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学案 95页

  • 19.65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

  • 9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7-31 期 数 1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 育 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考点解读: 1、(1)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影响。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2)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的设立及影响。 (3)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 年,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我国开始有了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儿子 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 取代, 中国社会也由“ ”的时代进入到了“ ”的时代。 3、商代中央设立 、卿士等官职,地方封 伯等方国首领。 4、分封制度: (1)目的 (2)分封对象 (3)诸侯的义务 ; ; ; ; (4)诸侯的权利 (5)作用 (6)瓦解○1 原因 ○2 表现 5、宗法制: (1)概念 (2)目的 (3)实质 (4)核心内容 (5)作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统一的条件 从客观上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质基础 民心所向 民族融合 量变过程 从主观上讲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物质基础 策略正确 个人因素 (2)统一的过程 、 、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 (2)建立中央官制 (3)建立地方行政机构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 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 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 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 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3、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 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记载,夏朝存在了 400多年,商朝存在了 600多年,周朝 则存在了 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二、对西周分封制与秦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 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 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三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图示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 因。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济宁模拟)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 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3.(2011·淄博高三期末检测)小说《白鹿原》中,在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提议下,白鹿村的 村民共同出资修造了新的家族祠堂。这反映宗法制( )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②尊崇祖先 ③维系亲情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历史记载,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 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 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 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7-31 期 数 1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 育 第二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考点解读: 1.(1)汉至元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加强的措施、影响。 (2)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及其意义。 2.(1)宰相制度废除、内阁设立的原因、影响。 (2)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责及其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初期,____①____并行。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____②____”,王国越分 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____③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④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⑤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____⑥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实行____⑦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⑧____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____⑨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⑩____。 2.隋唐:唐朝中央的____⑪____、____⑫____和____⑬____,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宋朝:增设____⑭____、____⑮____、____⑯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____⑰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 领宗教事务和管辖__⑱__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____⑲____。____⑳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____ 21 ____。 3.隋唐:科举制 (1)确立:____ 22 ____时,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____ 23 ____,扩大____ 24 ____,提高________ 25 ________;把选拔官 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___ 26 ____。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____ 27 ____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 28 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使中国历史上延续 1 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 29 ____ 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五、内阁的出现 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明洪武十五年,设____ 30 ____,备皇帝顾问。____ 31 ____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发展: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阅大臣奏章的____ 32 ____。____ 33 ____ 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____ 34 ____。 六、设军机处 1.时间:____ 35 ____时设置。 2.原因:为办理____ 36 ____。 3.职权: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4.影响 (1)提高了____ 37 ____。 (2)____ 38 ____进一步加强。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专制皇权的加强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 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 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制的影响。 材料二 宋太祖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 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2)中央内部,太祖是如何着手分割宰相权力的? 材料三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 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 已。“只供传递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当不好的军机大臣》 (3)根据材料总结军机处的特点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清专制皇权演变的趋势。 二、、分析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二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 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材料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 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阅读材料,概括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 2.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 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 鼠遁,无人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3.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 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 善体现在( )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4.《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 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 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都省”是指管辖河北、山东和山西的行中书省 ②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掌管地方军事、 财政、行政等 ③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委派官员担任④行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宋朝地方无 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8-06 期 数 3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 育 第三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考点解读: 1.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特点及其体现、评价。 3.(1)罗马政体的演变及其特点。 (2)罗马法律的沿革及其内容、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希腊地理概况:多山多岛少平原,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而_______发达。 2.希腊城邦制度:______和________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3.民主的政治传统: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平民中出现了_______阶层,他们经 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奠基:公元前 6 世纪初梭伦改革:按________划分社会等级,________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 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________等。 2.确立:公元前 6世纪末,________改革,他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________,继 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3.顶峰:公元前 5世纪________当政,所有____⑪____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 一步扩大。____⑫____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____⑬____,还特意 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三、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积极性 (1)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____⑭____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__⑮__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____________,妇女、外邦人、奴隶被剥夺了政治权利。雅典民主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________,如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 乱的隐患。 3.结局 狭隘的________,最终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前 4世纪后半期,希腊被马其顿王国所灭。 四、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概况:公元前509年,____⑲____建立。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 有____⑳____。 2.成文法 (1)起因: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制定了《_______》,罗马________诞生。 (2)特点: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3)作用: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_______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3.公民法: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共和国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五、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1)背景 ①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________,向地中海地区扩张。 ②前27年,_______建立,并不断扩张,建立30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 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③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 盾,________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2)表现 ①皇帝重视_______,手握法政大权,颁布法令。②法学家积极立法,并进行法律解释,充实法 律。 ③帝国对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________。 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6世纪,东罗马皇帝________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汇编成《________》,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六、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罗马法保护________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________,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2)法律制度渗透到帝国各处,稳固了帝国统治。 (3)局限:罗马法保护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深远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___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了重 要影响。(3)近代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法律。(4)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推进了_ __的发展。(5)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对雅典民主的认识 材料一 斯巴达面积3 000平方英里,雅典1 060平方英里,它们是最大的城邦,其他平均不足100平方英里。 鼎盛时期,雅典、斯巴达人口均为400 000,近似为多数邻国人口的三倍。 材料二 希腊半岛山多平原少,土地贫瘠,但有丰富的矿藏,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爱琴海 的岛屿星罗棋布,最大的克里特岛像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横卧在东地中海中央,往南与文明古国埃及比邻, 往东和文明古国巴比伦相望,海上交通极为方便,为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优越条件。 材料三 公元前8~前6世纪是殖民运动的高潮时期,数以千计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区域和黑海沿岸, 构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材料四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 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五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 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作出决议。 材料六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死于其毕生热爱的雅典同胞之手, 民众法庭(由501位合法公民组成,罪名是否成立以多数票决定)投票的结果是280:221。…… ——陈国刚《民主的审判——苏格拉底之死》 1.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2.上述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五、六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二、对罗马法影响的认识 材料一 (罗马帝国)到处都是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律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材料二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 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 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 直接源于罗马法。 ——引自《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 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材料四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待遇,禁 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等。 ——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五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 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 必须严加惩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马法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泰安质检)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古希腊人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2.(2011·安徽百校联考)亚里士多德曾就雅典的民主政治如是说:“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 执掌的权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由此可以看出( ) A.雅典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B.雅典公民享有不少民主权利 C.雅典是一个高度自治、轮番而治的国家 D.雅典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 3.(2011·菏泽模拟)伯利克里讲到雅典民主政治时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 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这反映雅典 民主政治的特征( ) A.轮番而治 B.人人平等 C.任人唯贤 D.人民主权 4.(2011·大连月考)“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 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十二铜表法》十分残酷野蛮 B.《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C.《十二铜表法》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 D.《十二铜表法》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5.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罗马( ) A.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 B.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C.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D.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8-10 期 数 4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4讲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考点解读: 1.(1)光荣革命的的概念、影响。 (2)《权利法案》的背景、内容、影响。 (3)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影响。 2.(1)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评价。 (2)美国两党制的沿革及其地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确立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1)经济基础:17世纪初,英国的____①____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____②____的形成。 (3)政治基础:____③____的专制统治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 争。 2.过程 (1)____④____年革命爆发。(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3)1688年,“____⑤____”。 二、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 1.时间:____⑥____年。 2.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____⑦____、财政权等权力。 3.作用:(1)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受____⑧____制约。(2)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 王逐渐处于“____⑨____”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三、巩固和发展:责任制内阁形成 1.标志: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____⑩____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 形成。 2.内容 (1)内阁: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____⑪____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 一致,要与____⑫____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____⑬____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垮台。 (2)首相:是内阁的首脑,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同时他还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 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____⑭____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____⑮____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 了国家大权。 3.结果:资产阶级____⑯____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1787年在宪法确立的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原因: (1)体制上,实行____⑰____。 (2)经济上,不能实行统一____⑱____,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政治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稳定秩序。 2.条件: (1)思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2)个人:华盛顿等人的努力。 二、1787年宪法的内容 1.实行____⑲____: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拥有一定自主权。 2.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原则 (1)立法权——____⑳____,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 (2)行政权——____ 21 ____,有权否决国会 通过的法律。 (3)司法权——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三、1787年宪法的意义 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它强调加强国家的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____ 22 ____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 ____ 23 ____精神。 3.1789年,美国举行第一次总统选举,第一届国会也由此产生,美国的____ 24 ____开始确立起来。 四、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形成,50年代中期形成两党对峙局面。 2.特点: (1)它们不仅控制了____ 25 ____,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2)两党对垒、____ 26 ____,成为美国共 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本质上都是____ 27 ____政党。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组织结构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1.材料一说明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美两国政体的异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美国联邦政府“既有能力控制地方,又强制自己控制自己”?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通州高三检测)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是 指(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的公布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进行议会改革 2.(2011·大连模拟)8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谷歌英国总部,谷歌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特意在 其英国首页为女王设计了一个特别的“Google”涂鸦:字母“g”变成了女王的头像侧面,而且字母“e” 的顶部还有女王的皇冠。以上材料信息说明了英国女王( ) A.由议会选举产生 B.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临朝理政” C.在礼仪上、形式上至高无上,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 D.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 3.(2011·山东潍坊质检)《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 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4.(2011·苏州模拟)参加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不需要任何政府 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番话的真正意图是( )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到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 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5.(2011·青岛一模)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一再强调:“没有黑美国,也没有白美国,更没有红美国和 蓝美国之分,只有美利坚合众国。”这句话充分说明了( ) A.美国种族歧视制度已彻底消失 B.《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已不存在 C.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D.总统竞选是两党之争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8-10 期 数 5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5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 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解读: 1.(1)法兰西共和之路曲折的表现、原因。 (2)法国共和制的内容。 2.(1)德意志统一的方式、影响。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一、背景 1.政治: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二、历程 1.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____①____。 3.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____②____建立。 三、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宪法内容 (1)议会:掌握____③____,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总统:掌握____④____,由参议院和众议院____⑤____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2.意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____⑥____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条件:德意志帝国建立 1.原因:19世纪中期,____⑦____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____⑧____,完成统一。 二、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1.君主立宪政体 (1)皇帝:是____⑨____和军队统帅 (2)宰相:只对____⑩____负责 (3)议会:由联邦议会和____⑪____组成 2.联邦制国家:____⑫____掌握军事、外交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三、影响 1.积极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普鲁士完成了统一,也把普鲁士的__⑬__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德国____⑭____的保守和不 彻底。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材料二 第5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12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15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第63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两种政体类型的异同。 向 议 会 负 责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佛山模拟)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小学的《从军歌》:“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 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复 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后法国政体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 A.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B.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 C.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 2.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下列职务由间接选举产生的是( ) ①各部部长 ②总统 ③参议院议员 ④众议院议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 这一特点的是( ) A.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B.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C.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D.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4.(2011·茂名模拟)“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 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条文应引自( ) A.《权利法案》 B.《大抗议书》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5.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列各项由选举产生的是( ) A.皇帝 B.宰相 C.联邦议会 D.帝国议会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8-22 期 数 6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六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 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点解读: 1.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爆发的社会背景、过程、影响。 2.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影响。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沦陷过程。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拓________①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清政府____②____,腐败落后。(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____③____为借口发动战争。 2.概况 (1)起止时间:1840 年 6 月至____④____年 8 月。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南京条约》内容:(1)割地;(2)赔款;(3)开埠通商;(4)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________⑤________。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__⑥__,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2.概况 (1)时间:1856 年至 1860 年。 (2)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⑦____》和《____⑧____》。 (3)《天津条约》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____⑨____,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③赔款,④允许外国人到 ____⑩____游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____⑪____各口岸通航。 (4)《北京条约》内容:①增开____⑫____为商埠;②割____⑬____地方一区;③赔款。 3.影响:(1)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 制,____⑭____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____⑮____。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2)导火线:朝鲜爆发____⑯____,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概况 (1)时间:1894 年~____⑰____年。(2)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____⑱____、辽东战役、____⑲____。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 4.《马关条约》内容: (1)割地:辽东半岛、____⑳____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款:二亿两。 (3)开埠通商:____ 21 ____、沙市、____ 22 ____、杭州。(4)允许设厂。 5.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拓展了列强____ 23 ____的途径,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目的 (1)根本目的:____ 24 ____。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 (1)____ 25 ____年从天津进犯北京后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 26 ____》。 3.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对列强侵华特点的认识 阅读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 1883~1885年 法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 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战争名称 时 间 发动国 家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 战争 1840~1842年 英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 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德 、 奥 美 、 法 英、 意 日、 俄 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美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11国签订《辛 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认识列强侵华的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深圳模拟)“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 的勤勉所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 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引文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2.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 传统而又开放兼容”。其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与英国有关的史实有( )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②侵占香港地区 ③取得协定关税权 ④取得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 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 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2011·大连模拟)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 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 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 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5.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 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组长审核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8-22 期 数 7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七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 1.(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影响。 (3)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2.(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影响。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内容意义。 (3)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其依据。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原因 (1)主要原因:____①____和____②____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____③____严重。 2.兴起及发展 (1)金田起义:____④____年1月,在金田村起义。(2)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____⑤____年。 (4)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____⑥____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时间:____⑦____年。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内容 (1)土地分配:按人口和____⑧____平分。 (2)产品分配: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⑨____。 4.评价 (1)进步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____⑩____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____⑪____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____⑫____年发生,致使天京受围。 2.挽救危局: (1)重建领导核心。(2)颁布《____⑬____》: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____⑭____设想。(3)军事防御。 3.天京陷落:____⑮____年天京陷落。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条件 (1)社会条件:《____⑯____》签订后,清政府腐败彻底暴露。(2)经济条件:____⑰____发展。 (3)阶级条件: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发展,使得___⑱___壮大。 (4)思想条件:____⑲____、自由平等等学说得到宣传。 (5)组织条件:兴中会、____⑳____等革命组织的建立。(6)促成因素:____ 21 ____风潮的兴起。 2.时间:____ 22 ____年 10 月。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____ 23 ____年 1 月 1日,中华民国成立。 2.颁布《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和维护____ 24 ____。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 25 ____,确立____ 26 ____的政治体制。 (3)性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 27 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____ 28 ____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辛亥革命结果:1912 年 2 月,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____ 29 ____深入人心。 (3)为中国____ 30 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2)原因 内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外因:帝国主义阻挠;封建势力破坏;袁世凯的威逼利诱。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 我并之念。” ——摘自《原道醒世训》 (1)上述材料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领导人想建立怎样的社会?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人多则分。……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务使天下共 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农民什么思想?据此对《天朝田亩制度》加以评述。 材料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惟计牧司等并教技艺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3)材料三阐述了几种观点?在社会主张方面较《天朝田亩制度》有何不同?应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材料四 天王府的建设从进城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了,这座宫殿的装饰为“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 彩”。从1953年3月定都天京到1864年6月失败的11年中,洪秀全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他由内宫升大殿 临朝,也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走。 材料五 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 轮船为我开炮击贼。 (4)根据材料四、五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 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结合此观点及上述材料说一下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 命的异同点有哪些。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 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 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2010·东北师大附中考试)下列《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C.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D.凡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3.(2011·宿迁模拟)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下列各项能反映这 一情况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 的是(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人身等自由 5.(2011·青岛模拟)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 “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的在华势力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9-02 期 数 8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八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 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解读: 1.①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②中共一大内容、意义。③国共合作的原因、过程、影响。 2.①七七事变②国民党的正面抗战③全面抗战路线④日军的滔天罪行⑤百团大战⑥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 义。 3.①南昌起义②八七会议③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④红军长征⑤遵义会议⑥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的斗争⑦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⑧战略反攻⑨三大战役⑩北平谈判⑪渡江战役⑫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风雷 1.原因 (1)主要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直接原因:____①____上外交失败。 2.概况 (1)口号:“________②________“废除二十一条”“____③____”。 (2)中心:北京转移到____④____。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____⑤____上签字。 3.影响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⑥____的革命运动。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 (3)是中国____⑦____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的时间:____⑧____年7月23日。 2.中共“一大”的内容 (1)通过了党纲、____⑨____、党的中心工作。 (2)成立中央机构——____⑩____。 3.中共“一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原因 (1)中共: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中共深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____⑪____通过中 共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国民党:捍卫共和斗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要改组国民党,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____⑫____召开。 3.北伐战争:1926~1927年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 (3)成果:北伐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结束了____⑬____的统 治。 4.结果:____⑭____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1)时间:____⑮____年8月1日。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____⑯____、创建人民军队、____ ⑰____的开始。 2.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确定开展____⑱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____⑲____、土地革命、____⑳____三者结合。 3.红军长征 (1)原因:____ 21 ____错误。(2)时间:1934年10月至____ 22 ____年10月。 (3)遵义会议召开 ①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____ 23 ____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 24 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抗战 1.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2.开始:____ 25 ____事件。 3.全民族抗战 (1)前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 26 ______。 (2)概况 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__ 27 __、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及重大战役。 ②中共:1937年秋中共制定____ 28 ____,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3)结果: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____ 29 ____。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____ 30 ____年12月。 2.潘家峪惨案:杀害全村百姓1 200多人。 3.“七三一部队”:专门研究____ 31 ____。 三、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投降。 2.意义 (1)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____ 32 ____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 心和自信心。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___ 33 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 贡献。 ※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的《____34____》和____35____年政协会议召开。 2.标志: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____ 36 ____。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____ 37 ____、淮海、____ 38 ____三大战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国共双方于___ 39 __年达成《__ 40 ___》。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占领____ 41 ____。 3.伟大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 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 利。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阅读下列材料: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 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 性更加高涨。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 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 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方式怎样?各起怎样的作用? 2.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各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国共合作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 你得到什么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苏州模拟)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 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 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史实。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 的有(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抗日战争 ④维新变法运动 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⑥辛 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3.(2011·无锡质检)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 线的设计方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下列哪一地点不应是你选择的( )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4.(2011·福建厦门一中测试)美国《时代》1938年1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 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2011·广州模拟)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 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9-02 期 数 9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9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标志、意义。 2.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措施及其失败原因、历史意义。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条件 (1)经济基础:____①____的迅速发展。(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3)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________②________。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2.内容 (1)阐明了____③____的客观规律。 (2)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____④____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____⑤____。 (3)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____⑥____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 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1)民族矛盾尖锐: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欲解散工人武装。 2.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____⑦____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 旧警察,代之以____⑧____;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____⑨____ 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____⑩____等等。 3.意义 (1)巴黎公社是____⑪___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____⑫____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物质前提: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阶级矛盾尖锐,俄国经济发展缓慢,劳动人民 生活贫困。3.促成因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二、概况 1.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____⑬____;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发表: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_⑭____转变的任务。 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群众,以____⑮____方式取得政权已无可能。 4.武装起义: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并于11月7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三、伟大的开端 1.建立政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代表苏维埃——____⑯____。 2.历史地位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⑰____,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主义公正和平等的社 会制度为目的。 3.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____ ⑱____的新局面。 4.世界意义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 中国等亚洲国家的____⑲____运动。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 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即6000 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 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的 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 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二,怎样正确理解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3.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之处? 4.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无锡模拟)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 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 条件。”“发明家”是指( )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2.(2011·南京模拟)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D.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2011·长春模拟)“我们过去是工人,现在是工人,将来也还是工人,我们不能像旧官吏那样窃取厚禄, 我们领取的薪金,不应超出工人的水平。”有关该政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显示了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B.巴黎公社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而失败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2011·福建四校模拟)2011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4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早在革命胜利初期,有人认为 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 的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 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9-05 期 数 10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0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祖国的统一大业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 1.建国初三大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其意义。 2.“文革”的原因,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的表现、教训。 3.民主法制建设在新时期取得的成就。 4.“一国两制”概念提出的过程、特点、意义及其具体应用。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____①____胜利。 2.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____②____的召开。 3.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4.发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____③____”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法律依据:1949年《________④________》。 (2)现实条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正式确立:____⑤____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3.意义:是中国的____⑥____政治制度,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基。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则:实现民族平等、____⑦____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立经过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2)____⑧____年宪法正式确认。 3.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____⑨____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____ ⑩____,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____⑪____和民族团结。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1)____⑫____错误的个人臆断。 (2)____⑬____江青等人的利用。 2.表现 (1)各地造反派到处批斗“____⑭____”和“反动学术权威”。 (2)国家根本大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制度名存实亡,公民的____⑮____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保障。 (3)许多地方发生“造反派”之间的武斗。 (4)“文革”期间,____⑯___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也不能实行。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二、法律制度逐步健全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______⑰______、______⑱______、违法必究”。 2.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____⑲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____⑳____年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1984年颁布施行《___________ 21 ____________》。 4.____ 22 ____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敌对。 2.提出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 23 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法。 (2)20世纪80年代初____ 24 ____正式提出。 3.含义:“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____ 25 ____,香港、台湾实行____ 26 ____。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 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②“____ 27 ____”的构想,为中、英、港三方所接受。 (2)过程 ①____ 28 ____年,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主权问题。 ②____ 29 ____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影响: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1)背景:____ 30 ____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 (2)标志:____ 31 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打破隔绝状态 (1)1979年元旦,两岸间30年来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九二共识”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________ 32 ________,两民间团体开展____ 33 ____、事务 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 34 ____”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3.“和平之旅”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 35 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其认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二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 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 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二、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材料一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二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 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 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新课标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材料四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以法律规定。” ——《宪法》第三十一条 材料五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哪些特点?其作用有哪些?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庆龄先生: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 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 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 )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2011·莆田模拟)“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 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2011·沈阳市重点高中统一测试)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 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 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4.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 的理论( )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5.(2011·长沙一中月考)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 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 张的实质应该是( ) A.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C.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D.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09-06 期 数11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1讲 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 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解读: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其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 3.中国参加世界性大会取得的成就。 4.中国恢复在联合法席位的背景、概况、影响。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概况意义。 6.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内容 (1)“另起炉灶”:不承认____①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____②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建立____ ③____的外交关系。 (3)“一边倒”:新中国坚定地站在____④____阵营一边。 3.成就:同____⑤____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原因: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 (1)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中、印、缅一致同意将____⑥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⑦____。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⑧ ____》。 (3)影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 (1)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2)影响:周恩来提出“____⑨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 出去。 2.影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经过: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____ 10 ____》;1979年,中美两国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____⑪____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影响: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僵局被打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1)新时期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⑫____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____⑬____,维护世界和平。 2.建树 (1)积极开展以____⑭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____⑮____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 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 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 年2月)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形势的 突出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的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你有何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南京模拟)1949年,美国前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2. 胡锦涛主席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2011·长沙模拟)握手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据说来源于古代交战双方放下手中武器,相互释放善意 的举动。国家元首之间的握手则往往象征着合作、和解、和平。下列握手打破了中国整个外交的僵局,对 亚太和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4.(2010·3月泉州市质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 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5.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 了( )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路井中学 2013 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 2012-09-18 期 数 12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 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解读: 1.(1)美苏“冷战”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组织的影响。 2.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各自发展的原因。 3.(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2)世界形势特点及其原因。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 (1)____①____等国际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②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____ ③____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敌视。 (3)美苏两国在____④____和____⑤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杜鲁门主义 (1)概况:以“____⑥____”为指导思想。 (2)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⑦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 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二、美苏“冷战” 1.美国遏制苏联 (1)马歇尔计划:对欧____⑧____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北约”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________⑨________》,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的反遏制 (1)经互会成立:____⑩____年。 (2)“华约”成立:1955年,《________⑪________》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 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导致一些国家发生分裂 (1)1949年,联邦德国和____⑫____,德国分裂。 (2)____⑬____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朝鲜半岛分裂。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____⑭____年美国在越南发动越南战争。 (2)1962年出现____⑮____。 3.评价:二战后,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又避免了 ____⑯____的爆发。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____⑰____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2)西欧国家在恢复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进程 (1)1951年,签订《____⑱____》,决定建立____⑲____。(2)____⑳____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3)____ 21 ____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___ 22 ____。 3.作用 (1)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____ 23 ____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20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1)____ 24 ____,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2)____ 25 ____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 大量的“特需”收入。(3)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____ 26 ____。 4)日本提出“____ 27 ____”、“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____ 28 ____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____ 29 ____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____ 30 ____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____ 31 ____的控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____ 32 ____举行。 3.政策和目标 (1)奉行非集团和____ 33 ____的政策。(2)把反对____ 34 ____作为重要任务,把建立____ 35 ____作为行动纲 领。 4.作用 (1)加速了帝国主义____ 36 ____的崩溃。(2)冲击着____ 37 ____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____ 38 ____的影响。(2)实质:____ 39 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 2.苏联解体 (1)原因:____ 40 ____的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 (2)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____ 41 ____,1991年底,____ 42 ____成立。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冷战”后的形势: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____43____并存的局面。 2.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____ 44 ____、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____ 45 ____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3.表现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____ 46 ____。 (2)2001年发生____ 47 ____,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成为唯一的____ 48 ____,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____ 49 ____世界。 2.欧洲:1993年____ 50 ____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____ 51 ____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____ 52 ____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 53 ____,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 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 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 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 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联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总结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姜堰模拟)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 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到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 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丘吉尔“铁幕演说” D.杜鲁门主义 2.(2011·泰州模拟)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较大的局部战争之一。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至 今仍是众说纷纭。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当今我国史学界所接受的是( ) A.是金日成主谋并发动的 B.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的 C.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承晚发动的内战 D.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2011·苏州模拟)从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是欧盟逐渐形成的十年, 在这十年间( )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回升 B.西方经济经历了危机和“滞胀” C.美国丧失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4.(2011·岳阳模拟)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 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 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群雄并起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09-18 期 数13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解读: 1.(1)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2)小农经济的成因及特点。(3)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1)古代手工业各行业的成就。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_①____和____②____的国家,主要耕作方法是____③____。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具:商周时期出现____④____。 (2)技术:已懂得开沟排灌、____⑤____、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3)作物:____⑥____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已具备。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开始:____⑦____时期。 (2)发展:西汉赵过推广____⑧____,东汉时期已推广到____⑨____。____⑩____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____⑫____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行____⑬____。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____⑭____技术形成。 (3)耕作制度:____⑮____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一年两熟制。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⑪____。 3.农业灌溉 (1)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⑯____、汉朝的____⑰____、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____⑱____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____⑲____;____⑳____出现利用水 力的高转筒车;____ 21 ____时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 (1)特点:土地归____ 22 ____所有,劳动者集体耕作。(2)作用:有利于____ 23 ____。 2.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____ 24 ____的逐渐推广,____ 25 ____的确立。 (3)特点:以____ 26 ____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____ 27 ____。小农经济是____ 28 ____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在封建地主 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小农经济十分____ 29 ____。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发展 ____ 30 ____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二)特征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____ 31 ____生产。2.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____ 32 ____。 3.历史悠久,在世界上____ 33 ____。 (三)概况 1.冶金业 (1)冶铜:____ 34 ____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2)冶铁:____ 35 ____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汉有高炉炼铁和____ 36 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____ 37 ____ 冶铁工具。 (3)炼钢:南北朝发明____ 38 ____。 2.制瓷业 (1)出现:____ 39 ____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发展:东汉时已烧出成熟的____ 40 ____,____ 41 ____烧出成熟的白瓷。____ 42 ____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 瓷系统。明清时期____ 43 ____、彩瓷、____ 44 ____争奇斗艳。 3.丝织业 (1)出现: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发展:____ 45 ____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____ 46 ____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织 锦吸收了____ 47 ____中的写实风格;细密精致的缎,成为____ 48 ____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特点 (1)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____ 49 ____。 (2)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主,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____ 50 ____,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____ 51 ____消费的产品。 2.地位:____ 52 ____(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3.新发展: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____ 53 ____。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____ 54 ____远销亚洲、欧洲。 2.____ 55 ____时期,中国瓷器远达欧洲、亚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____ 56 ____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 器。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春节时,在农家的偏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而在十二生肖中,有 六种动物为古代农民饲养的“六畜”。 材料二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 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材料二 唐末以前,我国的丝织品主要产地在北方。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丝织品的数量 与质量逐渐超过北方。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 心。 材料三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也 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五 中国文物可以说是遍布菲律宾领土的每个角落,从北部的吕宋岛,到比萨亚群岛,再到南部的棉 兰老岛,到处都出土过中国的文物,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瓷器。 材料六 官府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 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浙江师大附中调研)《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 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2.(2011·济宁一中一模)《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 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3.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4.清理展出的明代古沉船“南澳1号”大量文物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目光。下列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5.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2013 高考历史规范性作答及考试技巧(一)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 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 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 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 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 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 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 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 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 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 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 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 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 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 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 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 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 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 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7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 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 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 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 用,切忌绝对化。 8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 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 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9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 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 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0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 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 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 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 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 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 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 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 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 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 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 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 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 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 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 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 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 4点:1840 年 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 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 年 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 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 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 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 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 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 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 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 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 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 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 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 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 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 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 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 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 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 源、环境等问题。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09-25 期 数14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解读: 1.(1)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1)土地制度的演变。(2)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影响。 (3)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____①____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____②____的限制。 3.隋唐时期:农村____③____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____④____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空前繁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⑤____”,商税收入成为 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交通发达,____⑥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地。 6.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 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____⑦____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商业活动。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 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____⑧____”更加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是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____⑨____、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之说。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____⑩____两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⑪____,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____⑫____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 要财源。 4.元朝:____⑬____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实行____⑭____和“____⑮____”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3.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受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和其他诸侯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 上承认了____⑯____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⑰____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1.“重农抑商” (1)商周时期:国家曾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⑱____、影响农业生产 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____⑲____”。 (3)西汉初年: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 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4)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____⑳____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 不断加征商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表现 ①明初,东南沿海____ 21 ____猖獗,为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明太祖实行“海禁”。 ②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___ 22 ____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 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 23 ____,阻碍了____ 24 ____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 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流通。……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两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二 史书记载,在唐都长安,太阳升起后,击鼓开市,开始贸易活动;傍晚日落前,关门闭市,停止 贸易活动。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旧时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材料三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起来。 材料四 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等种种因素, 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 材料五 (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 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二、重农抑商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 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吕氏春秋》强调“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 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 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的人身财产经常面临着威胁。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可以采取的 措施是( ) A.经营货款存放于柜坊 B.通过邸店借贷货款 C.求助于政府开办的市舶使 D.通过十三行转运货款 2.(2011·福州模拟)宋代城市的规模、功能与城市生活形态,有的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的因新情势而变 革。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 ) A.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 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 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 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 3.(2011·嘉兴模拟)右图是《南都繁会图》(局部),它被誉为“明朝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描绘了明朝 中期南京的繁荣景象。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 ) A.出现农村集市 B.坊和市的分离 C.边境贸易繁荣 D.城镇商业繁荣 4.(2011·威海模拟)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 不同的是( )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5.(2011·南京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 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 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人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 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09-25 期 数15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5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 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考点解读: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领导人、时间、航线)、影响。 2.(1)荷兰殖民扩张的条件、表现和结果。(2)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条件、过程。 (3)世界市场拓展的途径、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必要性 (1)经济方面:欧洲____①____逐步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2)社会方面:对____②____ 的追求。 (3)政治方面: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加强在欧洲的统治。 (4)宗教方面:基督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____③____。 2.可能性 (1)葡萄牙、西班牙成为____④____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____⑤____的使用。 (3)地理知识的进步 二、新航路的开辟 1.____⑥____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南端的____⑦____。 2.1497~1498年,____⑧____绕过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航路。 3.1492年,____⑨____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____⑩____,从而开辟了欧洲到美洲 的新航路。 4.1519年,葡萄牙贵族____⑪____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推动地理大发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称之为“____⑫____”。 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____⑬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 始出现。 4.导致欧洲社会重大变革 (1)引发 “____⑭____”。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⑮____。 (2)引起阶级关系变化: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____⑯____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地理:荷兰濒临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____⑰____沿岸。 (2)经济: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技术:荷兰人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4)政治:1581年,摆脱____⑱____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 2.表现 ①成立殖民公司:政府特许成立____⑲____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掠夺:在____⑳____、非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结果: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____ 21 ____帝国。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殖民战争 (1)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____ 22 ____”,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2)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强国地位,夺取____ 23 ____,改名为 纽约。 (3)英法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尤其是七年战争,英国打败____ 24 ____,最终确立世 界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形成“____ 25 ____”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1)海外贸易:抢劫和欺诈手法。(2)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3)种族灭绝:屠杀____ 26 ____。(4)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贩运到____ 27 ____卖为奴隶。 2.影响 (1)给____ 28 ____人民带来灾难。(2)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____ 29 ____。 (3)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____ 30 ____。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500年(新航路开辟)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 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这种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经 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了。 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 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 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 那里输入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越来越 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历史影响。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0·济南市高三一模)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即上帝(God)、荣誉(Glory) 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经过印度洋的有( ) ①哥伦布西航 ②麦哲伦航队环球航行 ③达·伽马的航行 ④迪亚士的航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3.(2011·淄博期末检测)“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 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这一变化( )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③以轮船的发明为前提 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民意味着灾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 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中所指的殖民者的罪行包括( ) ①占领土地 ②掠夺财富 ③种族灭绝 ④贩卖黑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0-10 期 数16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6讲 两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1.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成就、影响。 2.工场、工厂垄断组织各自的特点。 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条件: (1)前提: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劳动力:____①____提供了大量雇用劳动力。 (3)资本: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4)技术:____②____日益兴旺,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市场:18世纪以后,英国的海外扩张使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商品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2.成就 (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③____”。 (2)1785年,____④____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正式投入使用。 二、从工场到工厂 1.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____⑤____替代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2.城市化进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____⑥____,城市化进程加快。 3.社会关系变化:工业____⑦____和工业____⑧____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____⑨____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背景 (1)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2)欧美等国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____⑩____,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3)蒸汽机和____⑪____的出现,使联系更为便捷。 (4)资产阶级把亚、非、拉美地区纳入____⑫____世界市场之中。 2.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影响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____⑬____,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成就 1.电的广泛应用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____⑭____成功。 (2)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____⑮____也制造出来。 (3)相关发明:电灯、电车____⑯____和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____⑰____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____⑱____为燃料的内燃 机也研制成功。 (2)人们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____⑲____。 3.化学工业的发展:科学家们从煤和____⑳____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化学合成材料。 4.钢铁工业: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 二、影响 1.新兴工业的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电力工业、____ ○21____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____ ○22____取代了轻纺工业,工厂规模扩大,____ ○23____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 ____ ○24____趋势日趋加强。 3.垄断组织的产生:为了适应____ ○25____的要求,资产阶级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____ ○26____.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增长。 (2)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____ ○27____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影响 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____ ○28____分工日益明显。 3.发展 (1)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____ ○29____的狂潮,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以____ ○30____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 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 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 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 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三 有人描述 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 1911 年的某天, 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 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材料四 19 世纪最后 30 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 3 倍。……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经常 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的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材料五 到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样, 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008 年 7 月第 3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作用是什么?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3)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特征有哪些? (4)简要谈谈你对世界市场作用的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聊城模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诸多条件中,最为重要又最直接的是( ) A.工人人数的增多 B.海外市场的扩大 C.生产技术的积累 D.资本的增多 2.(2011·洛阳统考)据《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变动如下:1780年为100;1812~1815年 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掠夺造成英国国内棉布市场饱和 B.棉织业的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C.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3.某中学开展了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 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 ①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 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李克尔梅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B.交通运输业获得迅速发展 C.化学工业兴起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5.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有( ) ①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 ②先进的生产方式向世界各地传播 ③旧思想和旧制度遭到冲击 ④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的附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0-10 期 数17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 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解读: 1.(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 (2)洋务运动的背景、活动、评价。 (3)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2.(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原因。 (2)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3)民族工业发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东南沿海。 2.表现 (1)农民购买洋纱洋布,____①____开始解体。 (2)列强操纵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丝、茶大量出口,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____②____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③____ 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____④____ 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以恭亲王____⑤____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____⑥____、左宗棠和____⑦____为代表。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____⑧____。 (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____⑨____。 (3)筹划海防,10年初步建成____⑩____、南洋、____⑪____三支海军。 (4)创办____⑫____等新式学堂,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 (5)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____⑬____的先河。 5.结果:洋务运动以____⑭____中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6.影响 (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____⑮____,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____⑯____的发展。 (2)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____⑰ ____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主要原因:受____⑱____丰厚利润的刺激,____⑲___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____⑳____年代。 3.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____ ○21____。 4.代表企业:上海的____ ○22____、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5.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____ ○23____生产方式产生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条件 (1)甲午战后,列强对华____ ○24____,进一步瓦解中国的____ ○25____。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____ ○26____的限制。 2.影响 (1)19世纪末,中国____ ○27____有了初步发展。 (2)____ ○28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____ ○29____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____ ○30____,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____ ○31____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____ ○32____,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厂矿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迅速增加。代表行业____ ○33____和____ ○34____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 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结果: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南京政府建立初期(1927~1936年),较快发展。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 ○35_______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表现 ①____ ○36____、面粉业以及新兴的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 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材料二 材料三 1872年,陈启源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该厂以蒸汽机为动力, 使用机器缫丝,这种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也较好,获利丰厚。产品很快畅销于欧美和 东南亚各地,继昌隆缫丝厂由此驰名于世。 ——香港大公网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材料三反映的 内容与材料一、二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 探究2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 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 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 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 (同治以后)卡若栉比……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 ——《清朝续文献通考·征榷考》 材料三 材料四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 货币、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008年7月第3版) 材料五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国民政府官僚集团凭借战 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 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 公司。 材料六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辛丑条 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 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保定模拟)传教士林乐知曾这样评价洋务运动:“即如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 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论点与该评论相 似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 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1·山东实验中学调研)小图表,大历史,反映了数字背后的历史变迁。仔细观察下图,下列对图表 信息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B.外资工业资本雄厚 C.商办企业资本少于外资企业 D.外资压迫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5.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 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股票市场的紊乱 点拨提示: 1、(1)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产生;民族工业兴起。 (2)联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货币财富积累,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洋务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不利因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有利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 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和物质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 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0-18 期 数18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概述 20世纪 50 年代至 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点解读: 1.一五计划的内容及其成就。 2.三大改造的措施、意义。 3.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的内容、影响。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概况、影响。 5.“文革”的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背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____①____,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到1952年,党和政府领导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②____。 二、举措 1.“一五”计划 (1)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③____。 (2)成就:先后建成鞍钢三大厂、长春一汽、____④____和飞机制造厂。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_______⑤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1)形式:农业是____⑥____,手工业者参加____⑦____,____⑧____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成效: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⑨________,社会主义经 济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 一、探索 1.中共八大召开:对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______ ○10______的分析是正确的。 2.八字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____⑪____”的错误,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____⑫____、充实、____⑬____”方针。 二、失误 1.____⑭____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年全国掀起“____⑮____”的高潮,忽视了________⑯________。 3.在“大跃进”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____⑰____的决议。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________⑱________。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____⑲____。 ※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原因 1966年,爆发了“____⑳____”,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二、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 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三、调整 1.1971年,____ ○21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____ ○22____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局面。 2.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支持下,____ ○23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____ ○24____的思想, 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出____ ○25____状态。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以后,在宣传中又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 心环节。这样,在实际贯彻中,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 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 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材料三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 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材料四 右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 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材料五 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一批“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 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 展开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问题: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它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下 20 世纪 50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下图图例中白色框部分所代表的应是( ) A.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 D.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2.(2011·堰城统考)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 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视察工作,听到当地干部汇报水稻亩产为28000斤时,他皱起了眉头, 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导致刘少奇“皱起眉头”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 ) ①不符合当时总路线的精神 ②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1·山西模拟)下表反映了( )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3 30.3 36.3 A.新中国已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发展最为迅速 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0-18 期 数19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 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5.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解读: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 2.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4.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 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上: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了“____③____”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 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____④___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____⑤____,建立乡、镇政府。 (2)在城市:放宽自主权,多种____⑥____经济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强企业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 (1)1992年____⑦____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____⑧____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___⑨____。 (2)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朝着全面建设____⑩____的新目标迈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____⑪____, 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也因此被誉为“____⑫ ____”。 2.意义 (1)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____⑬____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__⑭__、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__⑮__、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__⑯__。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__⑰__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具有__⑱__的特点。 (3)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__⑲__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 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1)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__⑳__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 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__ ○21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探究1 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 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 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 169 人,候补中央委员 112 人。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 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 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 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 也是发展生产力。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 三方面的变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滨州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 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本次全会( ) 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国外媒体评价中国 20 世纪 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 因为它( )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3.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一 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D.2010 年上海世博会 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也变得更加繁荣和美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 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5.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点拨提示: (1)经济迅速增长。 (2)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3)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4)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1-05 期 数20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变化。 考点解读: 1.(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2)新中国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2.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发展演变。 3.报刊业、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1.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____①____设厂、开店的影响。 2.概况 (1)物质生活 ①“衣”:“洋布”“____②____”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中西样式设计的____③____,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 ②“食”:____④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等。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传入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⑤____的豪宅。 (2)风俗习惯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____⑥___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成立后:颁布____⑦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③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⑧____。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时尚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概况 (1)物质生活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____⑨____,从单一款式走向____⑩____。 ②“食”:到____⑪____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____⑫____,丰富百姓的餐桌。 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⑬____。 (2)社会风俗:____⑭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____⑮____铁路。 (2)诞生:____⑯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3)发展:____⑰____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 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____⑱____位。 2.公路 (1)出现:20世纪初,____⑲___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2)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公路网。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出现:____⑳____后。 (2)诞生: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创办____ ○21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发展。 (4)萎缩: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 (1)诞生:____ ○22____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 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2)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____ ○23____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____ ○24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电话 (1)诞生:____ ○25____年,上海开通第一部电话。 (2)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____ ○26____。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 ○27____和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____ ○28____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____ ○29____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 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 》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 》《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4)繁荣: 后,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____ ○34____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 ○35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建国后,工农生活和____ ○36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3)繁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1)诞生:____ ○37____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____ ○38____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____ ○39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1)集文字、____ ○40____、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____ ○41____。 (2)可以高度互动、____ ○42____。 3.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____ ○43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____ ○44____,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探讨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意义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 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 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 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 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材料三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 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材料四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 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 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 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 法的实现。 ——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特点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意义。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广东茂名一中质检)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 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 A○1 ○2 B○1 ○2 ○4 C○2 ○3 ○4 D○1 ○2 ○3 ○4 2.(2011·广州市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 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3.(2011·淄博一模)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 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4.(2011·聊城一模)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 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5.(2011·汕头一模)我国休闲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休闲方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民国时期:戏曲、逛游艺场、电影、集邮、聚赌、茶馆 B.新中国初:卡拉 OK、蹦迪、健身、泡吧、电视、收藏 C.文革时期:体育、交谊舞、集邮、电影、样板戏、喝咖啡 D.改革开放后: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危机的教训是什么? 1.繁荣与危机总是相关——防患于未然。 2.国家和政府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 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外环境。 3.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 班 组 时 间2012-11-05 期 数21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课标要求: 1.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解读: 1.(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结果。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措施、评价。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表现、影响。(2)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发展过程、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概况、影响。 (4)“新经济”出现的原因、特点、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限制了____①____的增长。 3.毫无顾忌的____②____和银行贷款掩盖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4.____③____活动,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二、标志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股市崩溃。 三、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四、特点 波及范围广、____④____、破坏性特别大。 五、影响 1.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⑤____。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紧对____⑥____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加剧了____⑦____ 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背景 1、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 2、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3、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二、实施新政——内容 1.整顿____⑧____,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____⑨____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____⑩____之下。 3.调节农业生产,用____⑪____调整农业政策。 4.实行社会救济和____⑫____。建立____⑬____,加强____⑭____措施,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5.加强立法签署《____⑮____》,保障工人权利。 三、摆脱危机困境——影响 1.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2.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____⑯____,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____⑰____势力,使美 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3.新政开创了________⑱________的新模式。 4.新政通过____⑲____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______________⑳ ______________开始出现。 5.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____ ○21____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迎来以______ ○22______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年代初 (1)政策:西方国家盛行____ ○23____经济理论,普遍奉行____ ○24____的经济政策。 (2)效果:出现了经济发展的____ ○25____。 2.20 世纪 70 年代初 (1)调整的原因: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 ○26____”现象。 (2)调整的概况: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____ ○27____与市场相结合的、 国有制与____ ○28____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 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 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表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 利国家制度。 4.作用与影响:使穷人受惠不少,对____ ○31____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 政不堪重负。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二战后,科技的进步、____ ○32____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____ ○33____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 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3)影响:第三产业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其____ ○34____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 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____ ○35____,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 化。 2.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二战后,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概况: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____ ○36____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美国出现“经济持续增长”。 (3)含义:“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____ ○37____为基础、以____ ○38___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 长模式。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探究 1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国,这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 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它将美国经济推入了深渊。 材料二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据统计,1924~1929 年,分期付款销售额 从 20亿美元增加到 35 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 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 年约有 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同时,在“繁荣”的激 励下,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 材料三 那天,一股不可遏制的抛售风暴席卷了整个股市,股票行情显示器的操作速度甚至赶不上股票狂 跌的速度。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 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从 1929~1933 年,持续四年之久。危机期 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 l/3 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 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 3000 万以上。甚至在 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 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材料四 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动暴乱此起彼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 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 它们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探究 2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材料一 在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 1932 年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 在接受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材料二 有的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 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材料三 另一些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只是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不应过分赞扬。 问题: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和教训?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肇庆市二模)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 1928 年 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2.(2011·尔雅预测)有学者认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为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这一观点 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危机使其他国家卷入到了战争之中 B.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经济先于他国恢复发展起来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乘机大发战争财 D.美国为其他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垄断 3.(2011·徐州市三模)右图为 1933 年美国政府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的蓝鹰徽章。 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对蓝鹰运动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确立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 B.起到了扩大工业生产的作用 C.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D.保障了劳工和消费者的权利 4.(2011·焦作市二模)当罗斯福在 1933 年 3 月 4日就职时,这个绝望的国家给予了罗斯福一个独裁者的权 力。这里的“独裁者”,要按它在罗马共和国宪法中的本意来解释,是指为了帮助国家渡过灾难性的危机而 被赋予临时性的绝对权力的人。罗斯福“独裁”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根除了大萧条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危险和隐患 B.突出了联邦政府的地位,危害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C.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2011·滨州市二模)近日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 差 17 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 3 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 3 倍的钱。”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 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D.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李积龙 班 组 时 间2012-11-13 期 数22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2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点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评价。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____①____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____②____时期。(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____③____。 3.内容 (1)农业:实行____④____。 (2)工业:实行____⑤____。 (3)商业:取消____⑥____。 (4)分配:实行普遍____⑦____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⑧____”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____⑨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____⑩____,允许多种经营。 (3)商业:恢复____⑪___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___⑫____。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____⑬____。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____⑭____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____⑮____年底,“苏联”建立。 (2)领导人变更:列宁逝世后,____⑯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政策措施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____⑰____,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____⑱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____⑲____。 (3)农业方面:推行________⑳________,把分散的农户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性 ①新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 ○21____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②作用: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联 迅速实现了____ ○22____,为后来的____ ○23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性 ①片面发展____ ○24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____ ○25____不高。 ○4 长期执行 ○26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5 这种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27 的一个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探究 1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 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 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材料二 1920 年~1921 年,苏联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 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到乡下谋生,工人阶级队伍涣散。……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起了在战争 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小说《静静的顿河》中 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 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 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节录)》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 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 1926 年到 1940 年。这 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 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 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其目的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 特点。 (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 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从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经 验教训。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 ) A.1918~1920 年 B.1921~1924 年 C.1925~1936 年 D.1985~1991 年 2.有两位同学在探讨 1923 年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展开了争论,同学甲说:“这一政策改变了社会主义发 展方向,因为政府规定了以租让的方式把森林、矿山等交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同学乙说:“我用新经济政 策中的一些内容就可把你驳倒……”同学乙说的内容可能是 A.永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型企业都收归国有 C.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3.(2011·扬州期末调研)《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 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4.1921 年 10 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 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2011·辽宁丹东四校第一次联考)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直到 1953 年,苏联的 谷物总产量都还没有达到俄国 1913 年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苏联偏重发展工业 ②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 ③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④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拨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争形势的应急政策。 (2)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性开始暴露。 (3)国内出现大干旱,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4)是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发展生产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然要求。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李积龙 班 组 时 间2012-11-13 期 数23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3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解读: 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____①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粮食短缺,片面发展____②____,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领导人更替:斯大林逝世,____③____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____④____,实行收购制;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的____⑤____;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____⑥____。 (2)工业方面:废弃____⑦____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 个人的____⑧___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⑨____。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⑩____。 (3)运用____⑪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改革重点放在____⑫____方面。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但____○13____又导致经济负担不但增长。1975年以后, 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____○14____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1)重点是用____⑮____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而代之以____⑯____。 (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____⑰____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⑱____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____⑲____。 3.结果及原因 (1)结果: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____○20____。 (2)原因:改革缺少___○21____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探究1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 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 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 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 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 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 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 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对苏联经济改革历程的理解,谈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 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 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苏 联留下什么?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 这个超级大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的“两面性”。 (2)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3)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失、戈尔巴乔夫改革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南京模拟)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领导人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列宁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B.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C.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重工业领域,缩短了和美国的经济差距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2010·中山市模拟)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 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 理解和尊敬。这些史学家们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历史将证明赫鲁晓夫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B.赫鲁晓夫的改革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D.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3.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C.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4.(2011·成都模拟)勃列日涅夫宣称,在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离开了这些共同规律” 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专家断言,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勃列日涅 夫改革必然失败。此处“共同规律”是指( ) A.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 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始市场调节经济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以军备竞赛拉动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点拨提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李积龙 班 组 时 间2012-11-19 期 数24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4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形成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 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考点解读: 1.(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宗旨及主要职能。 (3)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及影响。 (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过程、影响。 2.(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评价。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过程、宗旨、作用、影响。 (3)中国加入 WTO 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1)二战后 各国普遍衰落。(2) 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 (3)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难以为系。 2.概况:1944 年 7 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3.主要内容:通过了以美国____⑤____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 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组成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1)时间:1945 年 (2)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3)主要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____⑥____;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 的成员国提供____⑦____。 2.世界银行的成立 (1)时间:1945 (2)宗旨: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 ,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 , 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三、布雷顿森体系的特征 1、 与黄金直接挂钩。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通过该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____⑪____,为世界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____⑫____。 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原因:1929~1933 年世界性____⑬____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____⑭____的必要性。 (2)签订:1947 年,美国、中国等 23 个国家在____⑮____签署。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____⑯____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____⑰____。 (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____⑱____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体系形成 (1)三大支柱: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____⑲____。(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____ ⑳____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六、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①从____ ○21____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____ ○22____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____ ○23____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④____ ○24____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⑤____ ○25____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⑥____ ○26____的推行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评价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____ ○27____。 ②____ ○28____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③对于____ ○29____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 ①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____ ○30____的强制措施。 ②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成立: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____ ○31____,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3)作用 ○1 通过多边贸易逐渐取消 ,使各国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 进了全球贸易。○2 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 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与足够的重视。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加入: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机遇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____ ○34__。 ②促进____ ○35____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____ ○36____。 (3)挑战: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一些产业受到冲击。 (4)对策:中国的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____ ○37____形势。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材料一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 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 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界贸易组织成 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 90%以上。 材料二 2003 年 11 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说: “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 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 的企业会遭受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何作用? (2)中国加入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如你是政府要员或者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你该如何应对? 探究 2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 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 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 ——《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 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 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形成 有何影响?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宁波高三期末) 英国首相布朗在 2009 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上表示,旧的国际经 济合作体系已经结束,新的经济合作体系则从现在开始。下列对旧的国际金融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③ 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④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010·厦门高三质检)2009 年 9 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特别关税。就此事件,厦门某中 学开展题为“美国——开历史倒车”的研究性学习。能论证该课题的最有效材料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 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2011·南昌一模)1960 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 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 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下列各项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4.(2011·广东省高三六校联考)2008 年 11 月 20日.美国股市收盘时保持连日以来大幅下跌的势头。次日, 欧洲、亚太地区的股市反应强烈,早盘股指持续下挫,中国上证(上海证券)指数比前一日下跌了 90.61 点。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美国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经济霸主 B.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C.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美国 D.世界各国的普通群众都热衷于股票投资 5.(2011·德州模拟)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 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 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点拨提示:(1)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 (2)影响:美国拥有特殊地位,对发达国家有利;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 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路井中学2013级 学 案 历史 编 写 李积龙 年级审核 组长审核李积龙 班 组 时 间2012-11-19 期 数25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 25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考点解读: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含义、发展趋势及主要表现。 2.二战后西欧走向一体化的原因、进程及意义。 3.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欧洲联盟 1.背景 (1)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____①____。 (2)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人认识到____②____的重要性。 (3)____③____的成立,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2.过程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与____④____、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进行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2)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____⑤____》,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____⑥____实体过渡。 (4)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 正式问世。 3.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1)欧洲和____⑧____发展迅猛,实力增强。 (2)美国在____⑨____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建立 (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____⑩____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作用 (1)促进了这一地区的____⑪____增长。 (2)促使这三国加快____⑫____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 4.趋势:美国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____⑬____。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 织。 2.成立及发展 (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通过《____⑭____》,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意义:在贸易和投资____⑮____、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材料二 材料三 经济区域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国际经 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它在促进参加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 但是,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摘自人教版历史下册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你如何认识这一趋势?它与经 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 探究2 欧洲走向一体化 (2006·江苏·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 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 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材料三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 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 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三说美国遇到了“竞争”和“挑战”? (4)说出材料四展示的会旗和货币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宝山期末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 落时期,又是欧洲胜利时期。”下列能说明“欧洲胜利”的史实有(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欧洲共同体成立③欧洲联盟成立 ④欧元启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2010年2月,欧盟连续三次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的影响。建立欧元 区是欧洲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元启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②欧元区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完成 ③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定发展 ④欧元的使用引发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11·合肥一模)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 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 外国领土。2006年,日本联合德国、印度、巴西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4.(2011·泰安模拟)据统计,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和区域的经济 组织。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作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 世界( )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市场竞争激烈化 D.商业结构复杂化 5.(2011·南通模拟)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 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 A.成员国分布最广泛,文化和历史差异最大 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成效最显著 C.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重要标志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点拨提示: (1)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建立欧洲煤钢联营,防止法德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逐步使欧洲 走向统一。 (2)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3)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4)欧洲联盟,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