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向高考】2015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二 人民版必
修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正确的。)
1.(2014·怀化)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
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
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
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
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可知,作者没
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
也不仅仅是茶叶,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
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
2.(2014·九江)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后,清政府要求“如约者即为
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材料一定程度说明清
政府( )
A.继续坚持腐朽卖国立场
B.对列强条约要求全面回绝
C.外交已与国际社会接轨
D.具有摆脱条约约束的意图
【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与外国的交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的外交逐渐近代化。结合选项的表述,可知答案为 C 项。
3.(2014·泉州)“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
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
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没有能够实施,故排除 A 项;太平天国
运动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故排除 B 项;C 项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与农民运动的阶级属
性不符,排除;分析可知 D 项准确。
4.(2014·杭州)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C
【解析】中国的失败在于政治经济思想武器等方面的落后,而这些又是因为与当时世界的联
系断裂,所以“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中国的闭目塞听。所以选 C 项。
5.(2014·济宁)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
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材料“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是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产品上交国
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天朝田
亩制度》没有涉及民主政治,《资治新篇》虽涉及但没有实施,且农民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
兴办学校教育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当时参
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选 A 项。
6.(2014·日照)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 年)尚有
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
因是( )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851 年、南方多省”等信息,这一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对封建王朝旧秩序造成冲击,故 A 项最可能是造成题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7.(2014·潍坊)“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
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命历程的一脉相承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削弱旧的政治体制,排除 B 项;作为农民阶级建立的封建性质
政权,不能说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排除 C 项;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和资产阶
级的政治运动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故 D 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可知,A 项最符合题意。
8.(2014·长春)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
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
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说明,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 D。A、B、C 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故应选 D。
9.(2014·九江)“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
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
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
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故选 D 项。A、B、C 三项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签订的。
10.(2014·无锡)1895 年 5 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 25 日拥原台湾巡
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
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
1895 年 4 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
占台湾的举措。故选 B 项。
11.(2014·江门)1914 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严复表示支持袁世凯,他甚至指出,(这)
是袁世凯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因为国会除了党争就是捣乱,还不如把国会解散掉,严复
还说,中国现在要的不是华盛顿,需要的是克伦威尔和拿破仑。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情与英法相似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国会当时不利于国家发展
D.君主制度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严复反对国会,支持
袁世凯及曾实行独裁的克伦威尔和拿破仑,这体现了君主制度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D 项正
确。其它各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12.(2014·济宁)“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
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 )
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
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可知
“排外救国的努力”是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拳民攻打北京各国使馆,最后在八国联
军的绞杀下以失败告终,慈禧和光绪出逃,但是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选 C
项。
13.(2014·交大附中、西安中学、长安一中一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
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事件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答案】D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表格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
进行的斗争,主要集中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
步觉醒,掀起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分析选项,D 项最合题意,故应选 D。
14.(2014·山东师大附中一模)辛亥革命 10 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
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
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条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第
二条是主张政治民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B、D 项只是涉及到第二条内容;C 项错误,
只是涉及到第一条内容。
15.(2014·天水)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
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
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
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发达
【答案】A
【解析】由于沿海和南方开放较早和较发达,辛亥革命主要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没有深入到
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应选 A。
16.(2014·临沂)1919 年 8 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
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
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
的念头。”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答案】B
【解析】A 项错误,新闻报道虽然能够体现历史事件,但是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B 项正
确,该新闻报道把火烧赵家楼的责任推给曹宅,显然是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D 两项从材
料无法看出。
17.(2014·江西联考)1943 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
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
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
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述《二十一条》对中国的残酷宰割引发了轰轰烈烈的
五四爱国运动,题干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及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
望,排除 C、D 两项;题干只是阐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B 项不正确。
18.(2014·丰台)1922 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
“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
题的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合时宜”的是( )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为最高革命纲领和
最低革命纲领。A 项为一大提出的纲领,不切实际;C 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排除;
D 项为二大中的最高革命纲领,不合时宜,排除;基于国情,B 项最符合题意。
19.(2014·赣州六校)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
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北伐战争的基本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指的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随后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 项国民党一
大的召开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而不是成就;C 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的成果,抗战历时八年,与“仅仅两三年内”不符;D 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抗战后国共两党
政治斗争的结果。故选 B。
20.(2014·吉林实验中学)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
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中共抵制共产国际的策略,制定新的革命战略,推断出该时期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正确道路。故应选 B。
21.(2014·潍坊)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 7 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答案】D
【解析】1937 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排除 A、B 两项;抗日战争
时期仍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 C 项。
22.(2014·广东联考)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历史信息,推测其最可能流通于( )
A.20 年代初的苏俄
B.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D.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答案】C
【解析】图中文字信息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1 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C 项正确。
23.(2014·福州)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在看过电影《血战台儿庄》后不久,调整了大陆政策,
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这部电影表现了( )
A.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七七事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C.中共在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的首次大捷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台儿庄战役是 1938 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展的徐州会战中的一场战
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选 B 项。A、C 两项与台儿庄战役无关;D 项是太原会战
中的平型关大捷。
24.(2014·怀化)1938 年 1 月 1 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
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
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
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材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
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
C.国民政府抗战的要求
D.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抗战的信心
【答案】C
【解析】1938 年 1 月 1 日属于抗战初期,此时国民政府是坚持积极抗战,故 A、B 项错误;
“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
决心”等材料信息说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坚持持久抗战,坚信中国会取得最后的胜
利,故 D 项错误,C 项正确。
25.(2014·朝阳)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借条作为一种借账的凭据,既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面
貌,也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据右图判断,该借条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这个借条中有一个信息点“民国三
十三年”,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是 1912 年建立的,民国元年就是 1912 年,民国年代=
公元年代-1912+1,中华民国 33 年是 1944 年,1944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 D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26 题 14 分,27 题 13 分,28 题 10 分,29 题 13 分,共计
50 分)
26.(2014·贵州省五校协作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
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
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
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
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
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
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
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
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 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4 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4 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2 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 分)
【答案】(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孙中山先生“为国体改革”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5)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27.(2014·日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
——“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
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
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 4 卷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个朝代的中枢权力架构。有人认为图示一和二的架构具有民主的色
彩,你如何认识其实质?(5 分)
(2)美国的制宪者们所设计的政治制度中“有衡”是如何体现的?(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催生”共和体制的努力。(2 分)
【答案】(1)架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一省两院制(设中书省)。
实质: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2)有衡
立法权:国会分成参众两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
“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法律。(任答两点即可)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
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任答两点即可)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努力:创建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同盟会);提出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反清起
义(广州起义等);建立民主政权(中华民国);注重制度建设(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
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任答三点即可)
28.(2014·潍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 Cone Meieran 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
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材料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美国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政
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
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美国的民主政治”中怎样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
实意义”?(3 分)
材料三 将来的正式总统,虽可继续选举袁世凯,但是政治大权应归内阁;因而内阁必由本
党以国会多数派来组织,才能根据约法发挥政党的责任内阁制作用,使国家走上民主政治的
正轨。
——陈旭麓《宋教仁集》
(3)据材料三,指出宋教仁设计的理想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3 分)
【答案】(1)表现: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走向成熟,为此后历朝所沿用。
(2)三权分立体制体现了分权的原则;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两党制体现了轮
番而治的原则。
(3)特点:建立责任内阁制政府;实行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用立法权限制行政权。
29.(2014·徐州)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
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
1931 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
求。……1931 年 9 月 18 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
中国军队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
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
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4 月 19 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9 月 17 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
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10 月 15 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
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 年 9 月 23 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
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
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
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
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
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
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2 分)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2 分)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5 分)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
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2 分)
【答案】(1)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经济危机影响。
(2)变化: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
(3)政府:不抵抗;依赖国联解决。
民众:积极抗日;组织罢课、罢工;抵制日货;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等。(任三点得分)
后果:国土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4)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争端,政府应承
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的退让和纵容必将自食其果。(言之成理即可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