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八)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阻塞/敷衍塞责 钥匙/北门锁钥 削球/日削月割
B.叨咕/上门叨教 倒嚼/屠门大嚼 栖息/山栖谷隐
C.积潦/穷困潦倒 落色/不落痕迹 亟需/亟来闻讯
D.吭声/引吭高歌 卜辞/卜邻而居 涤纶/羽扇纶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由于日本福岛因地震发生核泄漏,一时间“服用碘盐可以防辐射”的传言不绝如缕,造
成我国许多地方出现排队抢购碘盐的怪现象。
B.面对美英法等联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只能望其项背,自愧弗如,除
了口头上强硬以外,也只有挨打的份了。
C.在日本发生 9.0 级强烈地震以后,世界各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休戚与共,都在第一时间通
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慰问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D.随着 iPhone 热销全球,许多软件厂商、尤其是手机游戏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游戏产品,
针对 iPhone 手机开发了五花八门的游戏软件,让 iPhone 手机在功能使用上不仅能使广大用
户认可,而且在娱乐性上也极大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每题 2 分,共 4 分)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撼动国人信心,拷问商家良心。米加石蜡,油自地沟,
猪喂瘦肉精,蛋含苏丹红,鱼有孔雀石绿,奶掺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尽人
皆知:曝光、下架、召回、整顿。但之后怎么样?鲜见下文。消费者往往因时过境迁而忘记
相关企业和产品,最终事件不了了之。 (节选自《羊城晚报》)
(1)这一现象说明:我国 (不超过 15 字)
(2)政府应该加大 (不超过 15 字)
4.最近,有些网络热词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主流媒体的大堂,比如《人民日报》2010 年 11
月 10 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就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对此,很多人欢呼叫好,也有一
部分人大呼意外,感到不适应。请写一段 80 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你的看法,并扼要说明你
的理由(不少于两点)。(5 分)
80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
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
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
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
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
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
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
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曰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
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
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
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入,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
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
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
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
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
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
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
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柬之少负异才 负:具有
B.服阕,补广东揭阳 阕:结束
C.不能售其欺 售:施展
D.见多不合,遂引疾归 引:承认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3 分)( )
①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 ②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③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 ④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入,见耆老一一慰劳
⑤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 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鸣
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
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下滩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
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
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
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厅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
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3 分)
(2)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燕其庐,空其积聚。(4 分)
(3)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来看望苏轼,时弗已逝世十年。
(1)结合上阕内容,说明作者为何“泪洒江阳”。(3 分)
(2)下阕“归来欲断无肠”句,翻用旧说,表达了更深沉的悲愁,试作简要分析。(3 分)
(3)有人认为“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有人认为其实
是悲痛之极。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射者中,弈者胜,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氓》)
(4)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林则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屋 檐
凌鹰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
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
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
走了一避,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唯一的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
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
看不到一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
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
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没有屋檐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
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
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
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
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
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
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
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
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可我们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选择这样的旅游去向,更
多的人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身份的界定。他们觉得只有去了那样的古镇古村,看了那些有座檐
的瓦房,才更符合一个城里人的生活标准。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
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
点地消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予就让我想起了坐在乡村老屋门口看着屋
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了,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
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
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红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
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的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
可是,她们唯一缺失的,却是乡下女子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
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
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
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
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
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
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作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挡风雨。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1.在这篇文章里,“乡村”和“城市”这两个词语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4 分)
12.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概括“我们渴望屋檐”的三点理由。(6 分)
13.简要分析“城市女子”与“乡村女子”性格上的不同之处。(4 分)
14.探究“屋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好生活是一个文化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节能、低碳、
绿色、宜居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因为
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经济的增长不是“好”的全部含义,在经济增长“好”的背后
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社会”。“好生活”、“好社会”是一个综合
的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
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好(愉快)的心情等。
因此,“好生活”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时代的公共文化
是这个时代的公众对“好生活”的认识。
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因此它无法回答何谓“好生活”的
问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
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这个层次理解扣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很难对其好坏作出实
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漠视代际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究竟
是好还是不好?享乐主叉者就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
它能够让你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
之列。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
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时,你才会警惕和批判断子绝孙式的发展模式。
至于正义、公平等,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以牺牲公平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
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
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而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
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
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主活”理念之争。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 挂
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只有解决了
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选自 2011 年 1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15.对“好生活”的理解,可以有哪三个层次?(6 分)
16.为什么说“好生活”是一个文化问题?(6 分)
17.从全文看,末段画线句中的三个“问题”分别指什么?(6 分)
七、作文(70 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一世,人人追求成功。但什么代表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人生?当下一些人的答
案很简单,就是:名、权、利。在他们眼中,一个人如果此生没有发财,没有当官,没有成
名人,人生就是失败的。可能够发财、当官或成名的毕竟是少数,于是不少人心中都怀有深
深地挫败感。对此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有过怎样的经历?
请以“别样成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C(A.阻塞/敷衍塞责都读 sè;B.栖息/山栖谷隐都读 qī;D.卜辞/卜邻而居都
读 bǔ)
2.D(A“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等细微悠长,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 B“望
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式)。 C“休戚与共” 彼此间的祸和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彼此同甘共苦。 D“五花八门”,原
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正确。)
3.(4 分)(1)“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或“对食晶安全的监管存在漏洞”。(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也可)(2)对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5 分)态度鲜明 1 分。理由成立 4 分。
示例一:我为之叫好,应该给网络热词“转正”。(1 分)这是语言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2
分)既是热词,就说明它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受到群众的喜爱。(2 分)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慎重。(1 分)网络热词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往往只能哄传一时,日久
就会变得费解。(2 分)网络热词缺乏规范,往往随意而为,科学性不够。(2 分)
(如从主流媒体的角度入手,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只写态度完全不写理由不给分,有态度
但理由错,给 1 分。)
二、5.(3 分)D(应为“称述”。)
6.(3 分)B(②说的是官员救灾,⑤说的是判案公平。)
7.(3 分)A(B 错在“境内”,扩大范围;C 错在将不同地区的做法混杂在一起;D 错在“官
民”,姚柬之任大定知府期间与大吏发生政见分歧,以致辞官而去。)
8.(10 分)(1)(姚柬之)叫来(杨某),(杨某)神色惶恐疑惑,(姚柬之)询问他的住处,
(杨某)与常某相邻。(3 分。主语省略,每补出 2 处给 1 分;询,询问,1 分。)
(2)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官府就烧掉盗匪的家,搬空盗匪的财物。(4 分。故事,
旧例;爇,烧掉;空,形容词活用使动词;积聚,动词活用为名词,财物。各 1 分。)
(3)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百姓受苦。(3 分。酌,考虑;
不使(之)累民,宾语省略;累,使动用法,使……受苦。各 1 分。)
三、9.(1)对亡妻的哀悼、对家乡的思念、独处异乡的漂泊孤寂之感。(3分,每点 1 分)
(2)古诗词中通常用“断肠”来表达悲苦之情,(1 分)而本词中却说欲断无肠,连悲愁都
无从说起,可见悲愁之深沉。(2 分)
(3)参考答案一:彻悟:飘零、离别、思念都使得作者认识到人生如寄居在旅舍中,(2
分)也就无所谓有没有故乡,是一种超脱的态度。(2 分)
参考答案二:悲痛:飘零、离别、思念都使得人生找不到皈依之所(2 分),所以悲痛至极。
(2 分)
说明:如果说悲痛、彻悟互相融合,加以辩证分析则更好。
附赏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
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
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
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 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
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
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
(1065 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
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
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
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
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
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
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
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
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
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
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
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
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
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
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
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
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
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
《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
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四、(1)箫鼓追随春社近 (2)觥筹交错 (3)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4)一尊还酹江月 (5)官盛则近谀 (6)海纳百川 无欲则刚
评分建议:每空 1 分,有错即不得分。
五、11.它们的深层含义可以分别理解为“传统文化当中积极的成分”和“现代文明中消极的
因素”。或:乡村代表一种朴实无华,能找到自己归宿的并富有温情的生活。城市代表了一
种华贵雍容,缺少湿润和单纯,充斥复杂的虚伪的奢华的生活。
说明:如果学生作如下回答,可以酌情给分,答得较为齐全的可以给全分。
乡村代表了人们的归宿,代表了温情,代表了湿润慈善、单纯委婉的人,代表了人们内心一
道遮挡风雨的屋檐,代表了平静悠闲舒适的生活。
城市代表繁荣、高傲、奢华,代表了矫情傲慢、雍容华贵的人,代表风吹雨打处处碰壁、诚
惶诚恐的生活。
12.①我们一直在路上。或:没找到自己的归宿。②城里风雨多。或:我们需要避风躲雨。
③城里没有屋檐。或:在没有屋檐的城市里我们感到惊慌与惶恐。
说明:如果学生做如下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①在路上,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在遇到暴雨时,希望能有像屋檐一样的,能让人得
到慰藉的地方。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希望得到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③在我们遭遇暴
雨时,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我们感到惊慌与惶恐,所以,我们渴望屋
檐。
13.性格上的不同之处:城市女子矫情做作,刻薄冷漠;乡村女子纯真质朴、温甜和善。
说明:在作出不同性格的归纳揭示之后,需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必要的引证。而“乡村女子”
的性格特征则是隐含在对“城市女子”的描述之中。只揭示出它们的性格特点的而且归纳得准
确到位的,得 2 分。分别作了引证分析的,再得 2 分。
14.深刻意蕴:①“屋檐”是一个文化符号。②“屋檐”是传统文化中真诚、温情、关爱、仁爱、
美好的人性等成分的象征。③“屋檐”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靠山。(3 分。每点 1 分)
情感态度:①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善良等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进行批判。②表达了保留传统文化
中温良仁爱等积极思想元素的愿望。③表达了让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文明高度地
融合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让人们舒心的生存(生活)环境的愿望。④表达了把人们从那种
冷漠、辛苦、缺少尊严的生存状态下解放出来的思想情怀。(3 分。答出两点即可,答出一
点 1 分,两点 3 分)
六、15.物质的消费享乐,精神方面的快乐,文化方面的尊严。(每点 2 分。意思相同即可)
16.人不是动物,不能只满足于生存;人的生活要有尊严;好生活还要有作为人的权利的保
障。(每点 2 分。意思相同即可)
17.第一个“问题”,指以物质计量、工具理性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第二个“问题”,指
把经济增长物质享受当作“好”的全部含义;第三个“问题”,指有关发展的认识(理念)。(每
点 2 分。意思相同即可)
七、作文(命题创意来源:参见《半月谈》2011 年第 3 期 P63、第 4 期 P64-65)
评分标准:
类别 赋分 要求
一 63-70 分。 构思新巧,立意深刻,材料新鲜,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二 56-62 分 构思较好,立意准确,材料得当,结构完整,语言恰当
三 49-55 分 构思平平,立意正确,材料基本得当,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平
实/基本通顺
四 42-48 分
五 28-41 分 构思低幼,立意偏颇,材料背离,结构混乱,有明显语病
六 27 分以下 没有构思,立意庸俗,材料无关,无章无序,语言低幼
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20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
最高不超过 10 分。同时文章提交专家组。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3 分为止;
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 46 分(参考赋分如
下:不满 100 字,0—5 分;200 字左右,6~10 分;300 字左右,11—20 分;400 字左右,
21—30 分;500 字左右;31~40 分;600 字左右 41~46 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
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赋分最高不得超过 40 分:凡
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完篇切题文章,赋分最高也不得超过 25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
赋分最高不超过 13 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采用“得分-错别字分=实得分”
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得分数;卷面较差的,最多扣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