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3 KB
- 2021-12-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在牛肚子里旅行》名师精品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作家张之路的一篇科普童话。课文记叙了两只蟋蟀——青头和红头捉迷藏,红头不小心被牛吃到了肚子里,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获救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以对话的形式具体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本组课文的一大特点,因此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课后练习题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活动,体会童话富于想象的语言表达。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1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其中“咱、胃、泪”3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要求认读的字里,“咱、卷、咽”是前鼻音,“应”是后鼻音,“齿”是翘舌音。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
认读“嚼、吞、咽、齿”,其中“嚼、吞、咽”3个字的部首都是“口”,都和嘴巴的动作有关。
“齿”字可以通过观察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帮助记忆。
认读“偷、答、应、骨、胃、悲、泪、眯”,可以结合文章理解进行随文识字。
8 / 8
要写的13个字里面,“旅、咱、怜、救、拼、扫、刚、流、泪”这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了“旅、救、刚”,其他的字在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命、胃、管”是上下结构的字,“命”上半部分的“人”要写得舒展。教师在示范书写时可重点指导“命、管”。“算”字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三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笔顺规则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课可以重点选择“嚼”“胃”2字进行指导。“嚼”字要特别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可以用拆分的方式进行记忆,特别注意“爫”下是“罒”而不是“冖”。“胃”字要注意下部“月”的第1笔写成“竖”。
词语教学采用集中学习和随文理解相结合的方式。“可怜、贮藏、悲哀”可联系课文内容、
找近义词来理解。“细嚼慢咽”表示慢慢地吃东西,“大吃一惊”表示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这2个词语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做做细嚼慢咽的动作,说说让自己大吃一惊的事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2.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童话题材的特点,体会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文章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好人物的语言。
本课中展现人物丰富对话的语句主要有:
(1)“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心情是紧张、害怕的,这句话是它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的恐惧与紧张,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红头的心情。
(2)“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这句话描写了红头生命危在旦夕时因恐惧而说话断断续续的样子。教师可适当讲解省略号的作用之一: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引导学生读出省略号体现的语气。
(3)“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红头听闻青头让它和草一起被吞到牛肚子里,内心极度害怕和绝望。这句话要求学生用上丰富的语气、表情朗读,朗读时带有一点哭腔。
(4)“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8 / 8
这里表现出红头在身体极度疲惫以及心灵受到折磨后,没有力气再多说一个字的虚弱状态。朗读时要表现出红头用尽最后力气讲话的感觉。
3.迁移运用。
本课是一篇科普童话。学生阅读这篇童话,首先要了解牛的消化系统。牛是反刍动物,一共有四个胃,三个胃储存吃下去的食物,一个胃消化食物。课文就是根据牛消化系统的特点编写出这篇生动有趣的童话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课后练习题3,帮助学生理解牛特殊的消化系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根据牛消化系统的特点编写成一个童话的。这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两只蟋蟀捉迷藏这样一个情境,想象出红头被牛吃进嘴里、吞进肚子,最后在牛打喷嚏时逃出牛嘴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写出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的。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救、拼”等15个生字,书写“旅、嚼、胃”等13个生字,积累“旅行”“细嚼慢咽”“大吃一惊”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体会童话人物语言描写特色。
3.体会作者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呈现童话故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汉字,会写13个字,积累“旅行、答应”等词语,掌握“答、应、骨、几”4个多音字。
2.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8 / 8
1.通过文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2.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懂得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战胜困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两只小蟋蟀青头和红头正在玩捉迷藏,突然传来红头的救命声,它竟跑到牛肚子里去旅行了。”
(2)板书“旅游”,指导书写“旅”。
(3)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呢?补充板书,完整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
2.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归类识字。出示:“细嚼慢咽、吞下去”。
提示:观察“嚼、咽、吞”3个字的部首都是“口”,都和嘴巴的动作有关。
(3)出示“齿”字演化过程,了解“齿”的演变过程。
提示:“齿”字可以通过观察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帮助记忆。
(4)归类学习词语,出示:
要好 作声 答应 可怜 贮藏 拼命
消化 知觉 大吃一惊 细嚼慢咽
8 / 8
提示:“可怜、贮藏、悲哀”可联系课文内容、找近义词来理解。“细嚼慢咽”表示慢慢地吃东西,“大吃一惊”表示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这2个词语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做做细嚼慢咽的动作,说说让自己大吃一惊的事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
板块二 了解“反刍”,明确科普知识
1.整体感知,画出路线。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请圈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位置。
提示:学生圈出“嘴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里”。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边读边圈画的习惯,完成课后练习3。
(2)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
提示:可帮助学生在书中的插图上画出路线图,或者由教师给出牛消化系统图片,引导学生画出路线图。
(3)思考:为什么红头在牛肚子里进行了这样的旅行?提示: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引出“反刍”这一科学知识。
2.理解“反刍”,了解科普童话特点。
(1)“反么”: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反刍”现象。
提示: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普童话了解童话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板块三 关注语言,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8 / 8
1.指导朗读人物语言。
①“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展开想象。正在玩耍的红头不小心进入牛嘴巴里时,它会是什么心情,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后进行朗读,读的时候语气要体现出紧张、害怕,声调较高。
②“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提示:红头听闻青头让它和草一起被吞到牛肚子里,内心极度害怕和绝望。这句要求学生用上丰富的语气、表情朗读,朗读时带有一点哭腔。
③“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提示:这里表现出红头在身体极度疲惫以及心灵受到折磨后,没有力气再多说一个字的虚弱状态。朗读时语气较弱,声音低沉,要表现出红头用尽最后力气讲话的感觉。
2.体会合理的人物设计。
(1)为什么创设红头和青头这一对好朋友形象?
①找出文中的主人公:红头、青头。
②在文中找出体现两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语句。
提示:正因为两者是朋友,因此在红头落难时青头会毫不犹豫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红头。作者通过这一对人物设置为童话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这一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完成课后练习题2。
3.体会巧妙的情节设计。
(1)找出描写青头的句子,朗读体会。
①“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
8 / 8
②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牛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③“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2)结合牛反刍的过程,说说为什么青头会想到用这个方法救助红头。
提示:文中通过青头之口,说出牛消化时反刍的过程,借青头救助红头的情境,巧妙地将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形象地说明了“反刍”这一科学知识。
4.看着画出的路线图,结合牛的反刍过程,将这个童话故事说给别人听。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有条理地把故事说清楚。体会作者将简单的科学知识通过设计人物和情节编成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写法。
板块四 观察比较,规范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分类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1)出示“旅、咱、怜、救、拼、扫、刚、流、泪”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除了“旅、救、刚”,其余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出示“命、胃、管”3个上下结构的字,“命”字上半部分的“人”要写得舒展。“胃”字注意下部“月”的第1笔是竖。
(3)出示“算”这个上中下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下部最宽。
2.教师在示范书写时重点指导“嚼”字,特别注意“爫”下是“罒”而不是“冖”。
三、教学资源链接
8 / 8
内容注解
1.作者介绍。
张之路;著名作家,1945年生于北京,山东诸城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等。200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05年获中国安徒生奖。
2.名词解释。
反会,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主要出现在哺乳纲偶蹄目的部分草食性动物身上,例如牛、羊等,这些动物被统称为反刍动物,归属于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