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
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
1.右图是 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燕麦胚芽鞘研究植物向光性机理的部分
实验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胚芽鞘顶端是否产生一种促
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B.仅用右图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设置对照
组
C.本实验巧妙地将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转移到琼脂块上
后发挥生理作用
D.上述实验要在光下才能出现胚芽鞘向一侧弯曲的实
验现象
答案:D
解题分析: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相关实验以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温特实验巧妙地综合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将胚芽鞘尖端
产生的物质转移到琼脂这一介质中之后,再通过琼脂这一介质转移到去尖端的
胚芽鞘上发挥生理作用,所以有人说温特实际上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
“提取”出来了,只不过没有分离纯化而已。实验还要设置对照,即将大小相
同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该实验过程人为造成生长素分布不
均匀,所以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排除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
推测出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帮你记: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导致植物向光弯曲
生长
延伸与拓展:掌握生长素发现史上科学家经典实验的实验目的、科学研究方法
等
2.玉米胚芽鞘尖端 1~2mm 处是产生 IAA 的地方,而尖端 5mm 处及其以下是
IAA 分布的地方。为研究单侧光下生长素向光侧分布少的原因,科学家们将生
长状况相同的玉米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进行如下实验。
( c、d、e 和 f 用阻挡物质运输的云母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
脂块收集到的 IAA 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玉米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IAA 能向下运输,IAA 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尖端 5mm
处及其以下部位
B.图 a 和 b 说明单侧光并没有破坏向光侧的生长素
C.图 c 和 d 说明云母片能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D.玉米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少的原因是单侧光使其侧向运输到背光侧
答案:C
解题分析:通过研究单侧光下生长素向光侧分布少的原因考查生长素的产生、
运输、分布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单侧光下生长素向光侧分布少的原因,根
据实验过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对上述问题做出两个假设:一是因为向光侧的生
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二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
题干中“玉米胚芽鞘尖端 1~2mm 处是产生 IAA 的地方,而尖端 5mm 处及其以
下是 IAA 分布的地方”这句话表明玉米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IAA 能向下运输,
IAA 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尖端 5mm 处及其以下部位,所以 A 选项正确;图 a 和 b
实验结果相同,说明说明单侧光并没有破坏向光侧的生长素,B 选项正确;图 c
和 d 用云母片分割后实验结果与图 a 和 b 相同,说明云母片对实验结果无影
响,所以 C 选项错误;图 e 的处理阻断了生长素的侧向运输,图 e 和 f 对照说
明单侧光下生长素向光侧分布少的原因是在单侧光作用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
输到背光侧。D 选项正确。
帮你记: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有根尖、芽尖、形成层等分生组织及发育的种子、
花粉等,生长素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延伸与拓展:根据实验过程,抓住自变量,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科学家利用大豆幼苗研究生长素的相关实验过程如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运输
B.乙组大豆幼茎切段倒转的目的是排除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可以通过检测两组受体琼脂块中是否具有放射性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D.实验结果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切段生长的作用
甲组
乙组
A
B
答案:D
解题分析: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该实验采用了生物学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来检测生长素
的运输。根据甲、乙两组处理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是供体和受体琼脂块的放
置位置不同(形态学上端还是下端),说明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只能从形态
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运输,A 选项正确;乙组若不倒转而将供体琼脂
块放在下端,受体琼脂块放在上端,那么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就有重力和形态
学上下端两个变量,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生长素确实能促进细胞伸长,从
而促进切段生长的作用,但该实验并不能证明,D 选项错误。
帮你记: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运输的主要方式为主
动运输。
延伸与拓展: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如不能直接检测其含量,可以通过检
测放射性、促进生长等方法间接推测其含量
4.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说法
不正确...的是
A.曲线 1 和 4 的结果说明顶芽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
B.上述结果说明细胞分裂素有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C.曲线 4、5 的结果说明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D.由实验结果推测侧芽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其激素的浓度和比例差异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以科研工作者的实验结果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进行实验分析时要抓住实验的自变量。曲线 1、4 的自变量是顶芽的
有无,实验结果说明顶芽能抑制侧芽的生长,2、4 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
证明生长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综合曲线 1、2、4 的结果才能得出:顶芽产生
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的结论,A 选项错误;综合曲线 1、2、3 结果,说明细
胞分裂素有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B 选项正确;曲线 4、5 的自变量是
赤霉素的有无,结果说明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 选项正
确;由上述实验结果看出,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比例不同影响侧芽生长速度,D
选项正确。
帮你记:顶端优势的原理
延伸与拓展: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而和植物生长有关
B.生长素对植物顶端优势、果实的发育、根的向地生长均有重要作用
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芦苇长度增加,提高产
量 D.用于抑制发芽,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储存期的青鲜素是脱落酸的类
似物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解题过程: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而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 A 选
项错误;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二者在种子萌发方面
的作用相反。(如下图)
帮你记:
激素 生理作用 应用
生长素 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果实
发育等
扦插枝条生根、组培、
获得无子果实、除草剂
等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影响芽
的生长和分化
组培、鲜花等保鲜
赤霉素 促进茎杆伸长、促进种子萌发、促
进果实发育
芦苇等的生长、种子萌
发、酿酒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催熟
脱落酸 促进脱落、保持休眠(抑制萌发) 马铃薯、葱蒜等的保存
(抑制发芽)
延伸与拓展: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及应用
6.R.S.Burg 曾做过如下实验:将几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有不同浓度的
IAA 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发现在含有 IAA 的培养液
中出现了乙烯,IAA 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越高,根尖的生长越受抑
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添加少量蔗糖主要目的是调节培养液的渗透压
B.同时要将另一些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 IAA 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
C.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IAA 诱导根尖合成了乙烯,从而抑制了根的生长
D.上述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以科学实验为载体,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培养液中添加少量蔗糖的主要目的是为根尖的生长提供能源物质,
脱落酸 赤霉素
种子萌发时间
A 选项错误;必须设置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 IAA 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才
能说明 IAA 诱导根尖合成了乙烯,从而抑制了根的生长。
帮你记:植物组织培养添加蔗糖为碳源的目的:为外植体的生长提供能源物
质、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但前者是主要目的。
延伸与拓展:生长素作用具有二重性,但不是所有激素的生理作用都具有二重
性
7.Ⅰ1926 年,日本科学家黑泽英一在研究水稻恶苗病过程中发现了赤霉素,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⑵用蒸馏水和赤霉素处理矮化的豌豆幼苗,结果
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赤霉素具有__________的生
理作用。矮化品系具有结实率高,抗倒伏,杂交
系抗病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0 世纪中期,一些国家(主要是印度)利用“矮
化基因”和生物技术,开展培育推广高产粮食作物
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推测矮化基因可能
使植物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
正常合成。
⑶大麦种子是传统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其
结构如图 1 所示,胚乳中贮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淀粉。研究人员用大麦种子做了如下实验:将形态大小相似的大麦种子分成 4
等份,分别作如下处理后培养。请分析回答:
①实验 1 和 2 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 1、2、4
的结果说明种子萌发时赤霉素的产生部位是,实验 2
和 3 的结果说明种子萌发时赤霉素作用的靶细胞位于
大麦种子的。
②酿造啤酒时用_____________处理大麦,就可使大麦
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 a-淀粉酶,可简化工艺,降低
成本。
实验 培养物 培养液 检测α-淀粉酶活性
1 去胚的大麦种子 蒸馏水 无
2 去胚的大麦种子 蒸馏水+赤霉素 有
3 去胚和糊粉层的大麦种子 蒸馏水+赤霉素 无
4 完整的大麦种子 蒸馏水 有
对照组 实验组
胚
胚根
胚轴
胚芽
胚乳
子叶
糊粉层
图 1 大麦种子结构示意图
Ⅱ请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素的问题:
⑴用含细胞分裂素的注射器针刺植物的茎,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右图所示。说明
细胞分裂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因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将其
和_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到培养基中诱导外植体脱分化或再分化。
⑵科研工作者利用绿色叶片,做了如下有关细胞分裂素的实验:A 表示离体绿
叶,圆圈部位为细胞分裂素处理区,几天后,观察叶片,发现叶片衰老变黄,
但细胞分裂素处理处仍保持绿色(实验结果如图 B:黑点表示绿色),上述实
验结果说明细胞分裂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因而常用该激
素使鲜切花保鲜。 C 图表示用 14C-氨基酸溶液涂抹叶片左侧(黑点所示),用
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叶片右侧,一段时间后在叶片右侧检测到放射性氨基酸
( 黑 点 表 示 有 14C- 氨 基 酸 的 部 位 ) ,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仅通过 C 组实验
得 出 上 述 结 论 不 甚 严 谨 科 学 ,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Ⅰ⑴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⑵促进茎杆伸长 赤霉素(赤霉素酶)
⑶①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 胚 糊粉层
②赤霉素
Ⅱ⑴促进细胞分裂 生长素
⑵延缓衰老 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
缺少对照组(右侧液面涂抹蒸馏水做对照)
Ⅰ分步解题分析:本小题以科学实验为载体,考查赤霉素的合成部位、生理作
用和在工业酿酒上的应用。
解题过程:⑴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部位是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这
一知识点为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的考点。
⑵图中实验组幼苗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具有促进茎杆伸长的
作用;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矮化品系植物中赤霉素的合成受阻,由此不难推出
矮化基因的作用。
⑶考试说明中只要求考生掌握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功能,至于促进机理
不作要求。而本题在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实验,考查同学们获
取信息和实验探究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实验 1 和 2 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有赤霉素的第 2 组检测到α-淀粉酶的活
性而对照组 1 没有,说明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实验 1 和 4 的自变量是
细胞分裂素处理部位
细胞分裂素处理
胚的有无,有胚的完整种子检测到α-淀粉酶的活性而 1 组没有,再结合 2 组结
果说明赤霉素的产生部位是胚;实验 2 和 3 的自变量是糊粉层的有无,去掉糊
粉层的种子即使在有赤霉素的情况下也检测不到α-淀粉酶的活性,说明糊粉层
细胞是赤霉素作用的靶细胞。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种子萌发时,胚产生赤
霉素,作用于糊粉层细胞,使其产生α-淀粉酶,α-淀粉酶催化胚乳中的淀粉水
解,所以酿酒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就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 a-淀粉
酶,可降低成本。
帮你记: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茎杆伸长,赤霉素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延伸与拓展:赤霉素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Ⅱ分步解题分析:本小题以科学实验为载体,考查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在
组培中的应用等。
解题过程:⑴用含细胞分裂素的注射器针刺植物的茎,一段时间后,处理部位长
出瘤状物,说明此处细胞数量增加,由此得出结论: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
裂。
组培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二者不同的比例作用效
果不同是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
⑵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涂抹细胞分
裂素的部位依然保持绿色而没有细胞分裂素部位衰老变黄,说明细胞分裂素有
延缓衰老的作用。根据 C 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细胞分裂素能够引
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但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设置一组对照
实验。
帮你记: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等生理作用
延伸与拓展:植物组织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结果有差
异。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较高时,有利于生芽,当生长素的含量较高时,有利于
生根。
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专题
神经调节专题
1.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
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
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
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喂食前后给狗铃声刺激都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等
解题过程: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不需经过后天学习,
属于非条件反射,A 选项正确;听见铃声分泌唾液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大脑皮层,二者的反射弧不同,C
选项错误;听见铃声分泌唾液需要在喂食前给铃声才能建立,若喂食后给铃
声,那铃声就不会成为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该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不断强
化,若给铃声不喂食物,长此以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消失,所以 A、D
选项错误。
帮你记:反射是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分
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延伸与拓展:根据是否需要经过后天学习或训练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类
型
2.下列反射弧的模式图中,a、b、c、d、e 表示其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
的组成部分,甲是放置在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A.刺激 a 和 b,甲处均能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 5 个环节、各环节作用、判断方法、兴奋传导和
传递特点及信号转换特点等。
解题过程: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
个环节。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的末梢,而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周围神经系
统,即不在中枢内,由此判断 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所以在正常的机体内兴
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为 e→d→c→b→a。刺激 b,在同一根神经纤维上能记录到
电位的变化,但刺激 a,兴奋在突触间不能反方向传导,甲记录不到电位变
化,A 选项错误;切断 d、刺激 b,依然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 选项错误;Ⅰ、
Ⅱ分别表示突触前膜和后膜,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而突触后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 选项错误;虽然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正常机体内,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所以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 选项正确。
帮你记:反射弧的 5 个环节;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
间的传递特点。
延伸与拓展:反射弧的 5 个环节中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判断方法:①感觉神经元
的胞体形成的神经节:②突触的结构: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或树突相连接;
甲
3.下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
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
奋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获取信息能力。
解题过程: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上一神经元兴奋
使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
抑制,神经递质通常被分解或灭活。而本题提供的信息是多巴胺属兴奋性递
质。该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引起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之后被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膜内,可卡因与多巴胺竞
争多巴胺转运载体,使多巴胺不能及时运回而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
经元持续兴奋,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自身分泌的多巴胺减少,当没有毒品吸
入时,减少的多巴胺不足以刺激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从而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降
低,这也是毒品上瘾的原因。
帮你记:兴奋的实质是神经元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引起膜电位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延伸与拓展: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抑制
的本质是神经元细胞膜对阴离子如 Cl-的通透性增强,引起膜电位在外正内负的
基础上增强。
4.下图表示参与膝跳反射的结构。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
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①②③表示反射弧的某些环节,A、B、C为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请据图回答:
多巴胺
①
多巴胺转运载体
可卡因
受体
A
B
C
①
②
③
⑴ 该 图 有 ________ 个 反 射 弧 , 传 出 神 经 是 _______ , 效 应 器 是
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个突触。(①3个;②5个;③>5个)
⑵发生图示踢小腿的动作过程中,动作电位传递到图中A、B、C,其中突
触后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⑶若刺激图中③处,图中肌肉变化是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是/
否)属于反射。
⑷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其与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
收缩,之后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
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
⑸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利用上图模型,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
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却不能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写出简
单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实验思路: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激①处,观察____________是否收
缩。
第 二 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刺 激 ① 处 ,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2 ②③ 伸肌和屈肌 ③ ⑵A 和 B
⑶屈肌收缩(伸肌不收缩,可不答) 否
⑷肌细胞不能收缩或持续舒张
⑸第一步:将药物放在②处(将药物放在B处);伸肌
第二步:将药物放在B处(将药物放在②处);伸肌收缩(伸肌不收缩)。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判断、突触的结
构、兴奋和抑制的实质及膜电位的变化、反射的概念以及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
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
⑴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是“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
舒张”,由此可知膝跳反射包括 2 个反射弧,一是:感受器→传入神经①→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②→效应器伸肌;二是:感受器→传入神经①→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③→效应器屈肌;
高中阶段学过的突触有两种类型: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位于神经
中枢,神经细胞和效应器之间的突触。由图中可见:神经中枢处有 A、B、C 3
个突触,而效应器处神经末梢每个膨大的突起部分会形成突触,所以图中突触
的总数大于 5 个。
⑵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①传导到轴突末端,释放递质
后,使 A、B 处突触后膜兴奋,兴奋传递到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②,引起兴
奋,伸肌收缩,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递质作用于 C,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屈
肌舒张。
⑶若直接刺激图中③处,③控制屈肌使其收缩,该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
需要经过中枢神经系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⑷美洲箭毒进入后,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肌
细胞不能正常收缩
⑸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药物是通过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不是通过阻
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来阻断伸肌收缩,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中需要
将药物分别放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处,给予刺激,观察伸肌是否收缩;有些同
学设计思路时,将药物放在①处,这种思路有问题,因为题目中要求药物处理
后均要刺激①处,由此可见,①在该实验设计中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若药物作用于①,再刺激①,不能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就无从谈起。
帮你记:反射的概念,突触的位置
延伸与拓展:兴奋的产生的必需条件:外界溶液的 Na+的溶液要足够高。若外
界 Na+溶液的浓度低,动作电位不能达到峰电位,不足以产生兴奋。
5.19 世纪英国著名外科医生贝尔和法国生理学家马让迪发现,动物的脊神经
是由背根和腹根组成的(如下图所示),两人进行如下实验,研究背根和腹根
的功能。
①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腹根
和背根均可引起动物同侧后肢发生运动
反应
②在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
剪断(图中甲箭头所示),电刺激背根
向中段 B,动物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电刺激背根外周段 A,动物后肢不发生
反应;
③在另一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
剪断(图中乙箭头所示),电刺激腹根向中段 D,动物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
腹根外周段 C,动物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要将实验动物的脑破坏,保留脊髓,以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实验①的作用证明脊神经的背根、腹根结构完好,功能正常
C.由②、③结果可知背根的功能是运动,腹根的功能是感觉
D.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组成一根神经的许多神经纤维之间的功能互不干扰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以科学实验为依托,重点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
力。
A
B
C
D
脊髓横切面及其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示意图
甲
乙
解题过程:该实验要研究脊神经的功能,最好用去掉或毁损大脑皮层保留脊髓
的脊蛙,以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 选项正确;实验①作为对照,其目的
是证明脊神经的背根、腹根结构完好,具有支配后肢运动的功能,B 选项正
确;由实验②可知:背根具有传入(感觉)功能而无传出(运动)功能,由实
验③可知:腹根具有传出(运动)而无传入(感觉)功能,C 选项错误;由上
述结果可见,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组成神经的神
经纤维之间的功能互不干扰,D 选项正确。
帮你记:一根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
延伸与拓展: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有调控
作用。
6.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科学家斯佩里用猫和猴子做实验,切断大脑两半球间
的胼胝质,观察动物反应。60 年代对裂脑人进行研究,发现当外界视像进入大
脑皮层左半球时,病人可以用语言表示出来,当外界视像进入大脑皮层右半球
时,病人则不能用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断猫和猴子的大脑两半球间胼胝质的目的是避免左右两半球相互影响
B.通过裂脑人的研究证明语言中枢位于左侧大脑半球
C.上述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差异
D.用上述实验无法对大脑皮层的机能进行精确定位
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以科学实验为依托,考查左右大脑半球的不同功能特点以及获
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切断实验动物大脑两半球间的胼胝质的目的是切断两半球间的联
系,避免左右两半球相互影响,A 选项正确;裂脑人是用来治疗癫痫病人一种
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证明人类语言中枢位于左侧大脑半球,也可用来研究左右
大脑半球的功能差异,B、C 选项正确;可以用电刺激或其他方法刺激实验动物
或裂脑人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对大脑皮层的机能进行精确定位,D 选项错
误。
帮你记:总结人脑的高级功能(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⑴大脑皮层有各种感觉代表区
⑵大脑皮层运动区控制躯体运动
①左右交叉(刺激左侧大脑半球运动区,引起右侧肢体运动)
②上下颠倒(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顶部,引起躯干部和下肢运动)
③手指和口腔部位的皮层代表区大(大小和精细程度有关)
④刺激某功能区只能引起少数个别肌肉反应
⑶语言中枢——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大脑皮层与语言功能有关的代表区多集中于左侧大脑半球
延伸与拓展: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功能有差异,相互协调调节生命活动
动物激素调节专题
1.19 世纪末,生物学界普遍认为,胰腺分泌胰液只有神经调节。20 世纪初,
法国学者沃泰默对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做了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设计实验①的作用是作为对照,证明胰腺分泌胰液只有神经调节
B.比较实验①和②,说明稀盐酸只有作用于小肠肠腔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实验①和③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了通向小肠的神经以研究胰液分泌的调节
D.上述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只有神经调节,还可能有体液调节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以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促胰液素的研究过程为依托,考查
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题目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在 19 世纪末,生物学界认为,胰腺分泌胰
液只有神经调节。设计实验①的作用是作为对照,证明在盐酸的刺激下胰腺能
分泌胰液,A 选项错误;实验①和②的处理不同是盐酸注入的位置,结果说明
稀盐酸只有作用于小肠肠腔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B 选项正确;实验③切除
了通向小肠的神经,在没有神经调节的情况下依然有胰液分泌,说明胰液分泌
的调节不仅仅有神经调节,还有体液调节,C、D 选项正确
帮你记: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神经调节
是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速度
范围
时间
反射弧
快
小
短
体液传送
慢
广
长
联系 内分泌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内分泌
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又可以作为刺激影响神经调
节。二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延伸与拓展: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的判断(如右图)①表示体液调节,②表示下丘脑
分泌激素的体液调节,③表示神经调节
2.右图为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①稀盐酸 胰腺分泌胰液
注入 结果
②稀盐酸 狗的血液中 胰腺不分泌胰液
注入 结果
③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
胰腺分泌胰液注入 结果
内分泌 神经元
血液循环
①
靶细胞
神经
内分泌
③②
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破坏图中细胞③处的胞体,实验动物出现尿崩症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减
少,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B.剪断 A 血管一段时间后,实验动物的甲状腺和性腺可能萎缩
C.只能在图中 B 血管中检测到促甲状腺激素,而 A、C 血管均检测不到
D.垂体既可以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调节,又可以接受图中某内分泌腺分泌
的激素调节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下丘脑、垂体和其他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的生理作用。
解题过程:下丘脑细胞③处的胞体产生抗利尿激素,由神经垂体分泌,通过血
液循环作用于肾脏,促进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破坏图中细胞③处的胞
体,抗利尿激素减少,实验动物出现尿崩症(尿量大量增加),A 选项正确;
剪断 A 血管一段时间后,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不能作用于腺垂体,从而使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减少,
实验动物的甲状腺和性腺可能萎缩,选项 B 正确;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运送到
相应的靶细胞,所以在各血管中均能检测到激素,C 选项错误;动物体存在着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D 选项正确。
帮你记: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分泌的腺体 激素 主要功能
下丘脑 促××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促××激素 促进有关腺体(如甲状腺、性腺)的生长
发育,调节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
生长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
胰岛素 通过促去路减来源降低血糖浓度(促进糖
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转变成非糖物
质同时减少肝糖元水解、非糖物质转变)
胰高血糖素 通过增加来源升高血糖浓度(促进肝糖元
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变)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等
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分泌
钾
性腺(卵巢
和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产生;
激发维持第二性征
雌激素还能激发维持雌性性周期
雌激素
孕激素 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着床作准备
促进乳腺的增长发育,为泌乳作准备
××激素内分泌腺下丘脑 垂体××释放激素 促××激素
延伸与拓展: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两种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是高频考点
3.下列与甲状腺激素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选用小蝌蚪为实验材料研究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其原因是蝌
蚪的发育为变态发育
B.促甲状腺激素 TSH 是一种糖蛋白,用 TSH 饲喂正常动物,其体内甲状腺激
素含量增加
C.用 131I 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碘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甲状腺,其放射性
导致部分细胞死亡
D.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进行动物实验时注射和饲喂均可以达到实验
目的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应用及相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
解题过程: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蝌蚪发育为青蛙是变态发育过程,研究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
物发育的功能常选用小蝌蚪为实验材料,A 选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饲喂后被
消化分解后失去生理效应,选项 B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碘的酪氨
酸,可以饲喂或注射。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甲状腺细
胞,所以可以用 131I 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C、D 选项正确。
帮你记:动物实验中可以饲喂的激素:甲状腺激素(氨基酸)、性激素(固醇
类),常考的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
素,实验过程中只能注射而不能饲喂。
延伸与拓展:内分泌功能的研究方法
切除实验动物腺体
饲喂或注射腺体提取物
腺体移植
观察内分泌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变
观察相应治疗的效果
内环境和稳态调节专题
1.右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 4 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B.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C.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D.丁中 O2 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
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题过程: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动物实验法
临床观察法
研究激素代谢过程及其调控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淋巴 细胞内液
根据各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丁表示生活在血浆中的血细胞的细胞内液,A 正确;激素、尿素、葡萄糖、
CO2 是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选项 B 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主要通过
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而发挥免疫效应,发生在内环境中,C 选项正确;红细胞
的功能携带氧气并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各组织细胞,当丁表示红细胞时,
O2 浓度比甲中的高。D 选项错误。
帮你记:内环境(细胞外液)中含有的物质的判断是高考高频考点。总结内环
境中物质包括如下几大类: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
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O2 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尿素、
CO2 等;细胞的分泌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延伸与拓展: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过敏反应组织细胞分泌组织胺,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增加,可引起组织水肿;营养不良
等造成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液体量减少,可引起组织水肿;
丝虫病等堵塞毛细淋巴管,造成组织液进入淋巴的液体量减少,可引起组织水
肿。
2.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图中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B.图中 A 与 B 之间是拮抗作用,A 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C.切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将会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正常人被错误注射了超剂量的胰岛素,会出现大汗淋漓后发生休克的现象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及其调节过程、糖尿病的病因等知识点
解题过程:据图判断:甲为胰岛 B 细胞,B 为甲分泌的胰岛素,乙为胰岛 A 细
胞,A 为乙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二者具有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
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具有协同作用,A、B 选项正确;胰岛细胞分泌激素不
受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这一调节轴的影响,C 选项错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之一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氧化分解,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会
消化吸收
淀粉 CO2+H2O+能量氧化分解
合成
神经、体液
调节
来源 去路
出现大汗淋漓现象,由于血糖消耗过多使血糖浓度低,脑细胞供能不足引起休
克,D 选项正确。
帮你记:血糖平衡:
延伸与拓展:糖尿病的病因:①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②因某种原因胰岛素不能和胰岛素受体结合
3.右图表示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及其调节过程。Ⅰ过程表示在某些
情况下,囊泡上的蛋白可以转移到质膜上,Ⅱ过程表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质
膜上的一些蛋白转移到囊泡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完成Ⅰ、Ⅱ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时图中Ⅰ过程增强
D.葡萄糖在上述细胞中只能氧化分解供能
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以题图信息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
式、胰岛素的功能
解题过程:图中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
量,所以属于协助扩散过程,A 选项正确;过程Ⅰ表示囊泡上的葡萄糖载体蛋
白以胞吐方式转移到细胞膜上,Ⅱ过程表示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蛋白以胞吞
方式转移到囊泡上,均需要消耗能量,B 选项正确;当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
时,促进血糖进入细胞,需要更多的膜载体蛋白,图中Ⅰ过程增强,C 选项正
确;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或组织细胞中可以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元或转变成
非糖物质,D 选项错误
帮你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
延伸与拓展:葡萄糖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不同,如进入葡萄糖、肝细胞的主要
方式为协助扩散,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主要方式为主动运输,二者的区别
在于是否消耗能量,考生要能根据题目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
4.下图 1 表示肝脏及其连接的血管等结构,图 2 示胰腺横切内分泌部和外分泌
部等结构。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Ⅰ Ⅱ
葡萄糖
细胞膜
囊 泡
肝脏
肝静脉
肝动脉
肝门静脉
内分泌部
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在研究动物体内糖分来源时,做了如下实验:
①连续几天用含糖类的食物饲喂狗,在食物消化期间将其杀死,结果在肝门静
脉 D(血液从消化道流入肝脏的血管)中发现大量的糖,这是因为含糖类的食
物经消化后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__,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肝门静脉进
入肝脏____________________暂时储藏;
②连续几天仅以肉类饲喂狗,发现肠道中没有糖类,但肝静脉 B 中发现有很多
糖类,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
①、②实验结果,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1886 年,德国生理学家梅灵和明可夫斯基手术摘除狗的胰腺,发现狗尿量大
增,排出的尿招引了很多蚂蚁,说明狗排出的尿中含有____________。结合糖
尿病病人的症状,二人推测糖尿病病因可能是胰腺出现问题。当时知道胰腺有
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如图 2),外分泌部分泌消化液,通过胰导管
进入肠道,促进消化。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哪部分与糖尿病有关呢?科学家为
此展开如下实验研究:
A 组 实 验 作 为 ___________ 实 验 , C 与 A 比 较 , 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组和 B 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
为埋植于皮下的胰腺组织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1922 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班廷和贝斯特做了如下实验:
结扎狗的胰管,6~8 周后胰腺萎缩,胰岛保持正常,将萎缩胰腺提取液注射到
切 除 胰 腺 的 狗 体 内 , 发 现 狗 不 患 糖 尿 病 , 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
的生理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健康的实验小白鼠 6 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50%
的葡萄糖溶液,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将 6 只小白鼠禁食 18~24 小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 1 图 2
B.切除狗的胰腺 狗患糖尿病
C.不切除狗的胰腺,结扎胰导管 狗不患糖尿病
D.切除狗的胰腺,将该狗小块胰腺埋植于皮下 狗不患糖尿病
A.不切除狗的胰腺 狗不患糖尿病
②4 只小鼠作为实验组,腹腔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只 小 鼠 作 为 对 照 组 , 腹 腔 注 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两组小鼠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密切观察两组小鼠的活动状态。
④ 过 了 一 段 时 间 , 当 观 察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立 即 给 2 只 小 鼠 注 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不作处理,观察小鼠的活动状
态。
答案:
⑴①葡萄糖 肝糖原(元) ②非糖类物质在肝脏中转变成糖类
动物体内的糖分不仅来自于糖类食物,还可以来自于非糖类物质转化
⑵糖(葡萄糖) 对照 胰腺的外分泌部与糖尿病无关
与糖尿病有关的可能是胰岛 外分泌
胰岛能分泌防止糖尿病的物质
⑶①消耗小鼠体内的肝糖原,防止小鼠体内糖含量较高影响实验结果
②一定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 等量生理盐水
④实验组小鼠出现惊厥、休克等低血糖症状时 适量 50%葡萄糖溶液
解题分析:本题以科学实验为依托,考查血糖的来源、去路、血糖平衡调节、
糖尿病病因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
⑴贝尔纳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动物体内糖分的来源。剖析①实验过程:糖类的食
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成葡萄糖后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血
糖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暂时储存起来以降低
血糖浓度;该实验说明动物体内的糖分可以来自于糖类食物。
剖析②实验过程:肉类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所
以仅以肉类饲喂狗,发现肠道中没有糖类,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通过血液运送
到肝脏,在肝脏中转变成糖类,所以肝静脉 B 中发现有很多糖类,实验结果说
明动物体内的糖分还可以来自于非糖类物质转化。
⑵科学家们发现狗的胰腺被摘除后,排出的尿招引了很多蚂蚁,说明狗排出的
尿中含有葡萄糖,进而提出问题: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哪部分与糖尿病有关
呢?
分析科学家为此展开的实验研究,A 组实验作为对照组,B 组结扎导管,使外
分泌部不能发挥作用,结果狗不患糖尿病,说明胰腺的外分泌部与糖尿病无
关。
C 组切除狗的胰腺,将该狗小块胰腺埋植于皮下,因为埋植于皮下的小块胰腺
组织不具有外分泌功能,胰腺内分泌部分泌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而发挥作
用,与 B 组切除胰腺组比较,实验结果说明与糖尿病有关的是胰岛。班廷和贝
斯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糖尿病与胰岛分泌的物质有关,即胰岛能分泌防止糖尿
病的物质。
⑶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生理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可
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岛素。实验前将小白鼠禁食 18~24 小时,目的是
消耗小鼠体内的肝糖原,防止小鼠体内糖含量较高影响实验结果,这是实验步
骤中的预处理,之后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
素溶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之后观察小鼠的活动状态,因为胰岛素具
有降低血糖的功能,所以实验组小鼠会因为血糖降低而出现惊厥、休克等低血
糖症状。本实验最后还加了一个校正实验,即将实验组的 4 只小鼠分为两组,
出现低血糖症状后,2 只小鼠注射适量 50%葡萄糖溶液,会观察到低血糖症状
消失,进一步说明胰岛素确实具有降低血糖的生理作用。
5.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体温调节过程,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
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表述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
B.皮肤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室温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小
C.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弱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体温调节过程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及获取信息能力。
解题过程:A 选项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能力,图中曲线表明室温变化,
口腔温度基本不变;当实验者所处环境从 25℃变化到 10℃时,冷的环境中由于
空气对流等原因使体表的热量被带走,所以皮肤温度下降,选项 B 错误;此时
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这是神经—体液共同的调节
过程,C、D 选项正确。
帮你记: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
①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出的热能
②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③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
④体温调节过程
延伸与拓展:恒温动物从温暖的环境到寒冷环境,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但
寒冷 冷觉感受器(位于皮
肤、黏膜、内脏) 下丘脑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骨骼肌不
自主收缩
皮 肤 血
管收缩
汗 腺 分
泌减少
肝脏等器官物质
氧化分解加强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内酶的活性也会改变。
6.可以用免疫分析法对植物激素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用化学方法将 IAA 结
合到一个大的蛋白质分子上,如人的血清蛋白,就可以转化为抗原,然后注射
到兔子体内,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因为植物成分不能作为动物的抗原,所以 IAA 要和蛋白质结合
B.从无细胞血清中分离抗体的原因是效应 B 细胞将抗体分泌到细胞外
C.可从动物体内获取产生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灵敏
度高的抗体
D.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不同已知浓度的抗原对抗原—抗体沉淀量作标准
曲线后进行定量测定 IAA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抗原分子特点、抗体的产生和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
及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题过程:抗原具有以下特点:大分子性、异物性和特异性,IAA(吲哚乙
酸)是小分子物质,不能作为抗原,但并不代表植物所有成分不能作为抗原,
A 选项错误;抗体是收到抗原刺激后效应 B 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的一种免疫
球蛋白,所以可以从血清中分离,B 选项正确;从经免疫的动物体内获取 B 淋
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和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灵敏度
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C 选项正确;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不同已知
浓度的抗原,然后利用抗原—抗体杂交,对沉淀量进行定量分子后作出标准曲
线。之后对待测样品进行抗原—抗体沉淀量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定量测定
IAA,D 选项正确。
帮你记:抗原、抗体特点。
延伸与拓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7.下图表示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抗原
小鼠
注射
B 淋巴细胞
骨髓瘤细胞
细胞
融合
筛选
杂交
瘤细胞
细胞
培养 选择所需
要细胞群
体外或体
内培养 提取抗体
A.病毒侵染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维持内稳态
B.Th 细胞接受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过程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图中所有的细胞均能识别抗原分子产生免疫应答
D.接种用该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该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及免疫学的应用。
解题过程:上图表示病毒侵染人体后,既有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过程,
又有 T 淋巴介导的细胞免疫过程,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维持内稳态,A 选
项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h 细胞接受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该过程体现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 选项正确;C.图中不是所有的细胞均能识别抗原分
子,如效应 B 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作用,而不能识别抗原
分子,C 选项错误;免疫预防(主动免疫)和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是免疫学
的重要应用,接种用该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该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属于
主动免疫,D 选项正确;
帮你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延伸与拓展:效应 B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