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6 M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教案全集

  • 1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 中的利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 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 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 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 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声音的产生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音的感知过程 音调:决定因素 响度:决定因素 音色:决定因素 来源和危害 定义 防治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音的特性 噪音 声音的利用 声 现 象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 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 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 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 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0.1 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 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 声音的产生: 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 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 大的涛声。 D、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 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 v 固>v 液>v 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 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 (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 枢形成听觉。 (1)、例题分析 例题 1:莱芜市 200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 2:(2006 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 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 3:(06 河北)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 无关 例题 4:北京市 2006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四、堂上练习 1、(06 年福建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 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 琴弦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的耳朵的。 2、(06 年广西桂林)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 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 一声,前后间隔 10 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 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4.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 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 l )实验器材: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分析与结论: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程 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 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 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 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例题 6:2006 年福州市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 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 例题 7:(江苏省宿迁市 2006)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例题 8:浦东新区 2006 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 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 ) A.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三个特征全都有。 二、动脑动手 填空题 1、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 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06 黑龙江)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 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 4、(06 河南)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 振动产生的。演奏前,演员们常常 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 5、(06 江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 ;我们能够辨别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6、(06 江苏常州)刚竣工的三峡大坝经过超声波检测,无一结构性裂缝。超声波探伤仪发出 超声波时,人耳不能察觉,原因是超声波(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三、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过程 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1.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 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例题 9:(江苏省淮安市 2006)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 3m 左右高的 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例 10:广州市 2006(l)小明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 表,表 中 和 的说法是错的.(填写表中序号) 波的种类 电磁波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 度都是 3 ×108m/s ②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 相同 传播介质 ③电磁波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 ⑤用于无线电通讯 ③超声波用于清洁物品 (2)车门车窗己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广州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例 11:绵阳市 2006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 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 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例 12:2006 年潍坊市 超声波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说出两个应 用的实例: ① ; ② 。 二、学生练习 ⒈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真空 (B)木头 (C)空气 (D)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空气、海水、铁管 ⒋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 时 ⒌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 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 20 次到 2 万次 ⒍有一根长 100 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 以听到( )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 7. (06 江苏淮安)在城市的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的两旁,两侧有 3m 左右高的透明板墙。 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A、保护车辆的行驶安全 B、减少车辆的噪声 C、使高架道路更美观 D、阻止汽 车排放的废气 三、综合创新 1、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 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特点、光速 实例及应用 色光 颜料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 定义 规律现象 基本知识 凸透镜 对光的作用 成像规律及应用 透镜 凹透镜 基本知识 红外线 对光的作用 颜色 光 现 象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看不见的光 紫外线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 速度是 3×108 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 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 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 3×105 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 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 2 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 3 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 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108m/s。光在水 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 。 例题 1(2006 北京)如图 1 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例题 2 (2006 连云冈)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1 2 3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 例题 3 (2006 乐山)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 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题 4 (2006 大连)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_。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 成的像是____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 1.5×108 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选择题 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角,则反射角是 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 40°,此时入 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 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 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 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图中 i 是入射角,r 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 1 (2006 南通)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例题 2 (2006 成都)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 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 夹角为 A.60° B.90° C.120° D.150° 例题 3 (2006 广州)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 12 中光线 AO 经平面 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 4 (2006 扬州)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 S,从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 A 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 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 夹角成 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这时,每 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 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30° (B)60° (C) 90° (D)120° 4.如图 5-8,入射光 AO 与镜面成 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角是 60°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 120° (C)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间夹角是 60° (D)反射角是 30° (三).作图题 1.在图 1 中,已知入射线 OA 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 射角。 2.在图 2 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 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 60°,画出这 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 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 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 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 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 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30° 60° 图 1 图 2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 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例题 1 (2006 黄冈非课改) 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 A、潜望镜 B、显微镜 C、照相机 D、电影机 例题 2(2006 江西)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 3(2006 广州市)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 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 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 2 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 的像。人与像之间的距 离是 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 9 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 1 米/秒的速 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 参照物) 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选择题 凹面镜 凸面镜 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 20 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 10 厘米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凹镜 (B)凸镜 (C)平面镜 (三)、作图题 1、(2006 上海浦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 A′B′。 2、(2006 盐城)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2006 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 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 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 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2.(2006 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 烛 A 和 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进行观察,如图 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 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 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 是入射光线,OC 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N’B O N AC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 实际位置 高 例题 1:(2006 广东)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 2:(2006 黄冈非课改)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例 3 (2006 吉林)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 一现象原因的是 ( )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 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 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 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 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例题 4(2006 潜江)下列关于光现象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斜插在盛水玻璃杯里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与三原色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 D.用照相机照相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例 5 (2006 吉林)关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B 湖边夜景 C 筷子变弯折 D 汽车观后镜日偏食 A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身体 五、堂上练习 (一)作图题: 1、(2006 河北) 如图 8 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 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 (2006 石家庄) 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 后的径迹。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三)、实验题。 1、(2006 济宁)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 将光从空气分 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 析 表 格 中 的 数 据 , 你 肯 定 能 得 出 一 些 规 律 。 请 写 出 一 条: 。 2.(2006 河南)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 2 是他根据实 验现象画的光路图,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 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 是 ,你猜想的依据是 。 六、教学反思 空气中的入射角 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 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 0° 17° 24° 30° 玻璃砖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2)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三、复习内容 本章的知识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四、知识梳理 五、教 学 课 时:三 课时 第一 课时 一、 复习过程 (1)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填表: 例题 1:1、(2006 广州)画出图 13 中的光线 AB 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 2、(2006 北京朝阳区)如图 9 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3、(2006 四川乐山)在图 1 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4、(2006 厦门)在图 12 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F F F F FF 图 9 例 2 (2006 临沂市)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 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 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 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 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 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1、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 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显现出来,叫做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的。 例题 3:(2006 桂林)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 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 个 ,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 “实”或“虚”)。 例 4 (2006 南通)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 30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2、在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 2 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 放大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实验表明,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 距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用来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堂上练习 1、(2006 内蒙)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 是凹透镜,请你简要写出三种判断方法。 答:(1) (2) (3) 2、(2006 泰安)根据下面两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 线。 3、(2006 襄樊)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 个 _ 镜。 4、(2006 黑龙江)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 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例题 1:(2006 宜昌)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 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例题 2:(2006 成都)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例 3 (2006 镇江)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 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图 8 例 4 (2006 长 春 ) 人 的 眼 球 好 像 一 架 照 相 机 , 晶 状 体 和 角 膜 的 共 同 作 用 相 当 于 一 个 ______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像(选填“正 立”或“倒立”)。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 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_______________些(选填 “强”或“弱”)。 二、堂上练习 1、(2006 河北)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 a、 b、c、d 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 2 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 a 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 b 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 d 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 b 点成的像比它放在 c 点成的像大 2、(2006 衡阳)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人观察 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3、(2006 北京市)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 16 甲所示,由图可知, 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 12cm 处时,如图 16 乙所示,则从 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填:“正立”或“倒立”)。 4、根据图 3—4(a)中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情况在方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光学元件.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例题 1:(2006 成都)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 10cm,小刚用它 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 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 50cm 处向 12cm 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例题 2:(2006 福州)如图 12 所示,周倩和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这时,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 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1)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3 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堂上练习 1、(2006 镇江)一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 50cm 处移到 15cm 处的过 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2006 徐州) 下列光学仪器中,不属于凸透镜应用的是( )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显微镜 3、(2006 盐城)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4、(2006 锦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三、教学反思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 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2、解答疑难问题 三、复习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 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 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四、知识梳理 定义 温度 摄氏度的定义 工作原理 测量 实验用温度计 种类 体温计 寒暑表 使用 定义 熔化 吸热 晶体熔化规律 非晶体熔化特点 定义 凝固 放热 晶体凝固规律 非晶体凝固特点 定义 汽化 吸热 方式 定义 液化 放热 液化方法 定义 升华 吸热 固液之间 气、液之间 气、固之间 物 态 变 化 物 态 变 化 实例 定义 凝华 放热 实例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一章主要内容有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 象。这些热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本章各种热现象时,要密切 联系实际,并组织学生动手做好海波的熔化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同时教师要做好碘升华等 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基础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摄氏度;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规定为 100 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1℃;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 35℃到 42℃;最小刻度是 0.1℃摄氏 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 意:(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 定后再读数;(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水中,观察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 放热 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对晶体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8.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是: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 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它是在任何温度 下都可以发生的。 9.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 的就越快。 10.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 液化。 1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三、复习过程 (1)、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1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沸 水的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 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 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 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 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 1 [2006 眉山]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 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二)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 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 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 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 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 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 80.50C。当温度为 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 810C 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 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 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7. 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 00C 的冰比 00C 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2).凝固: 1.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 凝固规律: 1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2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例题 2[2006 黄冈]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涂酒精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 例题 3 [2006 石家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 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 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 16 所示。 图 16 图 17 图 18 (1)图 17 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 18 所示温度计显 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 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 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2006 泉州]小英同学按图 15(甲)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温度,其错误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 15(乙)所示, 则液体温度为_____________℃。 2. [2006 桂林]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 13 所示,其中 正确的是 。图 14 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 水的温度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 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2、[2006 浦东]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 5℃。 A 图 13 B C D 图 14 30 20 ℃ 甲 乙 30 40 ℃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 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30℃。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在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 二、复习过程 (3).汽化: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 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1820C 时,氧为气态。-1840C 时,氧为液态。-2190C 时,氧为固态。-1830C 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 1000C 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 800C 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 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 780C,高于 780C 时为气态) 2. 蒸发: ⑴蒸发现象: 1 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 400C 的 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 400C。(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 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 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 1. 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 “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 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 ①雾与露的形成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 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 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 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 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0C 的水蒸气比 1000C 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 的水蒸气液化成 1000C 的水 要放热) 例题 4 下列关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液体质量越多,蒸发越快 (B)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D)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越快 例题 1 [2006 孝感]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在有风的夏天,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 C.冬天,戴眼睛的人刚从室内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的早晨,屋顶上常常会有一层霜 例题 2 [2006 福州]室内温度为 200C,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 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 5 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例题 3 [2006 广州]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例题4 [2006江西]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 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 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例 5 [2006 广州]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 程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 是-117℃、沸点是 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 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_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 的性质来测 量温度的. 三、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 [2006 江西]通过观察图 4 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 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 [2006 莱芜]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 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 的缘 故. 3. [2006 乐山]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 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4. [2006 福州]在探究水的沸点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 20 中所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 ) (2)当水沸腾的时候,小明的温度计的示数 如图 21 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 ℃;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 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 或“降低”)。 (3)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 100℃,你认为可能是 造成的。(只需要写出一个可能原因) (二)选择题 1. [2006 玉林]如图 2 所示,水在壶中被加热,又从凉铁板上掉下的水是蒸馏水在获得蒸馏水 的过程中,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凝固 2. [2006太原]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 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 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 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 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 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 1 [2006 潍坊]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例题 2[2006 菏泽]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B.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深秋的霜冻——凝华 D.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 例题 3 [2006 淮安]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 成的是( ) A.雨 B.露 C.霜 D.冰 三、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 [2006 重庆]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 现象; 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 现象. 2. [2006 深圳]今年入夏以来,深圳阴雨连绵,暴雨不断,降雨量同比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深圳 处于__________气压控制之下;雨天室内墙壁常常“冒汗”,这属于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_____ 现象;降雨严重影响了荔枝树花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结果率,造成深圳荔枝大幅减产。 (二)选择题 1. [2006 吉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人工降雨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B.冬天早晨常常下霜,是凝华现象 C.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减小是熔化现象 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有“白气”生成,是汽化现象 2.用久了的白炽灯炮会发黑是因为( ) (A)钨丝升华,灯丝变细 (B)钨升华后,在灯内凝华 (C)钨丝蒸发,在灯内凝华 (D)钨的凝固 3. [2006 天津]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4.现在若干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想想应该用什么办法使酒精和水分离? 四、教学反思 第五章 电路和电流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对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 个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的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规律 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电学方面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科学探究,全过程地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助能力,提高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尊重 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子移动方向与它 正好相反。 2、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3、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4、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 5、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 况的图。 6、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 两端的电路。 7、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并联电 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 8、1 安培=1000 毫安(mA) 1 毫安=1000 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符号 A 10、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a、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b、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 出。c、被测电流不能超出电流表的量程。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 两极上。 11、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 电流的和 三、知识梳理 电流方向 电流表的使用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组成 串联 电路的连接方法 电流 电路 电 路 和 电 流 并联 家庭电路 组成 安全用电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连接如图 1-1 所示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 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二、复习内容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 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图 1-1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 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①摩擦起电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 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 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课本 P52 图 4-12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 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1e=1.6×10-19 C 分类 ①电源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 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 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 干电池 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发电机 机械能→电能 光能→电能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 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 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 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 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 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 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三、基础练习 1、(2006年南通市课改区)甲图中的两个灯泡是______ (选填“串联”或“并联”),用乙图中的水 流可以类比该电路中的______ (选填“电压”、“电流”或“电阻”). 2、(2006年临沂市)纺织厂里有一道工序叫做“梳棉”,只有将杂乱无章的棉絮梳理成顺直的棉 絮条后,才可用于纺线。梳棉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潮湿程度,以防止因_______而造成的 不便和危害。 5、(2006年丽水市课改区)下列电路图与实物图一致的是 6、(2006年南通市课改区)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尺 B.铅笔芯 C.玻璃棒 D.橡胶棒 7、(2006年杭州市)一般家庭的卫生间都要安装照明灯和换气扇。使用时,有时需要各自独立 工作,有时需要它们同时工作。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你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 B C D 四、复习过程 例 1 例2: (2006年济宁市课改区)现有六种物品:铜条、玻璃丝、铅笔芯、水银、塑料棒、陶瓷片. 小明将它们分成两类,如下表所示.小明是按物质的哪种物理属性对它们进行分类的 ( ) 第一类 第二类 铜条 铅笔芯 水银 玻璃丝 塑料棒 陶瓷片 A.密度 B.磁性 C.硬度 D. 导电性 例3 : (2006年莱芜市)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会浪费电能。科研人 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 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若将这两个开关配合使用 (如图1),就可以使楼道 灯变得“智能化”,这种“智 能”电路正确的是 例4: (2006年嘉兴市)如图所示,粗心的小强把电流表当作电压表接在了L1 的两端。此时如果闭合开关,一定会发生( ) A、电源短路 B、电流表损坏 C、L1不亮 D、L2的灯丝烧断 例5: (2006年山东省)图2为路口交通指示灯的示意图。指示灯可以通过不 同颜色灯光的变化指挥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据你对交通指示灯的了解可以推断 A.红灯、黄灯、绿灯是串联的 B.红灯、黄灯、绿灯是并联的 C.红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绿灯串联 D.绿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红灯串联 五、堂上练习 1、(2006年北京市)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 木制刻度尺 B. 塑料笔杆 C. 金属小刀片 D.绘图橡皮 2、(2006年泰州市)如图4是小文同学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 的实物连接图,当开关闭合时,灯L1亮,灯L2不亮,电流表和电压 表均有读数.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A.L1断路 B.L1短路 C.L2断路 D.L2短路 图 4 L1 L2 3、(2006年丽水市课改区) 学了电路的串并联知识后,小文问“家中的电视机、电灯、电风 扇等用电器之间是什么方式连接?”“当然是并联”小玲回答说。哪些现象能说明它们是并联 的? (举一例);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电流 (一)、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 如电解、电镀等。 (二)、电流的概念:电流等于 1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 (三)、物理意义:电流表示电流的大小或强弱。 (四)、计算电流的公式:I=Q/t 其中 I 表示电流,单位是: A ; Q 表示:电荷量,单 位是: C ;t 表示时间,单位是: s (五)、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某同学用台灯工作时电流约 140 mA ,合 0.14 A (六)、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三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 值、看清每小格电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 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 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 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 0.6A—3A 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 0.6A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 被测电流大于 3A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2、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 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 =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 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 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 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 试触,若被测电压在 3V—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 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 于 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3、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异 符号 连接 串联 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能 量 程 0.6A 3A 3V 15V 每大格 0.2A 1A 1V 5V 每小格 0.02A 0.1A 0.1V 0.5V V A 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 很大相当于开路 同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 大测量值。 二、典型例题 1、(2006年北京市)图11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 ________A。 2、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中的电灯、插座、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电气设 备之间的连接方法是 A.一定是串联 B.电灯与插座应该串联, 彩电与电冰箱应该并联 C.一定是并联 D.可以串联, 也可以是并联; 3、(2006年大连市)21.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S时,灯泡L1、L2都不亮。用 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b、c两点时,两灯都不 亮;接触C、d两点时,两灯都亮。则[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S断路 4、(2006年福州市)图6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要使电阻R1、R2串 联,甲、乙应该接入的是 A.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 B.甲接电流表,乙接电压表 C.甲、乙都接电压表 D.甲、乙都接电流表 5、(2006年济宁市)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 转均如图5(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5.6V 1.4V B.7 V 1.4V C.1.4V 7V D.1.4V 5.6V 6、(2006年黄冈市)在实验室,鲁慧中同学发 现一个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大量程是0—9A,小 量程模糊不清。为了测量小量程是多少,她先用 大量程接入电路,指针位置如图(a)所示,然 后再改用小量程接入同一电路,指针指示如图(b) 所示,则电流表的小量程为 A、0—0.6A B、0—1A C、0—2A D、0—3A 7、(2006年上海浦东) 如图10所示电路 中有两个小灯,请在图中○内,分别填入 及 或 的符号,要求电键闭合时两灯均能 发光,且两电表的示数均不为零。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过程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特点: 1、电流特点: 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表述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公式:I=I1=I2=I3=…… 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表述: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公式:I=I1+I2+I3+…… 2、电压特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表述: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公式:U=U1+U2+U3+…… 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表述: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公式:U=U1=U2=U3=……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公式:U=U1+U2+U3+……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公式:U=U1=U2=U3=…… 二、典型例题 1、(2006年太原市)9.在图2(甲)所示的电路中,A1的示数为1.2A,A2的示数如图2(乙) 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通过L1的电流为0.7A B.通过L1的电流为1.2A C.通过L2的电流为1.2A D. 通过L2的电流为2.5A 2、(2006年北京市)在图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为6V并保持不变,R1、R2为两个相 同阻值的电阻,开关S1闭合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S2断开时,R1两端的电压为3V B.开关S2断开时,R1两端的电压为6V C.开关S2闭合时,R1两端的电压为3V D.开关S2闭合时,R2两端的电压为6V 3、如图所示电路,开关S始终闭合,要使小灯泡L1、L2串联,必须闭合开关_________, 要使L1、L2并联,必须闭合开关__________,若闭合开关__________则将造成电路短 路。 4、如图所示两电流表所用量程不明,当电路闭合后,电流表 A1 的示数如图甲所示,A2 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流过电阻 R1 的电流为_________A。 5、如图所示,当 S 闭合时,电压表 V1 的示数为 3V,电压表 V2 的示数为 4V,电流表 A 的示数 为 1A,现将 R1 和 R2 对调位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流表 A 示数的仍为 1A B.电压表 V1 的示数可能变,V2 的示数一定不变 C.通过三个电阻 R1、R2、R3 的电流之和仍为 1A D.若R2=R3,则电源电压U=5V 三、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过程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 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 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的作用: ⑴ 低压供电线: ①给用户提供家庭电压的线路,分为火线和零线。火 线和零线之间有 220V 的电压,火线和地线之间也有 220V 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 间电压为 0V ②测电笔: 用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种类:钢笔式,螺丝刀式。 使用方法: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观察氖管是否发光。 ⑵ 电能表: ①用途: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 ②安装: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原因:这样才能测出全部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③铭牌:所标的电压 U 是:额定电压 所标的电流 I 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UI 是:电能表后能 接用电器的最大功率,如果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的总瓦数超过这个数值,电能表的计数会不准确 甚至烧坏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①作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 ②安装:家庭电路的干路上,空气开关的静触点接电源线 ⑷ 保险盒: 1 材料: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②保险原理:当过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 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③ 电路符号: ④ 连接:与所保护的电路串联,且一般只接在火线上 ⑤ 选择: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家庭电路的最大工作电流。 ⑥规格:越粗额定电流越大。 注意: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铜丝的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 铜的熔点高,不易熔断。 应用举例:☆某家庭需要使用 10A 保险丝,可只有 5A 和 15A 保险丝。如何分别来代替使用: ①可用两根 5A 保险丝并起来代用;②可将 15A 保险丝用刀轻切一小口使剩余部分截面积和 10A 保险丝截面积相同。 ⑸ 插座: ① 作用:连接家用电器,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 ②种类: 固定插座、可移动插座 二孔插座、三孔插座 ③安装:并联在家庭电路中,具体接线情况: 1 接火线 2 接零线 3 接地线 4 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5 接用电部分的线路 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 大地连接起来,防止了外壳带电引起的触电事故。 2 1 2 1 3 4 5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①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小功率的灯泡灯丝细而长,里面抽成真空。大功 率的灯泡灯丝粗而短,里面抽成真空后,还要充入氮气、氩气等惰性气体,且气压为 0.1Pa, 目的是平衡大气压对玻璃壳的压力。灯泡长期使用会变暗,原因是:灯丝升华变细电阻变小, 实际功率变小;升华后的金属钨凝华在玻璃内壁上降低了灯泡的透明度。 ② 灯泡的种类:螺丝口 卡口 。 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灯头的螺旋套,进而接零线;灯泡尾部的金属柱接灯头的弹簧片,再通 过开关接火线:原因:防止维修触电 ③开关和用电器串联,控制用电器,如果开关短路用电器会一直工作开关不能控制,但不会 烧干路上的保险丝。 ④根据安全用电原则连接电路,每个开关都可以单独控制灯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1、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三)、安全用电: 1、触电事故: ①定义: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②危险性: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③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动力电路电压 380V,家庭电路电压 220V 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2、触电形式: 家庭电路(低压触电) 单线触电 双线触电 家庭电路触电的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接触造成的并与地线或零线构成通 路。 要分清零线和地线,虽然地线和零线正常情况下之间没有电压,但绝不能将地线和零线接 通,否则易造成触电事故。 高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 3、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火 零 二、堂上练习 1. (江西省南昌市 2006)小亮在开着空调的书房里复习功课,妈妈在厨房忙着做晚饭,当她把 电饭煲的插头插入插 座时,家里的空气开关就“跳闸”了,原因可能是电饭煲插头内部发生 了 ,导致电路中 过大,引起“跳闸”. 2.(济宁市 2006)在图 1 所示的甲、乙两种使用测电笔的方法中, 正确的是__ _ 。 3. 2006 年杭州市某班同学在学了有关家庭电路的知识后安装了四盏电灯,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2006 年南通市下列图示现象中,符合用电安全的是 电器失火时先切断电源 湿衣服晾在电线上 用湿布擦抹电器 家用电器未加接地保护 A B C D 5.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 12 中的连有开关的电灯和三孔插座接人 家庭电路中. 6. 2006 年山西临沂市电能的利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 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下列做法中可能给人们带来 危害的是 A.更换灯泡或维修电路时要先断开电源 B.开关要接在火线上 C.三孔插座接地线要保证良好接地 D.暂时没有合适的保险丝.短时间内可以用细钢丝代替 7、.江苏省镇江市二○○六年小明晚上做功课,把台灯插头插在书桌边的插座上,闭合台灯开关, 发现台灯不亮.为了找出故障原因,小明把台灯插头插入其他插座,发现台灯能正常发光,用测 电笔插人书桌边的插座孔进行检查,发现其中一个孔能使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障原因可能是 ( ) A.进户线火线上的熔丝烧断 B.进户线零线断了 C.书桌边的插座与零线断开 D.书桌边的插座与火线断开 8.2006年山西省太原市下列行为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图 1 A.在高压线旁放风筝 B.家里保险丝熔断时用铜导线代替 C.发生火灾时,不带电泼水救火 D.发现有人触电,立即用手将触电人拉开 三、教学反思 第六章 欧姆定律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概括本章内容 (2)、知道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 掌握欧姆定律 (3)、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9 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U/R 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联分压限流 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 作用 单位 测量仪器:电压表 电压欧 姆 定 律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单位 应用:滑动变阻器 内容 表达式 应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安全用电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 1、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这段导体的电阻 是 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 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 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 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 件” 3、实验分析: ①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欧姆定律 电阻 ③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 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接法变阻:接入电路前应调到阻值最大(滑片远离下接 线柱)。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50Ω或变阻范 围为 0-50Ω。1.5A 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5A.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应用:电位器 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 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 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二、堂上练习 1、、(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S后,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向右移动时灯泡变暗,应把F点与滑动变阻器的 点用导线连接起来。 2、、如图 1 所示,滑动变阻器有 4 个接线柱,使用时只需接入其中 2 个,因此有 几种接法,在这些接法中,不能改变电阻大小并且可能损坏仪器的接法是( ) A.接 A 和 D B.接 B 和 C C.接 A 和 B D.接 C 和 D 3、要改变某段导体电阻的大小,下列方法中无效的是 ( ) A、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B、改变导体的材料 C、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 D、改变导体的长度 4、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为了研究方便,每次挑选两根合适的电阻丝,测出通 过它们的电流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①研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应选电阻丝 ②研 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有关, 应选电阻丝 C 和 ③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电阻丝 A 和 5、(2006年南通市课改区)A、B是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它们的长度相等,A的横截面积是B 的两倍,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加在A、B上的电压UA、UB和通过A、B的电流IA、IB间的关系 正确的是 A. IA=IB B. IA >IB C. UA=UB D. UA>UB 6、(2006年太原市)图6是大型电子地磅的电路图.当称重物时,在压 力作用下滑片P向力端滑动,变阻器连人电路的电阻 ,电流表的示数 .(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样把电流对应的重量刻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就 可以读出被称物体的重量. 7、(2006年台州市)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某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对市场上的电线产品进 行抽查,发现有一个品牌电线中的铜芯直径明显比电线规格上标定的直径要小,引起电阻偏大。 从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来分析,引起这种电线电阻不符合规格的主要原因是 A.电线的长度 B.电线的横截面积 C.电线的材料 D.电线的温度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 (1)、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 电阻丝代号 A B C D E F G 长度 m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机 mm2 3.2 0.8 1.2 0.8 1.2 1.2 1.2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 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此为能力考点) 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 常用方法。为近年考试热点)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 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 I=U/R 4、说明: ①I、U、R 对应 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 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A 、V 、Ω ② 同一导体(即 R 不变),则 I 与 U 成正比 同一电源(即 U 不变),则 I 与 R 成反比。 ③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 等因素决定。 R=U/I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 U/I 给出,即 R 与 U、I 的比值有关,但 R 与外加电压 U 和通过电流 I 等因素无关。 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6、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可以用来求导体中的电流强度。 第二:可以计算导体两端应该加多大电压。 第三:可以用伏安法测定导体的电阻。 (2)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 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R=ρS L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 V A Rx R′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 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 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 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 Rx 电流。根据 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 R1>R2 二、基础练习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按图 8-2 连接电路,闭合开关 S 后,调节滑动变阻器 R'的滑片,使定值电阻 R 两端电压成 倍数的增加,如 2 伏、4 伏、8 伏等,并把与之对应的电流填进表中。现在表中所记录的实验数 据是在 R=5 欧时得到的。 由上表的实验数据可知,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增大到几倍,电流也增大到几倍,即导 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还用上面的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 R 两端电压总保持 2 伏,并使 R 成倍的增大,如 5 欧、10 欧、20 欧等。把与之对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中。 电阻(欧) 5 10 20 电流(安) 0.4 0.2 0.1 由上表可知,在电阻增大到 5 欧的 2 倍、4 倍时,电流 0.4 安就减小到原来的 1/2、1/4。 即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 成反比。 电压(伏) 2 4 8 电流(安) 0.4 0.8 1.6 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R1 R2 I U 三、复习过程 例题1:(2006年宁波市)小明测量某电阻R的阻值时,已连接如下电路: (1)同桌又补了一根导线,使电路完整。请你在图中画出这根导线。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 端(请选“A”或“B”); (3)小明正确操作测得数据如下,电流表第3次示数如上图,请你帮小明填人下表空格中。 (4)最终测得的电阻阻值为 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例题2:(2006年福州市)如图10所示,电源电压为6V,并保持不变,当S1、S2闭 合,S3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5A,则R,的电阻值为 Ω;当S1、S3断开,S2闭合时, 电压表示数为4V。则R2的电阻值为 Ω;如果电路中只闭合S3,电压表示数是 V。 例 3: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学习用伏安法测一只电阻的阻值。如果这个电阻是阻值约 20 欧的 小灯泡,所用实验器材画在图 8-3 中。请你在左边方框中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然后在右 边用画线的办法代替导线连接电路。要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要选择正确。 例4:(2006年黄冈市)谢敏同学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R1的阻值(约9Ω左右),电源选 用两节干电池。 (1)按图甲电路,将图乙中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 (2)该同学检查电路连接正确,合上开关,可是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总为 3v不变,你 认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 (3)清除故障后,小明将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当P滑到某一位置时,两表读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R=____Ω。你认为这个结果可靠吗?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堂上 练习 1、如图 23-甲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R1=40Ω,电 源电压及灯 L 的电阻保持不变。当滑片滑到 b 端时,将 S1、S2 均闭合,电流表 A1、A2 的示数分别为如图 23 乙、丙所示;当 S1、 S2 均断开且滑片 P 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 A1 的示数为 0.4A, 求:(1)电源的电压; (2)R2 的电阻;(3)灯 L 的电阻。 2、用如图 19 所示的电路研 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 阻的关系,他先后将 5Ω、15Ω和 2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 A、B 两点间,闭合开关 S,读出电 流表示数(如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 I 与电阻 R 并不成反比。 (1)该实验中选错了什么器材?请你说出应换用的器材: (2)为保证实验正确进行,还需要什么仪器?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内容 1、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 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 2、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经验表明) 3、(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 I=U/R 可知,电流变大。 (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 4、注意防雷:(1)雷电的特性、数据。(2)避雷针 二、中考关注 电路计算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它已成为历年来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点有:①记住 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并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②知道串并联电路 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问题;③知道电功、电 功率的公式,并会求解简单的问题;④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记住焦耳定律公式并能用焦耳定律进行求解通电导体发热问题。 1、简单串并联问题 解决串、并联电路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搞清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 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和其它电学规律加以解决。 例 1、(2004 上海)如图 1 所示的电路中,电阻 R1 的阻值为 10  。闭合电 键 S,电流表 A1 的示数为 0.3A,电流表 A 的示数为 0.5A.求(1)通过电阻 R2 的电 流.(2)电源电压.(3)电阻 R2 的阻值。 2、生活用电问题 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家用电器在家庭里越来越多,有关生活用电问题的计算自 然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 2、(2004 佛山)在家用电器中,有许多电器的电功率是不同的下表列出了小明家的部分 家用电器懂得电功率。 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功率 电器 电功率 电器 电 功 率 电器 电功率 空调 1000W 电熨斗 500W 电冰箱 100W 微波炉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扇 100W 电热水壶 1000W 电视机 200W 手电筒 0.5W 抽油烟机 800W 电子计算机 200W 计算器 0.5mW 小明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且电热水壶在烧开水,如果家里只有这几种电器(各 一件)在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请计算: (1)电路的总功率和总电流各是多少? (2)如果平均每天使用 3h,一个月(按 30 天计算)用电多少千瓦时? 3、变化电路问题 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改变了电路的结构,电路中的电 流、电压值会发生变化,称之为变化电路问题。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 电路,即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例 3(2004 沈阳)如图 5 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 L1 和 L2 上分别标有“6V 3W”和“6V 6W” 字样,灯 L3 上标有“12V”,其它字迹模糊不清。当断开 S1,闭合 S、S2 时,其中一盏灯能长时 间保持正常发光;当断开 S2,闭合 S、S1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3A。求电源电压和灯 L3 的额定功 率。 4、开放性问题 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答方法不惟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题型,称之为“开 放题”。解答开放性问题,要对题目所给的条件、过程、结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自行补充 条件的开放题,补充的条件要适当,使问题得以简单解决。 例 4、(2004 江西)如图 12 所示,R1 为 12  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 9V,开 关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 0.5A,通电 5min.请你根据这些条件,求出与电阻 R2 有关 的四个电学物理量 5、实验探究问题 例5、(2006年泰州市)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华设计了图13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1)实验选用的器材如图14所示,其中电源为2节干电池,定值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标 有“10Ω 2A”字样,则实验时电压表应选用的量程为 V,电流表应选用的量程 为 A. (2)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4中的元件连成电路.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 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3)右表是小华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记录的几组实验数据,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可 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实验 次数 1 2 3 4 5 电压/V 1.0 1.5 2.0 2.5 2.8 电流/A 0.10 0.15 0.20 0.25 0.28 三、堂上练习 1、在如图 1 所示的电路中 R 的阻值为 2 欧姆,灯泡两端的电压是 3 伏特,电源电 压是 4 伏特,则 R 的两端的电压是______伏特,灯泡的电阻是______欧姆。 2、如图 2 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 为定值电阻。开关 S 闭合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滑片 P 向右移动,表 A 示数变小,表 V 示数变小; 图 14图 13 A V R R S 图 2 B. 滑片 P 向右移动,表 A 示数变大,表 V 示数变大; C. 滑片 P 向左移动,表 A 示数变小,表 V 示数变大; D. 滑片 P 向左移动,表 A 示数变大,表 V 示数变小。 3、计算题: 1.电源电压不变,某电阻的阻值增加 3 欧姆时,电流强度变为原来的五分之四,求:原来的 电阻是多少? 2.某导体两端电压是 12 伏特,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 0.9 安培,欲使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为 0.6 安培,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应是多大?(用比例法) 四、教学反思 第七章 电功率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 (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 (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 (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 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3)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 额定功率。 三、知识梳理 电能和电功的关系 电能的测量 电功率 电热功率公式 电热的利用和危害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保险丝的材料及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当 ,用电器易被烧坏,当 ,用电器正常工作,当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 、单位: 公式: 做功的多少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 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 )电功率( 测量仪表:电能表 或单位: 公式: 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 发光、发声等现象 动、发热、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 )电功( 额实额实 额实额实 额实额实 PPUU PPUU PPUU kWW R URIUIt WP P JhkWhkWJ tR URtIPtUItW W 2 2 6 2 2 )106.31(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问题: 将一个标有“220V,40W”的灯泡接入 220V 的电路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将它分别接在 220V 与 110V 的电路中,哪种情况下灯比较亮?为什么? 若把“220V、100W”与“110V,100W”的两灯泡分别接在 110V 的电器中,哪个灯亮?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知识? 二、复习内容及过程 电能 电流热效应 电 功 和 电 功 率 安全用电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 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 乘积。 4、计算公式: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2Rt 。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2t/R W1:W2= 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 常用公式 W= W1+W2+…Wn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 度=1 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 220V;允许 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 3000 转。 ⑶读数:A、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电能表月 初 读 数 月 底读数是 这个月用电 度合 J B、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在 10 分钟 内转 36 转则 10 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 P= P1+P2+…Pn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 2 4 6 8 3 2 6 5 4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 额=U 额 I 额=U2 额/R 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 25W 的灯泡。 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 220V,额定功率 25W,额定电流 I=P/U=0.11A 灯 丝阻值R=U2 额/P=2936Ω。 ⑵ 当 U 实 =U 额时,P 实=P 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灯正常发光) 当 U 实<U 额 时,P 实<P 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光暗淡) 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 P=U2/R 得 当 U 实> U 额 P 实> P 额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 三、典型例题 例 1:(济宁市 2006)物业工作人员来李明家收电费,他观察到李明家电能 表的情况如图 3 所示.然后从记录本上查出上月电能表的示数是 811.6kWh.若按 0.5 元/kWh 计费,李明家本月应缴电费__ ____元。李明家同时使用的用电器总 功率不得超过 W。 例 2:(广州市海珠区 2006)一个家用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 r/kW·h” 字样,它表示每消耗 1kW·h 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 3000 转.若某个电热水器单独使用时,电 表转盘在 300s 内转了 210 转,则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 ,这个热水器放出的热量能使 质量为__________的水温度升高 10℃.[ 假设没有能量损失,已知:c 水= 4.2×10 3 J/(kg·℃)] 例 3:(广州市 2006)供电局以每两个月为一个抄表计费周期,小明家收到 06 年 1、2 月的电 费通知单,通知单上附有他家近几个月的用电量图表,如图 15 所示. (l)根据以上图表提供的信息,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时间(年/月) 05/3、4 05/11、12 06/1、2 用电量( kW·h) 902.1 (2)与 05 年 11、12 月比较,小明家 06 年 l、2 月多用了一个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 1100W 的电暖器,其他用电器的使用情况与 05 年 11、12 月相同.这台电暖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电流 多大?请你估算小明家 06 年 1、2 月使用电暖器共多少小时 四、堂上练习。 1、一个家用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 r/kW·h”字样,它表示每消耗 1kW·h 的电能, 电能表的转盘转 3000 转.若某个电热水器单独使用时,电表转盘在 300s 内 P实 P额 U 2 额 U2 实= 图 3 转了 210 转,则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 ,这个热水器放出的热量能使质量为 __________的水温度升高 10℃.[ 假设没有能量损失,已知:c 水= 4.2×10 3 J/(kg·℃)] 2、.盐城市二○○六小明家的电能表如图所示,家中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 W. 当小明家只有一盏电灯工作时,3min 内转盘正好转过 5 圈,则该灯泡消耗的电能是 J,它的电功率为 W.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 (一)测量: Ⅰ、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 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 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 I 额=P 额/U 额 或 I 额=U 额 /R 选择量程。 Ⅱ 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电能表 秒表 原理:P=W/t (二)、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 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 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 二、典型例题 例 1:2006 年南通市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为两节铅蓄电池,小灯泡的 额定电压为 2.5V,电阻约为 10 ,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lA'’字样,某同学已连接的部分 电路如图甲. (1)该同学连接的电路中有错误,请用笔在错误处划“×”标明. (2)错误改正后,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把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 2.5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 示,则此时小灯泡中的电流是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____W. (4)另一同学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先很亮后熄灭,你认为他在连接电路时可能 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2:浙江省 2006 衢州小刚家里有一台电热烘干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铭牌已变得模糊不清, 只知道额定电压为 220V。小刚为了知道该电热烘干机的额定电功率,把其他用电器关闭,只让 电热烘干机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烘干物体)。图甲是电热烘干机工作前电能表的示数,图乙是电热 烘干机工作 6 小时后电能表的示数(电热烘干机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求: (1)电热烘干机工作 6 小时消耗的电能是 千瓦时。 (2)电热烘干机额定电功率是多大? (3)电热烘干机发热体的电阻是多少? 例 3:浙江省丽水市 2006 年某校学生宿舍走廊的路灯,原来用一盏“220V 40W”的白炽灯, 每晚亮 10 小时。同学们发现灯泡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后来, 学校电工用两盏 “220V 40W”的灯泡串联后代替原路灯。结果, 两盏灯的亮度比改装前要暗,但灯泡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1) 改装前,一盏路灯每晚需要消耗多少电能? (2) 改装后两灯的总功率是多少?比原来省电还是费电? (3) 小明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同学,他想:路灯改装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通过查资料知道 有一种“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还有一种“声控开关”——有 声音时自动闭合,一分钟后,若再无声音就自动断开。小明利用这两种开关设计了一个“聪 明”的电路:白天路灯不亮,晚上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路灯自动亮起来。请判断小明设计 的电路图是 。 , 三、堂上练习 1、家庭电路中有一只标有名牌的灯泡正常发光,现给的器材有电能表、电流表、电压表、钟表, 请用三种方法测出这只灯泡的此时功率,说明道理并写出表达式。 说明: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功率,通常采用了下列步骤: ⑴ 首先按测量要求设计合理的测量电路图. ⑵ 观察电能表,记下它每 kW h 的转数 N . ⑶ 测量时使待测用电器工作,其他用电器(属于该电能表的)都停止工作. ⑷ 用秒表或手表记下电能表转一定圈数(盘的边缘有个红点) n 时所用时间  t s . ⑸ 利用公式     3.6 106n JW NP t t s     计算出所测用电器的功率值为多少瓦? 2、莱芜市2006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器材如图8所示,其中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 它的电阻约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 8 中的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导线不要交叉)。 (2)小刚合理地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都不亮。于是小刚提出 以下猜想: A.可能是灯丝断了 B.可能是小灯泡短路 C.可能是变阻器开路 得 分 评卷人 究竟哪个猜想正确,可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进行判断(电流表、电压表均无故障)。 下表给出了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请判断每种情况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并把其 序号填写在对应的空格里。 (3)小刚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 9 所示,则通 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__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_____W。 3、武汉市 2006 小明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时,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 3.8V,其中 电源是三节新的干电池,灯丝电阻大于 10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Ω 1A”字样. 图甲是测 定灯泡的额定功率的电路。 (1)小明按图甲连接电路并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但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 是灯泡 。(选填“短路”或“开路”) (2)小明排除故障后,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_______W. (3)若电压表 0~15V 的量程损坏,换用 0~3V 的量程后,应将电压表中“-” 接线柱连入图 甲中的 点,“3” 接线柱连入图甲中的 点,也可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实 验过程中,当电压表的读数 为 V 时,灯泡正常发光。 四、教学反思 电流表 电压表 判断结果 示数不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不为零 示数为零 示数为零 L1 L2 A V S 图乙图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内容 通过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并能灵活运用电学公式解决一些综合问题,从而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过程 例 1:浦东新区 2006 年甲、乙两同学分别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除了小灯外他们所使 用的器材规格均相同,小灯的额定电压可能是“2.2V”、“2.5V”或“3.8V”,小灯功率相差不大。 甲同学正确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时记录了第 1 组数据,当小灯正常发光时记录了第 2 组数据, 把滑片移到端点时小灯闪亮一下,后熄灭,并记录了第 3 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他们所用电源 的电压为_______伏,甲同学所用小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_ 瓦。当乙同学所选用的小灯正常发光 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 14 所示,而滑片恰好在滑动变阻器的中点上,此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 的电阻值为_______欧,乙同学所选用小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______安。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表 示数 电流表 示数 小灯 亮暗程度 1 1.3V 0.16A 暗 2 2.5V 0.26A 正常发光 3 4.5V 0A 不发光 图 14 例 2:浙江省舟山市 2006 妈妈新买一台电磁沪,好奇的小明立即翻开说明书 电磁炉使用说明书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2200W 适用容器:底部平坦且底部直径 12--28 厘米的生铁锅、 不锈铁锅、搪瓷锅… 安全须知:请单独使用 10A 以上的擂座 ……… ( 1 )为什么要单独使用 10A 以上的插座?请通过计算说明。 ( 2 )小明想通过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电磁炉锅具的使用效果.家里现有四种锅具. 小明计划选用其中的两个锅具烧水,你认为较合理的选择是________(填字母) ( 3 )在 1 标准大气压下,小明用该电磁炉将一壶 2.2 千克的水从 20℃ 烧至沸腾,需要多长时 间?〔 假定电磁炉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被水吸收。水的比热 C = 4.2×103 焦/(千克. ℃ )] (4)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6 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例 3:莱芜市 2006 年小明的爸爸从国外带回一只旅行电热壶,右表 是其译 成中文的说明书。 (1)小明说这个壶在中国家庭电路中不能直接使用,请你 解释其原因 。 (2)小明说可以将此壶与一只电阻串联后使用,请你帮他 计算出该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3)此壶正常工作时,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壶20℃的水烧开至少需要多长时间?(不计热 损失) 例 4.2006 年临沂市王磊同学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对客厅里的照明电路进行了改装,将原来由一 只开关控制的五个灯泡组成的照明电路,分成两组,分别由两只开关控制,需要较强的亮度时全 部灯泡都亮,不需要很亮时只有两个灯泡亮,白天或厅内无人时则全部关闭。王磊同学经过较长 时间的统计,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平均每天开灯时间 需较强亮度时间 不需很亮时间 每个灯泡的功率 6h 2h 4h 60W 请你根据王磊同学统计的数据,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1)改装后每月(按 30 天计算)可以节约多少度电? (2)如果用电热水器给水加热,每月节约的电能可以将多少 20℃的水加热到 60℃用来洗 澡?[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三、堂上练习 1、在测定额定电压为 2.5V 、电阻约为10 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某同学将器材连成 如图所示的电路。 ①请指出该电路连接中错误或不妥: a 、 ;b 、 。 ②将上述错误或不妥改正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但电压表无示数,灯泡也不发光, 出现故障的原因是 。 ③故障排除后,调滑动变阻,使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上图所示,则该灯泡的额 定功率为 W。 2.按图示电路对额定电压为 3.8V 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时,测得 5 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中,同 时记录了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 额定电压 110V 额定功率 550W 容积 1L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⑴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⑵ 小灯泡亮度变化规律是 。 3.某小组同学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将九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接入电 路,使它们都正常发光,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电流。该小组的 同学仔细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把九只灯泡分成三组,每组的亮暗程度相同,且第一组最亮,第 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暗。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 19-3、表 19-4、表 19-5 所示。 ⑴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2 与 5、3 与 6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⑵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的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 流相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⑶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 19-3、表 19-4、表 19-5 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分析比较表 19-3、表 19-4 或 19-5 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 。 ②分析比较表 19-3、表 19-4 或 19-5 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 。 五、教学反思 第八章 电与磁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 定的。 (2)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3)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铁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 作原理。 (4)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5)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6)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 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掌握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通电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三、知识梳理 磁体的性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磁化 磁场和磁场的方向 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螺线管(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和匝数的关系 电磁继电器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影响受力方向的 原理 因素 电动机 结构 能量转换 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电磁效应现象 能量转换 原理 发电机 结构 能量转化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磁场 电磁场 电 与 磁 电磁效应现象 电 与 磁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两物 体相互吸引要考虑六种情况,两物体相互排斥要考虑四种情况。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 异名磁极,异 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 ,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 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 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 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 ④说明: 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 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 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1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2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二、典型例题 例 1: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的轴线上静止,如图 4 所示。请画出条形磁铁的一条磁感线,并标出小 磁针的 N、S 极。 例2:(2006年泰州市)图8为两个条形磁体及其它们之间的磁感线,请在图中标出条形磁体的N、 S极以及磁感线的方向. 例3:磁 悬 浮 列 车 磁悬浮列车是由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组成的新型交通工 N S N S N N S S N S 具,是高新技术的产物.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项目于2006年4月26日正式通过国家竣工验 收.正线全长约30km,设计最高运行时速430km/h,单向运行时间7min20s. (1)上海磁悬浮列车的结构如图甲所示.要使列车悬浮起来,车身线圈的上端是_________极.若 列车总质量是20t,磁悬浮列车行驶时,强大的磁力使列车上升10mm,那么上升过程中磁力对列 车做功_________J.(g 取 10N / kg) (2)如果列车在单向运行过程中,只停靠一站,那么,停靠时间约为_________s(设磁悬浮列车全 程均以360km/h的速度行驶). (3)图乙是另一种磁悬浮列车的设计原理图,A是磁性稳定的电磁铁,安装在铁轨上,B是安装在 车身上(紧靠铁轨上方)的电阻非常小的螺线管.B中电流方向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标出通电螺 线管的N极,螺线管B与电磁铁A之间相互_________ (选填“排斥”或“吸引”),从而使列车悬浮在 铁轨上方. 四、堂上练习 1、如图 3 所示,将铁钉放在某矿石附近,铁钉立即被吸引到矿石上,此现象说明该矿 石具有 A.磁性 B.导电性 C.弹性 D.绝缘性 2、(2006 年丽水市课改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小青同学看了“机遇号”探 测 器降落火星的电视新闻后,想到:“火星的周围也存在磁场吗?”假若你能降落到火星,请用一个 简单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你的做法是: ; 3、(2006年无锡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如图甲 是河南登封观星台上的一个巨大圭表,太阳光照射到石柱(表)上,在石 柱(表)上会留下石柱的影子,古人凭借影子的不同情况来判断节气和时 辰。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 传播的。如图乙所示的司南是把天 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 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说明长柄是磁体的 极。 4、(2006年临沂市)电冰箱门上装有磁性密封条,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而 磁带和磁卡则是利用了它们能够被_______的原理。 5、(2006年福州市)磁悬浮列车是在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磁体,利用同名磁极相互 , 使列车离开地面,从而减小列车运行时的阻力,提高车速。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 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 1820 年被丹麦的物理 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 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 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③应用:电磁铁 (1)定义――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2)构造――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3)特点――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 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即, 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 ②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来控制。 ③电磁铁的极性位置,可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 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 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1)结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件是电磁铁、衔铁、弹簧和触点。 (2)原理――如图所示,是一个利用电磁继电器来操纵电动机的电路。其中电源 E1、电磁铁线 圈、开关 S1 组成的控制电路;而电源 E2、电动机 M、开关 S2 和触点、开关 S 组成工作电 路。当 S1 闭合时,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将衔铁吸下,触点开关接通,电动 机便转动起来;当断开 S1 时,电磁铁中失去电流,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使衔铁上升, 触点开关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 (3)作用――使用继电器不仅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而且能帮助人们实现遥控和生产自 动化。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二、技巧指导 【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 应用右手螺旋定则的时候,要明确定则中的拇指和弯曲的四指分别表示什么。对于螺线管的 绕制方向,要求会看图,能根据图分析电流的方向。当图形是画在纸上的,由于手不能直接握住 螺线管,就给判定带来了困难。此时可按下述的方法进行判断: ①为了便于想象,可以手握一支钢笔或纸筒来与图形对照。 ②标出螺线管能看到的一面导线的电流方向;伸开右掌,掌心握住表示螺线管的钢笔或纸 筒,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此时拇指的指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方向。 三、典型例题 例1 (2006年衢州市)如图所示,是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强弱”的实验电路图。 (1)要改变通电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通过 来实现; (2)要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强弱,可通过观察 来确定。 例2:(2006年莱芜市)根据如图 所示的小磁针指向,画出通电螺线管的导线绕法. 例3:(2006年盐城市)在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A端和永磁体B端的磁极极性, 并标出磁感线的方向. 例4:(2006年盐城市)小张同学在做“制作、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应 该与电流大小有关,还 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为此他用铁钉和漆包线绕制成匝数不同的甲、乙两个电磁铁,并找来了相 关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请你将图中器材连成一个电路,使该电路既能用来做探究磁性强弱与 匝数多少有关,又能用来探究与电流大小有关的实验. ( 1 ) 研 究 磁 性 强 弱 跟 线 圈 的 匝 数 关 系 时 , 闭 合 开 关 S 后 , 通 过 观 察 比 较 得出结论; (2)在(1)的基础上,再研究磁性强弱跟线圈中的电流关系时,只需移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 通过观察比较 得出结论; (3)实验中小张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四、堂上练习。 1、(2006年浙江省)如图所示为录音机上的录音磁头简图。 录音时,声音先转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当电流通过录音磁头 上的线圈时,线圈就具有 性,铁芯缝隙a处就产 生 。 2、(2006年无锡市)下表列出的是在进行探究实验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你把解决问题的 方法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实际问题 解决方法 铁芯 线圈 a 线圈 为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 不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在探究电磁铁的实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电磁铁的磁 性强弱。 3、(2006 年黄冈市)如图是动圈式麦克风的结构示意图。当你对着它说话或唱歌时,人声带由 于 而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播到膜片,使膜片以及与膜片相连的线圈在磁 场中运动,线圈的这种运动能产生随着声音变化而变化的 ,线圈在运动中能量的转化 情况是 。 4、(2006 年河北省)8.图 3 是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它运用了许多物 理知识。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中的水银是导体 B.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C.报警器中的电磁铁运用了电流的热效应 D.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路开关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一)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当线圈平面与磁感应线不垂直时,磁场力会使线圈转动;当线圈平面与 磁感应线垂直时,也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但不会转动,这一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3、 直流电动机――用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动机。 (1)原理――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基本原理制成的。 (2)构造――直流电动机模型主要由磁铁(定子)、线圈(转子)、换向器和电刷四部分组成, 其中,最简单的换向器是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半环,它的作用是当通电线圈由于惯性刚 转过平衡位置时,立刻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以保持线圈的持续转动。 (3)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可由电流大小来控制;转动方向可由电流方向和磁极的位置来控制。 (二) 电磁感应(磁生电): 1.现象――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 1831 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2.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1)电路必须是闭合电路; (2)必须有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3.发电机: (1)原理――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2)构造――交流发电机主要由磁铁(定子)、线圈(转子)、滑环和电刷。 4.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 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改变的电流叫做交流电。 交流电的周期――电流发生一个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其单位就是时间的单位秒(s)。 交流电的频率――电流每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符号是 Hz。频率和周期的数 值互为倒数。 二、典型例题 例 1 1、(2006 年无锡市)请根据图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和电源 的正、负极。2、(2006 年福州市)标出图 15 中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 3、(2006年上海浦东)在图9中,根据通电螺线管的N、S极,在图中分别标出电源的正 负极和两小磁针静止时的N、S极。 4、(2006 年镇江市)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请画出通电螺线管的绕线情况. 5、(2006 年乐山市)螺线管通电后,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如图 3 所示,请在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 的 N、S 极,并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6、(2006 年石家庄市)根据小磁针的指向标出图 15 中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7、(2006 年太原市)在图 7 中根据电流方向标出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如图所示) 8、(2006 年山东省)请在图 9 中标出螺线管 N、S 极。 例3:(2006年泰州市)小文同学学习了有关物理知识后, 设想制作一个电动充气泵,她画出了如图15所示的结构示 意图,图中E为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的交流电. (1)你认为小文的设想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3个) ① ; 图 15 图 9 ② ; ③ . (2)若电流从电源的a端流入时,小磁铁向下运动,则此时电磁铁的上端为 极,小磁铁的 下端为 极. 例 4 2006 广州市 小芳在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猜想金属棒在磁场中运 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的方向有关,也可能与金属棒的运动方向有关。 她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图 22. ①使金属棒向石运动,看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 ②把磁铁南、北极上下对调,金属棒变为向左运动, 看到电流表指针仍向左偏.根据以上现象,小芳得出感应 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棒的运动方向无关的结论. 你认为小芳的结论正确吗?若认为正确请说明现由. 若有错,分析小芳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三、堂上练习。 1、(2006年南京市)图示四个演示实验中,能够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 是 . 2、(2006泰州市)下列四幅图中能说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是( ) 3、(2006 年镇江市)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中,安装完毕后闭合开关,线圈沿顺时针方 向转动,要想使线圈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正确的做法是( ) A.减少一节电池 B.调换磁性更强的磁铁 C.把电源正、负极和磁铁南、北极同时对调 D.把电源正、负极对调或磁铁南、北 极对调 4、(2006 年乐山市)下列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D A.发电机 B.电视 C.日光灯 D.电动机 5、(2006 年山东省)图 4 是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其中用来研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是 四、教学反思 第九章 信息的传递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了解模拟通信和数 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2)通过学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波长、 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通过学习,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现代电信的优点及其使用知识。 难点:现代电信手段的原理。 三、知识梳理 构造 原理 连接 数字电话 模拟电话 有线通信 信 息 的 传 递 电话 光纤通信 网络通信 产生 速度 传播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方式:无线电、微波、卫星通信等 利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 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电话工作的流程图为: 2、电话交换机: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 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4、电磁波的产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5、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 c 表示: 听筒话筒 无线通信——电磁波 变化电流声音 声音 c=3×108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 m ②频率:1 秒钟变化的次数,用 f 表示,单位 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 c=λf 6、电磁波的分类:长波、中波、短波、微波 7、无线电广播: 大致过程: 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 但有两个问题:①信号弱;②频率低,传递性差 解决方法:①放大;②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 8、电视的发射和接收: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须把图像转换为 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 9、移动电话: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 10、微波通信: 微波:波长在 10m~1mm 之间,频率在 30MHz~300000MHz 之间的电磁波。 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 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 改进方式:需要大量的中继站,约 50km 一个。 结论:不能用月球做中继站,但可以用卫星做中继站。 11、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的微波通信方式。 同步卫星的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 12、光纤通信:利用频率更高的光波进行信息传递。 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但普通的光不可以: 发散性,不单一 激光:频率单一、方向集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光导纤维: 13、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 每个邮件地址的域名都会告诉你相应的信息,如:“Xiaodong@server.com.cn” 表示该电子邮箱属于 Xiaodong , 邮箱服务器名叫 server.com.cn , 其中“cn”是 China 的简写,表示该 服务器在 中国 注册. 二、复习过程 例 1 (2006 年济宁市课改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声、光和电磁波都能够传递信息 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 C.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的 D. 根据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公式 c=λf,可以推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短 例 2 (2006 年南京市)下列关于电磁波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C.红外线属于电磁波 D.电热水壶是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例 3 (2006 年浙江省)下列电器中不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 ) A.电饭锅 B.微波炉 C.收音机 D.手机 三、堂上练习 1、(2006 年福州市)小灵通是一种移动通讯工具,使用小灵通时,声音信息搭载在 波 上进行传播。 2、(2006年无锡市)下列有关家用电器性能及使用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 A.空调机和电风扇都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B.微波炉产生的微波和声波是本质上 相同的波 C.电视机和收音机都能接收电磁波 D.电冰箱的门打开后,室内温度会不 断降低 3、(2006 年安徽省)以下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线通信是用电磁波进行传播 B.医院 B 超发出的超声波是电磁波 C.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是电磁波 D.透视使用的 X 射线是电磁波 4、(2006 年河北省课改)关于电磁波和现代通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 B.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高抗干扰及光能损耗小等优点 C.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5、(2006 年宜昌市)10.下列设备不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是 A.无线电广播 B.电视 C.手机 D.有线电话 四、教学反思 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 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a、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b、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c、单位:kg、g、mg d、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 a、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b、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c、 公式:ρ=m/v d、单位:kg /m3 、 g /cm3 e、物理意义: a、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 b、使用: a、测固体质量 b、测液体质量 c、特殊测量 a、测固体密度 b、测液体密度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2、质量计算 3、体积计算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 2. 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 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 最方便. 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 4.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 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二、复习内容 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 (2)原子结构:原子核、和外电子 (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 2、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质 量 和 密 度 应用 3、测密度 实验 1、质量 2、密度 概念 1、天平 2、测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 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 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 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 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 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质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质量: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如:铁、铜、 木、蜡块等。 (2)间接测量质量: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 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具体步骤:① 先测量m器 。② 再测量m总。③ 求 m待。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原因:如果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m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 由于容器中必然会有残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部分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 【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 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 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 、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 、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3、体积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 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 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 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 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 可完全浸入;ρ物 <ρ液 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C:测质量算体积。 三、复习过程 例 1: (钦州市 2006)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骤, 其中错误的是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在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m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 V D.用公式 p=m/V 算出石块的密度 例 2: (2006 年桂林市)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铜块的质量,当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 50g、20g、10g 各 1 个,游码的位置如图 5 所示,则该铜块的质 量是 g。若把上述实验移到山顶上进行,测得的该铜块的质量将 (选填“变 大”、“不变”或“变小”)。 例 3 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 位于分度盘中央位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 如图 2 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 A. 58.2 克 B. 57.3 克 C 58.8 克 D. 58.4 克 分析与解: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盘内砝码质量与游码所对应刻度值之和。盘内砝码质量为 50g+5g+2g-57g。确定游码指示的刻度值要弄清两点:其一游码标尺上每一刻度的单位以及 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其二,观察游码所指示的刻度值应当看其从 0 到游码左端所对准的数。 从图中可见:此题游码标尺上的每一小格表示为 0.2 克,游码左端与 1.4 对准,则该物体质量 为 57g+1.4 克=58.4 克,选项 D 正确。 点评..:读游码示数时,一要弄清最小刻度值,二要看游码的左边线位置,切记不要读游码 右边的标尺数,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四、堂上练习 1、(吉林省 2006 年)以下物体质量最接近 50g 的是 ( ) A 一枚大头针 B 一个鸡蛋 C 一个西瓜 D 一只羊 2、(广东省 2006 年)如图 13 所示,在水平桌面上使用天平时发现横梁有点向右倾斜, 要将它调到平衡状态,请写出必须进行的步骤是: 3、(芜湖市 2006)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后,若发现天平指针在分度标 尺中央两侧摆动,摆动幅度如图 11 甲所示,则可判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⑵实验中,当天平右盘内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 11 乙所示时,天平恰好平衡,则被测物体 的质量是 g。 4、(广州市 2006 年)(6 分)(1)图 17 中,天平(已处于平衡状态)测出物体的质量是_ g, 0 2 41 3g 图 5 图 18 中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_mL,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常用的质量的单位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 吨=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毫克。 3.下面的几个数值是对同学的身体质量的估计,你认为哪个比较接近( ) A,8.5×103 克; B,3×102 千克; C,1×10-2 吨; D,5×107 毫克。 4.一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为 20 千克,把这个物体搬到月球上,那么它的质量为( ) A,大于 20 千克; B,小于 20 千克; C,等于 20 千克;D,无法确定。 二、复习内容 1、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m3,常用单位 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 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读作 1.0×103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 立方米的 水的质量为 1.0×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ρ m V= Vm ρ=V m ρ= ρ m V=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即 2 1 2 1 V V m m 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 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即 1 2 2 1   V V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2 1 2 1   m m (5)、图象: 左图所示:ρ甲>ρ乙 (6)、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 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 1000 倍左右。 ②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 等因素变化。 ③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例如:水凝固成冰。 ④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 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 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 体铜、铁、铝等密度。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 量 是 物 体 的 属 性 , 而 密 度 是 物 质 的 特 性 。 如 一 瓶 汽 油 用 去 一 半 , 剩 下 一 半 的 质 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一 个 物 体 的 质 量 不 随 环 境 温 度 变 化 , 但 密 度 却 随 温 度 变 化 , 如 一 瓶 水 , 温 度 从 O℃ 升 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 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 一 个 物 体 的 状 态 发 生 变 化 时 ,质 量 不 变 , 因 为 体 积 要 发 生 变 化 ,所 以 密 度 要 发 生 变化,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O.9×1护kg/m3变成1.O×103kg/m3,但质量不发 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 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 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三、复习过程 例 1(攀枝花市 2006 年)三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部分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 铝块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杯中,水面恰好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P 铜>P 铁>P 铝) ( ) A.甲杯 B.乙杯 C.丙杯 D.原来装水一样多 例 2. (衡阳市 2006 年)伊利牌盒装牛奶的体积是 2.5 x 10-4m3,若测得该盒牛奶的质量是 ρ甲 ρ乙 m V O.3k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 Kg/m3。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 (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例 3 (徐州市 2006 年)为了判断一件实心金属模型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小玫用天平和量筒进行 了测量,结果如图 4 所示,模型的质量是___g,体积是____cm3。它可能是____ 制成的. 例 4 (湖北襄樊 2006)小可妈买了一箱牛奶,放在水平地板上,箱与地板的接触面积是 0.025m2, 箱和牛奶的总质量是 5kg,箱中每一小袋牛奶的包装上标有“净含量 220ml、231g”字样(g 取 10N/kg)。 求①这种牛奶的密度是多少 g/cm3. 例 5 (白银市 2006)一个能装满 500g 水的瓶子,能装满多少 g 的酒精? 四、堂上练习 1、为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如下表, 质量/ 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 /cm3) 铝块 1 54 20 2.7 铝块 2 108 40 2.7 松木 1 108 216 0.5 松木 2 10 20 (1)将上表填完整 (2)比较 1、2 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_______ (3)比较 2、3 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是_______ (4)比较 1、4 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江市 2006)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 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测,1cm3 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 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 A.1.5×1012kg/m3 B.1.5×1015 kg/m3 C.1.5×1018 kg/m3 D.1.5×1021 kg/m3 3、(2006 年桂林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体密度一定比固体密度小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物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4.(2006 年玉林市、防城港市)把质量为 lkg 的冰块放在烧杯里,熔化成水后,没有改变的是 它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密度 D 内能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重点 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 二、复习内容 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 原理:ρ=m/V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 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固体的密度 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 v1 的 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 v2 ,那么固体的体积 v v v 2 1 (该 方法称之为排液法)。③用公式   m v 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 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 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 1A 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 v1 ,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 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 v2 ,如图 1B 所示,则 v v v 2 1 ,③用公式   m v 计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 V1; 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 积 V2,物体体积 V=V2-V1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形状规则 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 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㈠ 原理:ρ=m/V ㈡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④锝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 V 3、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ρ=m/v)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 m=ρ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 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问题(三种比较法)。 ⑸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 ⑹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 ⑺根据需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 三、复习过程 提问:测量密度根据什么原理?—— 提问:会选用以下那些器材测量密度? 天平——质量,弹簧称——重力,量筒和水——体积,密度计——密度 密度的几种特殊测量: 例1 (临沂市2006年)张磊同学在河边拣到一精美的小石块,想粗略知道小石块的密度,于是 他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再借助于水,就巧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 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估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得出和实验方案相一致的密 度表达式。 例 2 (陕西理化) (每空 1 分,共 6 分)老师鼓励小明在缺少砝码的条件下测出大理石密度。现有 器材:天平、量筒、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一小块大理 石、细线和滴管等。小明稍加思考,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拨至 ,调节 使天平平衡。 ②在天平左右两盘各放一只烧杯,将大理石放在左盘的烧杯里,在右盘的烧杯中加水,快平 衡时用滴管调节水的多少,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一 1). 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一 2,读出体积并记 录, ④用量筒和水测得大理石的体积为 20cm3 (2)收集与处理实验数据:请你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 例 3 (广州市 2006 年) (2)下表是两位同学测量水的密度时不同的实验操作过程,哪位同学的实验误差会相对 较小?简要说明理由. 小芳的实验过程 小明的实验过程 ①用天平测出装了适量水的烧杯的总质量 m 1 ②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 ②用天平测出倒水后烧杯的质量 m 2 ④求出倒入量筒中水的质量 m=m 1-m 2 ⑤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 V ⑥根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出干燥的空烧杯的质量 m 1 ②把适量的水倒入烧杯 ③用天平测出装了水的烧杯总质量 m 2 ④求出烧杯中水的质量 m =m 2-m 1 ⑤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简 ⑥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 V ⑦根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 四、堂上练习 1、(福建省厦门市 2006 年)小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 如图 14 甲显示的是 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 (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 (3)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并 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 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 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测出盐水的 密度ρ相比较,则ρ'___ρ(选填“<”、“>”或“=”) 2、(泰 安 市 2006) 在一次地理实践活动中,小明在河边 发现了一小块不知名的固体矿石,他身边有下列器材:量筒,小厚底玻璃杯(直径小于量筒)。 小明把空玻璃杯放在水面上时发现玻璃杯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当他把小矿石放在玻璃杯中时玻 璃杯仍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小明利用以上器材测量出了小矿石的密度。 (1)请你写出小明实验测量的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得的物理量: (2) 矿石密度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表示):ρ矿石= 。 3、(2006 年福州市)有两个大小相同、外表涂有相同防护漆的实心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 是铁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漆的前提下鉴别出它们吗?请你写出两种鉴别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 五、教学反思 烧杯和盐水的总 质量 m/g 倒出部分盐水后烧杯 和盐水的总质量 m1/g 倒出盐水的 质量 m2/g 盐水的密 度ρkg/m3 33 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 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 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 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 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 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 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 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 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 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 例 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 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简 单 的 运 动 运动和静止 直线运动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参 照 物 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定义 选择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两层含义 公式:V=S/t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定义: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v=s 总/t 总 一旦选定,认为静止 快慢不变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运 动 和 力 常见的运动 力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 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公式:V=S/t 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在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 力的种类、力的效果、力的合成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 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 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 T31 和 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 回答下列问题: (1)T31 和 T32 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 4 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 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 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 离约为 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 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 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 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 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2m 合 4.32km/h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 快 自北京 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 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济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B 、 速 度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 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 与路程 S 时间 t 没关系 t S v s t= t s v= vts = v st= 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 1.2m/s ,自行车速度 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 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 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 0.7m、篮球直径 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 只新铅笔长度 1.75dm、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 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 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 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 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 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 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 是 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 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又是 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 A.4h 内通过 160km B.10s 内通过了 100m C.1h 内通过 1.2×106cm D.1min 内通过 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 10s 内加速到 20m/s,共运动了 80m,该物体在 10s 内平 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 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 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 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 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 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 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 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 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 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 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 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 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 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 例 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 2 如图 9 所示,将一重 4N 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 的重力。 例 3 (北京市朝阳区 2006 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 4 (2006 年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 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四、堂上练习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 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在图 6 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 l 1. (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上海市 2006 年)第 18 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 2 所示为 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 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 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 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 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说明小车 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图 6 一、基础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 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 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 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⑴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 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 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 运动的原因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 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 动 状态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 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 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 例 1 2006 南京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 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 2 (临沂市 2006 年)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钧静止在空中 例 3 2006 年潍坊市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例 4 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 B.瓶对海绵 C.球拍对球 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 5 2006 广州市 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 B.汽车突然减速 C.汽车突然起动 D.汽车突然拐弯 四、堂上练习 1.2006 年南通市 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2、海淀区 2006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2006 盐城市 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 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 4、广州市海珠区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5、武汉市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 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 的距离)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 据 分 析 结 果 , 写 一 句 交 通 警 示 语 ( 要 求 简 明 扼 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第十二章 力与机械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4)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6)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 的装配图,设计滑轮组。 难点: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设计滑轮组。 三、知识梳理 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力 和 机 械 简 单 机 械 用在轮上省力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轮轴:是连续旋转的杠                 物体上升高度 数,表示承受重物的绳子段,其中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 可改变力的方向,作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 方向。一半的力,不改变力的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 滑轮 动物 hnhnS GGnF )(1     2211 LFLF杠杆平衡条件: 用线的距离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 杠杆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叫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 杠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 力物体是地球 ,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 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 向相反。 二、复习内容 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 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 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 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 等。 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 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4、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 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 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课本 P56 图 12、3-2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 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 分开(加润滑油)。 三、教学过程 例 1 (南通市海门卷 2006 年)分析以下摩擦,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A.写字时,手与笔之间的摩擦 B.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骑车时,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 D.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 例 2 (2006 年江苏省南通市)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 例 3 (长沙市 2006 年)如图所示,某同学用 40N 的水平力将一个重 30N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 墙壁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是 A、40N B、30N C、10N D、70N 例 4 (临沂市 2006 年)赵强同学学了物理后,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他发现好多药 瓶瓶盖的侧面都做有密集的竖条纹,如图所示,其目的是为了 A.坚固耐用 B.增大粗粒程度,从而增大摩擦,便于旋开和旋紧 C.便于运输 D.节约材 例 5 (广州市 2006 年)一木块在外力作用下沿水平木板向右匀速运动(如图 11),用示 意图表示木块所受的牵引力、摩擦力和重力.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例 6 (2006 年河南省)图 9 是某小组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1)本实验中产生摩擦力的方法是 .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每次都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因 为 . (3)比较(b)、(c)两步,你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原因是 . 四、堂上练习 1.(浙江省舟山市 2006 年)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 如下表。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 A.4. 5 牛 B.3. 2 牛 C.3. 0 牛 D.2. 1 牛 2.(2006 年江苏省南通市)下列措施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A.给笨重的旅行箱装上轮子 B.汽车轮胎表面做出凹凸不平的花纹 C.气垫船利用气体将船和水分离 D.经常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3.(河北理综)某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水起润滑作用 B.举重运动员比赛前手上涂抹“镁粉”,目的是减小摩擦 C.雨天,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小 D.铅笔芯粉末加人到生锈的锁中,起润滑作用 4.(深圳市 2006 年)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图 1 是表示足球在空 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 表示重力,F 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5.(江西省2006年)在物理考试作图时,小亮画错了一个地方,用橡皮轻轻地擦,没有擦干净, 然后他稍使点劲就擦干净了,这是通过增大 的方法来增大橡皮与纸之间的 . 6、(山东省)图 7 中的两位同学正在做抛球游戏,请在图中画出球被 抛出后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辽宁省十一市 2006 年) 下列几个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①用力捏自 行车的车闸;②汽车轮胎上的花纹;③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一个自然界中如果不存在摩擦的情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 距离叫阻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L1=F2L2。动力臂>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是费 力的杠杆。 二、复习引入 为了撬起很大的石头,小明通常会像如图 12—4—1 所示那样:把长棒的 一端插在大石头的底下,再在长棒的下面垫一个小石头,然后用力压长棒的 另一端,使长棒绕着小石头转动,将大石头撬起.这个长棒就是我们本节要 研究的杠杆.小孩玩的跷跷板、各类剪刀、起瓶盖起子等都是杠杆.根据经 验小明知道:越在直棒的后端用力,用的力越小.要巧妙的使用杠杆,就要知道杠杆遵循什么样 的规律,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l=F2L2。 三、复习内容 1、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O F1 l1 l2 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画力臂方法:⑴ 找支点 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 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 2、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a)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b)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 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c)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 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 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 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 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 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 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 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四、复习过程 例 1:(06 北京)如图 2 所示的四种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例 2:(06 南充)不等臂直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已处于平衡状态,采用下列办法不能使杠 杆平衡的是( ) A、在杠杆上再施加一个力,使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杠杆的中点,但不通过支点。 B、在杠杆上再施加一个力,使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C、使动力和阻力同时减小到原来的 1/2 D、使动力臂和阻力臂同时变为原来的 2 倍 例 3:(06 广州) 用杆秤(如图 8)测量鱼的质量,当秤钩挂在 A 点,绳纽挂在 O 点(支点),秤锤挂在 B 点时杆秤处于平衡状态.AO 是 10cm,BO 是 30cm, 秤锤的质量是 0.5kg,鱼的质量是 kg. 例 4:(06 锦州)请在图 5 中画出用瓶起子启瓶盖的动力 F1 的力臂 L1 和阻力 F2。 例 5 (06 无锡)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 母,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 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 向 调节。 上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 0.5N,杠杆上每一格长 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0 1.5 10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 3 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 五、堂上练习 1、(06 海珠)如图1所示,下列器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2、(06 海淀)如图 15 所示,某人用一根轻质木棒挑着为 120N 的物体站在水平 地面上,木棒 保持水平,棒 AB 长为 1.2m,重物悬挂处离肩膀距离 BO 为 0.8m,则手在 A 端对木棒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大小为_______N。 3、(06江西)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图7所示的托盘天平属 于 杠杆,缝纫机踏脚板属于 杠杆,铡刀属于 杠 杆. 图1 A.坩埚钳 B.剪刀 C.筷子 D.镊子 F1 4、(06 北京)如图 13 所示,O 点为杠杆的支点,请画出力 F 的力臂,并用字母 L 表示。 5.(06 大连)图 5 是用杠杆提起重物的示意图。请画出拉力 F1(方向竖直向上)的力臂,并画 出挂重物的绳对杠杆的拉力 F2 的示意图。 6、(06 泉州)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_________ 位置 平衡。(图中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 (2)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一般要做三次实验,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 17 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支点两侧的钩码下方分别再挂一个等重的钩码后, 杠杆____________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 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若一动 滑轮和所挂的重物的总重是 500 牛,则所用的拉力 F 大小是 250 牛。 二、复习内容 1、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速度 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 SG(或速度 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l1l2 F2 F1 F1 l1 F2 l2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1/2(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2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 F= 1/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则拉力 F=1/n(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 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5 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 之一。 注:一般说绳子自由端如果向上拉动,数绳子股数时算上此绳数,如果自由端向下拉动, 数绳子股数时,不算此绳数。设计滑轮组一般先依拉力,阻力关系或依拉力移动距离与重物移动 距离确定绕滑轮组的绳子股数 拉 动滑物 F GGn  再按绳子股数,拉力方向推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 个数。 动滑轮个数: 2 nN 动 (n 为偶数时) 2 1 nN动 (n 为奇数时) 三、复习过程 例 1: (06 北京)请在图 14 中画出用滑轮组提升水桶最省力的绕绳方 法。 例 2 (06 桂林)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按如图 3 所示的甲、 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果汽车的动 力比阻力小 800N,则甲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 ,乙 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 ,其中比较省力的是 图。(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例 3(06 玉林)如图 1 所示,表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的几种方法其中最省力的是 (动 滑 轮 重 和 摩 擦 忽 略 不 计): 甲 乙 图 3 四、堂上练习 1、(06 盐城)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绕线,使匀速提升重物 G 时最省力. 2、(06 茂名)如图 8 所示的三种工具有相同的特点,从物理的角度来说, 它们都是 .在图甲和图乙中,若两滑轮质量相同,不计绳重和 摩擦,用它们分别将两个重力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则所用的 拉力 F 甲 F 乙 3、(06 攀枝花)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人车间,某工人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 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根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C ) 4、(06 海南)我省中部山区的公路环绕山坡盘山而上,车辆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行驶时可以 A.省力 B.省功 C.省时间 D.省距离 五、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 压强和浮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解释 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难点:(1)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知识梳理 压力 压力和压强 压强 固体压强 压强的公式:P= S F 改变压强的方法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定义 产生原因 定义 浮力 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 浮=G 排=ρ液 gV 排 方向 适用范围 F 浮>G 物 上浮 漂浮 物体浮沉条件 F 浮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 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 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 F 用 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2、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p h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3、大气压强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 p0 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 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的实验测定: (4)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过程:在长约 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 760mm。 ②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 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③结论:大气压 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④说明: ⑴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 量结果偏小。 ⑵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10.3 m ⑶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⑷若外界大气压为 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5)标准大气压: h h h h h h h 支持 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 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 20.6m 4、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 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 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课本 164 图 11-9)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 5、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1)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2)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3)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7、沸点与压强: (1)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8、体积与压强: (1)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三、复习过程 例 1:海淀区 2006 图 24 中平底茶壶的质量是 0.4kg,成而面积是 4×10-3m2. 内盛 0.6kg 的开水,水面高度在图中已标出,放置在面积为 l m2 的水平桌面中央。 试求:(1)由于水的重力而使水对茶壶底部产生的压力(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g =10N/kg) 小结:(1)公式 P=ρgh 用于计算液体由于重力而产生的压强。由公式可知,液 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液体的体积,容器的形状等 无关。 (2)公式 P=ρgh 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内部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 (3)公式 P=ρgh 中的 h 表示深度,不能理解为高度。H 是指从液面到所求压强处之间的 竖直距离。 例 2:镇江市二○○六年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 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 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_______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为 8.2N.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cm,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_ ___cm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 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3:2006 年临沂市高强同学的爸爸是—名潜水员;暑假期间他随爸爸参加一次水下考察活动, 爸爸告诉他本次考察潜水的最大深度为 150m,还告诉他穿耐压低的潜水服比穿耐压高的潜水服 活动方便,让他帮爸爸选择潜水服。高强同学发现有两种备用潜水服,第一种最大耐压为 2× 106Pa,第二种最大耐压为 6×106Pa。高强同学通过计算很快帮爸爸选定了其中的一种。请你通 过计算说明他选的是哪—种? 例 4 206 北京市有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盐水。老师告诉小敏盐水的 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她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如图 19 所示,小敏将压强计的金属盒 (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分别记下压强计 U 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 h 甲和 h 乙。她 发现 h 甲小于 h 乙,于是认为乙杯子中盛的是盐水。老师指出小敏的实验过程是不正确的。小敏认 真思考后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变量,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思路如下:将压强计的金属盒 (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压强计 U 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 分别用 hˊ甲和 hˊ乙表示,使 hˊ甲与 hˊ乙 , 比较 , 则 的一定是盐水。请你将小敏的实验 思路补充完整。 四、堂上练习 1、镇江市二○○六年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即将投入运营的高原列车有 完善的供氧系统和完备的医疗应急系统,这样做是因为( ) A.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小 B.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大 C.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小 D.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大 2、2006 年杭州市右图为水库大坝的设计示意图,你认为哪一张设计图是合理的? (选 填“A”、“B”或“C”)理由是 。 A B C 3、今年 5 月 20 日,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拦河大坝之所以修成“上窄下宽”的形 状,是因为 。三峡大坝的船闸是 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它能让大 型轮船在上下游之间顺利往返航行。 4、2006 南京 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 7 所示。这两种 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无法判断 5、今年夏天,爸爸带着小亮第一次去海边游泳,当小亮由浅水处往水的深处走时,感到胸口越 来越闷,他问爸爸有没有这种感觉,爸爸说也有,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小亮回答这个问 题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 力。 公式表示:F 浮=G 排 =ρ液 V 排 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 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适用条件: 液体(或气体) 3、物体的浮沉条件:下沉 F 浮< G ρ液<ρ物 悬浮 F 浮= G ρ液 =ρ物 上浮 F 浮> G ρ液 >ρ物 漂浮 F 浮= G ρ液 >ρ物 4、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可以把它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 轮船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二、复习内容 (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升力的形成: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为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 行走较长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 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或举力。 (二)浮力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 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 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 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分析:F 浮= G 则:ρ液 V 排 g =ρ物 Vg ρ物=( V 排/V)·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 <ρ物;V 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