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 MB
- 2021-12-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散文式的课文,从对花、鸟等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描写中体会情感,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本单元分别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不同的意思用同一个词语写句子。
3.学习一些描写事物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5.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入体会。
6.背诵古诗《蝉》并理解诗意。
重点
1.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入体会。
2.学习一些描写事物的方法。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2.领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得到启示。
《白鹭》2课时
《落花生》2课时
《桂花雨》2课时
《珍珠鸟》1课时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1课时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 白 鹭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
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
本课语言优美,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从而感受白鹭的美。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在课堂中更易被激发情感,从而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1.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感受白鹭如诗如画的美,读中品味课文诗一般的语言。
2.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渗透语感训练。重视学生个体对白鹭外形美、意境美的领悟和感受。
3.拓宽语文资源,创设诗意化的情境。可以安排贯穿整堂课的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和意蕴无穷的白鹭画面,创设一个诗意的教学情境,将如诗如画的白鹭与如诗如画的语言、音乐有机融合,引领学生达到“诗意化”的学习境界。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为文中第6~8自然段所描写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名字。
4.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
为文中第6~8自然段所描写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名字。
难点
结合课文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读)
4.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5.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朗读感知。
三、自由练读,互相评析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学生分组,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学生临写
1.老师示范生字。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有感情地齐读。
2.设疑: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读第1~5自然段,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画出来。
3.自由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画、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白鹭的外形特点是怎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3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7.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三、感悟第6~8自然段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面美感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1)清田钓鱼图——
①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②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③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清晨瞭望图——
①引导理解:
A.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第7自然段)
B.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
C.指导朗读: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黄昏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朗读并体会。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都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10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1)自由朗读并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白鹭________,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并体会。
四、指导背诵
1.自读课文,根据提示,同桌互背。
2.开火车背课文。
3.背诵展示交流。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简单的,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我让学生在读中享受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形之美;在读中感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意之美,并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
在第二部分“读中品味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遐想白鹭韵味无穷的生活画面,并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提炼自己独具匠心的“画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极其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魅力四射,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孕育出充满浓浓语文色彩的快乐课堂!
2 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本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以对话性语言为主,揭示做人的道理;花生又是一种常见的事物,因此学生阅读、理解时难度不大。但在生活中,怎样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分歧。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并联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感悟、理解能力;并初步了解文章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抓准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用一段话写写身边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
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运用本文写作方法尝试写身边的人。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投影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打一种植物。“根和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谜底:花生)
2.出示花生图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这种植物的花落了,果实长在土里面,所以叫落花生。
3.板书课文题目,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2)理解词语。
出示重点词语,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段落层次,并讨论段意。
3.学生讨论交流划分的段落。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花生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4.根据划分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1.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写“种花生、收花生”作者仅仅用一个自然
段,而更多笔墨是在描写父亲与孩子们“边吃边议花生”上。)
2.课文中的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在下节课共同研究吧!
落花生
事情的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花生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议花生。
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难点
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1.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竟能引出这么多话题,使我们也对花生产生了兴趣。
2.作者一家人在议论花生的什么?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三、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1.出示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5自然段。
(2)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3)画出关于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的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赞花生。
“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①朗读课文第7~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大家谈:味儿美、能榨油、便宜。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说明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需要别人去挖掘、发现。)
③父亲借用其他事物的生长特点是想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花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父亲教育子女要做能实实在在地为人们做好事的人。)
(3)做有用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得到的感悟。作者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或贡献。)
4.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借物喻人。)
2.我们曾经还学习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
3.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那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些事物能让你想到哪些人?
4.讨论交流。(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建筑工人……)
5.课文的内容安排很特别,前面的内容写得较简略,后面议花生的篇幅较多。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能分清主次。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略写,但可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代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拓展练笔
1.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再想一想作者的笔名,你们明白他为什么叫“落华生”了吧!
2.请同学们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平凡的人吧。
落花生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作者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作者听了父亲两次议花生后的感悟。我让学生通过多次地朗读在理解了花生的可贵之处后,再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就容易了许多。随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有哪些人像落花生,朴实无华、不图名利、默默无闻,为他人为社会作着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邮递员”“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安排下来,学生受到了充分的情感熏陶。
3 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我”和家人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了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与淳朴的情感。读着这篇文章,能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四溢。
诗情画意的题目给文章平添了许多情趣,给人无限美的遐想。清新优美的文字一定会给学生美的陶冶。对这样平淡真实的文字,学生一定会喜欢,而且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学生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难点
1.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和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春天是绵绵细雨,夏天是狂风暴雨,冬天是凄风苦雨。那秋天会下什么雨呢?秋天会下桂花雨。桂花雨是什么雨呢?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桂花雨,是由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想不想读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出示要求:读准生字音,读通每句话。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出示词语,在文中找一找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
师:我们把词语放入文中,再读课文,牢记这些词。
1.要求:读完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文。
3.讨论:
(1)课文讲了哪种事物?
(2)围绕这种事物,作者写了哪些回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摇桂花的快乐情景。)
四、理清文章脉络
1.想想文章哪几个自然段讲“摇桂花”。
(第5自然段讲“摇桂花”。)
2.想想第2~4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 “桂花香”。)
3.想想第7~8自然段又是写什么呢。
(写“忆桂花”。)
五、检查读书
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脉络,请大家再次有条理地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第3~4自然段,读完之后指名评价。
2.齐读第5~6自然段。
六、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引导书写生字。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桂花雨
摇桂花 桂花香 忆桂花
第二课时
1.通过品读桂花“香”,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重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相机板书:香 乐 甜
请你读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生朗读,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浸”字?(用“浸”字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桂花香。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
②指导朗读。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用得传神,文中还有一个“浸”字。
2.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生读,画出“浸”。桂花在全年中哪个季节开放?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整个村庄飘满香气,但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难道这个桂花整整开了一年吗?其实,要理解这句话需要联系第3、6自然段。
②指名读第3、6自然段。
③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送给邻居们泡茶,做糕饼,平时一家做了全庄人都能吃到,享受到这份香甜,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那么你从这个“浸”字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快乐、幸福、浓浓的乡情。)
④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两个自然段?
过渡:这香气不仅弥漫了整个村子,还弥漫在人们的心里。找一找,文中还有写到“香”的吗?
3.学生读。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这个“香”在哪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句话时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快乐)
②这是一场芳香无比、快乐无比的桂花雨,让我们用心品味。读散文有很多种读法,会读的同学会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畅谈画面)
③师:摇桂花真有这么快乐吗?
师:摇桂花和桂花雨带给“我”的是无比的香甜、无比的快乐,难怪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
4.出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①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情感?(“我”急切地盼望着摇桂花。)
②“总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缠过你的父母吗?
③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你的心急、盼望。
④师:因为桂花香、摇花乐,所以“我”才急切地盼望摇桂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共同感受桂花的“香”和小琦君的“乐”。
5.学习第7自然段。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这句话你读得懂吗?“这里”指的是哪里?课文因为是节选的,所以有些地方没写明白,作者的家乡在浙江温州,“这里”指的是浙江的杭州,11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到了杭州,杭州有一个叫满觉陇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花开时节,那是十里飘香,因为从小有着桂花情结,作者每年都去赏花,回来时总要带一大包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引齐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
③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那么满觉陇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浓淡,而是感情的深浅。母亲喜爱、思念家乡。)
④仿照这句话,进行模拟对话。
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到她身边,对她说:“外地的月亮真圆啊!”她会说——
“外地的水真甜啊!”她会说——
“外地的人真亲啊!”她会说——
后来作者又去了美国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生活真好!”母亲肯定会说——
⑤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这里的桂花……
过渡:这里仅仅是在表达母亲的思乡之情吗?
6.“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出示句子,齐读)
①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你能想象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有离开过家乡吗?有什么感受?
这就是淡淡的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啊!(板书:乡愁)
②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故乡情》音乐中,追寻作者的情感踪迹,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出示作品。
读这些书的名字,你感觉到了吗?其实她从来都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四、回顾课文
桂花雨,桂花雨,无论身在何方,只要一闻到桂花香(指板书),作者就想起了故乡桂花迷人的香气,想起那阵阵桂花雨带来的——乐,带来的——甜,带来的淡淡的——乡愁!
桂 花 雨 (乡 愁)
香 乐 甜
本次教学我获得了以下几点感受:1.创设情境,善用“空白”,引发想象。例如教学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时,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桂花落到头上、颈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说出表现作者当时喜悦心情的词语,最后用词语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步步深化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读出、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融入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
⒉整合教学资源,触发学生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体会“摇花乐”到“思乡情”,需要有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的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思乡情。
4* 珍珠鸟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也充分展现了“我”是一个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人。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接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也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诵读和初步感知能力,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容易形成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的互动气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完全可以培养起来。
1.导入新课。从小动物引入,如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让学生观察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2.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
3.学完全文,建议回读文前的“学习提示”,落实提示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以加深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和认同。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默读课文,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弄懂“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习,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重点
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感受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有关珍珠鸟的挂图和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人与动物朋友相处的图片,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想法。
2.引出课题:人和动物怎样才能亲密无间地相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当代作家冯骥才的作品《珍珠鸟》,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
二、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1.预习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自主学习。
(3)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来。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主学习,同桌共同讨论。
3.集体交流。
(1)订正字音。
(2)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直击信赖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读后指名交流。
2.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简单了解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外形: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背后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个性:胆小,是一种怕人的鸟。
3.作者通过自己和珍珠鸟交往的经历抒发了什么感悟?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赏析语句,感受信赖
1.“信赖”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信赖体现在哪儿?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雏鸟对作者的信赖”的有关语句:
(1)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师:你会用什么语气去读这段话?
(2)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感受读一读。
(3)出示:“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读到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4)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熟睡的小鸟会做什么甜蜜的梦呢?
师:这便是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最美好的境界。(出示课文插图)
如果要给这人与鸟相依相亲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写什么?配着音乐轻轻地读课文。
3.课文描写的仅仅是雏鸟对作者的信赖吗?当雏鸟在“我”的肩头熟睡时,想想笼子里的雏鸟父母会怎样对话。
五、破茧寻源,剖析信赖
1.为什么害怕人的珍珠鸟能与作者这样亲近,这样地信赖作者呢?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为珍珠鸟做了什么。
2.学生交流“我”精心呵护、照料珍珠鸟的语句。
(1)悉心照料:“我把鸟笼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2)尊重:“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3)宽容:“我不管它。”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4)关爱:“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我轻轻抬一抬肩……”
从作者的这些行动上,你又读懂了什么?对“信赖”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六、升华主题,情感延伸
1.师:从你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信赖是相互的,珍珠鸟如此信赖作者源于作者对它的关爱。读了课文,你们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2.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信赖”这个词语的理解或学文的体会。
3.师总结。
珍珠鸟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时,我以作者的感慨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如剥笋般层层深入,感受信赖的真谛。一探“信赖”,以人与动物的照片投石问路,为文本学习揭开序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点“信赖”,初读文本,感知大概内容,直接找到中心句,明确文本蕴涵的道理。三读“信赖”,品读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由怕人到近人、亲人、爱人,它们的一颦一笑深深地印入作者及读者的脑海中,让我们感受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领略到小鸟对人的情感演变;四悟“信赖”,解读作者的行为与情感,追溯信赖的产生源于尊重与关爱。五说“信赖”,信赖并不是止步于人与鸟的相处中,学文至此,学生对信赖应该有更深广的认识,在世界的每一角落里,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有着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请学生用“信赖”说几句话,能感知学生真切的体验和实在的感受。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引导全班学生制定班级公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班级公约即班级建设的目标,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
全班讨论班级想要达到的目标。再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汇聚所有同学的意见最终形成班级公约。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养成发言控制时间的习惯,小组讨论后要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的意见说明理由。
五年级的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都渴望能在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从众多的建议中选取合适的,最终形成班级公约。
1.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2.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学生根据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出意见。
3.用表决的方式形成公约。
4.指导学生现场将形成的公约写下来并张贴在教室里。
【知识与技能】
制定班级公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和故事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讨论后做小结,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说明不同的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时间意识,发言时要控制时间。
2.养成自觉遵守公约的习惯。
重点
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控制发言时间。
难点
讨论后会做总结,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教师:课件、纸张、彩笔。
学生:整理自己的意见。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二、明确交际主题
1.明确交际话题。
2.自读第一部分内容。
3.议一议,讨论班级公约的内容。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纪律、卫生等。)
三、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1.组成小组,请每位同学在纸上写出几条自己认为重要的公约内容。
2.分组讨论。去除不合理的、重复的部分,形成小组意见。
四、全班表决,形成公约
1.小组代表出示各小组的意见,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2.请学生做主持人,主持讨论。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持人组织。
4.教师相机点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补充。
5.教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五、记录公约,张贴于教室
1.请同学们课后试着为班级整理一份班级公约。
2.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说→议论→写
这次口语交际的实用性非常强。讨论商定班级公约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又是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取长补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通过班级公约的制定,学生不但学会了有关应用文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课后我把学生制定的公约进行整理,张贴在黑板报上,并请学生签名。这样做能增强学生按照班级公约规范自己言行的意识。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本次习作是写一篇状物的作文,让学生初步掌握分几方面介绍一个物品的写作方法,学会自然地流露出喜爱之情。
学生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选材就显得容易多了。但从哪几方面写,如何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需要老师的指导。
1.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带到课堂,进行现场素描。
2.合作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课前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试着拟好提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
写清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是你的心爱之物。
难点
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师:课件、例文。
学生:可带上自己钟爱的东西。
2课时
第一课时
1.写清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它是你的心爱之物。
2.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重点
写清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它是你的心爱之物。
难点
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一、小组交流,各讲故事
1.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摆放在桌子上,并讲一讲自己对这个事物的感情。
2.教师出示要求:
(1)讲的时候,先说一说它的样子。
(2)再讲一讲自己与它之间的故事。
(3)对照课前所列的提纲进行交流及补充记录。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二、例文引路,再习方法
1.教师过渡: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有条有理地介绍给别人的。
2.出示例文:《我的心爱之物——文具盒》
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小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文具盒的?
(2)小作者对这个文具盒有着怎样的情感?
4.师生讨论。
5.师:再读例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在例文上标出相关句子。)
师相机指导: 在介绍外形特点的时候,小作者都具体写出了铅笔刨刀的什么?
(颜色、样子。)
师小结:
(1)写样子时,先介绍整个儿看是一座小房子,再分别介绍小房子的每一个部分。这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介绍的。
(2)写文具盒的来历,点出了文具盒的意义。
三、学生习作,教师点拨
1.师: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很丰富,现在就请你们写下来。写作的时候,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分几个部分介绍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
(2)要写出它为什么会成为自己的心爱之物。
(3)能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留意,个别指导。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表达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1.评讲习作,引导学生修改习作。
2.同学之间共赏习作,互相取长补短。
一、指导阅读评语
(大屏幕呈现习作要求:写出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得到的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是你的心爱之物。)
孩子们,我太渴望见到你们啦!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们的作文啊!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藏龙卧虎,让我用一些好词语形容你们:“漂亮的小笔头”“未来的小作家”“妙笔生花”“文质兼美”“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用这些词语赞美你们一点都不过分,老师批阅你们的文章多次被打动!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习作讲评课。相信通过这节课,你们会更爱写作、更会写作。
刚才发了老师批阅后的习作,看到大家都在迫不及待地看呢,那好,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评语读给大家听。
师:孩子们,表扬可以使你更加自信,批评和建议可以使你更上一层楼。生活中不是处处有鲜花。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过渡:刚才同学们阅读和品味了评语,你们非常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就应该这样做。这是一个好习惯。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次作文哪些同学榜上有名——
二、体验成功快乐
1.“榜上有名”
(课件出示:小作者的名字和文章题目)
这些同学的作品语句通顺连贯,都按照这次习作的要求写出了自己的心爱之物,体现了喜爱之情。请这些同学拿着自己的作文,来到讲台上,高高地举起来。老师要赠送小书签,要给这些小作家拍照啦!
师:小小书签寄托着期望,希望你们阅读更多的书,写出更好的文章!
2.“最具潜质”
还有一些同学的文章很有潜力(课件出示学生姓名),请小作者自己站起来,自信地读出自己的名字。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我看到了你们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世界和善良的心灵,谢谢你们!
没念到名字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你们文章中的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甚至一个运用恰当的标点,都传递着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老师在批改文章的时候整理出一些精彩的句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3.“我有闪光点”
(课件出示好的段落以及小作者的名字)请小作者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发表评论。
组内交流精彩句段。
师:像这样的精彩之笔在你们的文章中还有很多,你觉得自己的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具体,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大声地读出来与同学分享。一个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给他点评一下。
三、鉴赏习作(一篇)
1.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有一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吧,老师相信也一定会打动你!(课件出示:学生范文——《我心爱的陶罐》)
2.教师采访小作者:这个陶罐真的是你自己做的吗?为什么选取陶罐来写?
师:同学们,选取生活中真实的事来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打动别人。这就是习作的“选材”!(板:选材 真实)
3.这篇文章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有哪些地方写得成功?(学生自由发言)
四、诊治“病例”(片段)
1.指导怎样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件出示一些“病例”)
2.学生自改或同桌互改。
师:在你们的文章中,可能也有写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实感人的地方,也许是一个片段,也许是一个句子。老师相信你们能找出来,自己修改,还可以同桌互改。记住,老师会给你的文章晋级啊!
教师巡视,二次批阅评级,也可授权小组长,给改得好的同学晋升一个等级。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选材 真实 感情 真挚
本次习作教学,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带到课堂,现场作文。通过小组内讲一讲,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还能得到组内同学的指导,完善自己的习作内容。而课前的提纲有助于他们为这次习作拟定好顺序。“指导阅读评语”让学生享受到被称赞的快乐,“榜上有名”“最具潜质”“我有闪光点”三个环节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组内交流精彩句段,能让学生体会到重点句子的妙用。最后的“诊治病例”实现了二次批阅评级,让学生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一是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分辨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尝试写句子。“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首古诗《蝉》。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时,他们能自己发现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还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写句子。而古诗,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背诵起来也应该比较容易。
1.“交流平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发现。
2.“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细读体会相似之处,能在不同语境中写句子。
3.“日积月累”——结合图片、诗意指导学生快速背诵。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课文,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
2.读背古诗,积累古诗。
3.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
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物表达情感或说明道理的。
2.理解多义词,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结。
学生:预习新课。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
2.诵读古诗,感悟诗意。
重点
诵读古诗,感悟诗意。
难点
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
一、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单元的哪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什么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赏析佳句。
(2)赏读美文。
(3)研讨课文写法。
(4)交流收获、体会。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发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寄意于蝉的写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极其普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诗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3.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a.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b.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c.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纟委”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纟委”。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贵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突出了“贵”的内涵。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
“流响”,“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蝉声。
“出”,传出。
“疏桐”,借代,代指树林。
“籍”,凭借。
(3)设计问题,解决重难点。
a.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述,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提示:形态 食性 声音
吸食清亮晶莹露水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教师提示: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c.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4.齐背古诗。
蝉
[唐]虞世南
形态 食性 声音
第二课时
1.体会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2.比较词语的意思,学习多义词,用“温和”写句子。
重点
比较词语的意思,学习多义词,用“温和”写句子。
难点
体会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一、读句子,体会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特点
1.出示句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
3.小组交流句子特点。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这几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句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第二句将白鹭与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出了白鹭的适宜。第三句将瓜、藤、叶与石狮子进行对比,突出了前一种风景的别有风趣。
6.练习:运用这种手法对下列事物进行描写。
小草 野花 萤火虫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写句子
1.比较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写句子。(出示句子)
2.说说句子中“开辟”“姿态”的意思。
3.用“温和”写句子。
4.交流所写的句子,教师点评。
5.举例交流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
对比的作用
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词句段运用”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引导学生找出三组句子的相似之处,并指导拓展运用。“日积月累”的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相关文档
- 部编版五上语文《语文园地 一》优2021-12-235页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题临2021-12-2313页
- PEP人教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全册教2021-12-23100页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大数的改写2021-12-234页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2021-12-233页
-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42021-12-233页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简易方程 ︳青2021-12-233页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2021-12-233页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小数乘整数 (2021-12-232页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可能性 北京版2021-12-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