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32 KB
  • 2021-06-09 发布

【高中教育】2020高三语文模拟试卷3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 16 【高中教育】 2020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3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资料范本 2 / 16 【20xx 精选】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8 题,共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黄帝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时期,我觉得之所以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祭是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对 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提出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祭拜具有必要性,也是时代要 求。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帝王庙最早是唐玄宗时期建的,在此之前是到墓地祭拜,后 来的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到了朱元璋时,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祭了 18 位帝王。帝王庙祭祀到了清代达到 188 位帝王。庙里的帝王是从哪位开始的?作为“帝王”自然可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这个不用争论,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考古和 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我们现在祭祖的理由既是对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的国家需要。 3 / 16 对黄帝的祭祀不是汉人祭祀,也不是祭汉族,黄帝是最早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因为最早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最后汇总成一个既有血缘又跨 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是这个群体形成的最早的国家。要解决中国国家凝聚力、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需要有根文化。中国进入文明时 代后,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这个国家的根。 我们要有个物化载体,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我建议用黄帝把我们连起来,祭黄帝不是单单血缘上找祖宗,为什么叫黄帝?“帝”的前提 是他必须是国家政治领导人。因此,许嘉璐先生说的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 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中国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东西南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 “中”,都立在哪里?就立在中原了,最后国家也叫“中”,这时中国的国家是指天下,要东西南北中,因此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 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我后来注意了各种文化,没有哪种文化叫“中”,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原”,在天下之中,把中原、 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现在从明清往上推,推到夏、商就到了现在的郑州一带,夏、商再往上推就推到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 再找根,就推到裴李岗文化,又找到新郑这里来,再往上推, 10 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在河南发现不止一处,这非常重要,说明我 们的祖先就在中原。我们现在对过去封建东西的批判是对的,但是要继承优秀的文化,比如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同。我 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虽然也可能有磕头烧香,我们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的先人从对黄帝的陵墓祭祀到黄帝庙中祭祀, 再到近现代的清明节对黄帝祭祖,这个历史传统要继承与发展,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 (刘庆柱《国祭也是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对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 B.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唐以前都是到墓地祭拜,后来唐代的政治家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并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 C.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 D.在各种文化中,没有哪种文化叫“中”,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因为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 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所以帝王庙里开始的帝王应该是黄帝。 B.黄帝最早领导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体,是一个既有血缘又跨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 4 / 16 C.作者认为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需要用黄帝这个物化载体,主要的依据就是通过祭黄帝可以从血缘上找祖宗。 D.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这些都是因为“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列举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及裴李岗文化,甚至是 10 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都是为了证明把中原、黄帝故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 B.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不仅是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有凝聚力。 C.从唐代祭祀帝王庙开始,封建帝王可能都特别重视对过去帝王的祭祀,除了修建专门的帝王庙外,祭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D.既然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并且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的一种体现,那么在祭拜时我们要像古人一样磕头烧香。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瑗 , 字伯玉 , 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 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 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 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 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 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 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 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管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 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5 / 16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武德,指的是年号,年号是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刑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 易的风气。 B.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 客。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诽谤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 瑷请求辞职。 D.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 被剥夺,家被查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 5 分) 6 / 16 (2) 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 ?(5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偶宿山中忆畅当 卢纶 深山夜雪晴,坐忆晓山明。 读易罢三卷,弹琴当五更。 薜萝枯有影,岩壑冻无声。 此夕一相望,君应知我诚。 8.诗人是如何怀念畅当的?请简要分析概括。( 5 分) 9.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精妙,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2 分)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天下人担忧解愁,表现出作者远大的 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2 分) (3)韩愈《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句子是“ , ”。 (1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 7 / 16 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 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 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 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 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 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 4.6; 二贵妈,酱油, 2;黑头,盐、烟, 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 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 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 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 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 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 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 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 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 8 / 16 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 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 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xx 年 9 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 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 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 虑。 (2)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5 分) (3)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 1949 年 1 月到 8 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 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9 / 16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 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 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 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 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 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 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 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 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从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 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 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 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 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他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 10 / 16 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 1949 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 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1949 年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了沈从文,他对沈从文“反动文人”的定性,宣告了沈从文写作时代已经结束。 B.面对批斗,沈从文与老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C.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D.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还为之撰写了序言,以此来表明自己在文物研究方面有着相当的造诣。 (2) 沈从文经历了哪些痛苦?又开出了什么样的花?请结合文本概括。( 4 分) (3) 张兆和评价沈从文:斯人可贵。文章表现了沈从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概括。( 5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我们党的队伍中的确存在为混政绩求升官,滥用职权而造成生态被永久性破坏的干部,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②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 暖,冰凉透骨。 ③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11 / 16 ④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⑤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 音希声。 ⑥“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A。 ①③⑤ B 。 ①②④ C 。 ③④⑥ D 。 ②⑤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在秋风萧瑟中,按照既定的程序,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被渴望获得高转发量的国家通讯社,一条一条,用长微博图片公诸于世。 B.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旗下的 21 世纪福克斯公司,日前宣布收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这意味着该学会旗下《国家地理》杂志将易主。 C.近年来,该区人民法院采取多项措施把维护妇女儿童合理要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推进社会平等、促进社会全面和谐。 D.本届财经峰会汇聚全球一流思想家和实践者,围绕中国制度变革与技术革新两大议题为核心进行深入讨论,寻找大变革时代通往繁荣的未来之 路。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场比赛 ① 李世石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 ② 是人类的努力 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 ③ 想做一个棋类程序, ④ 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 ⑤ 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 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 ⑥ 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这一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不是 但是 以 况且 B 无论 因为 不只是 更是 / 而且 C 不用说 也 虽然 / 以此 / D 不管 所以 尽管 然而 / 并且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12 / 16 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族动漫仅仅是文化作品,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民族动漫除了要是个好看的作品以外, ① 。要让民族动漫重 现辉煌,② ,使它具有广泛的可持续传播的可能性。在品牌观念树立以后, ③ ,而是着眼于未来,以制作精良 的国产动漫占领市场,吸引观众,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17。 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 5 分) 时间分配 16 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 段传纪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 小时后 立刻 4 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 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 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 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 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 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 2 分) (2) 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3 分) 六、写作 (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 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 / 16 1。B(原文第二段说“后来的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意识到⋯⋯到了朱元璋时,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 B 项错误地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说成了 “唐代”,时间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A 项,与原文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对应; C项,与原文第四段“许嘉璐先生说的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 就是‘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相对应; D 项,与原文第四段“我后来注意了各种文 化⋯⋯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相对应。) 2。 C(原文第四段“我建议用黄帝把我们连起来,祭黄帝不是单单血缘上找祖宗”,而 C 项则错误的表述为“主要的依据”,其实只是一个原因而 已; A 项,与原文第二段“作为‘帝王’自然可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这个不用争论,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 合证实了这一点”相对应。 B 项,与原文第三段“黄帝是最早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因为最早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最后汇总成一个既有血缘又跨 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相对应; D项,与原文第四段“‘中’就是根⋯⋯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相对应。) 3。D(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虽然也可能有磕头烧香⋯⋯”,而 D 项说“我们要像古人一样磕头烧香”,显然歪曲了作者 的观点。 A 项,与原文第四段“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说明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相对应; B 项,由原文第二、三、四 段可推知是正确的; C项,由原文第二段可推知是正确的。) 4。 B (【解析】先通读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结构及特征进行断句。“卒”是一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句子,后面应该停顿,所以排除 C 项;“义府等 复奏瑗与通谋”这个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停顿,排除 A、D两项,选择 B项,然后再进行验证。) 5。 D (【解析】 D项“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错,应该是“国家的代称”。) 6。 A (【解析】 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参与制定法律制度”的是“韩瑷的父亲”,而不是“韩瑷”) 7。 (1) 微臣读到此处,常常放下书本长叹不已,不曾料想在本朝亲自见证此种灾祸。(关键词:辍:放下;太息:叹息,长叹;图:料想。每个关键 词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 (2) 陛下享有四海的丰饶,安心于太平之世,突然驱逐旧臣,最终还不醒悟吗?(关键词:清泰:太平之世;遂:最终;省察:醒悟。每个关键词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韩瑗,字伯玉,是京兆地区三原人。他的父亲叫韩仲良,武德初年,参与制定法律制度,曾经建议说:“根据周朝制定的法律制度,官属有三千 人,到了秦、 汉后,大约有五百人。如果依照古代制度,就会繁杂,请求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来表示树立新风的决心。”因此采取隋朝《开皇律》 中适用于当下的律令并确定下来。最终担任过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等官职。 14 / 16 韩瑗年少时便具有高尚的品行。他学识广博,通晓为官之道。贞观年间, 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三年,升迁为黄门侍郎。不久又担任 同中书门下三品一职,监督修纂国史。又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废黜王皇后时,韩瑗揩拭着眼泪进言道“皇后是陛下做晋王时先帝为您娶的, 现今没有罪过就废黜她,这不是为社稷打算啊。”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第二天他又上谏说:“君王立皇后,是用来配合天地运行,象征日月轮回 的。匹夫选择配偶尚且知道挑选,更何况是天子呢?《诗经》说:‘那么显赫的周朝,因褒姒而灭亡。’ 微臣读到此处,常常放下书本长叹不已,不 曾料想在本朝亲自见证此种灾祸。 宗庙恐怕要断绝了吧!”皇帝大怒,下诏将他拉了出去。 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第二年韩瑗上言道:“褚遂良受到先帝顾恤托付, 忠心不二,以往议论政事,十分诚恳真切,怎肯让陛下落后于尧、 舜而在史册中遭到玷辱呢?他被诽谤恶言中伤,有损陛下英明,也打击志士的锐气。况且褚遂良被贬以来,已过了两年,他的罪责也该抵消了。希望 宽恕无辜之人,以顺应众人的心意。”皇帝说:“褚遂良的情况,我知道了。他狂悖乖张喜欢违抗上意,朕责罚他,怎算有过错呢?”韩瑗说:“褚 遂良是国家重臣。像苍蝇一样的小人污人清白,罗织起来可致人罪名。以前微子出走后,殷商接着就灭亡了;张华没死的时候,晋朝还不至于大乱。 陛下享有四海的丰饶,安心于太平之世,突然贬谪赶走旧臣,最终还不醒悟吗?”皇帝更加不听。韩瑗忧愤,自己上表请求辞官归田,皇帝没有批复。 唐高宗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上奏说:“韩瑗让褚遂良当桂州都督时, 桂州是用兵要地,他们想借此图谋不轨”于是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过 了一年,韩瑗便死了,时年五十四岁。长孙无忌死的时候,李义府等又上奏说韩瑗和他私通谋逆,派遣使者去杀他;到了振州后,韩瑗已经死了,使 者打开棺材检验察看后才回去。追加命令剥夺其官爵,抄了他的家,子孙被流放到广州做了官奴。神龙(武则天年号)初年,武后下遗诏恢复他官爵。 自从韩瑗与褚递良相继死后,朝廷内外忌讳进言将近二十年。皇帝要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才开始上疏极力谏言,时人很欣喜,称这是“凤鸣朝阳”。 8。用深夜读经、弹琴明写自己彻夜未眠,暗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2 分);用“薜萝枯” “岩壑冻” 明写环境凄清,暗写自己孤寂( 2 分) 。诗歌 的颔联、颈联虽一字未提思念友人,但句句写对友人的思念( 1 分)。 9。①分别是“枯”和“冻”字( 1 分)。②薜萝枯萎,岩壑冰冻( 1 分),环境凄冷,缺少生机,万籁俱寂( 2 分),如此的环境,诗人因思念朋友却 一夜未眠,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 2 分)。 10.(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 分)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分)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 分) 11. (1).C(A 其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 B 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 人之间的隔膜错误。 D 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淳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 15 / 16 铺垫。) (2).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 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 后来不再赊账。 (3).①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 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 客。②“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 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 化。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 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12. (1)B (A 。 “宣告了沈从文写作时代已经结束”错,这只是沈从文的“直觉”; C。 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是因为沈从文与世无争 , 毫无声响的转身而感动; D。 郭沫若的行为是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肯定,而不是为了抬高他自己。) (2)①沈从文被扣上了“反动文人”的帽子;被剥夺了写作的自由与权力;不仅自己遭到了残酷的批斗,连自己的作品都被焚烧了;有些人,不 但不理解他,反而看他的笑话。②沈从文在痛苦中潜心研究文物,成为了文物研究专家。 (3)①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不放弃;②面对鲁迅、郭沫若的批评打击,他宽容忍让;③面对批斗中的辱骂、鞭打,他安之若素,不绝望;④在文 学道路走不通后,他懂得转身,在痛苦中开出花来。 13。C(①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此处感情色彩不对。②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用在此处表意错误。③各有千 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正确。④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正确。⑤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 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与句子要表达的语意不符。⑥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深刻。此处用到了后一 个义项,正确。) 14。 B(A项,重复赘余,“诸”就有“之于”之意,和后面的“于”重复,可把“诸”换成“之”。 C项,搭配不当,“维护”可搭配“合法权 益”,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 D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核心”两种句式杂糅,可去掉“为核心”。) 15。 B 16 / 16 16。 ①还必须是个好卖的产品 ②必须有品牌意识 ③就不应只看短期效应(每处 2 分) 17。示例:( 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 分) (2) 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 (3 分) 18。作文: 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 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 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 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