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00 KB
  • 2021-06-08 发布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蓝田县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史蒂芬·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一方面,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语言是公共的,语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 - 24 -‎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按照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地、有效地或正确地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正如托马塞洛所言,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亲友、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之下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并进一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选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光明日报》2019年3月2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而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规范,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和阻碍。‎ B. 通过语言获取知识,比起仅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知识要更加便利、丰富,但混乱的语言极易影响我们的认知。‎ C. 现实生活中有常用语不得体,“以语伤人”的现象,这归咎于语言环境,故规范语言应首先从纯洁语言环境入手。‎ D. 语言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用共同语的同时,也应规范各民族的语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切入话题,然后引出史蒂芬·平克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从而引出观点。‎ - 24 -‎ B. 文章引用罗素关于语言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特征的论述,是为了论述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和认知。‎ C.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第三段至第五段在具体论述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鞭辟入里,逻性强。‎ D. 文章以我国存在方言差异,跨区域交流存在障碍为事实依据,论证通过共同的语言消除交流障碍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人们都是凭借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的,但还是需要制定一些语言规范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B.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 C. 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D. 语言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对语言进行必要的规范,就是要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语言,阻止新出现的语言对既有的语言规范的冲击。‎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和阻碍”错误,这一表述绝对化,第二段说的是“史蒂芬•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文中说的是“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 C项,“这归咎于语言环境”错误,曲解文意,文章第四段说的是“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地、有效地或正确地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由此可知,不仅与“语言环境”有关,还有“语法只是和语言表达技巧”“ 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 D - 24 -‎ 项,“也应规范各民族的语言”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第三段至第五段在具体论述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讲述语言规范,第四段讲述语言环境,第五段讲述语言的价值,所以第三段到第五段在具体论述时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阻止新出现的语言对既有的语言规范的冲击”错误,原文结尾说“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选项所说与文意不合。‎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 24 -‎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坦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客观上正造成书法社会交流功能的退化,带来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汉字书写危机”不容忽视。‎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由教育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实施,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书画协会联合承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名,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 ‎(摘编自张西流《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应从孩子抓起》)‎ 材料二:‎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就像当年毛笔和纸张取代了刻刀和木简一样。‎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象形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淡忘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 不能简单把书写退化现象完全归因于电脑的使用,汉字书写问题与计算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写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人对文化的淡漠、也表现为一种精神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对物质诉求过高,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概率的增加。‎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且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其中,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货。‎ ‎(摘编自佚名《提笔忘字,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材料三:‎ - 24 -‎ 最近。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应当承认,新技术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发扬光大,不是取决于它是否吸收了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地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权利”这一说法。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俄罗斯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滋养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摘编自郭立场《不要让汉字沦落为“失落的文明”》)‎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培训书法教师和教研员,并以此推动中小敢味太普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 B.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等现象,现在已经普遍存在,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显得更为严重。‎ C. 从技术层面来讲,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难以逆转;从文化角度来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应该传承。‎ D. 因为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因此电脑的输入对汉字手写有较大的冲击,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个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他们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 B. 关于汉字书写危机原因的形成,人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电子设备的问题,有人认为它们造成了书写危机,而材料二的观点则与之不同。‎ C. 学习手写汉字,不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及其相关的人生哲学,因此说汉字书写方式不能改变其载体的实质。‎ D. “学习母语是权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法国、韩国和俄罗斯对于本国语言的使用,学习和保护也分别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 ‎6. 如何解决“汉字书写危机”的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4. B 5. C ‎ ‎6. ‎ - 24 -‎ ‎①在中小学开设习字、书法课,普及书法教育,提升书法质量。②国民要顶住新技术的冲击,增加阅读量及识字量,从而降低提笔忘字的机率。③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发对汉字的热情。④文化工作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对汉字书写规范进行规定。‎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现在已经普遍存在”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可知,这一现象体现的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而“现在已经普遍存在”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不是在学习语言”表述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可知,学习手写汉字,是在学习一种语言。‎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 24 -‎ 由材料一第三段“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材料三第二段“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可知,可以在中小学开设习字、书法课,普及书法教育,提升书法质量。由材料二第三段“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几率的增加”可知,人们识字量的下降和提笔忘字纪律的增加和阅读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所以要增加阅读量和识字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可以看出,文化工作者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由材料三第二段“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是否吸收了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可知,我们应该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发对汉字的热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站在后台看人生 朱光潜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 再比方生死,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者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水虫鱼特别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 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 - 24 -‎ ‎ 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绝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中之喜剧了。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饮茶还更有味。‎ 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显出庄严,在黑暗中现出光彩。假如荆轲真的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的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 ‎(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但文章重点突出了站在后台看人生的方法,照应了题目。‎ B. 作者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因此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 C. 作者说有些人比较苦痛,是这些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或物看得重要,甚至以为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D. 作者认为人生要有喜剧和悲剧,但是人生的价值在于有悲剧,没有悲剧的人生是毫无兴致的人生。‎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9. 作者写到“站在前台看人生”和“站在后台看人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答案】7. B 8. 作者认为喜剧有趣味,是因为从中寻思玩味,得到了生命的乐趣。作者认为悲剧有趣味,是因为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憾,也能从平凡中见出庄严,黑暗中现出光彩。 ‎ ‎9. (1)站在前台看待人生,是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和草木虫鱼一样。人生本没有痛苦,不过是人类自寻烦恼而已。体现了世间万物平等,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生活,不计较,不埋怨的人生态度。(2)站在后台看待人生,有如站在舞台后面看表演,把人和物一律看待,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美丑之别,无论悲喜,都有人生趣味。两种方式看人生都体现了作者顺应本性、笑看人生,超脱达观,既冷眼旁观又热情不减的生活态度。‎ - 24 -‎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B项,“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与“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不构成因果关系,“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这句话推断也是错误的,根据文意应该这样理解:“作者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不是如其他人那样只有是非善恶,所以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抓住句子的难懂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理解內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分析划线句“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看到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个单句之间都是因果关系。即“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是因,而“有些有趣味”是果。再抓住关键词“趣味”、“喜剧成分”的意思分析出。作者认为喜剧有趣味,是因为从中寻思玩味,得到了生命的乐趣。同样,后一个单句是说“有些”有趣味,是因为作者认为悲剧有趣味,是因为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憾,也能从平凡中见出庄严,黑暗中现出光彩。根据“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分析“悲剧”的含意。‎ ‎【9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要分成“站在前台看人生”和“站在后台看人生”两个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文中说:“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赛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所以,作者的“站在前台看待人生”,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和草木虫鱼一样。人生本没有痛苦,不过是人类自寻烦恼而已。这些话体现了世间万物平等,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生活,不计较,不埋怨的人生态度。“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联。对于映昝,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站在后台看待人生,有如站在舞台后面看表演,把人和物一律看待,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类丑之别,无论悲喜,都有人生趣味。总之,这两种方式看人生都体现了作者顺应木性、笑看人生,超脱达观,既冷眼旁观又热情不减的生活态度。‎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其方法是:①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⑤活译法。指含有比喻的句子,可有抓与喻体相似的方法。⑥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 24 -‎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害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王公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B. 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后称“司空”。‎ C. “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绁”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指监狱。‎ D. 行摄,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权、署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4 -‎ ‎ 孔子出身贫寒,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B. 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示了非凡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C. 孔子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 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2)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2)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鲁大夫孟釐子”是“病且死”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诫”意思是“告诫”,宾语是“其嗣懿子”,即“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懿子”,且后面“曰”的主语依然是“鲁大夫孟釐子”,不是“懿子”,所以“诫其嗣懿子”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错误,应该是王公纪年法。‎ 故选A。‎ - 24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错误,文中说的是“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由此可知,这是说应该是哪怕当王也行,称霸还算小了点,不是“不能称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闻”,听说;“后”,后裔,后代;“虽”,虽然;“当世”,做国君执政,当国继位;“达者”,显达的人。‎ ‎(2)中,“适”,到;“失”,失散;“立”,站立;“郭”,外城。‎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孔子降生后脑袋就长得中间低四面高,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姓孔。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按:弗父何的曾孙),他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受三命(做了上卿),一命比一命恭谨。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这岂不就是所谓的显达的人吗?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孟釐子死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便去向孔子学礼。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以后,先是给季孙氏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市场中牲口越养越多。于是做了管理土木工程的官。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过去秦穆公时,秦国的国土又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地域虽然小,但是它的国君志向远大;地势虽然偏僻,国君的行为却中正无私。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点说明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他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贵(参与国家大事),于是就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给杀了。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鲁国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男人女人在路上行走时也自觉的分开各走一边;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四面八方来到鲁国围的客人,用不着到主管官员那里去求告,鲁国的百姓都能够使其各得所需而归。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所美言的我那种相貌我可真是不敢当;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由于他不停地翻读《周易》,以至于那些串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他还说:“要是能够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孔子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受过孔子教育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夏行平水道中 陆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 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感慨议论提起,衬托出诗人叹老嗟卑的悲愤之情。‎ B. 颔联承接“春归”二字,具体展现了初夏时分平水道上集市风光。‎ - 24 -‎ C. 傍水林中,声声莺语随着阵阵清风传来,初夏之景让人心生愉悦。‎ D. 尾联“梧桐之阴换夹衣”这一生活琐事,让诗歌增添了几分雅致。‎ ‎15. “满园烟草蝶飞飞”为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①动静结合:满园烟草是静景,蝶飞飞是动景;②作者不说“蝶飞”,而说“蝶飞飞”,动词叠用,情景热闹,读来更加亲切;③寓情于景:本句描写了市上人家的园内,碧草如烟,蝴蝶翩飞的景象,强化了诗人的愉悦心情,更富有生活情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考生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最后对照各选项内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诗歌首联表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情,但出语平和,不应视作“叹老嗟卑的悲愤”。‎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满园烟草蝶飞飞”句的精妙之处。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满园烟草蝶飞飞”意思是满园离披的青草,逗得蝴蝶乱飞。诗人选取最具有南方和初夏特征的风物——草和蝶,着墨无多而颇富情致。寓情于景,描写了市上人家的园内,碧草如烟,蝴蝶飞舞的景象,本句句中虽无喜、乐等字眼,而诗人的欣喜、愉悦之情洋溢于画面之中。在写景时,“满园烟草”是静景,“蝶飞飞”是动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自然景物。其中“飞飞”一词,采用叠词,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描写了满园蝴蝶翩翩飞舞于青草间的景象,热闹而富有生活情趣。‎ ‎【点睛】‎ - 24 -‎ 赏析诗歌中某一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反对因违背义而得来的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进取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1). 不义而富且贵 (2). 于我如浮云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誉、劝、沮、弘、毅。‎ 第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 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 、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 ),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 、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潜移默化 披荆斩棘 当仁不让 刚正不阿 B. 耳熏目染 前赴后继 当仁不让 浩然正气 C. 潜移默化 前赴后继 见义勇为 浩然正气 - 24 -‎ D. 耳熏目染 披荆斩棘 见义勇为 刚正不阿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 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典型更生动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C. 她脚后跟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 D. 美食、音乐、表演、文学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克服文化差异的“最大公约数”。‎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还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 B. 即使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C. 即使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还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 D. 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第一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前者强调影响之下的变化,后者强调影响,从语境可知,语境强调在儒学的影响之下,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变化,应使用“潜移默化“。‎ 第二空,“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语境是突出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不断前进的情形,应使用“前赴后继”。‎ 第三空,“当仁不让”,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主动承担该做的事情,应使用“当仁不让”。‎ 第四空,“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语境说的是气势,应使用“浩然正气”。‎ 故选C。‎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主要考查引号的用法。引号用法如下: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笑,突出强调。文中“义”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A项,“聪明人”上面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嘲笑,使用反语;‎ B项,“艺术真实”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C项,“啪哒啪哒”的引号表示引语,表引用;‎ D项,“最大公约数”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从关联词的搭配角度来看,“即使”和“还是”搭配不当,排除BC两项;‎ 从选项语义来看,由“反封建斗争”到“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符合中国的历史发展顺序,逐层深入体现 “义”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排除A。‎ 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______,犹如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不可能令世界各国产生尊敬和向往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③______。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DNA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 ‎【答案】 (1).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能答出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即可) (2). ②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家(注意运用“一个……的国家”的句式) (3). ③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能答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等意思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 24 -‎ 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补写句子要注意上下文句子的衔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本段话题说的是中国文化。语段的二三两句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所以第一空的内容应该是二三句的观点,根据后面一句“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后一句的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第二空诗歌比喻句,根据后面说的“犹如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可知是把“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家”比喻成“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所以第二空要填的是“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家”。根据“一个……的躯壳”,此处注意运用“一个……的国家”的句式。第三个空由前面一句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一句也是选择关系,根据前一句的内容“绝不是西化”,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请用一句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不超过25个字。‎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可能方是正解。‎ 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化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危机。‎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本题材料列举了大学生经典阅读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而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就是:要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化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危机。‎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文章。‎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时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这里有个乡官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中行文子说:“我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现在我担心他为了取悦别人也会出卖我。”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那个人果然扣留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套马车,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这个故事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透过现象看本质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对一件事的好恶,对一个人的褒贬,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被表面现象迷惑,而是要细心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本质。‎ 流亡的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没有听从随从的建议去投靠早年的乡官朋友,是因为他认为这位朋友当年只是在迎合自己,而如今也会为了迎合别人出卖自己。中行文子透过现象看出了事情的本质,事实也证明了他看法的正确性,他的这位乡官朋友后来果然扣留了中行文子后面的车马。‎ 通过乡官常送自己喜爱的东西,中行文子看到的不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而是乡官朋友对自己的迎合。中行文子无疑是明智的,相比之下,吴王夫差失去家国天下的故事,则给了我们深深的警示。‎ 公元前498年,吴王夫差率兵大举进攻越国,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走投无路,只得向夫差屈膝求和。越国战败后,勾践及其大臣范蠡等三百人到了吴国,为吴王服役。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极尽卑躬屈膝之事而从不面露难色。吴王看到勾践毫无斗志的样子,就信任了勾践,三年后便放越王君臣回国去了。回国后,勾践一反在吴国时萎靡不振的常态,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公元前473年,终于灭掉了吴国。‎ - 24 -‎ 吴王夫差若是能客观冷静地分析两国的形势,必能察觉到勾践韬光养晦的野心。可惜的是,他将勾践的忍辱负重看成了对自己的屈服,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当勾践带领三千越甲来袭,夫差只得在悔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安石在《知人》一书中强调“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意思是说,越是贪婪的人越善于伪装,越是荒淫的人伪装得越纯洁,越是奸佞的人越会花言巧语。这就是说,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被其表面的行为迷惑,要透过其表面现象看透其本质。当今选拔人才的时候,就要识人察人,不以“貌”取人,要像九方皋相马一样,“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使劣才、假才、庸才显露原形,让真才、良才脱颖而出。‎ 世间万象,纷纷扰扰,越是纷繁,越要睁大眼睛,用心体悟。学会透过事物表象辨别事物的本质,我们也能成为像中行文子那样的睿智之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韩非子》,记叙了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时的一个故事。材料由三部分构成:随从建议文子到乡官家里休息;文子拒绝了这个建议,匆匆离开;乡官扣留了文子后面的车马。从主要人物文子入手,可以梳理出两个切入角度。‎ ‎(1)从文子与随从的角度:随从只是简单地认定乡官是朋友,可以信任依靠,但文子却认为此人不但不会帮助自己,反而会出卖自己。文子这一判断正是从这个人的行为中推断出来的。他没有被乡官曾经给自己的一点礼物、好处迷惑,而是从表象到本质,见微知著,理性判断,看清其人本性,从而使自己避免了杀身之祸。‎ ‎(2)从文子与乡官的角度:乡官送礼物给文子,是为了迎合文子的喜好,因此也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出卖文子。真正的朋友应是患难与共,解救急难,而不是一味迎合,投其所好。文子无疑是明智的,他从来也没有把这个人当作真正的朋友,因而也就不会在危难之时投奔他。可见善于交友,谨慎交友,亲善远损,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 参考立意:(1)透过现象看本质(2)见微知著(3)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4)知人要知心(5)谨慎交友,远离损友 参考素材:‎ ‎(1‎ - 24 -‎ ‎)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到:“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表面渺小,内心强大。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一个小小的鸡蛋都有如此大的学问,若是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怎能打破外壳,成为小鸡呢?最多只是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不足挂齿。当它成为小鸡的那一刻,它即战胜了自己。看事物不应只看表面,即使是渺小的东西,也有存在的价值,若能多看两眼,多思考一些,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现它的伟大。‎ ‎(2)矗立在道路两旁的参差大树,我们每日经过时也不会特意去看它一眼,它只是存在于那,偶尔看到它苍翠的树叶,才会抬头望一眼它的树顶,感叹一句这树真高。当有一天它不同往常,被砍了,露出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才会发现原来它也饱经风霜,那沟壑纵横的树干却也是坚挺的立着,支撑着它野蛮生长。万物生存并不容易,只有看到它的内心,它的本质,才能感受、了解到它的不平凡,它的伟大。如同这树一般,它真实的默默无闻的伟大超过了它生长的高度。‎ ‎(3)人生在世经历的喜怒哀乐,不过是白驹过隙,在岁月中匆匆流过,不留下一丝痕迹,只有用眼睛看,用心真正感受过内心不简单,不易被发现的本质现象,那不被发现的伟大,才是在生命中留下的绚烂的色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真正的理解。‎ ‎(4)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名人之所以以失败而落幕,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别人对他的真实用心。政治上的阴谋,如西楚霸王项羽,他武功盖世,堪称一世枭雄,但他就是没有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看不透刘邦一举一动的本质,他在乌江亭旁自刎前说的那些话:“非我的武功不好,而是老天要灭我。”其实,这句话是他推卸他没有看透事物本质而失败了的责任,他没有对自己负责。所以,未看透事物本质是他在战场上的一个致命点,是一个决定事物成败的误点。‎ ‎(5)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看透刘邦所演的戏,不用拿剑去挡项伯,斩草除根,那么乌江前掉头的就不是他,也许,历史就会被他改写。事后,获得功劳的战士们一起饮酒畅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韩信垂头无语,他为项羽被表象所蒙蔽而伤心。有一个英雄落幕,只留得《霸王别姬》流传至今。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结构示例:《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文体。开篇以孔子的话引入话题,亮明观点;然后引述材料并分析材料,再以春秋时期吴越之争夫差失败为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重要性;最后论及现实社会人才的选拔要识人察人,回扣材料总结收束。‎ ‎【点睛】‎ - 24 -‎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