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 MB
  • 2022-02-15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全套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马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4.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重点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难点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文言文二则》   2课时 ‎《月光曲》  2课时 ‎《京剧趣谈》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21 文言文二则 课文选取了两则精美的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古典诗文,体会音乐、绘画的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杜处士与一个牧童讨论戴嵩画的一幅画,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好故事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自然地形成语言感知能力,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同时为讲好故事做好铺垫。其次,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调换、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变换人称转换角色讲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学习方法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交流空间,让学生品读、感悟、批注、表达。‎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1.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了解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重点 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二篇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哉、巍、弦、轴、曝”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伯牙鼓琴》‎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出示课件:伯牙、锺子期图片。学生交流关于伯牙的资料。‎ ‎2.解课题,读课题。‎ ‎(事件:鼓琴;人物:伯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细读课文,研读文本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从伯牙鼓琴时,锺子期所说的话。)‎ ‎(1)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弹,锺子期必得曲中意。‎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锺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不缺少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3)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4)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正在。)‎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美、妙。)‎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又使作者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4)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生齐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从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了呢?(学生读文,交流)‎ 师小结: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七)对比质疑 ‎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伯牙鼓琴》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感受绘画的魅力。‎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大家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3)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1)师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是什么?(喜爱。)‎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尤其珍爱。)‎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具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三、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教学中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2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在教学第8、9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3.课文景美情深,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知识与技能】‎ ‎1.会写8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分析课文中皮鞋匠联想的内容,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师:准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和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8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2.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 会写8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难点 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钢琴曲。(播放《月光曲》片段)刚才我们听的曲子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课外可以读读有关书籍,了解贝多芬。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提示:‎ ‎“入场券”中“券”的读音。‎ 注意“幽静”的“幽”字里面部分的写法。‎ ‎“键”“健”“建”字形相近,注意区分它们的差别。‎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2)给课文分层,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3)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4.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师过渡: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6.讨论,理清脉络。‎ ‎(1)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指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把即兴创作的曲子记录了下来。‎ ‎7.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轻声读第一部分,想想这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先总起全文,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总结留疑,布置作业 ‎1.看着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内容。‎ ‎2.设疑: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这首传世之作?这中间又有着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月光曲第二课时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 ‎2.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重点 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 难点 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卓越的才华。‎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提出学习目标。(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部分,归纳主要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部分,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5自然段。‎ 思考:①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②找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②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她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她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演奏的情况,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决定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2.学习第6~8自然段。‎ ‎(1)默读第6~8自然段。‎ 思考: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画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①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表达了盲姑娘的惊喜。)‎ 板书:第一首曲子 ‎②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是怎样的?他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曲,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画出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琴声里的词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看到什么景象?(“好像面对着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仿佛……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好像、仿佛。)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热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哥、安慰哥哥的复杂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 ‎(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4)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五、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理清写作思路再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内容。)‎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六、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七、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来体会课文的美妙意境,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23* 京剧趣谈 课文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因此对京剧没有兴趣。要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感受京剧的传统魅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京剧是他们比较生疏的领域。所以在课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是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一些关于京剧“术语”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内部实质意义的条件与基础。‎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 ‎2.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理解京剧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师:搜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们了解到了哪些?(学生畅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马鞭》‎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马鞭》。‎ ‎3.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2自然段: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第3自然段: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研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马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2.出示课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师: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发言)‎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读出:“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3.“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指名发言)‎ 师呈现课件: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4.欣赏京剧视频《林海雪原》片段,感受“马鞭”的独特魅力。‎ ‎5.再读第1自然段。‎ 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过渡: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的介绍让我们认识了“马鞭”这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那么课文还讲了什么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课件呈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的作用。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 ‎4.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以《拾玉镯》为例,介绍了虚拟道具的可感觉可使用的特点以及“无”远胜于“有”的妙处。‎ 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2.指名回答。‎ ‎3.师:在这自然段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呢?(生回答)‎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4.师小结。‎ 三、学习《亮相》‎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亮相》,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读《亮相》。‎ ‎3.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2自然段:介绍“亮相”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 第3自然段:介绍了“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1.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交流:双方对打的时候,越是到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人物的动作就会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2.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亮相”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妙处。(指名回答)‎ ‎(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3.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4.师小结。‎ 四、总结特色,提炼主题 ‎1.总结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3)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师: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五、综合感受,感悟京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课前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能谈谈对京剧的新认识?(指名回答)‎ 师:是啊,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唱一段京剧戏曲名段。‎ 京剧趣谈 我选择以我们的国粹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聊聊书法”,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次口语交际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各家书法艺术的美,受到书法美的熏陶,培养热爱书法这门艺术的情操。‎ 书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也会听到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这次口语交际打了基础,但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看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可指导学生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为这次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书法名人及其作品图片,并查找资料赏析作品,体会书法作品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 ‎1.积极参与聊天过程,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述要清楚,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认真倾听,能抓住同学发言的要点,进行补充或者争辩。对感兴趣的话题作深入交谈。‎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交流时尊重、理解对方,引导关注书法,感受聊天的乐趣。‎ ‎2.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及书法家的认识,激发热爱书法的情感。‎ 重点 ‎1.积极参与聊天过程,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述要清楚,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重点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 教师:名家名帖。‎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练习的书法作品。‎ ‎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切入话题 ‎1.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局部。‎ ‎2.引入:同学们,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幅书法作品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出自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对后世影响极大。关于王羲之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书法,一起来感受吧!‎ 二、体验教材,了解要求 师引导:从这次话题中,你读懂了哪些要求? ‎ 三、走进教材,深入交流 ‎(一)搜集资料,师生谈话。‎ ‎1.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利用此话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分点表述。几个学生汇报,引导讲具体,讲条理,先概括再分几点说。)‎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点评。‎ 预设1:学生说得不够条理,可让学生先概括来说:我知道我国古代的书法家有××,我觉得××书法家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我分几点来说明这个故事……‎ 预设2:学生按要求说得好,老师引导评价:××同学讲了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故事,他讲这个故事时分几点说,非常有条理。‎ ‎(二)小组交流,互动聊天。‎ ‎ 1.请各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交流第2、3、4点内容。‎ ‎2.出示聊天要求。‎ ‎3.小组热聊,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快乐聊吧 ‎1.师创设情境:看见同学们聊得这么开心,老师特别期待听一听你们的精彩发言,让我们一齐走进“快乐聊吧”。‎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同内容的进行补充说明,不同内容的提问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展示小组深入聊天。‎ 预设:学生对话题泛泛而谈,师则引导:你们小组提了几个感兴趣的话题?你对哪个话题印象最深刻?‎ ‎4.小结:瞧,同学们就关于书法的话题,说清楚了各自搜集了解的信息,进行内容的碰撞,对书法有了更详尽的了解,这样,我的“快乐聊吧”就创建完整了。‎ 四、激励评价,拓展总结 ‎ ‎1.老师:同学们,你们交流得太精彩了,你们能把书法话题聊得清楚明白,还能从中聊出收获。特别是很多同学能认真倾听,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进行了补充。接下来请各小组根据同学们的表现作出评价。‎ ‎2.小组完成评价表。‎ ‎3.总结课堂。‎ 今天同学们的交流很成功,不仅学会了在聊天的时候就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还能对别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提问、补充。学会了在交流中尊重对方,也同时知道了很多关于书法的事情。今后还可以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体验聊天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聊聊书法 教学中将交流的名人与他们有趣的故事紧密结合。介绍名人作品时有帖,介绍自己练书法 的感受,做到人人有话可讲。这样不仅增长学生见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本次习作围绕技艺这个主题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教材中通过罗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十八般武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拿手好戏的一些趣事,最后有条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将所讲的故事写下来。‎ 展示自己的技艺,夸赞自己的长处,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要将故事写生动,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做到有重点,需要在习作中反复训练。‎ ‎1.要把“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写详细,哪些内容写简略”的训练内容落到实处。‎ ‎2.先讨论,列提纲,确定重点,再动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能力,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2.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1.仿照范例学习列写作提纲。‎ ‎2.通过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指导,不断完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1.学会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能力,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2.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难点 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表演给家人、同学看。‎ ‎2课时 第一课时 ‎1.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 ‎2.仿照范例学习列写作提纲。‎ 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拿手好戏。‎ 难点 选取关于拿手好戏的有趣的故事,确定写作重点,列写作提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老师展示拿手好戏:由学生指定语文课本中的任意一个精彩段落,老师一分钟背熟,并当场激情朗诵。‎ ‎ 2.师:大家敢不敢跟老师比一比,露一手自己的拿手好戏呢?‎ ‎ 3.学生自评,教师小结: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精彩。接下来一起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拿手好戏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范例,学习方法 ‎1.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准备展现怎样的拿手好戏?‎ ‎ 2.学生积极着手准备,如:‎ ‎ (1)投篮特别准,跑得特别快,跳得特别远……(板书:体育特长)‎ ‎ (2)跳舞,唱歌,画画,说相声,擅长写作文……(板书:文艺特长)‎ ‎ (3)挑西瓜,做面包,制作饼干,炒菜……(板书:生活特长)‎ ‎ 3.多媒体展示规范精彩的介绍拿手好戏的范例。‎ ‎ 4.评议:刚才范例上的介绍精彩在哪儿?‎ ‎ 5.激趣:你们经过修改完善一定能比他说得更精彩。可以边记边操作,边说边表演,大家有信心吗?‎ ‎ 6.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的方法。‎ ‎ (1)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和拿手好戏,最好给自己再取一个精彩的外号。‎ ‎(2)这种拿手好戏精彩在哪儿?怎样才能吸引别人?‎ ‎   (3)要说得精彩明白,使别人赞叹自己的拿手好戏,更要诱使他们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 7.请一两名学生上台试说,之后进行评议补充,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小试身手,分享故事 ‎1.导言:刚才只是两位同学小试身手,就让大家觉得精彩至极。只要你的拿手戏够绝妙,发言够精彩,就一定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大家赶快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让我们开开眼界吧。‎ ‎ 2.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每小组由一位学生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用创意新,形式活,精妙、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他组员可按自己的意愿,或品评,或提出更精彩的修改妙法。交流后相互评议、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4.小组汇报展示。‎ ‎5.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 ‎ 评价要点:是否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得精彩明白,引人入胜;故事是否有趣;仪表是否大方;声音是否洪亮,富有感情。‎ 四、学列提纲,教师指导 ‎1.师:大家都表现得很精彩,能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介绍给大家。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关于《三招挑西瓜》的写作提纲范例,结合刚才的故事分享,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也通过提纲展示出来。‎ ‎ 2.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 (1)题目。‎ ‎ (2)确定习作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标出详写、略写的部分,突出重点部分。‎ ‎ 3.小组成员间交换修改写作提纲,看顺序是否有条理,重点是否得当。‎ 第二课时 ‎1.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同桌之间互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4.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 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请同学们回忆回忆,谁介绍的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当时是怎么介绍的呢? ‎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 ‎ 预设1:学生仅仅是重复同伴的本领。(如:××的拿手好戏是×××,我也喜欢×××) ‎ ‎ 师:哦,他把同伴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说清楚了,真不错!看谁能把同学们练成拿手好戏时的具体情境说出来? ‎ ‎ 预设2:学生不仅说出同伴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还说出了一定的情境。‎ ‎ ①说出了学踢毽子(跳皮筋……)的动作。 ‎ ‎ 师:你把他学踢毽子的情境说得特别具体,尤其还描述了他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给他掌声鼓励。(板书:动作) ‎ ‎ a.×××写他学踢毽子的时候,开始脚……,后来……‎ 师点评:你看他说了“开始……后来……”,多有顺序呀!(教师带领大家跟说,全班同学一起回忆。) ‎ b.在练习拿手好戏的不同阶段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也是不同的。“不会”就虚心请教,认真地看;“学习”时尝试着做,笨手笨脚,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学会了”得意扬扬……把学本领的过程按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这样就言之有序、叙述清楚了。 ‎ ‎②说出了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 师:你瞧,他们的对话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板书:对话) ‎ ‎③说出了感受、想法。‎ 二、范文引路,指导写作 ‎1.师:刚才你们对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夸得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交流了。老师也有一个拿手好戏,你们想看吗?读读吧,一会儿你们也来评评我哪儿写得好。‎ ‎2.教师课件出示下水文《学种水仙》。‎ 朋友送来几个饱满的水仙头,我兴致勃勃地讨教了种植方法。 ‎ ‎ 在朋友的指挥下,我先把外面枯黄的皮剥掉,水仙立刻变了模样——白白的、嫩嫩的;接着朋友让我一手托着水仙头,‎ 一手捏着小刀跟她学雕刻水仙头。水仙头的嫩皮一层层削掉后露出一个豆芽般大小的淡黄的小花苞。我小心翼翼地将水仙头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过了一会儿,小花苞悄悄地探出头,“想不到不大的‘水仙肚’竟能孕育出这么多可爱的小花苞。”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朋友端来花盆,笑着说:“来吧,让它在这里好好睡上一觉,明天就可以栽种啦!”真不知种水仙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 ‎ 第二天,我按照朋友临走前说的话做:先把它从清水里捞出来洗干净,然后折了根牙签插在水仙根部两侧,当作“支脚”。啊!一个花盆、一汪清水、一捧细沙,水仙就种植好了。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久久地不忍离去…… ‎ ‎ 3.指导学生从动作、语言、感受、表达顺序的连接词等方面评议这篇范文,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学生练写,评议修改 ‎1.学生结合之前的写作提纲和习作要求完成初稿,教师巡视指导。 ‎ ‎ 2.学生完成初稿。同桌之间互换修改,提出修改建议。‎ ‎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习作?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注意听,想想关于他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 3.选出优秀习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 4.完善初稿,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四、课堂小结,推展思维 ‎ 师:今天我们在作文课上了解了同学们那么多的拿手好戏,同学们能够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清楚、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你们可真了不起!回家后,把自己写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夸夸你!‎ ‎ 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难度小,容易把握,但要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今天上完课,我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学会们能说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能够与其他人交流,特别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交流的欲望非常强烈,也能够按照写作提纲来构思,但到具体的写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抓住动作、心理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往往都是三言两语简单略过。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多指导描写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展示做笔记的好处,增强学生做笔记的意识以及学会怎样做读书笔记。“词句段运用”首先罗列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然后通过一位同学根据说明书做错了小台灯的事,引导学生学会完善说明书说得不清楚的地方。“日积月累”部分则引导学生积累描绘高超技艺的成语。‎ 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都有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但真正记什么,怎样记,学生对此的认识还不够。学生对戏曲认识还比较狭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体会戏曲艺术的专业术语在写作中的独特作用,如用这些词语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说明书说不清楚就会直接导致错误,指导学生认识到将事情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性。‎ ‎1.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找出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的错误,学会把不清楚的地方改正过来。‎ ‎2.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先直观地理解在戏曲中的意思,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时的意思,在比较中学习使用,体会戏曲艺术的博大精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3.读懂说明书,找出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懂得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性。‎ ‎4.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比较学习戏曲有关的词语在不同领域的意思,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 ‎1.知道记课堂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学习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难点 比较学习戏曲有关的词语在不同领域的意思,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教师:戏曲表演视频片断。‎ 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课前查字典或有关资料。课前阅读一篇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2课时 第一课时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学习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重点 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 难点 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一、新课导入 ‎1.汇报课前所读书籍,并说明采用什么读书方法。‎ ‎ 2.向学生推荐一种重要的基础读书方法——做读书笔记,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交流平台 ‎(一)交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学生汇报自己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 ‎2.全班交流、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以及分析教材的对话,总结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1)摘录笔记 摘录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分类抄写下来。‎ ‎(2)批注笔记 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勾画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批注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边读边思考。‎ ‎(3)体会笔记 可以分为读书随笔和读书心得,读书随笔是写出自己在读书时闪出的思想火花,文体、篇幅上都不受限制。读书心得是把自己阅读的感受系统整理而成的,平时写的读后感就是这种形式。写读书心得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纲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 ‎(5)提要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常常在谈长篇、中篇的书籍时使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 ‎4.师小结:做读书笔记方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同学们在阅读中要灵活采用。‎ ‎(二)学生做读书笔记 ‎1.学生在课前布置阅读的基础上,做一个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读书笔记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2.读这些词语,它们和什么有关?在戏曲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戏曲表演片断,找出其中哪些词语可以用到。分别指出它们在戏曲中是什么意思。‎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们帮助解决。‎ ‎5.把戏曲中意思和日常生活中意思进行对照,说说你喜欢哪些词语,并用它们造句。‎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曲终人散:原指歌曲结束的时候就是人们解散离开的时候。也表示感情或者事情彻底地结束。‎ 有板有眼:原指唱歌有节奏。现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6.课后把说的句子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语文园地 摘录笔记 批注笔记 体会笔记 提纲笔记 提要笔记 第二课时 ‎1.读懂说明书,找出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懂得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性。‎ ‎2.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重点 读懂说明书,对照图片找出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难点 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一、词句段运用 ‎1.交流上节课戏曲词语写话的成果。老师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请同学们改正。‎ ‎2.请同学们细读说明书,再看看图片中的玩具台灯。‎ ‎3.说明书问题出在哪里?(说明书中第3步没有把安灯泡的方法讲清楚。应该讲清楚安装在什么位置。)‎ ‎4.玩具台灯错在何处?(灯泡安装在灯罩的外面。)‎ ‎5.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新发现。交流修改意见。‎ ‎6.用修改符号在原说明书上修改。‎ 二、日积月累 ‎1.读这些四字词语。你觉得它们都是写哪方面的内容。(赞美技艺的高超。)‎ ‎2.在这些词语中找一找:‎ ‎(1)哪些是写声音美妙?‎ ‎(2)哪些是写舞姿优美?‎ ‎(3)哪些是写绘画艺术高超?‎ ‎(4)哪些是写语言生动形象?‎ ‎3.你会用哪些词语说话?请同学们比赛,看谁用得多,比谁用得好。‎ ‎4.你还搜集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同学们相互交流启发。‎ ‎5.抄写这些词语,选取几个写句子。‎ 语文园地 说话要说清楚说明白 形容技艺高超的四字词语。‎ 教学中结合语文园地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交流启发,教师适度点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特别是理解运用戏曲词语时,让学生在看戏中找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