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
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
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
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
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全球最大的社
交网站 Facebook 注册用户数接近 9 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
2 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 2.5 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
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 6 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
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
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
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
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
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 90 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
- 2 -
救,只是没有人听到。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
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
有兴趣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
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
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 150 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
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 150 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
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
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
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
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
的网络掌控生活。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
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
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
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 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Facebook 注册用户接近 9 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
注册用户也将超过 2 亿。
D. 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
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 150 人左右频
繁的交流。
- 3 -
B. 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害怕
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C.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和粉丝,最大的
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D. 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
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增加我们的
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B.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
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 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
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D. 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
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看是选择正
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注意题干话题,看看选项内容是否有不同类的问题,比如本题问的是
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首先应该看看选项是否有与社交网络没有关系的,
本题四个选项都围绕社交网络而谈,可见并非答非所问。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
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
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
A 项,信息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首句,说法正确;
B 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后半部分,说法正确;
C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直接提取的文本信息,表述正确;
D 项,强加因果,前者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
故选 D。
【2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具备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素养。解答此类题目,考
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看选项内容是否与文中表
述相吻合,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正确的一项,千万别误选错误选项。
A 项,相关链接在第五自然段,选项表述完全符合文本信息;
B 项,“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
害怕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表述绝对,因
果倒置,原文说“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
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
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可见是因为网络技术让人们只希望看到最
美好幸福的瞬间,所以人们把自己包装成快乐天使变成虚拟人。
C 项,“每个人都可以……最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表述绝对,变主观认为为客
观已然,原文说“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注意“以为”的意思,
想当然的意思,客观上却未必如此。
D 项,“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
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表述绝对,原文说“在社交网络里,你
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
国总统成为好友”,可见文中的“可以”变成了“必定”,或然变成必然;“可能”变成了
“也会”,推测变成肯定。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把握能力,需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
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
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C 项,“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表述不当,与文本相违背,原文开篇
第一句说“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可见选项中“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是不符合文本和
现实生活。
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
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 5 -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
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
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 200 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
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 2200 余人中,先后有近 300 多人吟诵天台
山,留下 1300 多首诗歌。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
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
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 70 余年,著《寒山集》,依托
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
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
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摘自《“诗与远方”犹在 随唐诗游天台》,《光明日报》2019 年 2 月 17 日)
材料二:
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
特色小镇分类很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受到欢迎。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江南六
大古镇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这个时期对古城古镇以观光为主。随着
- 6 -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
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
(摘编自《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及开发模式分析》)
材料三: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
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
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
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
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
发展之路。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四: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
政府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
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
元化的发展局面。
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
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
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
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
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浙江天台县建设“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等特色小镇是将唐诗“物
化”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凸显了“诗路文化”的特点。
B. 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看,我国国家级特色小镇功能类型多样,发展态势良
好,而且比例分配均匀。
C.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
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 7 -
D. 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江天台县在唐诗上做文章,其特色小镇的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等
活动都融入了唐诗元素。
B. 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到文旅特色小镇旅游,由最初对古城古镇的观光游升
级为休闲度假游。
C. 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准“产业生态位”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
“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D. 四则材料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建设文化特色小镇这一中心,分别谈到它的发展状况,
发展前景,发展意义,并介绍了国外成功的经验。
6. 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1)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小镇。(2)适应大众需求,
不断创新升级。(3)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4)建设特色小镇,要以
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5)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
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 B 项,“而且比
例分配均匀”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三中图标可知,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站 62.8%,而民族聚居
型只占 3.2%,比例悬殊,特色小镇分类占比不均匀,文旅特色小镇占比较大,因此各项比例
分配并不均匀。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
题
- 8 -
B 项,“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随着城市化的快
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选项只涉及
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C 项,“只要……就可以……”表述过于绝对;
D 项,四则材料谈论的中心是特色小镇而不是文化特色小镇。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寒山小镇”的例子可得出要
建设特色小镇,必须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出自己独特风格;根据材料二国家
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统计表以及开发模式分析,以及文中相关语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
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适应大众需
求,不断升级,走创新之路;根据材料三“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压坚持以人为
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
镇品质”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根据材料
三“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
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
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新理念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
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可总结出建设特色小镇要找准“产业生态
位”。考生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
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
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
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小题
- 9 -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
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
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
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
人。
⑵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
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
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吗?庄户人
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
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⑶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⑷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
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
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
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
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
红枣。
⑸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⑹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
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
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
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
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⑺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⑻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
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
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
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
- 10 -
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
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⑼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
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
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
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
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
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
了呢!”
⑽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
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
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
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
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
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
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 2012 年 12 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
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B. 第 12 段,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合情理。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说明乡村不
能没有篱笆,而篱笆也宁愿守护乡村到老。
C. 第 10 段,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
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 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清新优美的文辞;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者多情的心灵。
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花墙”就可以概括的。
8. 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技巧,请以第 8 段为例从修辞手法、感觉器官、
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字数 150 以内。
- 11 -
9. 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字数 150 以内。
【答案】7. B 8. 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
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
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拟人,如“鸟儿们在
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
②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9. 同意。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善用修辞,用诗样的语言,热情歌颂乡民的优秀品质。对陌生
人送上井拔凉水,表现他们的善良;“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地大红枣”,
体现他们的宽厚;“母亲在春天点上种子”“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体现他们的勤劳;“多
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体现他们的善解人意。
不同意。文章语言和画面都优美,这不仅是对乡民品质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不为浊、假、恶
所纷扰的人生的向往。文中说“拥有自己的篱笆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
轻易逾越”,表达了作者对坚守美好的期冀,蔓延、青绿的篱笆墙,是生命的篱笆,也是作
者希望拥有的评判标准,能划清真正的界限,而不失生命的青绿。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 项,结尾并非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
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
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
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运用了
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篱笆的优雅之美。
在描写露珠、叶子、花瓣、花香时,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每
- 12 -
一片叶子.每ー个花朵……露珠,……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
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这些描写的语言清新典雅,富有诗韵画面美。
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语言特色。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如果同意的话,可以
从这篇散文言语优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言,赞颂出的是劳动人民的一种优
秀美好品质,突出他们善良,勤劳,善解人意的美好人生情怀,表达出对陌生人的一种无限
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善解人意的温情与美好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话,
可以从表面上运用的是一些优美的词句,但更多的是凸显出一种没有浊、假和恶的人生情怀
与向往,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批判,无法很好地展现出一种生命的美好希望。不能突出
生命的常青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答案不
超 150 字。
【点睛】探究题在作答时,要注意审题,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
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探究
题的答案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一般不能单角度、单层次地答题。然后,要进入文
本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最后,结合文本分析,即结合文中具
体的事例或语句,提炼作品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藻,字靖艺,少立名行,志操清洁。齐水元初,释褐..著作佐郎。天监元年,封西昌县
侯,食邑..五百户。出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
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
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
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藻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进号信威将军。
征为太子中庶子。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
为,纵有小文,成辄弃本。六年,为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所
奏,免官削爵土。大通元年,迁侍中、中护军。时涡阳始降,乃以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
- 13 -
征北大将军,镇于涡阳。高祖每叹曰:“子弟并如迦叶,吾复何忧。”迦叶,藻小名也。入
为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藻固辞不就,诏不许。藻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
楷则。常以爵禄太过,每思屏退,门庭闲寂,宾客罕通,太宗尤敬爱之。恒布衣蒲席,不食
鲜禽,非在公庭,不听音乐。高祖每以此称之。侯景乱,藻遣长子或率兵入援。据京口,藻
因感气疾,不自疗。或劝奔江北,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
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时年六十七。
《梁书•列传卷廿三》
10.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城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B. 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C. 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D. 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11.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 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 平肩舆:古门勺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藻智勇双全,置安危于不顾。焦僧护发动叛乱,他力排众议,到自己军营里巡视督战,
最终稳定军心,平定了叛乱。
B. 萧藻谦逊退让,不求闻达显名。他擅长作文赋,尤其爱好古体诗,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
使有小文章,一旦写成就会扔掉底稿。
C. 萧藻身居高位经堂自我反省。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傣禄太多,就想隐退,与
宾客们也少有往来。此举深得太宗敬重喜爱。
D. 萧藻尽忠报国,誓言掷地有声。“侯景之乱”发生后,他镇守京口染疾,也不去治疗,有
人劝他投降,为此,他几天没有吃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
(2)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文,成
辄弃本。
- 14 -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边填还不安定,益州人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占据郫、繁二县
后叛乱。(2)萧藻性格谦逊退让,不求闻达。他擅长作文赋,尤其喜好古体诗,但除非是在
公宴上作诗文,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使有了小文章。一旦作成,就扔掉底稿。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
异类,欲保余生’,这段话是说“萧渊藻说:‘我是国家的重臣,地位特别重要,既然不能
诛杀剪除逆贼,那么应当与朝廷同死生,怎么能卖身投靠异族人,而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台铉”“位任”“逆贼”“异类”“余生”等,然后根据句
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台铉”是专有名词,喻指“宰辅重臣”,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
“诛剪”是动词,“逆贼”是其宾语,“逆贼”后应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古代国君、士大夫”错,应为“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 项,“到自己军营里巡视督战”错误,根据原文“巡行贼垒”,是到乱贼占据的营垒外巡视。
故选 A。
- 15 -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草创”,刚刚建立;“安”,安定;“聚”,
聚集;“据”,占据。(2)“谦退”,谦逊退让;“善”,擅长;“纵”,即使;“辄”,
连词,就。
【点睛】参考翻译:
萧藻字靖艺,年少时树立了好的名声和形象,志向操守清雅高洁。齐永元初年,他入仕
任著作佐郎。天监元年,萧渊藻被封为西昌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任益州刺史。当时国家刚
刚建立,边境还不安定,益州人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占据郫、繁二县后叛乱。萧渊藻此时
还不到二十岁,他召集幕僚佐史商议,想要亲自出击焦僧护。有人认为不可以这样,萧渊藻
大怒,将那个人杀死在台阶旁边。于是萧渊藻乘坐平肩车,到乱贼占据的营垒外巡视。乱贼
弓箭乱射,箭矢如雨般射向萧渊藻,跟随的士兵举起盾牌挡住射来的箭矢,萧渊藻又命令除
去,因此,人心大安。乱贼就在夜裹悄悄溜走了,萧渊藻命令骑兵追杀乱贼,斩杀了数千人,
于是平定了乱军。萧渊藻进封号为信威将军,被召入任太子中庶子。性格谦逊退让,不求闻
达。他擅长作文赋,尤其喜好古体诗,但除非是在公宴上作诗文,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使
有了小文章。一旦作成,就扔掉底稿。六年,任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一起北伐涡阳,很
快就班师回京,被有关官员奏本,免去了他的官职,削减他的爵土。大通元年,迁任侍中、
中护军。当时涡阳刚刚投降,就任命萧渊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在涡阳镇守。
高祖经常赞叹说:“子弟们如果都能像迦叶一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迦叶是萧渊藻的小
名。萧渊藻又被召入任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萧渊藻坚决辞让,不肯接受任命,皇帝命令
不许他辞让。萧渊藻独自一人住一间屋子,他的坐具上有膝盖磨出的痕迹,宗室子弟、官绅
士大夫,没有一人不把他当作楷模。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俸禄太多,就想隐
退,因此门内庭中空闲寂寞,与宾客们也很少来往,太宗(萧纲)因此特别敬重喜爱萧渊藻。
萧渊藻常年穿布衣、垫蒲席,不吃鲜鱼活禽,如果不是在公众场所,就不听音乐。高祖常因
此而称赞他。侯景之乱发生后,萧渊藻派自己的长子萧彧率领兵士进入京城增援,城门打开
后,萧渊藻被加任散骑常侍、大将军。占据京口时,萧渊藻染上流行病,他自己不作治疗。
有人劝他投奔江北,萧渊藻说:“我是国家的重臣,地位特别重要,既然不能诛杀剪除逆贼,
那么应当与朝廷同死生,怎么能卖身投靠异族人,而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呢。”于是,他好几
天不吃东西。萧渊藻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 16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
代指养老之处。④吴兴:今浙江湖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人由兴亡之变发出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文叹老、送老、别友之事。
B. 上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落魄的形象。
C. 结尾实写了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的情景,又饱含伤时忧国之情,有“沉郁”之风。
D.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
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15. 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1)全词在兵祸(起)一叹老(承)一送老(转)一别友(合)的
叙说中,将伤时、忧国、归隐之意贯注其间,可谓事变意连。(2)起:开头为全篇定基调、
立纲领,正面点出兵祸,蕴含兴亡之慨,此后虽然不再直接提到兴亡,但兴亡之慨随处可见。
(3)承:“客心惊”是因为兵祸未止而“岁华销尽”,“疏髯似雪”“衰涕欲冰”将客后之
衰具象化,并引出下片的送老归隐,过渡真切自然。(4)转:“送老”一词承上启下。承接
上片言“老”,说围事不宁,个人衰弱;引出下片言“老”,寻求自己的归宿。(5)合:结
尾以深夜孤影、小窗灯的虚写作结,一反由景及人的常态,既应兵祸结果,又写未来凄凉,
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本题各选项内容主要涉及了对诗歌的词语、形象、手
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 17 -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实写了”错,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
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
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
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按照题干
提示的“起承转合”的思路,一联一联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题目是这首词的
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所谓“起承转合”是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的;
“意脉不断”,是就诗歌情感来写的。
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
达他对朝廷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
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
之事。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
“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
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
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
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
相承。
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
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沉郁中蕴含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在兵祸(起)一叹老(承)一送老(转)
一别友(合)的叙说中,将伤时、忧国、归隐之意贯注其间,可谓事变意连。
【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从这几点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
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
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
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
- 18 -
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根据语意写出名句。
(1)《庄子逍遥游》中对大鹏鸟徙于南溟广击水、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
“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
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 。”
【答案】(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角声满天
秋色里,塞上燕(胭)脂凝夜紫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
重点字的写法。如“抟”“尊”“酹”“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
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
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
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一尊还酹江月”
的“尊”是酒樽的意思,“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抟”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
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自
2008 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 。护航十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
- 19 -
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 。
10 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 31 批护航编队、100 艘次舰艇、67 架直升机、2.6 万余名
官兵,圆满完成了 1191 批 6595 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 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 63 个国家
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 10 年护航的丰硕果实。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 )。
犹记 2015 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 。在她们身
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七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
腑。
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
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
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 的付出,
也离不开无数人的接续奋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数不胜数 赞不绝口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B. 数不胜数 交口称赞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C. 多如牛毛 赞不绝口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D. 多如牛毛 交口称赞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B. 每一次中国海军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C. 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是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
D. 中国海军一次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B. 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C. 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D. 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 20 -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处,“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多如牛毛”基
本意思是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此处是说自 2008 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
类似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的场景很多,数都数不过来,选用成语“数
不胜数”。
第二处,“赞不绝口”,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交口称赞”,
异口同声地称赞;此处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世界各国的异口同声地称赞,选
用成语“交口称赞”。
第三处,“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意思是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
情绪时发生;“泪如雨下”,眼泪像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此处是说 2015
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选用成语“潸然泪下”。
第四处,“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
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与“政务”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夜以继日”。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
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
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
强调的重心。根据前文“中国海军……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以及后文“犹记 2015
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以及前后主语
一致的原则,可推断出所要填写的句子主语应该是“中国海军”,A 项“目的是为了”错误,
B 项主语是“出发”,C 项主语是“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D 项主语是“中国海军”,排
除 ABC 三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
全服务”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毛病,语序不当是指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
- 21 -
语相同的时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要放在主语之后,“不仅我们”应该调整为“我们不
仅”,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
第二个问题是搭配不当,“做出……服务”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服务”,排除 B
项。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
并修改。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偶然发现了贵刊合订本,欣然买下,至今惠存于家,
时常拨冗翻阅。我觉得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即将到来,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务必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
和出错原因,我将不甚感激。
【答案】(1)“一位”改成“一名”;(2)“惠存”改为“保存”;(3)“拨冗”改为“认
真”或删去;(4)“务必”改为“敬请”;(5)“不甚”改为“不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
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
语的运用。本题中应将(1)称呼自己,应将“一位”改成“一名”;(2)惠存是敬词,谦词,
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此处是说自己保存书刊,应将“惠
存”改为“保存”;(3)“拨冗”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
事情)。此处说自己抽时间看书,“拨冗”改为“认真”或删去;(4)“务必”语气太生硬,
改为“敬请”;(5)表达感激之情,应将“不甚”改为“不胜”。
21.仔细观察下图,请根据提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0 字。
- 22 -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
由图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求学进入大学、
职高等高等学校,而后就业成为知识分子、技工融入城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核的是结构图,答题时注意构图要素和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和答题要求,内容上,要写出两条具体途径,即“打工”“求学、就业”;
形式上,采用“一是……;二是……”的格式。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的宣传栏上出现了这样一组标语:
这组标语运用了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引起全校轰动。有同学很快搜索出,这些甲
骨文表情包原来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
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
骨文字体。
2017 年,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正在成为大众
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甲骨文与电脑技术相遇
——别样的时尚
近日,一组奇特的表情包占据了大众的视野,它不同于往常的“厉害了我的国”的时代
精神表情包,它是我们平时极少触碰的,但是对中华文化又是不可或缺的经典符号——甲骨
文的演绎。甲骨文与电脑技术相遇,于是出现了甲骨文表情包,这一古今结合的艺术品——
- 23 -
别样的时尚,激起了我对时尚的深思。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古老而稳定的源泉,是中华文字文明的开端。她通过象形的方法,简
单又形象地刻画出了物体的形态。随着文字书写的发展,甲骨文也开始由繁至简顺应着历史
潮流的涌动而变化:精美工整的楷书,敦厚踏实的隶书,潇洒飘逸的草书,都是甲骨文的叶。
甲骨文便像一棵大树,根深深地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不断开枝散叶,丰富了中华文化,使
中华文化有了绚烂的色彩。
但是在现在这种“提笔忘字”的时代里,人们都追求效率。所以用机器印刷,连字都忘
了怎么写,又怎会记起遥远又生硬的甲骨文呢?好在甲骨文表情包缓解了这一尴尬:通过运
用现代的电脑技术,将古老的文化融入时代用语中,使濒临于人类记忆边缘的甲骨文再次唤
发了生机。
时尚在我心中一直有两种意思:一便是时髦的,人人值得喜爱的;二便是经典,正如俗
语所说,经典永不过时。但现在看来,时尚似乎又多了一重含义:融合古今。甲骨文表情包
不正是如此吗?通过将经典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使得经典的文化再一次获得新生。歌手谭维
维也是如此:作为现代歌手的她,挖掘了关中老腔的独特之处,并使老腔与现代流行歌曲相
结合,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与观众的喜爱,最后还登上了春晚的大舞台,与观众共享这一
视听盛宴。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说:“终将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将成为
过去。”现在看来,倒也不见得如此。如果将古典的与现代的文化相碰撞,那么中化文明便
有会长久地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成为永远的、不可抵挡的时尚。
若一味地追求流行,所得的“时尚”就如浮萍般脆弱,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若一味固守
传统,所得到“时尚”终将会被时代抛弃;但若将两者结合,那便就会得到真正的时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题目要求首先强调“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
投稿”,既是写作任务,也是对写作方向进行的限制。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的“感触与思
考”,须符合“时尚”栏目的主题,统一在对“时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认知上。“表
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这些“感触和思考”是由材料引发的,写作内容须建立在对材料核心
内容“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感触、思考的基础上。这些
“感触和思考”既可以是对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认识,也可以针对材料内容的任何一个方
面。“自选角度”,考生所选取的角度既须符合“时尚”的写作主题又要结合材料的核心内
容。题目提供了一则反映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材料,既创
- 24 -
设了考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而鲜明的时代特征。材料叙述
的内容分为三层:首先,南粤中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拟写的宣传标语引起轰动;接着,学
生了解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团队以及创作经历;最后,甲骨文在当代成为关注热点,某报“时
尚”专栏向社会征稿讨论。围绕甲骨文在当代的走红,材料提供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讨论空
间。报纸的“时尚”专栏会就此事向社会征稿讨论,是因为甲骨文的走红具有鲜明的“时尚”
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的设计和流传结合了当代众多的
“时尚”元素:网络流行语的表情包、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电脑技术的运用、艺术与科学跨
界融合的思维、当代几何审美效果的设计。第二,甲骨文既属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属
于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术范畴,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具备多重的“时尚”意蕴:将传统文化
融入当代语境、让学术结合生活情境、挖掘民族精神遗产的实用价值,这些本就是当代的流
行风尚。第三,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新时代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热点,引发人们
对“时尚”的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时尚的生命力表现在哪里,大众应如何对待
时尚,时尚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跨越……本来中国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不流行也
不时尚,但学校的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
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使得古老的汉字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
力。这里,甲骨文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考生写作时,可以重点思考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
化由“旧”变“新”,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新的形式来展现其魅力,从而实
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
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
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
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
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
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
为,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
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
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
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
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
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
- 25 -
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
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
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
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
“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
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
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
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
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
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
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26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21-06-0913页
- 语文卷·2018届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21-06-0915页
-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21-06-0916页
-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2021-06-0916页
-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021-06-0926页
-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1-06-0923页
- 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917页
- 语文卷·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2021-06-097页
-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921页
- 语文卷·2019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2021-06-0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