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4 KB
  • 2022-02-10 发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最小公倍数|人教版 (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3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学具准备: 学生操作用的长方形纸片(长3Cm ,宽2Cm )与方格纸 ‎ 教法 :自主探究、引导探究 ‎ 教学设计流程 (一) 导入 师:用手中的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在方格纸上拼正方形,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四人小组活动: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在方格纸上拼正方形。‎ 发现:四人小组内拼出了边长6厘米和12厘米的正方形。‎ ‎(二)教学实施 ‎  1 .在数轴上标出4 、6 的倍数所在的点。‎ ‎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数轴的纸。‎ ‎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  2 .引入公倍数。‎ ‎  ( l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  ( 2 )观察: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 3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 、24 、36。‎ ‎(4)生推测:能这样闪现的数还有很多。‎ ‎  ( 5 )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 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 和6 的什么数呢?‎ ‎  生:它们是两个数的公倍数。‎ ‎  3 .用集合图表示。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 .引入最小公倍数。‎ ‎  教学例2 。怎样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 ‎8 的倍数:8 ,16,24,32,40,48 …‎ 所以,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24。它们的公倍数有:24、48 …‎ 方法二:筛选法 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8 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 或者,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6=2×3 8=2×2×2 所以,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3×2×2=24,它们的公倍数有:24×1=24,24×2=48,24×3=72 …… 。‎ 方法四:短除法 ‎2 6 8‎ ‎3 4‎ ‎3和4互质,所以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3×4=24。‎ 它们的公倍数有:24×1=24,24×2=48,24×3=72 …… 。‎ ‎ 还有,集合法、列表法等。‎ ‎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 ‎  1、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总结,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  ( 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 2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谁?‎ 生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方法很多,我觉得短除法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列举法、(二)筛选法、(三)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四)短除法。‎ ‎  发现: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后记:‎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 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