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 MB
  • 2021-12-06 发布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共44张PPT)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将相和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两位。 新课导入 作家名片: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 《 史记 》 。 作者简介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 475 或前 403— 前 221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知识备查 zhào 赵 国 zhào 召 集 qiè 胆 怯 jù 拒 绝 bì 和氏 璧 nuò 允 诺 sè 鼓 瑟 zhū 诸 位 jīnɡ 负 荆 请罪 重 chónɡ ( ) 多音字 zhònɡ ( ) 重要 重复 xuē ( ) 削弱 xiāo ( ) ( 刀削面 削 无价之宝 胆怯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1.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2. 胆小;缺少勇气。 3. 现在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4.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5.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在文中找一找,并记一记吧! 词语解释 战无不胜 6.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7.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8. 因回避而不说。 9. 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10.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理直气壮 同心协力 绝口不提 召集 负荆请罪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①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②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初读课文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1-10 ) 渑池之会( 11-15 ) 负荆请罪( 16-18 ) 完璧归赵 课文解读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完璧归赵”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到赵国。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这段话中蔺相如巧妙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表现了他的机智。因为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这一心理来吓唬他。一个“撞”字足以说明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无畏、才智过人的人。 秦王已经允诺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了,蔺相如为什么还要提出举行典礼? 从表面上看,这一要求合情合理,使秦王无法拒绝,实际上,这既赢得了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假的,他说话是不算数的。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儿空子也不留给秦王。 语言描写: 蔺相如步步为营,既保全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自己。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 渑池之会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想占赵国便宜。 “渑池之会”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渑池之会”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 这是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蔺相如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也堪称是一员猛将,虽然不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惊心动魄。 负荆请罪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 “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负荆请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有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安;将相不和,国家危。这番话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廉颇起先为个人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知错后能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反映了他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结果,而这两个故事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看,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让蔺相如立下奇功,职位才比廉颇高,造成了“将相不和”,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将相和”。从这两方面看,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有必要的。 ★将相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源于他们 共同的爱国思想 ,源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和,国家安;将相不和,国家危。 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主旨概括 结构梳理 完璧归赵: 蔺相如理直气壮、撞( 勇敢机智 ) 负荆请罪 渑池之会: 蔺相如生气极了、拼( 爱国、勇敢 ) 蔺相如 避、迎( 团结忍让 ) 廉颇 脱、背( 知错就改 )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将相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评价 《 史记 》 ,首先是因为它的史学价值。 《 史记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书。其次就是在古代史籍中, 《 史记 》 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最后就是 《 史记 》 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史书。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 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解答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 1 )朗读指导:本文的前两个故事中,要读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品质,语气坚定有力,语调坚实激昂,语速沉稳适中。第三个故事中,要抓住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语言,认真揣摩人物心理的变化,读蔺相 如的话语气应坦诚、真挚,要反映他宽广、豁达的内心世界。 ( 2 )参考答案: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宏大量,以国家利益为重。 2. 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定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主要内容: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璧,赞不绝口,但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以 璧上有瑕疵为借口取回和氏璧,并以举行典礼为由拖延时间,将璧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便走到秦王面前,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就是渑池之会的故事。 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便扬言找机会给蔺相如难堪。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在路上遇见廉颇,远远看见便叫马车夫把车往回赶。手下的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廉颇。蔺相如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静心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实在不应该。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3.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参考答案: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