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大纲卷文言文阅读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大纲卷)‎ 文言文阅读 作者: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2010·北京卷】二、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 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 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 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 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 终不复言 复:回答 ‎【答案】D ‎【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D项:“复”应为“再”‎ ‎。A-C项为常用词的生僻义或偏僻词,D项为常用词的常用义,这样命题意在增大阅读能力的检测。其中,C项“诣”的词义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实词题中的生僻词或生僻义项一般来讲是解释正确的,至少到现在还没出现过例外。‎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1)清优主之 (2)不害清之富也 B、(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清不以怠遇其人 C、(1)清其有道者欤 (2)执其道不废 D、(1)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答案】D ‎【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其馈遗清者相属户 ‎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对 B.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 他们的为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 现在的交往中有像宋清那样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一士大夫自居的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计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10分)‎ ‎【答案】示例:宋清善待采药人和买药人,并把堆积如山的债券付之一炬;宋清卖药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得势或是失势,结果声名远播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现在有的人奉行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处世哲学,不论是做生意或是结交朋友,总是见财起意,见利忘义,没有长远的眼光,甚至为了蝇头小利钩心斗角,多年的朋友、亲人为此反目,闹得家务宁日,友不敢信任。这样做,其实就是鼠目寸光的表现,是最为愚妄的。‎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文言文翻译】‎ ‎(一)‎ 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出卖好药。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卖,都称誉宋清。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也是从未前去讨取药钱。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这些议论,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 宋清买药四十年,烧掉药债债券的有一百几十人,有的人后来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领几个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门馈赠宋清财物。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远,目光远所以收益大。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讨不到货款,就勃然大怒,两次就詈骂并与之结仇了。他们求利的方法,岂不是太狭隘了吗!我发现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确是用上述方法获得大利,行为又不荒唐,坚持他的做法不改变,终于致富。来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围更广。有被贬官放逐沉沦失意,亲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并不怠慢;遇到他们有病,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一旦他们重新当权,就更加厚重地报答宋清。他从长远考虑来求利,都类似这样。‎ 我看现在的朋友,得势时便攀附,失意时便抛弃,很少有能像宋清的行为的。唉!宋清是个买卖人,现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别人报答像宋清那样目光长远的么?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 柳宗元先生说:“宋清身在市场却不用市场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乡里自称为士大夫的人,反倒争着不停地做买卖,可悲啊!这样说来宋清就不仅仅不同于一般的买卖人了。”‎ ‎【2010·湖北卷】三、(9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1)但是如今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辈子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之:那些;不然:不是这样;簿书:处理公文。(2)督:被督导(被动);用者:消费者;出入:量入为出。(3)之:助词,不译;骄惰:骄横懒惰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2010·江西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 ‎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②拔剑切而啖之 B、①武康为公令于军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①至阵,士卒帖然 ②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①及归,公又请殿将 ②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①至阵而乱行者,斩 ②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①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②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对应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3, 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 文 第Ⅱ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 ‎ 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 ‎(3)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 ‎【解析】考查翻译文言文的句子。(1)“挟”、“干”、“军制”;(2)“因”、“典”、“左右”;(3)“骄(于)人”。‎ ‎【2010·全国卷Ⅰ】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答案】B ‎【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动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爽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C ‎【解析】应是王祎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他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注意D项存在瑕疵,原文中王祎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翻译】‎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站起来有伟岸的气度,因为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征江西,王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被召置礼贤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洪武元年八月,他上奏说,“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 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王祎与宋濂担任总裁。王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一定给他赐坐,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王祎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想用武力全部歼灭。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按道理也不能活着。”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伟。‎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羹,竟敢与日月争辉么!‎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10·全国卷Ⅱ】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根据原文开头“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及”应为“等到”‎ ‎。此题将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有利于减少题量而兼顾各考点,同时,虚词只考意思不考用法,难度有所降低。选项所涉及的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多次出现过,因此我们要把教材烂熟于胸。‎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①说的是康保裔选精兵出征;②说的是身边人劝康保裔赶快逃跑;⑥说的是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信息筛选首先要弄清题干信息要点,以作为筛选的标准。据题干,此题筛选时应包括两项:“康保裔”和他“奋勇杀敌”,据前者可排除②、⑥,据后者可排除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 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 ‎ 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 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答案】D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 ‎【解析】“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错。原文末段“重贵与凝赴援”,“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可见,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但没有与他共同抗敌。‎ ‎ [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吃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峰值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笔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骨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 ‎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打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不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 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到,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指导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阵杀敌,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啊!”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四、(23分)‎ ‎11.把第Ⅰ卷(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 ‎ ‎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 ‎【答案】(1)(康保裔)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不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阵杀敌,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啊!”‎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 ‎【解析】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课本中均出现过。如“始皇既没”(《过秦论》)中“没”同“殁”,死亡;“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中“鬻”,卖。(1)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2)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 ‎【2010·四川卷】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 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 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 (选自《汉书·酷吏传》)‎ ‎[注]令辟:砖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 B.悉籍记多 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 D.赏所置其魁宿 置:放置 ‎【答案】A。‎ ‎【解析】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答案】B ‎【解析】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人就投入“虎穴”处死。‎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Ⅱ卷 四、(23分)‎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 译文: ‎ ‎ ‎ ‎(2)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 译文: ‎ ‎ ‎ ‎【答案】‎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解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严重;然,这样。‎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0·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渔 ‎,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 ‎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B.女角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嶦军 发:发放 ‎【答案】D ‎【解析】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因泣下霑矜 ,与武诀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 ‎ 常令樵险汲深 ‎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答案】 D ‎ ‎【解析】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答案】C ‎【解析】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原文倒数第二段“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并无“追悔”之说,故此项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参考译文】‎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第Ⅱ卷 四、(19分)‎ ‎12.吧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0·重庆卷】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文徽特爱之。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 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答案】D ‎【解析】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答案】B ‎【解析】(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答案】C ‎【解析】“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古代“犯人”一般用“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望文生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 第Ⅱ卷 四、(本大题3小题,共22分)‎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答案】: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意,并借助一些断句的手段,如据实词、虚词、对偶排比、人名地名等。上例中的“故”、“既……又”、“故”几个虚词和“材”、“道”两个实词就是标志词。‎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层级D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译文】(1)(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冬于严寒的冬季,集市上不能买到(鳜鱼)。‎ ‎(2)(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解析】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对于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语法现象要格外留意,它们往往是采分点。(1)省略主语和宾语,“羹”、“市”;(2)省略主语,“间关”、“趋”。‎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