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6 KB
  • 2021-06-03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3.德育目标: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 ‎2.感知文本语言魅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中,《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孤篇——唯一的一篇儒学著作,遍观五册书,诸子作品也仅仅收录了该篇与庄子的《逍遥游》,可见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性都是极强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解析《寡人之于国也》,领会孟子的政治思想,反思儒学的意义和影响,学习孟子的雄辩艺术。‎ 二、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思考题 ‎(1)梁惠王眼中的自己与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有何不同?‎ ‎(2)孟子为他提出什么建议?其核心是什么?‎ 明确:‎ ‎(1)梁惠王眼中的自己——尽心爱民 孟子眼中的梁惠王——好战、治国无道、不爱惜百姓、不负责任 由此可见,梁惠王缺乏自知之明,有野心,却无治国之能。‎ ‎(2)孟子建议:‎ 王道之始——民之资不胜食用,能养生丧死 称王——民不饥不寒、知孝悌 养民、教民,此为礼之核心,仁政之核心,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的思想——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课件显示孟子与战国的局势,思考孟子思想在当时的作用与局限。‎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明确:孟子与战国时代,诸侯与诸子(儒、法、兵、墨)思想传播利用。‎ 礼崩乐坏、诸侯互相争斗的时代,以“孝悌”为根本‘以“礼乐”为手段,以“仁”为核心的孔孟之道,显得不合时宜。反观主张以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反礼制的法家、讲权术、捭阖的纵横家、讲兵伐、谋略的兵家等大行其道。‎ 四、纵深探究,儒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明确:回顾中国古代史,儒学地位起起跌跌,却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到巨大的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到汉字文化圈内各国的文化形成。‎ 那么“五四”运动时期为什么反儒,反封建礼教?‎ 明确:历史局限,思想局限。‎ 儒学从孔孟的原始儒学,到董仲舒的儒学合流,已经成为服务于皇家统治的政治目的,渗透着法家精神的功利的政治学说。而至宋明时期,理学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等级谨严,禁欲主义等封建等级规范对人进行全面的压制和禁锢。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一顶“名教罪人”的帽子压死多少有志于进步改革的男子汉!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乃至思想启蒙运动,保守之于开放、落后之于进步,相差何止一二。‎ 五、分析鉴赏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思考:孟子善雄辩,请鉴赏其语言艺术特色,体会其强大的逻辑力量。‎ 明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行文酣畅,逻辑严密,气势充沛。‎ 六、作业:思考在“新战国时代”中,儒学还有积极的意义吗?体现在哪里?‎ 明确:胡锦涛改革开放30年讲话中“人民”出现124次,强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但在新的世界秩序面前只有“仁政”是不够的,“法”“兵”“纵横”都需具体分析后适时适当地借鉴。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将儒墨道法等传统思想与当下中国及世 界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中国人民发展自己的愿望、以及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责任感。‎ 七、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建议 王道之始——民之资不胜食用,能养生丧死 称王——民不饥不寒、知孝悌               “仁者无敌”。‎ ‎ ‎ 孟子的思想 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语言艺术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行文酣畅,逻辑严密,气势充沛。‎ 八、课后反思 在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中,《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孤篇——唯一的一篇儒学著作,遍观五册书,诸子作品也仅仅收录了该篇与庄子的《逍遥游》,可见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的文学性、与对后世的影响性都是极强的。而高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两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阅读,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缺乏对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也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疑惑与未知的训练。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加强了对学生该方面的指导。力求:‎ ‎1.立足文本,读出基本思想。阅读能迅速抓住问题核心,理清线索,总结观点,培养基本阅读的素质与能力。‎ ‎2.开拓眼界,丰富阅读,学会联想式、比较式的思考,源于书本,但不能局限于书本,学习要有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解密。‎ ‎3.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学习是一种能力,需要自我培养,自我训练;教学是一种责任,一种艺术,既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适时点拨引导的意识与能力,切不可越俎代庖。‎ ‎4.审美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培养。‎ 走进经典,认识自己;亲近国学,点亮心灯。‎ 发展地、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历史,看待传统文化。‎ ‎5.《寡人之于国也》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其言辞更多体现了“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博大的仁爱。教学这类文章要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炽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是字词的讲解,要时刻理解字词的意思,才能在文言文的联系中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