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9赏析探究题__盯准方向巧抓落实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题型突破9 赏析探究题——盯准方向,巧抓落实 ‎[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 一、(2019·南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7‎ 高考总复习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冯七请亲朋好友喝酒吃饭,想让村里人喊儿子冯三的大名“冯得财”。可无论父子俩怎样努力,却不被村民认可。‎ C.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本题中,C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木叉”等名字不正经。故选C。‎ 答案 C ‎2.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7‎ 高考总复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大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等心理。‎ 答案 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3.(分析文体特征)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是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五爷述说不喊冯三大名的原因,淡化了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但冯三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情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像。‎ 答案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多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7‎ 高考总复习 ‎④抒情性议论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性。‎ 二、(2019·惠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她吗?”她问。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我在睡意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7‎ 高考总复习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但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有一天,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同壁画叠印在一起,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 ‎“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我发疯似地跑上楼去找主任,“是为了小姑娘来的吧。”主任说。‎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落日工程”是潜入地球深处的一系列的探险航行,“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但“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了地核区域,就如同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在“落日六号”上,航行组上的其他两名航员因事故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7‎ 高考总复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文多处设置伏笔,后文才交代小姑娘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叙述严谨,设计巧妙,引人入胜。‎ B.作为科幻小说,本文所使用的专业科技术语较少,大量对白的使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C.小说情感婉转细腻却不失悲壮,小姑娘面对绝境时体现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富有感染力。‎ D.小说将“我”与小姑娘的科研态度进行了对比,以此彰显小说的主旨,高度讴歌了小姑娘突破生命局限的精神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小说将‘我’与小姑娘的科研态度进行了对比”错误。故选D。‎ 答案 D ‎5.结合文本,赏析小说标题“带上她的眼睛”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带上她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小说中的“我”是“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的航天工作者,在感到“实在累了”的情况下,“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应主任要求,“带上她的眼睛”,便开始了草原之行。在“她”的请求下,“我”赏花看草,玩水观月,感受“她”的感受,也找回了一些“我”被“灰色的生活”“磨钝了”的“感觉”。“带上她的眼睛”表层意思是指我通过传感眼镜带领封闭在地心的小姑娘去感受外部世界。在两天的假期结束后,回归正常工作的“我”,在“上班时”“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见到一幅巨大壁画后,对心中关于“她”的身份的猜测,豁然开朗。这是小说的转折,关于“落日六号”的失事,既是背景在插叙,也是高潮在翻涌。发展至此,悲剧全部浮现,疑窦全部解开。明白了一切的“我”,所有情绪都被巧妙略去,只是听着“她”传递回地球的最后之声。而小说,也在“我”之后的变化中走向尾声,以一个安慰着“我”的想法收束全篇——“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所以,“带上她的眼睛”实际上是小姑娘指引着我张开眼睛去体会平凡中的美,去感知灰色世界中的绿洲。本题从表层意和语境意两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带上她的眼睛”表层意思是指我通过传感眼镜带领封闭在地心的小姑娘去感受外部世界,而实际上是小姑娘指引着我张开眼睛去体会平凡中的美,去感知灰色世界中的绿洲。‎ 7‎ 高考总复习 ‎★6.(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科幻作家童恩正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中阐明科学文艺的写作目的时谈到科学幻想只是手段,“它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使用的”,请指出本文与童恩“手段”“背景”说的契合之处并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这道题考的是在科学文艺作品中科学幻想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段的作用。题干已经提示其作用一是塑造人物性格,为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使用的。所以在分析本题时,要围绕这两点回答。要指出并简析本文与童恩正“手段”“背景”说的契合之处,先要阅读全文,《带上她的眼睛》中,“眼睛”是一副戴者所看到的一切图像均可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而被远方的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的传感眼镜,“传感眼镜能发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是科学幻想背景,通过传感眼镜,表现出小姑娘对花、草等事物的喜爱,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坚强勇敢、敬业奉献的小姑娘形象。能够感受到小姑娘“沉默”“叹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揭示小姑娘的身份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埋下了伏笔。小说介绍了“人类已经能潜入地球深处探险”“‘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地核区域”等科学幻想背景,小姑娘是“落日六号”飞船领航员的身份与“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等多处伏笔形成呼应,情节设置严谨,具有震撼力。回答本题时,以“传感眼镜”为媒介,从小姑娘这一人物的塑造,伏笔手法介绍科学幻想背景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传感眼镜能发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是科学幻想背景,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对花、草等事物的喜爱,读者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形象,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的“沉默”和“叹息”,又为下文揭示小姑娘的身份埋下了伏笔。示例二:“人类已经能潜入地球深处探险”“‘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地核区域”是科学幻想背景,小姑娘是“落日六号”飞船领航员的身份与“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等多处伏笔形成呼应,情节设置严谨,具有震撼力,小姑娘在飞船发生事故后、面对绝境时体现出的坚强勇敢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一个拥有着崇高精神世界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