。‎ ‎[板书: 衣衫褴褛得意扬扬]‎ 教师明确: 妇女悲伤无助、 有理无处说; 洋人仗势欺人、 得意扬 扬; 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 联系第 7 自然段, 了 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抓住‚闯进‛‎ 一词, 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的规则。 教师补充‚华人与狗 不得入内‛ 的故事。‎ ‎(4) 教师总结‚中华不振‛ 的内涵: 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 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 文章中如, 周恩 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 热闹, 与别处大不相同, 衬托出别处萧 条冷清、 破烂不堪的景象。 这是生活上的对比, 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 地狱! 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需做到: 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 的主题是什么; 二是要选准衬托物。 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 也可以 从反面衬托。‎ ‎5. 练笔。‎ 从租界回来后, 同学们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沉思, 他在沉思什么?‎ 想一想, 写一写。‎ 点拨: 围绕中国人为什么会被外国人欺负, 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 10‎ 样的局面展开。‎ 四、 体验与反思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讨论, 说说各自的读书目 的, 对比周 恩来的读书目 的 , 体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远大抱负, 谈谈 由此获得的启发。‎ ‎2. 以小组为单位, 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 补充阅读链接, 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 读爱国名言, 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 ——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 爱我的人民, 离开了 它, 离开了 他们, 我就无法 生存, 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 回顾全文, 畅谈感受。‎ ‎(1) 人物: 周恩来除了 有远大抱负,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外, 还是个善思的人。 从‚不解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沉思‛‚静 静地坐在那里‛ 可以体会到。‎ ‎(2) 写法: 三件小事, 两次过渡。‎ ‎(3) 感悟: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是祖国的未 来, 民族的希望。 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 胸怀博大, 立志‚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 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 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 从小立下 远大志向, 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远大志 向, 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 我们。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 为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10‎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 他耳闻目 睹了 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从 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 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结合学习内容, 确定指点路径, 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 自求、 自悟、 自得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 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 这样学 生才会学, 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 是讲 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 即指点路径, 引导课外延伸扩展。‎ 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 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 供相关资料, 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从中了 解 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 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的远大理想。 因此, 我想到了《新课标》 中提到的多读书、 读好书的 必要性。‎ ‎2. 结合学生认知, 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 直面历史与现状, 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 若仅限对‚中 华不振‛ 的理解, 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 那本文的教学目 的 尚未达到。 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 在行动中努力落实, 才 真正达到目 标。 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 并通过谈读 书的目 的, 激发学生报国之情, 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 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 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 一定的积淀, 他们能够自主、 合作、 探究地进行 10‎ 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 养学生的动手、 动脑能力, 使课内、 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 才能拓宽 语文学习的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 此目 的。‎ ‎4. 通过综合性学习, 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 等的, 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 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 但细读之后, 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 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 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 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 而立在学生 眼前, 活在学生心中。 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 的语句 词, 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伟大志向, 激 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 的语句很多, 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 语, 又要读通全文, 还要体会‚中华不振‛, 可时间是不够的。 经过 分析, 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 于是我就 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 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 让学生读 中悟, 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 让学生换位思考, 变换角 色, 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 的的可贵。‎ 三、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 我满怀激情, 学生情绪时高时低, 故而在课堂节奏 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 另外, 感觉自己有些急躁, 以至打断学生的思 维。‎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谈话导入, 板书 课题。 有一位伟人, 在他 12 岁的时候, 曾经思考了 这样的问题──‎ 1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接着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 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在这 3 个小故事中, 哪件事让周恩来感 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 这件事? 然后紧扣词语, 精读感悟, 体 会‚中华不振‛, 了 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最后教师小结, 强化感悟。‎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把妇女训 斥了 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 的妇女? 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