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记一记
一、字音
履行( ) 辜负( )
遵循( ) 幼稚( )
罪孽( ) 仁慈( )
刹那( ) 刹车( )
创造( ) 创痛
答案:lǚ gū xún zhì niè cí chà shā chuàng chuāng
二、字形
答案:辨 辫 辩 湲 媛 援 陷 馅 谄 赖 癞 籁 谛 缔 蒂 鉴 签 笺 辜 幸 莘莘 煌 遑 惶
辨一辨
三、词语
1.给予·给以
两者都有“给”的意思,但“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南京护士史又文空中救人,她使用飞机携带的氧气瓶,以3L/分的氧流量 (给予/给以)患者面罩吸氧,使患者状态逐渐稳定。
(2)自从与美国高尔夫巨星伍兹分道扬镳以后,前教练哈蒙没有给过伍兹任何实质性的建议。最近哈蒙态度软化:只要他开口,愿 (给予/给以)指点。
答案:(1)给予 (2)给以
2.树立·竖立
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用于具体的事物。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不做“黄鹂鸟”,争当“拓荒牛”,引导干部 (树立/竖立)正确的政绩观,这也是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2)德国博物馆欲 (树立/竖立)慰安妇雕塑,遭日本外交官阻挠,馆长任性回复:就放。
答案:(1)树立 (2)竖立
3.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强调祸福相连。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强调关系密切。
- 12 -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 (休戚相关/息息相关)的政策。
(2)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免费检测及计量宣传咨询服务台,向市民义务提供血压、视力测量服务,还宣传与百姓生活 (休戚相关/息息相关)的计量常识。
答案:(1)休戚相关 (2)息息相关
四、成语
孤立无援:单独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渊源:比喻事物的本源。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惶恐不安:内心非常害怕,十分焦躁不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运用]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协会以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用丹青和摄影机,为本市文化艺术之树节外生枝,为市老年人文化建设工作添砖加瓦。
B.和朋友聊到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时,李小龙茅塞顿开:“原来,中国剑术最有效、最具破坏性的技巧可能就是‘截击’!”
C.传统电脑从未像今天这般惶恐不安,因为华为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华为云电脑,横空出世!
D.在美国的关税攻势下,中国亮剑“奉陪到底”,直指美国“七寸”,让美方一改咄咄逼人的态势。
解析:“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多指故意设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使用不正确。
答案:A
填一填
五、作者
简介:弗罗姆(1900~1980), 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作品:《 》《逃避自由》《遗忘的语言》《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等。
答案:美国 精神分析 爱的艺术
理一理
六、思路归纳
- 12 -
七、主题提炼
文章通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享有的母爱和父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同时指出父母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练一练
阅读课文,选出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解析: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八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
答案:B
想一想
作者阐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什么意义?
答案:作者在文中阐释了孩子对父母爱的发展过程,母亲对孩子爱的无条件,父亲对孩子爱的有原则;同时,也指出了不成熟的、幼稚的爱的原则和成熟的爱的原则。对读者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提升理性认识和指导实践。生活中,大部分人生活在这种亲情和爱之中,却很少有人会对亲情有这么清晰的理性认识,文章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在实践中,母亲应指导孩子学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应该让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父亲应宽容、有耐心,恰当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应将母亲的良知与父亲的良知结合起来,既要敢于承担责任,正视自己;又要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二是作者的结论让人认识到爱是可以主动争取的;给人爱,因为爱你所以需要你。这种认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的人生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践行这种认识,那么人类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联系全文,回答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答案:
- 12 -
(1)不同: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私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2)母爱的积极面是: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安全感。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唤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失去,有时过于严厉。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二、细节探究
1.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答案: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2.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答案: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案: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他自己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三、思维发散
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完全认同吗?
答案:(观点一)母爱也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它需要你是母亲的孩子,这才会得到母亲的爱。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并期望所有希望能实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豪,这是有条件的爱。
(观点二)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我认为父亲对子女的爱,也是无怨无悔的,也是不求回报的,也是无条件的。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和母亲有不同的地方罢了。
[素材化用]
自由的思想者——弗罗姆
你是一位具有某种独特才能和魅力的德国人,你是一位风靡一时的思想家,你在欧美多所大学执教,又是著名的医生。你的著作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历久不衰。你不仅是受人尊敬的学者,而且是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
你被称为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哲学家。因为你培育创造性的爱的原理、关于爱的理论,是你整个学说中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你关于爱的理论是其整体理论的一个浓缩。爱对你而言代表一种理想,一种希望,爱孕育着社会革命的苗头和人性解放的条件。
- 12 -
你的魅力在于你广阔的学术视野,你苦心孤诣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在研究具体问题中,得出与众不同、引人瞩目的结论。你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你的思想都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的。打破教条,不断前进正是你思想的本意。不管是否接受你的观点,总会感受到你思想的活力。你就是自由的思想者——弗罗姆。
[写作运用]
【应用角度】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覆盖,更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引领。单纯的情感覆盖,只会让孩子变得孱弱娇嫩,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在呵护的基础上精心引领,才能让孩子不断成长,不断挺拔坚毅。“父母心引领,才能让孩子不断成长,不断挺拔坚毅。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学会爱孩子吧!
角度一:不一样的爱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就这一点来说,父爱的本质在于:“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要赢得这种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角度二: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
弗罗姆把爱作为人的生命中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认为只有这种力量才能突破他与同胞隔离的墙。他说:“爱不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职责,而是人本身的力量,正是有了这种力量,他才能与世界发生联系,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人的世界。”他还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等等。”他认为爱的基本因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角度三:爱是一种能力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要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适用话题】 可用于“疼爱与溺爱”“独立”“成长”“长远与眼前”“牵手与放手”“爱”“责任”“关心”“信任”“付出”“尊重”等话题。
[写法借鉴]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文章先论述了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其体验母爱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而后阐释父爱和母爱的根本区别。最后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走向完全成熟。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在阐释父爱和母爱的区别时,紧紧围绕“无条件”“有条件”这一区别,使读者更清楚地把握其不同。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代表思想世界,这些阐述都给人以新鲜感和有益的启示。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12 -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以荠菜花自况,目的是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志趣。
语言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诞(dàn)生 刹(shà)那 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 渊(yuān)源 秩(zhì)序
解析: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解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答案:C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12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③⑤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解析: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答案:C
5.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杂草的几个特点。要求:①要点清晰;②20字以内。(3分)
一棵画眉草,一次能结15 000粒种子;一棵狐尾草,一次结的种子达80 000多粒。很多杂草的种子很小、很轻,风一吹就会像尘土似的飞扬到空中,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杂草不像栽培作物那样“娇贵”,能耐干旱,耐低温,也不怕土壤贫瘠,在什么地方都能繁殖生长。
答:
答案:①种子多;②传播广;③适应性强。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8题。(12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 12 -
6.文中画线句子“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是说孩子对于父母有着怎样的要求?(4分)
答:
答案: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7.根据文意,一个好的母亲应如何给予孩子生活上的一种安全感?(4分)
答:
答案:她不会阻止孩子成长,不会鼓励孩子求援;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8.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各有哪些要求?(4分)
答:
答案: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9~12题。(18分)
爱的契约
[美]威尔·斯坦顿
我和玛吉结婚的时候,经济上很拮据,且不说买汽车和房子,就连玛吉的结婚戒指还是我分期付款购置的。可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人们结婚不但讲排场摆阔气,而且还聘请婚姻顾问,签订夫妇契约。听说有些学校还要开设什么婚姻指导课呢!
我想,签订一份契约也许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和玛吉谈谈。
“玛吉,”我说,“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可是我们结婚的时候……”
“你在胡扯些什么?”她不由得一愣。
我说:“这里有一份夫妇契约的样本,是由一对名叫莫里森和罗莎的夫妇签订的,它适用于任何夫妻。”
玛吉显然对这话题感兴趣,“讲下去。”她催促道。
我打开书念道:“第一,分析每对夫妇过去的生活是否有遗传病史,是否有吸毒嗜好和犯罪历史,是否有……”
“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她失望地说,“只有傻瓜才会和这种人结婚。”
“当然,”我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莫里森和罗莎也有过这类事情。但是,了解情人的过去总要比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好得多。这样蜜月结束后,即使碰上令人难堪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
“怎么会为时过晚呢?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要是我们现在也签订一份契约的话……”
“签订什么?”玛吉吃惊地问。
“签订契——约。”我故意拖长了音调。
“为什么?”玛吉疑惑地问。
“因为契约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另外,它还能合理地分配我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利。”我停顿了一下,建议说,“让我们也签订一份契约吧!比如每逢单年由你决定到哪儿去度假,双年则由我说了算。”
- 12 -
“要是轮到我做主时,正碰上手头没钱,那我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了吗?”她反问。
“不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我说,“另外,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酌情处理嘛。”
“如果契约可以随意改变,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玛吉反驳说。
“言之有理。”我说,“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如果你也懂得这些常识,就不会提出签订什么契约了。”
“要知道,女人经常喜欢谈论平等和自由。一张契约至少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我辩解说。
“你不懂,亲爱的,”玛吉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激动地说,“平等对女人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男人是否值得她们爱。要是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就会做一切事情来使他快活。这绝不是那张该死的契约所起的作用,而是她自己情愿这样做。”说完便转身走进隔壁的厨房。
没想到玛吉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终于认输了。
“要喝咖啡吗,亲爱的?我刚煮了一壶。”玛吉探出半个身子温柔地问道。
“咖啡?太好了。”我转过身来看见她嘴里咀嚼着什么,“你在吃什么?”
“油煎饼,想尝尝吗?”她笑着问。
我的天啊!我和玛吉共同生活了十七年,难道她还不知道我讨厌油煎饼?她自己也是一看到油煎饼就会呕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玛吉,你喜欢吃油煎饼?”我不解地问。
“是啊,怎么啦?”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我给你要了杯咖啡,问你是否要油煎饼,你拒绝了,说是你不喜欢。”
“是的,你记的不错。”她爽快地说,“可是当时你口袋里只有五毛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可油煎饼只需要一角钱呀!”
“别打肿脸充胖子,那样你回家的车钱就没啦。”说着,她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坐在她身边,贪婪地吃着热腾腾的油煎饼,嘿,味道还真不错啊!
过了一会儿,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早晨我瞒着玛吉买的,递给她一只说:“我以前不吃油煎饼,但我可以从头学起!”
9.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答案:①结婚时的情形与新的社会风尚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新时尚的羡慕之情。②交代故事背景,为写要与妻子签订契约作铺垫。
10.结合全文,解释“爱的契约”的含意。(4分)
答:
答案:①表层含义:签订在纸上的分配夫妻责任与权利的契约。②深层含义:夫妻相互体谅和关怀,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一切事情。
11.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特征?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有何作用?(4分)
答:
答案:①追逐时髦,对妻子缺乏理解,不懂得爱情的真谛。②“我”
- 12 -
与妻子的形象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对爱情的深刻见解,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12.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答案:(观点一)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他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②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
(观点二)不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来看,最后一段中“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的举动出人意料之外,再次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②从内容来看,最后一段写出了“我”对妻子的态度和行动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 12 -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解析:A项,不合逻辑,错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B项,“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第二段有“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D项,“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信”“仁”都是。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解析:C项,这些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答案:C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解析:B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
答案:B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最近网上冒出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个人而言,好的容貌可以让自己更受欢迎,带来更多好处,但是,① ,它不是才能,更不是德行。单纯以相貌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人们对主流价值和核心精神品质的忽视。② ,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但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对公众舆论来说,对美丽的欣赏如果变成纵容,任由浮躁的“看脸”蚕食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所创造的未来,③ 。
答案:①容貌仅仅是容貌 ②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 ③一定不会那么美丽
作文审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12 -
一个人在屋檐下避雨,正好看见一位禅师撑伞从雨中走过。这人喊道:“禅师,度一下众生吧,让我到您伞下带我一程如何?”禅师答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听罢,马上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身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禅师说:“你我都在雨中。我不被雨淋,而你被雨淋,是因为我有伞而你没有。所以是伞度我,而不是我度你。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请以“自己‘度’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我的审题: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则材料涉及两个对象,一个是“信徒”,一个是“禅师”。信徒请求禅师带他一程,禅师指出信徒需自度。材料中“信徒”的弱点在于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总希望别人来“度”,而“禅师”给他的最大点悟在于“请自找伞”,这就是“自度”,即“自立,自救,自强”。由“信徒”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也可以联系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等。
可围绕“度人与自度”“救人与自救”“自强自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角度立意。
- 12 -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2021-06-076页
-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711页
- 高二语文导学案:3-9《父母与孩子之2021-06-079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7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25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7页
-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3-9《父母2021-06-074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26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23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