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2.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地图及等值线
复习目标:
1.比例尺的定义及其三种表示法,比例尺的计算及换算。
2.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之间的关系。
3.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5.各种等值线图(包括等潜水位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太阳高度线等)的判读。
重点讲析:
(一)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
(A)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方法:
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1、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的间距(等高距)是一定的,地面起伏大,等高线的间距就越大,特别是山区,地面上等高线上的间距特别大。
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等高线下疏上密,为凹形坡。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
读华北基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海拔最低值为x,最高值为y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
陡崖顶部海拔高度计算:y≤H顶30.60C,海南岛160C以上,温差达480C。)
分析原因:
A、纬度因素: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
B、冬季风因素: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一月份00C等温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稀疏------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漠河160C,海南280C,南北温差只有120C。)
分析原因:北方虽太阳高度较南方小,但夏季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夏季最冷出现在青藏高原80C(地形因素)
2)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º—60º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冬夏季风)
见下表: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
等温线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
等温线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3)等温线的延伸方向
分析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看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如果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大;若等温线与山地或高原的边缘平行,说明气温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
4)等温线的综合应用:
①判断陆地和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相反。
②判断月份:1月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相反。
③判断寒暖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则向高纬弯曲。
④判断地势: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或等温线向高值弯曲。
⑤判断地形名称: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度数越小。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度数越大。
4、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
① 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②判断风向,其基本原理是: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
③分析天气变化
1)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台风);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伏旱)。
等压线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根据风向确定南北半球;根据风向确定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与等压线平行。;根据风向确定高压和低压。
②判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③根据大气活动中心判断季节变化。同一纬度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
④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温越低。
⑤等压面的判读
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呈水平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等压面的弯曲变化。
无论高空或低空,等压面上突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突的地方为低压。
5、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6、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7、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8、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工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例题分析
例1 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 (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
(5)C点的经度值 (大于或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从图中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可知,最外侧的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为晨昏圈;中间的圆圈上太阳高度为23°26′;内侧的圆圈上太阳高度是66°34′;圆心是北回归线与0°经线(伦敦所在经线)的交点,太阳高度为90°,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因此,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直射点向四周降低;表示的节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图中伦敦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应为20时。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是23°26′,因此,北极点的位置应在中间的圆圈与伦敦所在经线以北的交点,那么A点所在的经线与0°经线是相对的两条经线,即A所在的经线为180°。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由直射点到C点太阳高度相差23°26′,经度差应大于23°26′,因此,C点的经度大于23°26′。
由图中B点的位置可知其在直射点的东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其影子指向甲。
答案:(1)从直射点向四周降低(2)夏至日(3)6月22日20时(4)180°(5)大于(6)A
例2 图2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读图回答:
1.写出E点的地理坐标( )
A.70°E,80°N B.70°E,80°N C.110°W,80°N D.110°W,80°S
2.①②两地的经度相同②③两地的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③
3.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夜等长 C.极夜 D.极昼
解析: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70°E,纬度为10°N,E点与直射点太阳高度相差90°,纬度也相差90°,所以E点的纬度是80°N,不在同一条经线上,有极昼现象。此图中北极点在E以南,因此,E点的经度为110°W。
由题干知,②地比①地纬度高,距离太阳直射点远,太阳高度比①地小,即②<①;同理①③两地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此刻①地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③地位于①的西侧,没有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因此,①地太阳高度大于③地。
答案:1.C 2.A 3.D
(B)示意图
1)地理要素变化过程示意图:主要有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河流流量过程图;经济发展概况图;人口增长趋势图等。
判读方法:
①明确识别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判断其大小变化和重要数据落点位置;
②根据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并获取答案。
2)地理要素相关联系示意图:利用图形考核概念、原理、特征或其相互关系等内容。主要有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工业或农业布局因素关系图、人口的各种构成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等。
判读方法:
①认真读图弄清题意,从图中提取信息;
②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推断;
③利用所掌握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验证图形的表示方式。
3)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示意图:天体系统图、食物链图、货流图、流程图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统之间联系与因果关系图。
判读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4)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主要有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承压地下水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等。
判读方法:
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C)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政治区域图(世界政区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近几年的考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以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
地理分布图的解读程序如下:
1. 读图名
对图示区域内事物作概要认识,图下可能没有分布图的名称,但往往题干部分已加以说明,这就是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从中提取已知条件。
2. 读图例
一般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阅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的内容,才会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别要注意题目中根据需要新设定的图例。
3. 定位置
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特别是小区域大比例尺图尤为重要。
判读方法:
①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或哪些要素;
②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海陆或区域相对位置);
③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
(D)统计图表
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折线图及比重图,或以数据、比值等形式编制的表格。
判读方法:
①读清坐标轴上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尺度等。
②理清各轴所代表的含义并加以区分
③读准坐标轴上的数据及含义
④读懂图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归纳总体特征
⑤判读并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坐标图:坐标图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信息来表示,常见的坐标有
(1)平面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两个地理事物与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单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2)三维坐标主要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也可以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比例关系。
(3)三角坐标:它是由三维空间坐标化而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者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的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4)多维坐标:它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的。如土壤组成图、影响工农业区位因素比例图、气温与降水资料分布图、风频玫瑰图。
(E)景观图
主要有自然带的景观图、名胜古迹的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环境问题图片等。
判读方法:
①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③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较大,判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类变式图表的出现(如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更增大了图像识读的难度。因此,在熟悉常见图像类型的基础上,专题复习过程中还应加强变式图像的训练,重视判读方法的提取和归纳,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图像绘制的类型和方法
图像绘制的类型主要是地形剖面团、柱状(或直线式)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百分比图等,还有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洋流分布示意图等。
绘图方法:
①恰当、准确地设立符合题意要求的坐标系统;
②按照各类不同图形的形状要求,准确定出绘图点的位置;
③细心按图形轮廓要求绘画图形,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数据注释。
绘图应注意:
①在绘制柱状图时,必须注意柱状体的宽度相等;
②绘制曲线图时必须注意用平滑的曲线;
③绘制折线图时两点之间必须是直线,每两条线的接合处要有点角度;
④绘制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黄赤交角度数,黄道面、赤道面、地轴和晨昏线必须交汇于地心。
练习: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1~3题。
1.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2008年江苏地理)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1.B 2.B 3.C 4.C 5、A 6.D
(2008年全国文综2卷)读下图,完成7~8题。
7.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8.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km² B.0.5 km² C.5 km² D.50 km²
答案:7.D 8.A
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能够反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如“-40mm/10a”表示年蒸发量10年间减少了40毫米。读图7,结合相关知识回答9~10题。
图7 1956—2000年全国年蒸发量变化速率(mm/a)空间分布图
9.对我国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蒸发量变化最大
B.华北地区蒸发良呈增加趋势
C.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良呈增加趋势
D.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
10.下列选项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正相关的是
①日照时数②相对湿度③风速④气温⑤空气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9.AD 10.AC
11.读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读出图中数码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称。
②、甲位于乙的 方。计划分别在两地造林绿化及开辟水平梯田,则宜造林绿化的是 地,可开辟水平梯田的是 地。
③、图中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 m,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为2.35㎝,则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如果把该图的比例尺放大1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
④、图中④处相对高度范围可能为 ,⑧处的海拔高度范围可能为 。
⑤、计划在图中修建一座水库,请用“∥”画出大坝的坝址。并画出该水库在图示范围内的集水区域;若大坝的高程计划为250m,请用阴影表示出水库的最大库容,水库修建蓄水以后,图中D、E、F、G四个村庄,需要搬迁的有哪几个?。
⑥、图中小河的流向是 。计划把水由水库调往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
⑦、设计框图中绘出图中沿线段MN的地形剖面图。
答案:①、①山脊、②山谷、③盆地、④陡崖、⑤山顶、⑥鞍部、⑦山顶、⑧山丘;②、正北甲 乙;③、11 4.7 1:100000;④、100m~200m 150m~200m;⑤、画图略 E、F;⑥、自西向东 AC,地势由高到低,能自流引水;⑦、略。
12.(2008全国文综1卷36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答案:(1)做该题最好还是准确判断出区域所在地,便于准确推理后面题目。根据图中经度纬度和河流特点可以得出是非洲刚果盆地和刚果河流域。河流流向有地形决定,水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在图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据干支流关系(支流要汇入干流)可推断出流向,然后反推地形,另外图中给的500m等高线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从水系关系呈现众多支流向中心干流汇入,可以判断四周高,中间低;且图中500m等高线相对较闭合,内部登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而四周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点。⑵本题较简单,只要稍微熟悉当地气候地形就可以做出。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于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丰富;位于盆地,形成众多支流汇入干流,汇水面积大,汇水量大。⑶本题难度一般,对当地环境熟悉的话一般能找到2到3点原因。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内为热带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较轻②地形:河流M点以上流经盆地地形区,内部平缓,河流中所带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内部即沉积,到河口泥沙少;③该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于盆地出口,地势落差较大,流速较急,泥沙容易被冲走而不是沉积。
13.(2008年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 板块二 2021-05-149页
- 2019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第6讲 空2021-05-147页
- 2020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专题 位移2021-05-143页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2021-05-1414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34区2021-05-147页
-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二 细2021-05-145页
- 2020高考物理 考前冲刺Ⅲ专题09 磁2021-05-1426页
- 2020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四单元2021-05-145页
-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2021-05-1410页
-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匀2021-05-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