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1.A 2.C 第1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故A项正确。第2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2018·江西新余二模)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7 / 7
C.③ D.④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3.C 4.B 第3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第4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14·海南高考)如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6.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7 / 7
解析:5.A 6.D 第5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第6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8.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7.C 8.B 第7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不以“90后”为主,所以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化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所以B、D选项错误;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第8题,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但城市教育费用较高,会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
(2018·湖北新联考模拟)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9~11题。
7 / 7
9.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10.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11.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9.B 10.A 11.C 第9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丁地的人口净迁移率在0附近,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市,乙表示广东省,则A、D错误。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第10题,甲表示××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第11题,乙表示广东省。1995年以前,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5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导致1995年以后,广东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回落,故C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扬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7 / 7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10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7 / 7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3.(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如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10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12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先明确观点,若限制外来人口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若不限制则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角度回答。
7 / 7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或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