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021-06-05 发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或喷涌而为泉,或积聚而为潭,或飞流 直下而为瀑,或汇纳百川而为海。同是一棵树,或叶绿而吐雾,或根 劲而裂石。同是一座山,或拔地而独秀,或逶迤而苍茫…… 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在哲人眼中, 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 他 从 一 次 未 尽 兴 的 游 览 中 悟 出 了 成 就 一 番 事 业 所 必 需 的 “志”“力”“物”三要素,他能在歪倒的石碑的模糊碑文中感悟 “深思慎取”的治学道理。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 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少好读书”,21 岁登进士第。 1058 年提出变法主张,1070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 研究和诗文创作。 作品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词有名作《桂 枝香》等,诗歌名句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泊船瓜洲》)等。 2.背景解读 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 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 - 2 - 写下此文。作者叙述游山经历,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伟大理想, 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 强的毅力。王安石是北宋改革派的代表,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 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 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作贡献,必须“尽吾 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 也是他“有补于世”思想的具体体现。 3.相关知识 记和游记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 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 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 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 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 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 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 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 3 -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气,于 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于赋对,终敌 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是个“两 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然。苏东坡虽是 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石难住,“羞颜可掬, 面皮通红了”。 王安石的第二个上联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联语说的是从苏州的金闾门外到虎丘,这一带路叫作山塘,有七 里之遥,路的中间正巧取名为半塘。要对这个上联,既要切地名,又 要切数词,的确不易。难怪“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 从湖州到黄州,路经镇江,镇江古代又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 金山、银山、玉山,都建有佛殿僧房。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已游览过 这三座山时,又以此内容出了第三个上联: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东坡虽是博雅鸿儒,娴于联对,但这个上联出得实在奇巧,当场 又没应对上来。苏东坡三次难住,“只得谢罪而出”。 (2)王安石的“生花笔” 一天,王安石在宜黄鹿风翰林书院问杜子野:“先生,李白的诗 写得那么好,真的是有一支笔头生花的笔吗?”杜子野说:“当然有 啊!只是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罢了。”接着,他拿出一大捆毛笔,又说: “这里有九百九十九支笔,其中有一支生花笔。你用这些笔写文章, 写秃一支换一支,一直写下去,就能找到它。”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但仍 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我怎么还没 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 - 4 - 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提起第 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 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我找到生花笔 了……” 5.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 “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2)临川王某.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 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 “某”的字样。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梵.语(fàn) 庐冢.(zhǒnɡ) 窈.然(yǎo) 瑰.怪(ɡuī) 咎.其欲出者(jiù) 褒.禅(bāo) 洞穴.(xué) 盖音谬.也(miù) (2)多音字 仆 仆.人pú 仆.道pū 相 宰相.xiànɡ 相.互xiānɡ 舍 屋舍.shè 舍.弃shě 父 王回深父.fǔ 老父.亲fù 禅 禅.房chán 禅.让shàn 观 奇观.ɡuān 道观.ɡuàn 2.字形辨认 - 5 - 褒褒扬 裹包裹 亵亵渎 袤广袤 瑰瑰丽 魄气魄 魅魅力 魁夺魁 禅禅房 婵婵娟 掸掸子 惮肆无忌惮 一、阅读课文第 1 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而卒.葬之 卒:古今异义词,死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其文漫灭.. 漫灭:模糊磨灭 5.翻译下列句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麓筑屋定居。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守墓)的屋舍。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现在说“华”是“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而记游..者甚众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3.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 - 6 -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今异义词,十分之一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名词用作动词,责怪 1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12.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译文:华山洞下面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 文留念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 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 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 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三、阅读课文第 3 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古今异义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叹:动词用作名词,感慨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7 - 得:心得,收获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古今异义词,不平常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至于:古今异义词,到……地方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6.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 往往有心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 人就少。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 人,也不能到达。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 (5)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难道谁还会嘲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四、阅读课文第 4、5 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悲:感叹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用作动词,指识其本名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8 - 学者:古今异义词,泛指治学的人 4.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 5.翻译下列句子。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我对于那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 得完呢!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资料的 缘故了。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 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他人之见] 观点一:本文的主题是想表达有志才能成功,立志乃成功之秘诀。 文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为证。 观点二:王安石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症 结在于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 观点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 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 件,就不会像王安石那么遗憾了,一定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 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 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小中见大。文章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 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释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 “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安排无不经过精心 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 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 - 10 - 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 而义丰的警句。 4.课文译释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麓筑舍定居,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盖的守墓 冢也。 的屋舍。[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 “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 筑舍定居。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ǒnɡ):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冢,坟墓。]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 距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 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南面而这样给它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出“花山”的名称。现在说“华”是“华实”的“华”,大概是由 音谬也。 于读音错误。[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写做 “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做“华山洞”。乃:表示判断,有 “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 岸为阳。仆:倒。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谬:错误。] - 11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 所谓前洞也。 文留念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侧出:从旁边涌 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深远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幽暗,进去感觉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 子。穷:尽,走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 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个松劲懈 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怠想要退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 [ 拥 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而。怠:懈怠。且:将要。] 遂 于是跟 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 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 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 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并题 之者已少。 字记游的人已经少了。[盖: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 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盖其又深,则其至 大概洞越深,那么到 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①出,则或咎其②欲 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 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 - 12 - 之乐也。 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 的时候。明:照明。①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或:有人。咎(jiù): 责怪。②其:那些。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对这种情况我有些感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 深而无不在也。 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 收获。以:因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 的。]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 则至者少。而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而②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 志者不能至也。 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夫(fú):发语词。夷:平坦。以:而。①而: 但。瑰怪:珍贵奇特。观:景象。②而:因而。] 有志矣, 有了志向,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松懈,到了幽深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 - 13 -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嘲笑他吗? 此余之所得也。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 于:到了……昏惑:迷乱。相(xiànɡ):帮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 “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 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 的。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我对于那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 取之也。 地采取资料的缘故了。[于:对于。悲:感叹。谬:弄错、使…… 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胜,尽。 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学者:治学的人。之:代指传闻材料。]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 临川人王某记。[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今江西吉安。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ǔ):王 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 “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 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 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 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 “某”的字样。] - 14 -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一、知识讲解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 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类型 示例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 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 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 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 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 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 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 无实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 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 说》) ③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 文》)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 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 的,也常会前置 一言以蔽之(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二、实战演练 1.下列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B ) A.宋何罪之有 - 15 -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解析:A 项,“之”起提宾的作用;C、D 两项均为疑问句,疑问 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下列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D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A 项,“之”起提宾的作用;B 项,否定句,代词做宾语, 宾语前置;C 项,“之”起提宾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 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 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 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 译文: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有什么财物! 解析:“为所”表被动,“首领”的意思是“头”,“之”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 刘秀到了郾县、定陵等地,调动各营的全部军队。各位将领都贪 吝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人, 就会拥有万倍的珍宝,可建立大功业;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 不住,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一千多 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前锋,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 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 - 16 - 级。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 见到强敌反而变得很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允许我 们协助将军!” [课内素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内涵深刻、富有哲理的游记散文。 作者在描述褒禅山自然风景的同时,又阐述了“志、力、物”三者之 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此外还指出,在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 中以讹传讹的现象,并告诫当世学者做学问一定要“深思慎取”。 {角度点拨} {精彩运用} 示例 1:[抒情议论型](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能 使文章感情真挚、见解深刻!) 人生的路途虽然充满了坎坷和崎岖,但我们坚决不能放弃前行, 即便道路布满荆棘,我们被绊得满身是血,我们也不能有所顾虑,就 像在褒禅山上,有穴窈然,而王安石那一行人因为顾虑重重,无法领 略洞穴中的瑰丽之景。他惋惜地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卸下顾虑,毅然前行,就能领略“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景。 穿着外衣和鞋袜,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在道路泥泞溜滑的田埂上挑 起一担秧苗,那是因为我们害怕摔倒,弄脏了衣服,顾虑太多,注意 力分散。只要卸下顾虑的包袱,就可以担起担子,走到成功的彼岸。 示例 2:[思辨说理型](提示:辩证地说理分析,深刻而精彩!) - 17 -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 都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 留的唯有发自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 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 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拒绝平庸 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拓展阅读] 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邓 皓 那日和友人一块儿去庐山游玩。庐山有一景点名曰三迭泉,那是 庐山胜景之一。当地人有言:不到三迭泉,枉为庐山客。可见是极有 看头了。 几个人结伴由导游领着从五老峰下来。那导游先生坐在一凉亭处 便不肯走了。说:去三迭泉来回 14 华里,只有一条山道可走。想看三 迭泉,要再登四千级台阶。然后挥挥手:你们去吧。 我当时就傻眼了:四千级台阶!刚才爬一趟五老峰力气已快消耗 尽了,再爬四千级台阶? 我仰天长叹,脸上显出无力回天的神情。友人却不管,径自往前 赶了。我一个人孤零零落在了后头。 独自歇歇停停地走着,却发现去往三迭泉的路上景色十分的秀美。 极目远眺,茫茫云海疏淡出山的轮廓,宛若瑶池仙境;近处青山如黛, 绿树成荫。人在山谷里走着,早把一个夏天抛在了脑后,只当是走进 了一个清凉幽静的世界。特别是山涧里哗哗作响的流泉,迂回曲折地 从一块块突兀迭起形态各异的山石间流过,时而安详,时而暴戾,时 而如暖流涌动,时而如决堤狂潮,让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奇美造化惊 叹不已,驻足流连。 我真是沉醉其间,乐而忘返了,心里哪还有什么三迭泉。 - 18 - 坐在山石上,我可以悠闲成山;涉水于清涧中,我可以明丽如水; 牵一片白云走动,我便是天上的仙人,这才是旅游的心情呵!这旅游 的兴致,哪里用得着刻意去装出来?! 突然觉得,游山戏水者若是你的心沉醉其中,那真是应了那句“一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明明置身山水之中,怎可只有三迭泉才 让你陶醉? 一片云在飘。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云动,其实那是你的心在 动。 最美的景色是人的心情呵! 坐在一块状如卧龟的石头上小憩。头上是触手可及的天,前方是 聚聚散散的云,两边兀立的是青山,拂面而过的是清风,耳边轰然作 响的是流泉。这等景致你说应该叫什么呢?如果愿意,可不可以把它 叫作“戏水崖”? 这样想着,我的心就如三月里翩跹的彩蝶了。再看那些行色匆匆 赶着去看三迭泉的游客,心里就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身边这么好的景 色顾不得欣赏,却疲于奔命般认定一个三迭泉——旅游难道是在履行 一种职责吗? 接近黄昏的时分,我的那些朋友满脸倦容地回来了。一个个累得 东倒西歪,连说话的气力也没有了。哪里还找得出旅游的那份浪漫和 闲适?这时我便知道了:与我的朋友相比,我少看了一个三迭泉,但 留在我心里的那个秀美的庐山,却是完整的了。 {美点借鉴}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这篇散文都以记游为主 线,把对山水景色的赏玩品评和由游赏而引发的感悟思考融入对山水 的描写之中,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启迪。《游褒禅山记》 和本文偏重于因事说理,都是在记游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阐述人生哲 理。《游褒禅山记》阐述的是要“有志”“尽吾志”以及“深思而慎 取”的观点;本文侧重于对旅游文化的思考,对时下国人“履行职责” 的旅游方式给予了否定,奉劝世人“慢慢走”,留意欣赏路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