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50 KB
  • 2022-02-11 发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梳理列举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旨在让学生了解在阅读的时候如何理解内容。教材首先提示学生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分三段总结梳理了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第1段归纳了关注文章题目,抓关键句,写事文章抓起因、经过、结果这三种常用方法。第2段以本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重点介绍了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的方法,并提示学生可以运用边读边列提纲的方式记录各部分内容,以便阅读后将其连起来,从而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3段则提示学生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个教学任务。第一个教学任务是以四组课文题目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拟题的不同方法。第一组以文章主要人物为题,第二组以文章记叙的事件为题,第三组以贯穿全文的重要事物为题,第四组题目新巧、有悬念,要么选取异乎寻常的事件,要么营造强烈的对比,通过文题很难准确猜出文章内容,但更能吸引读者。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呈现了两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一段话。第一组词语的结构都是 “饱经风霜的××”,对象分别是脸、老屋和大树。第二组词语的结构都是“××的深处”,第一个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深处,第二个是感官捕捉到的事物最具特点的地方,第三个是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旨在通过想象写话,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语并准确运用。‎ ‎“书写提示”编排的是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局部,并配以对应的现代通用规范汉字。图片上方,介绍了柳公权及“柳体”的特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图文比对,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 ‎“日积月累”呈现的皆为鲁迅作品的名句,与单元主题密切关联。第一句深切流露出了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与关爱,第二句展现了鲁迅对希望的执着追求,第三句明确了唯有发扬“民魂”中国才能有进步的观点,第四句阐释了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中国脊梁”。四句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忧国忧民、渴望振兴祖国的形象。‎ ‎1.梳理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本单元的课文,在课内外阅读中掌握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中,发现不同类型文章题目的独特之处,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 ‎3.通过对比想象,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4.通过对柳公权书法的了解,积累楷书书写要点,激发对书法的兴趣。‎ ‎5.借助资料理解鲁迅的名句,并在句子的理解和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重点 ‎1.掌握并运用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 ‎2.理解和积累鲁迅的名句,并在名句理解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难点 ‎1.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2.积累楷书书写要点,激发对书法的兴趣。‎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教师在明确交流平台的主题之后,应该让学生围绕主题,对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进行回顾,同时调动学生以前的经验积累,进行自主归纳总结,然后设置交流反馈的环节,在全班的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相应的方法归纳。在“日积月累”中,也应该设置合作理解的环节,即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相关的资料对名句进行理解,进而体会鲁迅的形象,再进行全班交流。该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种教学资源结合 ‎“词句段运用”第二个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读了相关的词语之后,需要选择一组词语想象画面并写下来。由于两个重复出现的词语意思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词典、图片、生活场景等多种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将文字符号变为形象的画面来辅助学生进行想象。“书写提示”的目的在于欣赏书法、积累楷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为了更好地展示书法的美,就可以通过柳公权更多的书法作品图片、视频和书法的书写来直观形象地感受文字的形体美,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获得审美体验,促使学生乐于书写。‎ 收集柳公权更多的书法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2课时 第一课时 ‎1.梳理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型作文题目的独特之处,掌握作文设题的方法和技巧。‎ 板块一 回顾旧知,交流方法 ‎1.指名4名学生分别概括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指名学生回答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所运用的方法。‎ ‎3.明确本次交流的主题,让学生阅读教材“交流平台”的内容。‎ ‎4.指名学生说说从教材提示中了解了哪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关注文题、抓关键句、记事的文章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提纲、合并段意。‎ ‎5.引导学生回顾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关注文题法 ‎①出示关注文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注文题,针对有些课文题目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对课题进行内容上的扩充,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课题扩展法。‎ ‎②让学生与同桌合作,运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 ‎③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教师适时指导。‎ ‎④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哪类文章。‎ ‎⑤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以认命、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比较合适。如《草船借箭》,可以围绕“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的结局如何?”三个问题来对课题进行扩充,从而概括主要内容。‎ ‎(2)抓关键句法 ‎①出示抓关键句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抓关键句,即抓住对文章表情达意最重要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也就是所谓的“句子摘录法”。‎ ‎②指名学生回答一篇文章中一般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并明确。‎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 ‎③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夏天里的成长》《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 ‎④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3)段意合并法 ‎①出示关注文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合并段意法:即在阅读的时候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再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 ‎②请学生回顾《只有一个地球》,用列提纲的方式概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③指名学生呈现自己所列的提纲,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适时指导。‎ ‎④让学生结合提纲,借助部分内容的理解,再连起来想一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归纳。‎ ‎⑥教师根据学生概括的情况,对运用段意合并法时的注意事项。‎ 综合相同的内容。‎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出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 在概括时,需要在各段意之间增加衔接词句,让内容更连贯。‎ ‎⑦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确该方法更适用于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如写景状物的文章。‎ ‎(4)要素串联法 ‎①出示要素串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要素串联法:即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六个基本要素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让学生运用该方法来概括《飞夺泸定桥》的内容。‎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④引导学生抓住六要素,明确该方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 ‎6.针对学生在概括内容时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从发言过于啰唆、过于简略和比较合适三个角度进行对比,明确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 ‎7.教师小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而这几种是比较常用的。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写事、写人、写景和介绍的说明类文章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就不可能一样。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做到简洁、完整和重点突出。‎ 板块二 对比总结,学习拟题 ‎1.出示一个关于标题的小故事。‎ 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一位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取名为《晨曦》,因为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他便将这幅照片投向多家杂志社,结果都被退回。后来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为《有约》,结果不仅见诸于各报刊,还在一次比赛中获了奖。‎ ‎2.让学生分享读了之后的感想,教师从改后的题目比之前的题目好在哪里进行思考。‎ ‎《有约》能够激发人的联想:她在等谁?和谁有约?当时的心情如何?这样一来,画面就生动了起来。‎ ‎3.教师总结并导入:这个故事说的是给照片拟题的好处,其实在文章的写作中,拟题也是很关键的。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生动传神的题目可以体现文章的灵魂,甚至可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拟题方法和技巧。‎ ‎4.出示第一组题目,让学生关注教材的对话框,明确这组题目是用文章的主要人物作为题目的。‎ ‎5.引导学生通过题目中的“少年”“壮士”“神”来体会文章描写的人物形象。‎ ‎“少年”说明写的是少年时期的闰土。‎ ‎“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坚强不屈、勇敢无畏。‎ ‎“神”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6.让学生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这样的题目的作用是可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了主题。‎ ‎7.学生四人一个小组,针对剩余三组题目,每组选择一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 ‎8.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9.小组派代表来分享讨论结果,其他选择同一组题的小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组:开国大典 “诺曼底号”遇难记 草船借箭 这组题目用主要事件作为题目,可以很好地概括主要事件,突出主旨。‎ 第三组:竹节人 桥 芦花鞋 这组题目用事物的名称作题目,一般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也特别注意这个事物。‎ 第四组:在牛肚子里旅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这组题目不落俗套,与众不同。根据常识,牛肚子里怎么能旅行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发生什么趣事呢?这些都能激发读者想要阅读的兴趣。‎ ‎10.引导学生分享其他拟题的方法,教师同步指导和分享。‎ 巧用修辞:比喻手法,如《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夸张手法,如《那个障碍粉碎了我》;反语手法,如《妈妈的唠叨》;拟人手法,如《树的“叹息”》。‎ 设置悬念:即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如《家长会之后》。‎ 求异法:即拟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不妨超越常规,进行“异向思维”。采用一些不同寻常的形式来命题,以便达到更加引人注目的效果。如《世上只有妈妈“坏”》。‎ ‎11.出示写作的话题:写一写自己的爱好。让学生根据该话题拟题。‎ ‎12.学生自由分享和指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13.教师根据学生拟题的情况,对拟题的误区进行总结。‎ ‎(1)题目不能太空,不具体,拟题是需要思考,揣摩。‎ ‎(2)题目不能过于直白,需要有一定的文采。‎ ‎(3)题目不宜过长,读起来不能太拗口。‎ ‎14.让学生拿出自己曾经写过的作文,对作文题目进行修改。‎ 板块三 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1.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更多课题讨论拟题的妙处。‎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在结合以前学习的课文的基础上,对概括主要内容的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和交流。在今天的交流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也进行了初步的运用,但是对于方法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在运用中体会和感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能够用上这些方法,同时,也可以积累和总结更多概况主要内容的方法。关于文章的拟题,我们也掌握了一些拟题的方法,大家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拓展了一些。题目就像是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印象,为了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拟题的时候,也需要结合具体要写的内容来拟题,让自己的题目或生动有趣、或文采飞扬、或引人深思,从而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第二课时 ‎1.读词语,生发联想,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将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 ‎2.欣赏柳公权的书法,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3.积累名人名言,在名句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板块一 激发联想,语段练习 ‎1.导入: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一个词语就往往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些联想 可能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爱好、性格有关。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文字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两个词语,看看大家能够根据这些词语生发出怎样的联想。‎ ‎2.出示教材上“词句段运用”第二个学习任务的内容。‎ ‎3.学生自读这些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比较重要的字词。‎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抓住两组词语中修饰词和描写对象的异同,引导学生明确此次要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饱经风霜”“深处”。‎ ‎5.理解“饱经风霜”“深处”。‎ ‎(1)理解“饱经风霜”。‎ ‎①回顾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环节提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想象体会词语的意思。‎ ‎②结合车夫的生活经历,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借助图片理解“饱经风霜的老屋”和“饱经风霜的大树”,让学生想象老屋与大树经历了什么。‎ ‎④学生自由分享,由老屋与大树的经历来体会“饱经风霜”。‎ ‎(2)理解“深处”。‎ ‎①借助工具书查找“深处”的意思。‎ ‎②带入词组“树林的深处”,在语境中理解“深处”的意思。‎ ‎③结合“深处”的本义,借助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秋天深处”。‎ ‎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结合“深处”的本义理解“心灵深处”。‎ ‎6.结合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一个并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想象。‎ ‎7.指名学生进行分享,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8.学生结合分享交流的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词语来写一段话。‎ ‎9.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内容,全班交流评议,教师适时指导,注意评议重点关注的点:是否加入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围绕选择的词语展开。‎ 板块二 书法欣赏,了解楷书 ‎1.出示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2.指名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收集的柳公权的相关资料,其他学生补充。‎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3.让学生阅读教材“书写提示”中的文字说明,找出对柳公权书法特点说明的文字。‎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5.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遒劲”等词语进行理解,欣赏《玄秘塔碑》,看看哪些字的哪些笔画体现了这个特点,体会这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6.学生自由分享,教师从字的结构、笔画等角度进行指导观察。‎ ‎《玄秘塔碑》结构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笔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7.学生读帖,小组合作交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8.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抓住“必”“夫”“大”三个字欣赏“柳体”的特点。‎ 必:三点有长有短,左点逆锋入笔,露锋出笔;中点直下,形如短竖;右点顺锋入笔向左回收;卧钩的出钩前多有回锋动作,短而有力。‎ 夫:两笔起笔方正,多用折锋之力;逆锋入撇,笔画细劲,尾瘦而圆。‎ 大:长横中部较细,向右上微斜;长捺逆锋起笔,笔画粗重,行笔用力逐渐加大,整体沉稳遒劲。‎ ‎9.引导学生结合柳公权楷体的特点明确书写楷体字的注意事项——方圆并施、棱角分明,一笔一画都要写清楚。‎ 板块三 日积月累,丰富认知 ‎1.出示教材上“日积月累”的内容,学生自读,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难字。‎ ‎2.指名学生朗读名句,同时纠正字词读音,尤其注意“诮”“舍身”“脊梁”的读音。‎ ‎3.让学生用正楷字将鲁迅先生的名句抄写在摘录本上。‎ ‎4.学生抄写名句,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书写不标准或书写有误的情况进行纠正和单独指导。‎ ‎5.学生抄写结束,教师针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说明和指导。‎ ‎6.借助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认识鲁迅。四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7.指名学生分享小组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指导并明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1)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对该句子的原句进行补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2)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理解。‎ 无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英雄,怜爱孩子的怎么就不能是大丈夫。你知道那些成功的人吗?经常回头关心自己的孩子。‎ ‎(3)引导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论水浒”环节重温鲁迅关心后代认真读书的形象,以及最后两句诗的理解,体会这句诗中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1)出示这句话的原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有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抓住“路”进行理解,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该句用“路”来比喻“希望”,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即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才会开辟出新的道路,迎接新生活。‎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1)指导学生注意本句中“惟”“他”这两个字的正确书写,另外强调“发扬”的“扬”与“杨”的区别。‎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与同桌讨论,理解“民魂”指的是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民魂”指的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4)让学生联系鲁迅所处的时代和鲁迅的相关作品,思考鲁迅为什么觉得“民魂”很宝贵。‎ ‎(5)指名学生进行分享,教师适时指导。‎ 中国要想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只有他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是哪些人。‎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明确这些人都是坚强不屈、为国奋斗和战斗的人。‎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脊梁”的含义,理解“中国脊梁”的含义。‎ ‎“中国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引导学生通过“中国脊梁”的含义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说说还有哪些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脊梁”。‎ ‎(5)学生自由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舍己为国的人、奉献终生的人……‎ ‎(6)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人的特点,明确这些人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8.指名学生说一说通过对鲁迅的这些名言学习之后的感受。‎ ‎9.让学生尝试背诵鲁迅的这些名言。‎ ‎10.引导学生分享积累的鲁迅的其他名言。‎ ‎11.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也更多几分。请大家课后去收集更多鲁迅的名言,阅读鲁迅更多的作品,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1.注重先学后教。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重点落实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即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在问题中不断探索,在曲折的自学经历中,丰富经验,不断地自我建构,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而在文化积淀和智慧增长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减少老师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机械的、重复的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探究思考,在大量阅读、积累、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2.注重实践出真知。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是对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归纳总结和交流,“词句段运用”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则是对作文拟题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要设置趣味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方法之后,能够进行初步的训练,了解如何运用。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因为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才能够切实提高对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