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38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湖南考点精要专题四记叙文阅读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四,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常见考点及方法指导。‎ 考点一,内容理解概括。‎ 典例剖析。‎ ‎(一)情感把握。‎ 例:(2013年张家界),23题试简要概括“她”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叛逆、倔→→→懂得感恩、珍惜 ‎【文章摘选】‎ ‎③、……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只嚷嚷着难受,她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④、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⑦、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⑩、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就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牵牛花开的时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思路归纳】从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找到她摔伤初期的情感状态是“恐惧、煎熬”,从第⑩段和第段可以直接找到“柔软、细腻”,这是她在牵牛花的,鼓舞下形成的情感。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情感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依次找出每段的情感。一般都有明确的词语(初中的她→病房里→几天后→多年后)展示各阶段的情感状态,所以直接到文中去找就可以了。‎ ‎【答案】(2分)。恐惧、煎熬柔软、细腻。‎ ‎(二)内容概括。‎ 例:(2013年湘潭),26题: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请简要概括。(2分)。‎ ‎【文章摘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 ‎【思路归纳】做此题时需要把握住关键词“诗意”的要求,通读全段锁定在第三段第二句之后。看写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从文段来看有三个,可分别概括得出。回答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诗意”。‎ ‎【答案】一、炊烟狂草。②、莲荡乱荷。③、秋树的疏简以及枝头如音符般的鸟巢。(意思接近即可。第一、二、两点写出一点或两点,均计1分;第③点计1分。)。‎ 方法指导 ‎1.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提炼,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类的题目。‎ ‎(2)、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拟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2. 整体感知技巧,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①答案来源:第一步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第二步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第三步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注意全面,防止漏失。‎ ‎②答案形成: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然后删去多余的次要的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一化就有路了》1题,145页《门铃》1题,146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1题。)‎ 考点二,标题分析。‎ 典例剖析。‎ ‎(一)分析标题的作用。‎ 例:(2013年岳阳),16题:标题“带白蘑菇回家”的作用是什么?(2分)。‎ ‎【思路归纳】本文就是围绕“带白蘑菇给妈妈”展开故事情节的,从旅店得到服务员的提醒和关爱,到火车上得到青海汉子的关心,以及周围陌生人的体谅和帮助,这一串感人的故事,都是以“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展开的,因此,本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答案】充当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带白蘑菇回家”来展开的。‎ ‎(二)标题的含义。‎ 例:(2013年张家界),22题:读完全文,你明白标题“一窗牵牛花”的含义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分)。‎ ‎【思路归纳】母亲在病房里养了一棵牵牛花,爬满了窗子,所以首先可以判断是实指那一窗的牵牛花;同时因为牵牛花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而这鼓励来自于母爱,所以这一窗牵牛花是妈妈满满的母爱。以实物作为文章的标题一般都两个含义,一个是实指,也就是实物,一个是虚指,虚指的一般都是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一窗牵牛花既是实指病房里那一窗的牵牛花,也是指浓浓的母爱。‎ ‎(三)提炼标题。‎ 例:(2013年娄底),21题: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短语作为选文的标题。(2分)。‎ ‎【文章摘选】‎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②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思路归纳】由题干可知,本文的标题不需要自己拟写,在文章中可以找到,且是个短语。文章题目要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本文主要反应兄妹俩相照顾、互相关爱,又都用一种不想让对方知道的方式来关心照顾着对方。因此文章主题的关键字是“爱”。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寻找可以体现概括这“爱”的短语。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故事情感的抒发。这样,我们可以断定应该是“爱的直线”。‎ ‎【答案】爱的直线(2分)。‎ 方法指导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 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常见题型有下列三种情况:‎ ‎1.标题的作用 归纳标题作用主要包括:(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5),语义双关具有象征意义;(6),引起读者兴趣。针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考查,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理解标题的含义 如何具体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入手。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2)、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3)、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4)、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角度入手。(5)、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来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6)、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 (7)、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的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3.提炼标题 记叙文往往在叙事中总和情感联系在一起,首先必须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 写人的文章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词语可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以人物为题目,可以“性格+人物”,也可以用与人物密切联系的某个事物为题目即可;写事的文章就看写了什么事,谁做的,“人+做了什么”即可;如果是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注意作者在这个事物上寄托的情感,题目可以以这个特殊的情感载体,以这个事物为题目即可。‎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7页《没有发芽的种子》1题,148页《西行中的终行》4题,150页《总有人为弱者转身》5题。‎ 考点三,揣摩人物、分析形象。‎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娄底),23题: 请结合全文,分析妹妹张晓燕的形象。(4分)。‎ ‎【文章摘选】‎ ‎……每天早上,她和哥哥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哥哥饭量大,她担心哥哥吃不饱,便先到家吃饭,这样,剩下的,就全归哥哥,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 ‎……‎ 刘老师问张晓燕:“这么说,你为了让你哥吃饱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张晓燕连连摇头,她说:“不,我吃饱了,吃饱了!”刘老师知道,张晓燕没有说实话。刘老师掏钱给张晓燕,却被拒绝了。张晓燕说她在悄悄捡废品,等她挣到钱,她就可以买很多米和菜,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回家吃饭了。‎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思路归纳】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人物的活动、语言、心理等。本题问的是“妹妹张晓燕”的这一形象的特点,就要回到文章去寻找描写“张晓燕”的语句,看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再从中归纳出她身上最鲜明的、表现最多的性格特点。如:她知道家里的境况,关心哥哥,想办法给家里增加收入,说明她很懂事;通过捡废品卖来维持家里的生活,说明她勤劳,自立,有方法;老师给她钱被拒绝说明她自尊自强;在体贴着哥哥,照顾着哥哥的同时不让哥哥发现,说明她聪明,对家人无私的爱。‎ ‎【答案】聪明懂事,勤劳自立,自尊自强,体贴哥哥,对家人拥有无私的爱。‎ 方法指导 ‎“分析人物形象”一、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有关情节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是分析人物个性的基础。②、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活动来感知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品质。③、把作品中人物性格放在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基本风格,把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然后从具体语句中辨析人物的个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的是: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可能不是单一的,在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用文中的例子来证明时,要做到一一对应。另外,文中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有变化,分析时,要抓住变化前后的不同进行分析,不能只注意一处。‎ ‎【答题格式】明确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者作者的情感态度)+基本作用。‎ 考点四,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妙处。‎ ‎(一)词语赏析。‎ 典例剖析。‎ 例:(2013年衡阳),23题: 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2分)。‎ ‎【文章摘选】‎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思路归纳】解答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将字词放到句段中来体会品味。可以从词语的意义或表达作用上来回答,“荡漾”是飘荡的意思,一般形容水面等起伏波动。而在本文中也由“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这一比喻句可感受到芦苇随风舞动的情景。 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在风中的特点:飘荡起伏。‎ ‎【答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形。(2分)。‎ 方法指导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词语的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分析。具体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或指代义的重要方法。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2. 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句或上文。‎ 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 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在作者提出后,就会相应的对此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由近及远的去找。‎ ‎4. 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 ‎(二)赏析句子语言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岳阳),18题: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文章摘选】‎ ‎⑦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思路归纳】从题干可知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所以从其他角度分析就不符合题干要求。那么就要阅读画线句,看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我”听了小姐的话,把白蘑菇趴着放,这样放置的白蘑菇“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由“好像”一词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了“胖小孩”,而蘑菇是物,胖小孩是人,因此也同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再分析这两种修辞的作用,这样写将白蘑菇写得形象可爱。答题时要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这还表达了“我”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 ‎【答案】语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小胖孩儿”,而且用拟人手法说是像小孩一样“趴”在那里晒太阳,突出了白蘑菇的可爱,也表现作者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2分)。‎ 方法指导 解答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一、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起到了……(作用)。 ‎ ‎2. 从修辞角度入手。‎ 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一词(等词), 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一、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5. 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的语句作用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在中间的语句,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在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结构严谨等。 ‎ ‎(三)理解句子内涵 典例剖析 例:(2013年益阳),24题: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文章摘选】‎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思路归纳】解答时,需要联系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写这一季节的目的,进而加以解读。从表面上历代文人不写夏是因为夏天炎热,人们劳作辛苦,用汗水换取成果。但由“遗憾”一词可知作者对夏却是赞美的,因为只有夏季人们的勤劳,才能换得秋的收获。所以夏是值得赞美的。‎ ‎【答案】(2分)。因为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还得辛勤地劳作着,其劳动果实都融会在苦涩的汗水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秋天的丰收。同时也是在赞美夏天劳动者的光荣,讴歌劳动者的辛劳。‎ 方法指导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1.结合语境,前后勾连。对文章中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中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句子前后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2.思考意图,理解含义。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特定表达效果,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鲜活灵动,排比的雄辩气势,不同修辞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各不相同;其次要弄清作者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3.结合内容,细心推敲。在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整体阅读,领会主旨。需要同学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何况有的句子本身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5.巧抓关键,揣摩句意。对于表达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和哲理深邃的句子,必须抓住关键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目的和含义。‎ ‎6.深入体会,反复咀嚼。同学们阅读文章时,总会读到一些蕴含深刻哲理,发人深思的绝妙佳句,它们是文章的主旨句或警句。在赏析时,一定不能停留在表层含义,浅尝辄止,而是要联系全文内容,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揣摩其深层含义。‎ 总之,理解品析句子时,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脱离文本,望文生义,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题内容,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语言尽量要做到简洁、生动、流畅。‎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一化就有路了》2题,145页《门铃》3题,146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2题。)。‎ 考点五句段的作用 ‎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湘潭),28题: 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摘选】‎ 一、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 ‎……‎ 六、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思路归纳】解答语段作用题先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此句位置在文首,文章开头的段或句子首先要看与标题的关系,二看与后文内容的关系,然后看与结尾的关系,再从内容上看与主题的关系,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此句紧扣文题“乡村的风”,点出了故乡风的重要意义,是对下面所有内容的总括,接下来②~⑤段写了有关风的故事,又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是文章的眼。同时末尾段落“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与“风是故乡的魂”呼应。‎ ‎ 【答案】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1分);内容上,点明主旨(1分)。‎ 例2:(2013年郴州),24题: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文章摘选】。‎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了书店的一角。‎ ‎【思路归纳】解答语段作用题先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第⑤段居于文中,再联系上下文分析。此段前写自己在书店不买只看,被老板发现,受到了难堪对待;下文写为了看那本新书,“我”再施惯技,去书店看书。不难发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再做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发生的事,不再去书店,而求知欲望又驱使自己再去窃读,引起下文。(2分)。‎ 方法指导 ‎1.重点句子的作用: ‎ 重点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所在位置:一、开头;②结尾;③过渡段。‎ ‎(一),开头的作用:结构上——开头常引领下文;中间部分承上启下; 内容上——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结尾的作用:结构上——结尾呼应开头,照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强化、升华情感;内容上——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比喻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使印象鲜明),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 ‎2.语段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内容上:一、设置悬念、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结构上:一、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几个方面。②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结尾段的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3),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过渡语段适用的几种情况:表达方式发生转变,如由记叙到议论或由议论转为记叙等;记叙的方法发生转变,如顺叙与倒叙、顺叙与插叙衔接的位置等;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等。)‎ ‎(4),其他语段的作用:照应上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做补充说明等。‎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8页《西行中的终行》3题,150页《总有人为弱者转身》1题。)‎ 考点六,写作技巧赏析。‎ ‎(一)记叙顺序,‎ 典例剖析。‎ 例:(2012年张家界),21题:从全文看,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摘选】。‎ 一、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列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二、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思路归纳】解答记叙方法题,首先要明确记叙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再根据四种记叙顺序的特点比对原文,本文从“20年前”初步断定可能为倒序,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此段内容是要说明什么,在内容表达上、文章结构上、语言上的作用是什么,或其对主旨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倒叙。(记叙方法,1分)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呆板和结构单调。(作用1分)。‎ ‎ 方法指导 记叙方式及作用 记叙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补叙、插叙。‎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把头绪纷繁、过程复杂的事情交代的井井有条,使读者感到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关键、最精彩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追本溯源,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使文章灵活多变,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虽从中“插入”却并不影响文章布局的完整和严谨,抽去插叙文字,叙述主干仍脉络通畅,浑然一体。‎ 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多变。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形象丰富、中心突出。‎ ‎(4),补叙,也叫追叙,是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和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差别的。‎ 作用:对上文做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从而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二)表现手法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衡阳),25题: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分)。‎ ‎【思路归纳】这篇文章像《白杨礼赞》一样,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意愿,所以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就要把物的特点分析出来赋予到人身上即可。作者歌颂芦苇,实则是歌颂像芦苇一样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境遇不好,但依然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抒发了(歌颂了)……‎ ‎【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 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例2:(2012年 娄底),23题: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答出文中巧设悬念之处,进而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巧设悬念的作用即可。‎ ‎【答案】祖母早就知道他的劣行,却没有张扬,而是与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帮助卡尔改掉了坏毛病。(如何设置悬念分析,1分)。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对故事的作用,1分)。突出了祖母的慈爱与智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1分)。‎ 方法指导。‎ 解答表现手法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一),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尚下文的,关系,从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特点作用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衬托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烘托渲染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鲜明。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或者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三)描写及作用。‎ 典例剖析。‎ 例:(2012年怀化),23题: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分)。‎ ‎【文章摘选】‎ ‎②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淡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地落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 ‎【思路归纳】先判断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写“梧桐树、叶子、阳光、地面”为明显的环境描写,只要联系文章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可。‎ ‎【答案】景物描写,(描写手法,1分)。作用是烘托“我”买到心仪的毛衣后愉快喜悦的心情。(作用分析,2分)。‎ 方法指导 描写类试题的一般步骤:一、景物/环境描写的语句(原句或对原文的概括);②、判定属于哪类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环境);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人物、气氛、世态、情感、故事情节等角度)。‎ 关于描写的相关知识如下:‎ 人物 描写外貌描写对容貌、服饰、神态的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话)来刻画人物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愿望、思索、思想斗争、喜怒哀乐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刻画人物环境 描写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社会环 境描写一般只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有交代人物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的作用)文章具体的环境描写,他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作用,或是将所有作用都搬到答案中去。‎ 方法指导。‎ ‎1.提炼情感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通读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逐一整理或概括出事件。理解文章中语段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等),进而对文章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②、要关注作品中主要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很多记叙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③、抓中心事件,抓主要人物。‎ ‎④概括时一定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概括梳理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就必须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主要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变化,特别是主要的思想感情。‎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化就有路了》3题,146页《门铃》5题,148页《西行中的冬行》2题。)‎ 考点七,感悟启示,延伸探究 。‎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娄底),25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迪。(4分)。‎ ‎【文章大意】担任张晓军兄妹的班主任刘老师通过对兄妹二人放学回家截然相反的举动的了解,知道了哥哥为了能让妹妹吃饱饭,自己总是想法子晚回去,妹妹为了能让哥哥吃饱饭,总是想法早回去,说自己吃饱了。兄妹二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照顾对方,希望对方吃饱。‎ ‎【答案】示例:生活中,每当家里有了我喜爱吃的稀罕东西时,父母总是说这个他们不爱吃。这个“不爱吃”其实是舍不得吃,要把好东西留给我,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深深的爱,而我在生活中不应该总以自我为中心,也要学会关爱家人、照顾家人。(此题为开放试题,围绕主题解答,语句通顺即可。)‎ 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课外积累等多方面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要注意的是延伸拓展的前提是在选文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尊重原文的思想,尽量不要脱离原文的主题。答题步骤如下:‎ ‎(一),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见解。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3),提炼。善于捕捉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等作出正确判断。‎ ‎(4),表达。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要做到表述顺畅明晰。‎ 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化了就有路了》5题,147页《没有发芽的种子》5题,150页《又见草儿青》4题 ‎ ‎(2013年常德12~15题13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公德。‎ 冯骥才,‎ ‎ 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一次他的亲身感受——‎ ‎ 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 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 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桶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弟,就这样做了。‎ ‎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 ‎ 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华浅的国家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中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 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的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 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到处糊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1册,有改动)。‎ ‎1. 填空。(2分)。‎ ‎(一)、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美好环境培养公德 ‎(2)、第⑩段画线句子“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的一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一),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三个动词传神的写出了“驾车德国青年”捡香蕉皮的过程,刻画出他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解析】这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动作描写,从这一点入手答题,主要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即可。‎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桶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追废纸片”比作“追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动作的自然、从容,表现了他的公德心。‎ ‎【解析】从修辞方法入手回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的特点。‎ ‎3. 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3分)。‎ 有,“我”不仅知道在公共场合抽烟要把烟灰磕在烟碟里,当我发现别人也在用时,还能主动还回去,这些都表现了“我”的公德心。‎ ‎【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结合文章的第⑧段回答。‎ ‎4.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 重视他人存在,使别人舒适,不妨碍别人,这就是公德。建议:(一),从小事做起,遵守公共秩序;(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两问。一是什么是公德,从文中提炼关键语句就可以找到答案。第二问是自主发挥题,只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即可。‎ 二、(2013年邵阳18~21题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奇遇。‎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 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剌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路面上杂草丛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除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tā)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选自《莫言文集》,有删改。‎ ‎1. 小说标题“奇遇”,“奇”在哪里?(2分)。‎ 故事奇,故事诡诞奇异;构思奇,在读者虚惊一场后的平静快乐中点出遇到鬼,并且鬼和常人无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故事讲述了作者在回家路上的奇遇,这个奇遇表现在路上遇到赵三大爷的鬼魂,但是作者并没有在不断烘托得恐怖围氛中“出现鬼”,而是让这段路平稳而过,虚惊一场后笔锋一转,在读者放松愉快中点出“鬼”,可见构思的奇妙。‎ ‎2.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2分)。‎ 原文文段批注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示例: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环境。‎ 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 ‎)示例:心理描写,体现了黑暗、沉静和恐惧的心理。特征:语言平中见奇,生动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为后文遇见赵家三大爷埋下伏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能力。由示例可知批注是要从语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和语言方面进行赏析。从“有些后悔”“感觉”等一系列词语中我们可总结得知是心理描写,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的恐惧,从“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可见语言平白中耐人寻味,充满奇特之感,而“无数只眼睛监视”“有什么东西尾随”让人在体会作者的恐惧感中仿佛身临其境。‎ ‎3. 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的主题。(2分)。‎ ‎)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和主题理解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赵三大爷变为鬼却和常人无异,热心与“我”交谈并要求用自己的“烟袋嘴”归还借父亲的钱,可见他毫无害人之心,心地善良,讲信用;作品采用这种近似荒诞的故事结构,从而让更多的人悟出天地间尚存着一种美好的人性——讲信用。‎ ‎4. 赵家三大爷已死这一结局前文中已有暗示,请任找两处。(2分)。‎ 一、“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③、“我的钱不能用。”‎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细节描写的考查。做此类题先迅速浏览全文,获得整体印象;在得知结果的境况下仔细研读,反思作者如此写在暗示着什么。“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我的钱不能用。”鬼魂用的是冥币,所以不能用来还人间所欠的钱。‎ 三、(2013年岳阳16~20题1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带白蘑菇回家。‎ ‎ 妈妈爱吃蘑菇。‎ ‎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语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很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文/毕淑敏)。‎ ‎1. 标题“带白蘑菇回家”的作用是什么?(2分)。‎ 充当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带白蘑菇回家”来展开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本文就是围绕“带白蘑菇给妈妈”展开故事情节的,从旅店得到服务员的提醒和关爱,到火车上得到青海汉子的关心,以及周围陌生人的体谅和帮助,这一串感人的故事,都是以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这个线索展开的。‎ ‎2. 文中青海汉子这一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青海大汉是个有孝心,有爱心,而且十分细心、热心的人。当他听说“给妈妈带白蘑菇”时,轻轻地呼唤妈妈……而当我的白蘑菇在火车上就要生出白膜时,他站出来号召周围的乘客给白蘑菇挪地方,最后下了火车还不忘追上来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分析这位青海汉子,有几个细节,如听说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时,他的喃喃自语(有孝心);在车上主动帮“我”动员周围乘客为白蘑菇挪地方(有爱心);下火车后,追过来叮嘱“白蘑菇炖鸡最鲜”(细心、热心)等几处细节,将这人物逼真的推到读者面前。‎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语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小胖孩儿”,而且用拟人手法说是像小孩一样“趴”在那里晒太阳,突出了白蘑菇的可爱,也表现作者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品析能力。重点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上,作者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将白蘑菇写得形象可爱,其实是表达自己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答题时要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挖掘其深意。‎ ‎4. 请联系全文揣摩作者听到妈妈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将其简约描写出来。(3分)。‎ 听到妈妈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动。想到从青海到北京,这一路上,那么多的人奉献了热心和爱心。旅店不知名的女服务员,列车上豪爽的青海汉子,还有主动给白蘑菇挪地方的乘客,他们的行为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 ‎【解析】此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设计人物心理活动。本题是妈妈尝到白蘑菇炖鸡后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作为女儿,并且经历了从青海到北京,看到无数的陌生人为了帮助自己完成心愿,付出了真挚的情感,因此,设身处地的作者应该会向这些人表达谢意和敬意。‎ ‎5. 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初看本文标题“带白蘑菇回家”,以为是作者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心,而阅读完后才发觉,这是一个误解,文章真正的用意是表达自己一路上受到陌生人的关爱,那些陌生人的爱,才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这也就是文章深刻之所在。‎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思考和探究。探究文章的主旨不单看文章标题,更需要透过字面的情节了解文章内容,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文章大篇幅地叙写陌生人帮自己保存的蘑菇,可见“带着白蘑菇回家”只是引子。而题干中龙应台的名言,也是对读者的一个提示和警醒。‎ 四、(2013年长沙19~21题14分),记叙文阅读。‎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的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针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 阅读文章,填写下表。(4分)。‎ 时间情节结果10年前一,“我”活了下来②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我”读完大学下午4点③、④‎ 一,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②10年来 ‎③老夫妇正要寄生活费给“我”④“我”给老人夫妇挂上项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抓住记叙文的时间、人物和事件进行的概括填写,先确定时间,根据②对应表中内容和文中的句子“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应填“10年来”,纵向对比表格,可以确定一③要填写“老夫妇”的情节,④“我”干的事,确定了人物,再根据时间栏找相应段落,按“人物+事件”的模式写出答案。‎ ‎2. 文中划画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夫妇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的感激之情。(修辞手法2分,作用分析2分)‎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将“项链”比作“发光的红心”,有明显的比喻词“变成了”,三个“我分明……到……”句,排比句式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3. 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6分)。‎ 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夫妇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的感激之情。(修辞手法2分,作用分析2分)‎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将“项链”比作“发光的红心”,有明显的比喻词“变成了”,三个“我分明……到……”句,排比句式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五、(2013年衡阳22~25题10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 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一段用了大量篇幅写了芦苇的生长环境是一片荒漠地带,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沙子和暗褐色的沙石,所以人也“昏昏沉沉睡着了”,但后来“竟然”在茫茫荒漠中看到“苇”,“我”眼睛为之一亮,所以情感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前后感情变化很大,一“昏睡”,一“惊喜”,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 ‎2. 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2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形。‎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荡漾”是飘荡的意思,一般形容水面等起伏波动。 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在风中的特点:飘荡起伏。‎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3分)。‎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第⑤段第一句已经交代了苇“不成气势”,下一句紧接着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苇怎样“不成气势”,以此来突出苇虽身处荒漠,长势不好,但依然顽强生长。‎ ‎4. 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分)。‎ 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赏析。这篇文章像《白杨礼赞》一样,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意愿,所以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歌颂芦苇,实则是歌颂像芦苇一样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境遇不好,但依然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全国真题精编。‎ 一、(2013年河北),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5题。(15分)。‎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 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 激愤恼恨→→→ 胆怯疑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答出1点得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填写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解答这种题,要树立“原文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文中关于人物情感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直接摘抄或概括得出。‎ ‎2. 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解答此题不能脱离原文,“病人”加了引号,说明这个词语有特殊的含义,不是指身体有疾病的人。要解答这个加点词的含义,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应该是文章二三两个自然段和第十五段,再选用关键词“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伤害”“需要救治”等,最后整合答案。‎ ‎3.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看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结合句意表述使用这种修辞的作用;这两句话也是环境描写,所以还要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合进来。‎ ‎4. 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 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符合语境、运用描写、语句通顺)‎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清故事情节,雪的大小是和“我”的心情紧密相关的,“我”的心情变得平静释然,雪也就小了;“我”懂得了宽恕,雪景也就美了。据此进行描写即可,语言要符合人物语气和文章基调。‎ ‎5. 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而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全文,特别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往往具有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这类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2013年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7题。(23分)。‎ 门铃。‎ ‎ 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 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年了。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 ‎ ‎ 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您好,先生。”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 ‎ 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好吗,咱们看看,”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 ‎ 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他自豪地说。‎ ‎ 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就是这个。”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 ‎ 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的。”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 ‎ 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 ‎ “等等,小姑娘。”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 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好啦,小姑娘,好啦。”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哦,我保证。”小女孩说。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 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对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全稍稍质疑后,帕皮说:“小姑娘,今天是你的幸运日,那个铃铛正好2元47分。”‎ 那天傍晚,帕皮准备关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想那个门铃。他想到那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外公是否喜欢她的礼物。当然,这样可爱的孩子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珍惜的。‎ 就在这时,帕皮觉得自己听到了铃声。他又一次质疑自己的大脑是否正常,然后朝门口走去。小女孩就站在门口,正在一边按门铃,一边甜甜地笑。‎ 帕皮慢步走向孩子时,有些困惑不解:“这是什么,小姑娘?你改变主意了吗?”“没有。”女孩咧嘴笑了,“妈妈说这是给您的。”‎ 帕皮还没来得及再说一句,孩子的母亲走了进来,忍住眼泪小声说:“你好,爸爸。”‎ 这一声“爸爸”让帕皮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外公。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张希永翻译,有删改)。‎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帕皮把心爱的门铃卖给小女孩,最后又得到了门铃并与亲人团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2. 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然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的晴朗,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注意先回答出环境描写再分析其作用。‎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品析。(3分)。‎ 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一丝不苟”是十分认真的意思,表现了帕皮对铃铛的珍爱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赏析点评能力,本句加点词语表现的是老人在擦拭铃铛时的情态,从而反映出老人的内心。‎ ‎4. 分析和段中帕皮两次“质疑”的具体原因。(4分)。‎ 段中“质疑”的原因:自己要这么便宜地把门铃卖给小女孩。‎ 段中“质疑”的原因:门铃已经卖出去了,可是现在又听到了铃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情节的理解把握。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理清层次。‎ ‎5. 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对外公的关心;与前文帕皮的话相照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辨析。从文中“轻轻地说”很容易判断是语言描写,另外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还要考虑所表达的内容,包含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及其表达效 ‎6. “门铃”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2分)。‎ ‎(一),是全文的线索。(2),是连接帕皮和亲人情感的纽带。‎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内容、情感的理解。“门铃”既是文题又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文章始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同时围绕“门铃”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 ‎7. 帕皮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找出其中两点并加以分析。(4分)。‎ 示例:帕皮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很珍惜铃铛,但为了成全小女孩美好的愿望,宁愿贱卖给小女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从帕皮对小女孩的态度、行为方面去总结把握。‎ 三、(2013年重庆A 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1分)。。‎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 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 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 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人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 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 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那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 至今仍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 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 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 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事》,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夜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答到两点给4分,意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时,要审准题意,“联系全文”说明要整体感知,抓住主要事件,“分条概述”与“哪些”说明概述内容不只一点,至少两点及以上,“一片雪花”与“走进”,说明要紧扣“雪花”,从“走进”中去提取找出事件线索,从主要事件中去概述内容。‎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一),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一。),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2分)。‎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2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具体语境,仔细推敲其含义。(一),句后面有对“红红的糖葫芦”“雪夜中隐约的灯光”等具体事件的再次回忆,这些事件都隐藏在“飞舞的雪花”中,说明“种种”显而易见指哪些具体事件。(2),句“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心底”的“角落”指心灵深处或内心世界,“最柔软”之前是冰冷而坚硬的,为什么变得“柔软”?因为在“飞舞的雪花”中被那些动人之事的“温暖”而感动。‎ ‎3. 第⑤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形象地烘托了(衬托出)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情似火。(3分,意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时,一要激活已有知识储备,回忆文学作品中景物有哪些基本表达作用;二要准确审题,此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刻画中年女人的作用;三要结合具体语境,梳理主要事件,分析事件主要人物——中年女人的言行举动及内在精神品质,分析其人物形象。‎ ‎4.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中所感悟到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答到一条线索且说理充分给3分,两条都答到给5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梳理和把握文章线索。解答此题时,一要抓住题目“雪花的温暖”,提取出“雪花”“温暖”两个关键词;二要梳理文章思路层次,抓住文章第一段开头的两个句子总领全篇,“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可知其揭示了本文明暗两条线索——“雪花”与“温暖”,梳理中要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如“女儿学校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有一个雪天”“放学时间”“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去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然后思考这些事件和人物活动发生的背景——雪花飘飞;三要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句子,如“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特别是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等。‎ ‎5. 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答案】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解答此题时,一要审准题意,“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重点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从表达思想感情看,既要分析表层作用,更要分析深层作用。抓住句子中“我更愿意相信”便有赞美意味,再提炼“雪花”是“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雪花”是“温暖和希望的心灵”,说明作者既赞美了雪花,又赞美了雪花所寄托或象征的情感,即那些“温暖和希望的心灵”等。‎ 四、(2013年湛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没有发芽的种子。‎ 邱海泉。‎ ‎ 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 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却绝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 ‎ 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 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止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 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 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 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质问自己,我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了。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花种子被永远地湮没了。‎ ‎(选自《黄山日报》‎2012年7月16日,有删减改动)。‎ ‎1. 文章以“没有发芽的种子”为标题有哪些含义?(3分)。‎ ‎【答案】许许多多幼时的夙愿,一个个已经被淡忘了多年的理想,人世间许多美丽的梦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可通过种子与花的对比,结合文章结尾的主旨来分析。结尾 “没有发芽的种子”即象征被遗忘的未曾实现的理想。‎ ‎2. 第一段侧重描述了散步时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散步的“松弛”,为下文写“我”看花的惊奇和回忆的伤感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第②段的“呆”“迷恋”衬托“喇叭花”对“我”的“吸引”,最后一段的忧伤衬托出“我”的伤感。可分析出这里是做铺垫。‎ ‎3.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一),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2分)。‎ ‎(2),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2分)。‎ ‎【答案】(一),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对 “花”的迷恋。(2分)。(2),心理描写,具体描绘出了“我”因女儿扔掉种子时的难过心情。(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4. 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看花”“忆花”“种花”“悟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②段写“我”看“喇叭花”,第③~④段写“我”忆“喇叭花”,第⑤~⑥段写“我”种“喇叭花”,第⑦~⑧段至最后写我的感悟。‎ ‎5. 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感悟?(4分)。‎ 一),因埋没种子而无限忧伤,不尽感慨的心情。(2),珍惜青春,不让年华付水流。‎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感悟。先根据文章主旨分析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文章的主旨谈体会,根据题目答案要从最后一段找,找出写情感的语句“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然后联系上文,回答第一问;第二问是启示类题目,要结合最后一段中“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联系个人实际,围绕主旨内容“灿烂的时刻”“被永远地湮没”来回答。‎ 相关信息链接:北达教育|百度百科|百度贴吧 北达教育学校简介 北达教育总部位于北京大学校内,分校遍及北京各城区40多所,多年来被家长认可的教育机构,法制晚报曾报道:是什么让北达教育成为京城良好口碑课外辅导品牌?为此北达教育被法制晚报评为:公众最信赖知名教育品牌!曾多次被新浪网,中国网评为课外绿色发展机构!北达教育旗下北京中考网(www.beijing518.com)为北京咨询;报考;体育咨询;体检;填报志愿等综合门户网站,论坛在线人数已超35896位。‎ 开课背景:针对每年京籍外地回京家长求学难现状特开设2014年外地回京全日制班,以满足外地回京考生尽快适应北京中考考点、难点及最新中考动态等。同时针对北京公立中学班级人数过多、成绩层次不同、部分潜力学生成为学校忽视对象等,也可以报名。‎ 教学大纲:以2014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为风向标,兼顾每个考点,详细讲解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中考思维、答题思路、考试技巧等知识的传授。‎ 授课讲义:各科老师总结多年北京中考经验整理编排出独家讲义、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中考考点设置难易程度,目的性强,阶段性提高。‎ 办学成绩:13年的中考培优经历,有多年辅导中考经验的优秀教师,上千位优秀学员的坚定选择,成就了北达教育。‎ 教学效果:学生的努力,专业老师辅导,共同创造中考辉煌!‎ 外辅导部 北达教育初高中课外辅导部是专门从事初、高中特别是中考、高考考试成功等教学辅导、学习方法研究的机构。办学来该校成功举办多年初中高中假期(暑假、寒假)辅导班、初中高中(春季、秋季)周末班、中考高考复读班、中考高考考前冲刺班中考高考(压题)串讲班、家教一对一。‎ 北达教育学校中学部以中考高考成功为中心,以突破学生学习瓶颈,提高学生成绩获得考试成功为宗旨,坚持诚信教学,育人为本,积极打造北达教育知名品牌,多年来经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现在已发展成为北京实力最大、师资精良、教学过硬、口碑良好、学生成绩在短期提高成绩最快的专业化中学生教学辅导学校。‎ 北京高考网|北京中考网|论坛|QQ群|新浪微博 联系电话:400-668-7882‎ ‎★2014中考,春季高频考点冲刺班、五一串讲班、中考压题班、‎ 报名已启动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办学成绩 北达教育 ‎2011年人数 ‎2012年人数 ‎2013年人数 ‎2014年人数目标 中考状元 ‎5‎ ‎8‎ ‎10‎ ‎12‎ 单科满分 ‎102‎ ‎159‎ ‎159‎ ‎240‎ ‎560分以上 ‎6‎ ‎12‎ ‎29‎ ‎41‎ ‎555分以上 ‎12‎ ‎35‎ ‎68‎ ‎120‎ ‎550分以上 ‎26‎ ‎31‎ ‎135‎ ‎235‎ ‎540分以上 ‎266‎ ‎358‎ ‎658‎ ‎858‎ ‎530分以上 ‎498‎ ‎562‎ ‎1231‎ ‎1438‎ 重点中学入学率 ‎96%‎ ‎97%‎ ‎97%‎ ‎98%‎ 门户网站 ‎ 北达教育是北京中考网、北京高考网、北京小学奥数网的合法拥有者和创办者,现已发展成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小学门户网站,北达教育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权威的中小学门户网站和最大的中高考网络信息中心。‎ 北达教育校区 北京大学校内教室 西直门校区 东直门东方银座写字楼K 亚运村校区 北京大学北大资源东楼层 玉泉路校区 北京大学北大资源东楼 牛栏山一中 公主坟天行建大厦校区 丰台中校区 北京师范大学校区 北大地校区 北京大学万柳校区 天通苑校区 崇文新成文化大厦 回龙观校区 朝阳八十中校区 九棵树校区 惠新东桥校区 望京校区 西单小学校区 双井校区 联合大学校区 管庄校区 清河小营校区 人大校区 四季青校区 上地校区 五道口校区 劲松校区 航天桥校区 长城大厦 三元桥校区 方庄校区 灯市口校区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