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1 人教版必修4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轼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认真阅读注释,完成以下填空。‎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一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即、、。‎ 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合称“”,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2.《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被贬黄州。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是一首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 ‎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4.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向来: 芒鞋: 吟啸: 料峭:‎ 8‎ ‎【知识链接】‎ ‎ 怀古诗一向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的是现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还可以表达缅怀古人、忧国伤时、借古讽今等情感。‎ 任务二: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 ‎1.从内容来看,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 ‎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 第二课时 任务三:整体感知《定风波》‎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 ‎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 ‎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   ‎ 任务四: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  )‎ 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卷起千堆雪(雪花)‎ B.羽扇纶(lún)巾        一蓑(一袭蓑衣)烟雨任平生 8‎ 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     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 D.一尊还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  )‎ 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5.下列各句中的“国”字与例句中“国”字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有(  )‎ 例句:故国神游 A.红豆生南国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C.妇人暂而免诸国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E.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F.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孔明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7.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8‎ ‎(2)大江东去,浪淘尽,              。‎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 五、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 ‎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 ‎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 ‎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 ‎ ‎ ‎ ‎ ‎ ‎    ‎ 8‎ ‎【参考答案】‎ ‎1.苏洵、苏轼、苏辙 子瞻,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辛弃疾 苏辛 黄庭坚、米芾、蔡襄 ‎2.乌台诗案 怀古 记事抒怀 ‎3、4略 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2.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整体感知《定风波》‎ ‎1.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8‎ ‎4.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练习 ‎1.D(A项中的“雪”是比喻用法,指浪花。B项中“纶”的正确读音是“guān”。C项中“华发”意为花白的头发。)‎ ‎2.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3.A B(A项中“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管弦”代指音乐;C项中“足下”就是指脚下;D项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头。)‎ ‎4.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中的“故”是“特意”之意。)‎ ‎5.A D(例句中的“国”字是“地方”的意思。A、D两项中的“国”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其他各项中“国”的意思都为“国家”。)‎ ‎6.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7.(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2)千古风流人物 (3)穿林打叶声 (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拓展阅读 ‎1.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答其中一种即可。)(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 8‎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 “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答其中一种即可。)‎ ‎3.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4.答案: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