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前解读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知识点解读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1858年)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
(1860年)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4)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来源:1ZXXK]
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过程
①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口号:扶清灭洋。
(2)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3)结果:遭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而失败。
(4)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一、鸦片战争的影响
例1.对于中国政府的禁烟,马克思说:“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只依赖于对华的鸦片贸易,而且还依赖于这个贸易的偷运性质。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成为合法的贸易,同时允许在华种植鸦片,则英、印国库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中国的禁烟不利于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
B.鸦片贸易合法有利于从经济上打败英国
C.说明了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D.未准确认识鸦片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变式探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高频考点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例2.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变式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高频考点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例3.(2019·海南模拟)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变式探究】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高频考点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例4、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C.近代条约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不平等性
【变式探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材料”在此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例5、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变式探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真题感悟
01.(2019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02.(2019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03.(2019年上海卷单科历史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04.(2019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5.(2019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6.(2019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7.(2019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2019·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2019·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9·四川文综·5)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4.(2019·江苏单科·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5.(2019·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
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1.(2019·重庆卷)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2. (2019·天津卷)《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3. (2019·山东卷)“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2019·江苏卷)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5.( 2019·山东卷)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
A B
C D
6.(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置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押题练习
1.《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2.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3.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4.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7.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瓜分狂潮
8.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 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 129
31
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9.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10.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1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12.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
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 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12分)
(2)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7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6分)
14.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