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列知识大总结 31页

  • 957.98 KB
  • 2021-06-10 发布

高中数列知识大总结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 数列 二、重难点击 本章重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公式及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的有关性质。注重提炼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观察法、累加法、累乘法、待定系数法、倒序相加求 和法、错位相减求和法、裂项相消求和法、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知识网络 第一课时 数列 四、数列通项 na 与前 n 项和 nS 的关系 1.    n i inn aaaaaS 1 321  2.       2 1 1 1 nSS nSa nn n 课前热身 3.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nnan 283 2  ,则数列各项中最小项是( B ) A.第4项 B.第5项 C.第6项 D.第7项 4.已知数列 na 是递增数列,其通项公式为 nnan  2 ,则实数  的取值范围是 ),3(  5.数列 的前 项和 142  nnSn ,,则      252 12 nn nan 数列与正整数集关系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特殊数列求和方法 公式法 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 裂项相消法 n 定义 通项公式 中项 前 项的和 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 数列 题型一 归纳、猜想法求数列通项 【例 1】根据下列数列的前几项,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通项公式 ⑴7,77,777,7777,… ⑶1,3,3,5,5,7,7,9,9… 解析:⑴将数列变形为 ),110(9 7  ),110(9 7 2  )110(9 7 3  , , )110(9 7 n ⑶将已知数列变为 1+0,2+1,3+0,4+1,5+0,6+1,7+0,8+1,9+0,…。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 )1(1 n n na  点拨:本例的求解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联想、归纳、转换获得项与项数的一般规律,从而求得通项。 题型二 应用       )2( )1( 1 1 nSS nSa nn n 求数列通项 例 2.已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nS ,分别求其通项公式. ⑴ 23  n nS 解析:⑴当 123,1 1 11  San 时 , 当 )23()23(,2 1 1    nn nnn SSan 时 132  n 又 11 a 不适合上式,故       )2(32 )1(1 1 n na nn 三、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 【例 3】根据下列各个数列 的首项和递推关系,求其通项公式 ⑴ 14 1,2 1 211   naaa nn 解析:⑴因为 14 1 21  naa nn ,所以 )12 1 12 1(2 1 14 1 21  nnnaa nn 所以 )3 1 1 1(2 1 12  aa )5 1 3 1(2 1 23  aa 43 1 1 1()2 5 7aa   …,…, 1 1 1 1()2 2 3 2 1nnaa nn   以上 )1( n 个式相加得 )12 11(2 1 1  naan 即: 24 34 24 11   n n nan 点 拨 : 在 递 推 关 系中若 ),(1 nfaa nn  求 na 用 累 加 法 , 若 ),(1 nfa a n n  求 na 用 累 乘 法 , 若 qpaa nn 1 ,求 用待定系数法或迭代法。 课外练习 3 设 12 1 2 1 1 1  nnnan  ,(  Nn ),则 nn aa 与1 的大小关系是( C ) A. nn aa 1 B. nn aa 1 C. nn aa 1 D.不能确定 解:因为 022 1 32 1 1 1 32 1 22 1 1   nn nnnaa nn 所以 ,选C. 二、填空题 5.已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142  nnSn 则      )2(,52 )1(,2 nn nan 7.已知数列 的通项 99 98   n n ( ),则数列 的前 30 项中最大项和最小项分别是 910 aa , 解:构造函数 99 98991 99 98     xx xy 由函数性质可知,函数在 )99( , 上递减,且 1y 函数在 ),+99( 上递增且 1y 最小最大, ),又 910 9 2130121110 1 109(99 aa a aaaaaa      三、解答题 6.2 等差数列 知识要点 2.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mn aad n aad dnaa dmnaa dnaa daa mn n n mn n nn         1 ;)1( )( )1( 1 1 1 1 变式: 推广: 通项公式: 递推关系: 为常数)即: 特征: mkmknnfa dadna n n ,(,)( ),( 1   ), 为常数,( mkmknan  是数列 na 成 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3.等差中项: 若 cba ,, 成等差数列,则 b 称 ca与 的等差中项, 且 2 cab  ; cba ,, 成等差数列是 cab 2 的充 要条件。 4.前 n 项和公式 2 )( 1 naaS n n  ; 2 )1( 1 dnnnaSn  ),( )( ,)2(2 2 2 1 2 为常数 即 特征: BABnAnS BnAnnfS ndandS n n n    是数列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5.等差数列 的基本性质 ),,,(  Nqpnm其中 ⑴ qpnm aaaaqpnm  ,则若 反 之,不成立。 ⑵ dmnaa mn )(  ⑶ mnmnn aaa  2 ⑷ nnnnn SSSSS 232 ,,  仍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 )常数)(    Nndaa nn (1  是等 差数列 ②中项法: )2 21    Nnaaa nnn (  是等差数 列 ③通项公式法: ),( 为常数bkbknan  是等差数 列 ④前 项和公式法: ),(2 为常数BABnAnSn  是等 差数列 课前热身 2.等差数列 中, )(3 1 ,120 119 1210864 Caa aaaaa 的值为则   A.14 B.15 C.16 D.17 165 120 3 2 3 2)(3 2 )2(3 1 3 1 89 99119   ada daaaa 解 。 3.等差数列  na 中, 1291 0 SSa  , ,则前 10 或 11 项的和最大。 解: 0912129  SSSS , 00 030 111 11121110   aa aaaa ,又 ,, ∴ 为递减等差数列∴ 1110 SS  为最大。 4.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10 项和为 100,前 100 项和 为 10,则前 110 项和为-110 解:∵  ,,,,, 1001102030102010 SSSSSSS 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D 其首项为 10010 S ,前 10 项的和为 10100 S 110221010100 10 22102 91010100 110 10100110    )( 又 , S DSSS DD 10210 102)10(2 98402 42 )1(129850 max 2 2         yn n nn nnnny 时,所以当 6.设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0012 13123  SSa ,, ①求出公差 d 的范围, ②指出 1221 SSS ,,,  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 明理由。 )(nfan  na "2" n 解:① )(6)(6 10312112 aaaaS  37 24 30824 0)82(2 13 )(2 13 2 )(13 7 240724 0)72(6 3 113 131 13 3       d dd da aaaaS dd da 从而 又 ② 最大。, 667 713 7612 00 013 0)(6 Saa aS aaS    课外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 na 数列是等差数列, 1010 a ,其前 10 项的和 7010 S ,则其公差 等于( D ) 3 2 3 1 3 1 3 2 .. .. DC BA  2. 已知等差数列na 中, 12497 116 aaaa ,则,  等于( A ) A.15 B.30 C.31 D.64 1512 12497   a aaaa解: 二、填空题 3. 设 为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 97104 3014 SSSS ,则,  =54 4. 已 知 等 差 数 列 的前 项 和 为 ,若  1185212 21 aaaaS ,则 5. 设 F 是椭圆 167 22  yx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 少有 21 个不同点   , ),2,1( 321 FPFPFP iPi ,, 使 组 成 公 差 为 d 的 等 差 数 列 , 则 的 取 值 范 围 为         10 10010 1 ,, 解:椭圆的焦点 F 到椭圆上的点最大、最小距离分别 为 )和( 17)17(  ,由题意得: 10 10010 1 010 1 2011 2 17)117     dd dd nnd dn 或 ,又 ()(  三、解答题 6. 等 差 数 列  na 的前 n 项 和 记 为 nS , 已 知 5030 2010  aa , ①求通项 na ;②若 =242,求 解: dnaan )1(1  1022 12 5019 309 5030 1 1 1 2010             nad a da da aa n 解方程组 , 由 2 )1( 1 dnnnaSn  , =242 舍去)或解得 (2211 24222 )1(12   nn nnn 7. 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 70 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 动,甲第一分钟走 2 m ,以后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 走 1 ,乙每分钟走 5 ,①甲、乙开始运动后几 分钟相遇?②如果甲乙到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 继续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 1 ,乙继续每分钟走 5 ,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 解:①设 分钟后第一次相遇,依题意有: 舍去),解得 (207 7052 )1(2   nn nnnn 故第一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 7 分钟。 ②设 分钟后第二次相遇,则: 舍去),解得 (2815 70352 )1(2   nn nnnn 故第二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 15 分钟 10 .已知数列 中, ,31a 前 和 1)1)(1(2 1  nn anS ①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 ②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③设数列       1 1 nnaa 的前 项和为 nT ,是否存在实 数 M ,使得 MTn  对一切正整数 都成立?若存 在,求 M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①∵ 1)1)(1(2 1  nn anS   nnnn nn nn nn nnn nn anannaan anan anna anan SSa anS )1()2()1( 1)2()1( 1)1( )1)(1()1)(2(2 1 1)1)(2(2 1 112 12 1 1 11 11             整理得, nnn nnn aaa aanan     21 21 2 ))(1()1(2 ∴数列 为等差数列。 ② 1)1(3 11   nn annaa ,   12 2)1(3)1( 2 2 512 1 12 12     n ndnaa a aa aa n n 的公差为即等差数列 ③ )32)(12( 11 1   nnaa nn  6 1 )32 1 3 1(2 1 )32 1 12 1 7 1 5 1 5 1 3 1(2 1 32 1 12 1 2 1           n n TNn n nnT nn 时,又当  要使得 MTn  对一切正整数 n 恒成立,只要 M ≥ 6 1 ,所以存在实数 使得 对一切正整数 都成立, 的最小值为 6 1 。 6.3 等比数列 知识要点 1.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 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 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 )0qq,( 。 2. 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mn mn n n nn qaa qaa qaa       推广: 通项公式: 递推关系: 1 1 1 3. 等比中项:若三个数 cba ,, 成等比数列,则称 b 为 ca与 的等比中项,且为 acbacb  2,注: 是成等比数列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4. 前 项和公式 )1( 11 )1( )1( 11 1          q q qaa q qa qna S n n n 5.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  Nqpnm其中 ① qpnm aaaaqpnm  ,则若 反之 不真! ② )(2     Nnaaaa aq mnmnn m nmn , ③ na 为等比数列,则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 成等比数列。 ④ ,,,时, nnnnn SSSSSq 2321  仍 成等比数列。 6. 等比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转化 ① 是等差数列    )10(  ccc na , 是 等比数列; ② 是 正 项 等 比 数 列   )10(log  ccanc , 是等差数列; ③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 是各 项不为零的常数列。 7. 等比数列的判定法 ①定义法:  (常数)qa a n n 1  na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   )0(2 2 1 nnnn aaaa 为 等比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  为常数)qkqka n n ,( 为等比数列;④ 前 n 项和法:  为常数)( qkqkS n n ,)1( 为 等 比 数 列。 1. 1031074 22222)(  nnf 设 )18(7 2)18(7 2 )18(7 2)18(7 2 )()( 43 1       nn nn DC BA DnfNn .. .. )(等于,则 2. 已知数列 是 等 比 数 列 , 且  mmm SSS 32 3010 ,则, 70 (问题引入) 猜想: nb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 2 1 。 证明如下:∵ 4 1 2 1 4 1 2121   nnn aab nn n ba a 2 1)4 1(2 1 4 1)4 1(2 1 12 12     即: 2 11  n n b b ,∴ 是首项为 4 1a ,公比 为 2 1 的等比数列。 二、性质运用 例 2 : ⑴ 在 等 比 数 列 中, 14361 3233  nn aaaaaa ,, ①求 na , ②若 nnn TaaaT 求,lglglg 21   ⑵在等比数列 中,若 015 a ,则有等式 nn aaaaaa  292121  )29(  Nnn ,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的 在等比数列 中,若 119 b 则有等式 成 立。 解:⑴①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知: nn na qqa a aa aaaa aaaa       61 5 1 6 61 6161 4361 2)2 1(32 2 1 32 1 32 1 132 33 32 所以 ,,即所以 ,解得 ,又 ②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知,  nalg 是等差数 列,因为 2lg2 )11( 2 )lg(lg 2lg5lg2lg)6(2lglg 1 1 6 nnnaaT ana n n n n    所以 , ⑵ 由题设可知,如果 0ma 在等差数列中有 nmn aaaaaa  122121  )12(  Nnmn , 成 立 , 我 们 知 道 , 如 果 qpnm aaaaqpnm  ,则若 ,而对于 等 比 数 列 ,则有 qpnm aaaaqpnm  ,则若 所以可以得 出结论,若 nmnm bbbbbbb  1221211 ,则有 )12(  Nnmn , 成立,在本题中 nn bbbbbb  372121 则有 )37(  Nnn , 点拨:历年高考对性质考查较多,主要是利用“等积 性”,题目“小而巧”且背景不断更新,要熟练掌握。 典例精析 一、 错位相减法求和 例 1:求和: nn a n aaaS  32 321 解:⑴ 2 )1(3211  nnnSa n 时, ⑵ 01  aa 时,因为 ① 132 1211  nnn a n a n aaSa  ② 由①-②得:                   )1)1( )1()1( )1(2 )1( )1( )1()1( 11 )11(1 111)11( 2 2 1 12 aaa anaa ann S aa anaaS a n a aa a n aaaSa n nn n n n n n nnn 综上所述, 所以  点拨:①若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 nb 是等比数列, 则求数列 nn ba  的前 n 项和时,可采用错位 相减法; ②当等比数列公比为字母时,应对字母是否为 1 进行讨论; ③当将 nS 与 q 相减合并同类项时,注意错 位及未合并项的正负号。 二、 裂项相消法求和 例 2 :数列 满足 1a =8 , 022 124   nnn aaaa ,且 (  Nn ) ①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则 214 14   aad 所以, na =8+( -1)×(-2)=―10-2 ② 32)2(4 1 )1(4 1 8 3 )2 1 1 1 2 11(4 1 )2 11()4 1 2 1()3 1 1 1(4 1 )2 11(4 1 )2(2 1 )14( 1 21 m nn nn nn bbbT nn nnanb nn n n             所以 对一切 恒成立。 3 16 3 16 21 8 11 812 )2 8 1 812 2 8 1 812 min       m nnNn Nnnnm 所以 ,(对 恒成立。对一切 故 m 的最大整数值为 5。 点拨:① 若 数 列 的 通 项 能 转 化 为 )()1( nfnf  的形式,常采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②使用裂项消法求和时,要注意正负项相消时, 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 三、 奇偶分析法求和 例 3:设二次函数  1)( 2  nnxxxxf ,,当 1. 在等差数列  na 中, 1a =1,前 n 项和 nS 满足 ,,, 211 242   nn n S S n n ①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②记 )0(  ppab na nn ,求数列 nb 的前 项和 nT 。 解:① 设数列 的公差为 d ,由 1 )1(2 2 )( 2 2)( 1 24 1 23 1 1 2 12 2 1 21          n n n n n n a na naa nanda S S n n aad aa aa 又 即 ,所以得 所以 na = ②由 )0(  ppab na nn ,有 n n npb  所以 n n nppppT  32 32 ① 2 )1(1  nnTp n时,当 时,当 1p 132 )1(2  nn n nppnpppT  ② ①-②得                   )1(1)1( )1( )1(2 )1( 1)1( )1( 1 )1( )1( 1 2 1 2 1 12 pp np p pp pnn T p np p ppT npp pp nppppTp nnn nn n n n nn n 即: 所以  课外练习 1. 数列 的前 项 和 为 ,若 5)1( 1 Snnan ,则  等于( B ) 6 5 )6 1 5 1()3 1 2 1()2 1 1 1( 1 11 )1( 1 30 1 6 1 6 51 5    S nnnna DCBA n 所以 解:因为 .... 4. )(xf 的定义域为 R ,且 )(xf 是以 2 为周期的 周期函数,数列 是首项为 )(  Naa ,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那么 )()()( 1021 afafaf   的 值为( C ) A.-1 B.1 C.0 D.10 a 解:因为函数 的定义域为 R ,且 是 以 2 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所以 )()2(00( xfxff  ,且) 又数列 是首项为 ,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  0)1()1()1( )1()21()1( )1(5)1()0(5 )1(5)(5 )()()( )1( )()( 1 1021            fff fff fff afaf afafaf naf nafaf Nanaa n n 即所以 又 所以 为偶数)( 为奇数)( ,又所以  故原式=0,选 C。 二、填空题 5.设等比数列  na 的公比与前 n 项和分别为 q 和 nS ,且 ≠1, 818 10 20 10  q SS ,则 8 1 )1( 8)1(1( )1( 1 821 )1( 1010 20 10 1010 10 10 2012111020 10 20 1 10 20 10 1         S q S qSSqS aaaSS qq qa q S qa 所以 方法二、 ) 方法一、  6.数列 满足 12 1 2 1n na n n n      , 1 2 n nn b aa 又 ,则数列 nb 的前 项和为 1 8 n n 1 (1 2 )12n nann     解: 1 28 ( 1)n nn b a a n n  = 118( 1nn  ) 12 1 1 1 1 1 18 ( ) ( ) ( )1 2 2 3 1 1881 11 nb b b nn n nn              所以 7.数列 ,,,,,,,,,, 4 1 4 1 4 1 4 1 3 1 3 1 3 1 2 1 2 11 的前 100 项 的和为 14 913 。(  Nn ) 典例精析 一、 函数与数列的综合问题 的等差数列。,公差为是首项为 ,,,设 ,且:已知例 24 )()()()( )10(log)(1 21   Nnafafaf aaxxf n a  ①设 a 是常数,求证: na 成等差数列; ②若 )( nnn afab  , nb 的前 n 项和是 nS ,当 2a 时,求 解:① 222)1(4)(  nnaf n ,  为等比数列。所以 为定值所以 ,所以即 n n n n n n nna a na a a a a aana )2( 22log 2 2 22 1 22      ② )( nnn afab  3 3 14 32543 3254 2543 222 222222 2 2)1(21 )21(216 2)1(22222 2)1(223222 2)1(242322 2)1()2()22( 2 )22(log 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n n nn n n n nn n nn a n nS n nS nnS nS nnb a anaa 所以 两式相减得 时,当    点 拨 : 本 例 是 数 列 与 函 数 综 合 的 基 本 题 型 之 一 , 特 征是以函数为载体构建数列的递推关系,通过由函数的解析式获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问题得到求解。 1. 已知正项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2)1(4 1 nn aS 与是 的等比中项, ①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 ②若 n n n ab 2  ,数列 的前 项和为 nT ,求 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常数  ,使得数列        2n n a T  为等比数列?若存在,试求出 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① 2)1(4 1 nn aS 与是 的等比中项, 0)2)(( )22(4 1 )1(4 12 1)1(4 11 )1(4 1 11 1 2 1 2 1 2 11 1 2 11 2           nnnn nnnn nnn nn nn aaaa aaaa SSa aSn aaan aS 即 所以 时,当 ,时,当 所以 2 020 1 1     nn nnn aa aaa 即: ,所以因为 所以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 ② nn nT 2 323  32 1)2 323( 2   n n a T n n n  nn 2 1 32 3    所以当且仅当 3+  =0,即 =-3 时,数列        2n n a T  为等比数列。 2. 已知在正项数列 中, 1a =2,且 ), 1( nnn aaA 在双曲线 122  xy 上, 数列 nb 中, 点( nb , nT )在直线 12 1  xy 上,其中 是数列 的前 n 项和,①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②求证:数列 是 等比数列。③若 nnnnn CCbaC  1,求证: 。 解:①由已知带点 ), 1( nnn aaA 在 上知, 1na - na =1,所以数列 是以 2 为首项,以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1)1(1  ndnaan ②因为点( , )在直线 上, 11 11 1 121 12 11 22 nn nn n n n n n Tb Tb b T T b b              所以 所以 两式相减得:   1 1 1 1 1 1 3 1211232 31 3 2 1 2()3 3 3 nn n n n n bb n b b b b b            所以 , 令 得 ,所以 所以 是一个以 为首项, 以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③ nnnn nbaC 3 2)1(  nn n nnnn CC n nnCC       1 1 11 0)12(3 2 3 2)1( 3 2)2( 所以 所以 一、选择题 1. ( 2009 广东卷理 ) 已 知 等 比 数 列 {}na 满足 0, 1,2,nan ,且 2 5 2 5 2 ( 3)n na a n   , 则 当 1n  时, 2 1 2 3 2 2 1log log logna a a     A. (2 1)nn B. 2( 1)n  C. 2n D. 2( 1)n  【解析】由 得 n na 22 2 , 0na ,则 n na 2 ,  3212 loglog aa 2 122 )12(31log nna n  ,选 C. 答案 C 2.(2009 辽宁卷理)设等比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6 3 S S =3 ,则 6 9S S = A. 2 B. 7 3 C. 8 3 D.3 【解析】设公比为 q ,则 3 63 33 (1 )S q S SS  =1+q3=3  q3=2 于是 6 36 9 3 1 1 2 4 7 1 1 2 3 S qq Sq       【答案】B 14.(2009 湖北卷理)已知数列 na 满足: 1 a =m (m 为正整数), 1 ,2 3 1, n n n nn a aa aa      当 为偶数时, 当 为奇数时。若 6a =1,则 m 所有 可能的取值为__________。 答案 4 5 32 解析 (1)若 1am 为偶数,则 1 2 a 为偶, 故 2 23 a2 2 4 amma    ①当 4 m 仍为偶数时, 468 32 mmaa   故 1 3232 m m   ②当 为奇数时, 43 33 1 14a a m    6 3 14 4 m a    故 3 14 14 m   得 m=4。 (2)若 为奇数,则 213 1 3 1a a m    为偶数,故 3 31 2 ma  必为偶数 6 31 16 ma   ,所以 31 16 m  =1 可得 m=5 16.(2009 陕西卷文)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6312as,则 na  . 解析:由 可得 的公差 d=2,首项 1a =2,故易得 2n. 答案:2n 17.(2009 陕西卷理)设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6312aS,则 2lim n n S n  . 6 1 1 22 31 12 5 12 2 11( 1) lim lim 112 12 2 nn n nn a ad a SSnnS n ns a d d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 答案:1 22.(2009 全国卷Ⅰ理)在数列{}na 中, 11 111, (1 ) 2nnn na a an     (I)设 n n ab n ,求数列{}nb 的通项公式 (II)求数列{}na 的前 n 项和 nS 分析:(I)由已知有 1 1 12 nn n aa nn   1 1 2nnnbb   利用累差迭加即可求出数列 的通项公式: 1 12 2n nb  ( *nN ) (II)由(I)知 12 2n n nan ,  = 1 1 (2 )2 n k k kk    1 11 (2 ) 2 nn k kk kk    而 1 (2 ) ( 1) n k k n n   ,又 1 1 2 n k k k    是一个典型的错位相减法模型, 易得 11 1 2422 n kn k kn    = ( 1)nn 1 2 42n n   23.(2009 北京理)已知数集   1 2 1 2, , 1 , 2nnA a a a a a a n     具有性质 P ;对任意的  ,1i j i j n   , ijaa 与 j i a a 两数中至少有一个属于 A . (Ⅰ)分别判断数集 1,3,4 与 1,2,3,6 是否具有性质 P ,并说明理由; (Ⅱ)证明: 1 1a  ,且 12 1 1 1 12 n n n a a a aa a a         ; (Ⅲ)证明:当 5n  时, 1 2 3 4 5, , , ,a a a a a 成等比数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等比数列的性质,考查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 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是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属于较难层次题. (Ⅰ)由于34 与 4 3 均不属于数集 ,∴该数集不具有性质 P. 由于 6 6 1 2 3 61 2,1 3,1 6,2 3, , , , , ,2 3 1 2 3 6    都属于数集 , ∴该数集具有性质 P. (Ⅱ)∵  12,, nA a a a 具有性质 P,∴ nnaa 与 n n a a 中至少有一个属于 A, 由于 121 na a a    ,∴ n n na a a ,故 nna a A . 从而 1 n n a Aa ,∴ 1 1a  . ∵ 121 na a a    , ∴ k n na a a ,故  2,3, ,kna a A k n . 由 A 具有性质 P 可知  1,2,3, ,n k a A k na  . 又∵ 1 2 1 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    , ∴ 21 1 2 1 1, , ,n n n n nn nn a a a aa a aa a a a      , 从而 1 2 1 1 2 1 n n n n nn nn a a a a a a a aa a a a            , ∴ 12 1 1 1 12 n n n a a a aa a a         . (Ⅲ)由(Ⅱ)知,当 5n  时,有 55 23 43 ,aaaaaa ,即 2 5 2 4 3a a a a, ∵ 1 2 51 a a a    ,∴ 3 4 2 4 5a a a a a,∴ 34a a A , 由 A 具有性质 P 可知 4 3 a Aa  . 2 2 4 3a a a ,得 3 4 23 a a Aaa ,且 3 2 2 1 a aa ,∴ 34 2 32 aa aaa , ∴ 5342 2 4 3 2 1 aaaaaa a a a ,即 1 2 3 4 5, , , ,a a a a a 是首项为 1,公比为 2a 成等比数列. 25(2009 江苏卷)对于正整数 n ≥2,用 nT 表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20x ax b   有实数根的有序数组( , )ab 的 组数,其中  , 1,2, ,a b n ( a 和b 可以相等);对于随机选取的 ( 和 可以相等),记 nP 为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实数根的概率。 (1)求 2nT 和 2nP ; (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2,有 11nP n  . 【解析】 [必做题]本小题主要考查概率的基本知识和记数原理,考查探究能力。满分 10 分。 29.(2009 江西卷理)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na , 12,a a a b,且对满足 m n p q   的正整数 , , ,m n p q都有 .(1 )(1 ) (1 )(1 ) pqmn m n p q aaaa a a a a      (1)当 14,25ab 时,求通项 ;na (2)证明:对任意 a ,存在与 a 有关的常数 ,使得对于每个正整数 n ,都有 1 .na   解:(1)由 (1 )(1 ) (1 )(1 ) pqmn m n p q aaaa a a a a      得 1 2 1 1 2 1 .(1 )(1 ) (1 )(1 ) nn nn a a a a a a a a       将 12 14,25aa 代入化简得 1 1 21.2 n n n aa a     所以 1 1 111 ,1 3 1 nn nn aa aa    故数列 1{}1 n n a a   为等比数列,从而 1 1 ,13 n n n a a   即 31.31 n n na   可验证, 31 31 n n na   满足题设条件. (2) 由题设 (1 )(1 ) mn mn aa aa  的值仅与 mn 有关,记为 ,mnb  则 1 1 1 .(1 )(1 ) (1 )(1 ) nn n nn a a a ab a a a a     考察函数 ( ) ( 0)(1 )(1 ) axf x xax  ,则在定义域上有 1 ,11 1( ) ( ) , 12 , 0 11 aa f x g a a a aa          故对 *nN , 1 ()nb g a  恒成立. 又 2 2 2 ()(1 ) n n n ab g aa , 注意到 10 ( ) 2ga ,解上式得 1 ( ) 1 2 ( ) 1 ( ) 1 2 ( )() ,( ) ( )1 ( ) 1 2 ( ) n g a g a g a g aga ag a g ag a g a            取 1 ( ) 1 2 ( ) () g a g a ga    ,即有 1 .na  . 30. (2009 湖北卷理)已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11( ) 22 n nnSa     (n 为正整数)。 (Ⅰ)令 2n nnba ,求证数列 nb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Ⅱ)令 1 nn ncan  , 12........nnT c c c    试比较 nT 与 5 21 n n  的大小,并予以证明。 解(I)在 11( ) 22 n nnSa     中,令 n=1,可得 1112nS a a     ,即 1 1 2a  当 2n  时, 21 1 1 1 1 11( ) 2 ( )22 nn n n n n n n nS a a S S a a              , , 11 n 1 1 12a ( ) , 2 12 nn n n na a a     n即2 . 112 , 1, n 2 1n n n n n nb a b b b      n即当 时,b . 又 112 1,ba  数列  nb 是首项和公差均为 1 的等差数列. 于是 1 ( 1) 1 2 , 2 n n n n n nb n n a a        . (II)由(I)得 11( 1)( )2 n nn nc a nn    ,所以 231 1 1 12 3 ( ) 4 ( ) ( 1)( )2 2 2 2 n nTn        K 2 3 4 11 1 1 1 12 ( ) 3 ( ) 4 ( ) ( 1)( )2 2 2 2 2 n nTn        K 由①-②得 2 3 11 1 1 1 11 ( ) ( ) ( ) ( 1)( )2 2 2 2 2 nn nTn      K 1 1 1 11[1 ( ) ] 1 3 3421 ( 1)( )1 2 2 21 2 33 2 n n n n n nn nT               5 3 5 ( 3)(2 2 1)32 1 2 2 1 2 (2 1) n n nn n n n n nT n n n           于是确定 5 21n nT n  与 的大小关系等价于比较 2 2 1n n与 的大小 由 2 3 4 52 2 1 1;2 2 2 1;2 2 3 1;2 2 4 1;2 2 5;              K 可猜想当 3 2 2 1.nnn  时, 证明如下: 证法 1:( 1)当 n=3 时,由上验算显示成立。 (2)假设 1nk时 12 2 2 2(2 1) 4 2 2( 1) 1 (2 1) 2( 1) 1kkk k k k k             g 所以当 时猜想也成立 综合(1)( 2)可知 ,对一切 3n  的正整数,都有 2 2 1.n n 证法 2:当 3n  时 0 1 2 1 0 1 12 (1 1) 2 2 2 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C C C C C C C C C n n               K 综上所述,当 1,2n  时 5 21n nT n  ,当 时 5 21n nT n  31.(2009 四川卷文)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对任意的正整数 n ,都有 51nnaS成立,记 *4 ()1 n n n ab n Na  。 (I)求数列 na 与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 (II)设数列 的前 项和为 nR ,是否存在正整数 k ,使得 4nRk 成立?若存在,找出一个正整数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III)记 * 2 2 1()n n nc b b n N   ,设数列 nc 的前 项和为 nT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 3 2nT  ; 解(I)当 1n 时, 1 1 1 15 1, 4    a S a 又 115 1, 5 1   n n n na S a S 1 11 15, 4 即      n n n n n aa a a a ∴数列 是首项为 1 1 4a ,公比为 1 4q 的等比数列, ∴ 1()4 n na , * 14 ( )4 ()11 ( )4    n n n b n N …………………………………3 分 (II)不存在正整数 ,使得 成立。 证明:由(I)知 14 ( ) 54 41 ( 4) 11 ( )4      n n n n b 2 1 2 2 1 2 5 5 5 20 15 16 408 8 8 8.( 4) 1 ( 4) 1 16 1 16 4 (16 1)(16 4)                   k kk k k k k k kbb ∴当 n 为偶数时,设 2 ( )n m m N ∴ 1 2 3 4 2 1 2( ) ( ) ( ) 8 4n m mR b b b b b b m n         当 n 为奇数时,设 2 1( )n m m N   ∴ 1 2 3 4 2 3 2 2 2 1( ) ( ) ( ) 8( 1) 4 8 4 4n m m mR b b b b b b b m m n                ∴对于一切的正整数 n,都有 4nRk ∴不存在正整数 k ,使得 4nRk 成立。 …………………………………8 分 (III)由 54 ( 4) 1n nb 得 2 1 2 2 2 1 2 2 5 5 15 16 15 16 15 16 15 4 1 4 1 (16 1)(16 4) (16 ) 3 16 4 (16 ) 16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c b b                  又 1 2 2 13 43, ,33b b c    , 当 1n 时, 1 3 2T  , 当 2n  时, 2 2 23 2 11[1 ( ) ]4 1 1 1 4 16 1625 ( ) 25 13 16 16 16 3 1 16 1 4 69 31625 13 48 21 16 n n nT                  32.(2009 湖南卷文)对于数列{}nu ,若存在常数 M>0,对任意的 *nN ,恒有 1 1 2 1n n n nu u u u u u M       , 则称数列 为 B 数列. (Ⅰ)首项为 1,公比为 1 2 的等比数列是否为 B-数列?请说明理由; (Ⅱ)设 nS 是数列{}nx 的前 n 项和.给出下列两组判断: A 组:①数列 是 B-数列, ②数列 不是 B-数列; B 组:③数列{}nS 是 B-数列, ④数列 不是 B-数列. 请以其中一组中的一个论断为条件,另一组中的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 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若数列{}na 是 B-数列,证明:数列 2{}na 也是 B-数列。 解: (Ⅰ)设满足题设的等比数列为 ,则 11()2 n na  .于是 1 2 2 1 1 1 3 1( ) ( ) ( ) , 2.2 2 2 2 n n n nna a n           1 1 2 1| | | | | |n n n na a a a a a      = 2n3 1 1 112 2 2 2      -1( ) ( ) = n13 1 3.2    ( ) 所以首项为 1,公比为 1 2 的等比数列是 B-数列 . (Ⅱ)命题 1:若数列{}nx 是 B-数列,则数列{}nS 是 B-数列.此命题为假命题. 事实上设 nx =1, *nN ,易知数列 是 B-数列,但 nS =n, 1 1 2 1| | | | | |n n n nS S S S S S n       . 由 n 的任意性知,数列 不是 B-数列。 命题 2:若数列 是 B-数列,则数列 不是 B-数列。此命题为真命题。 事实上,因为数列 是 B-数列,所以存在正数 M,对任意的 ,有 1 1 2 1| | | | | |n n n nS S S S S S M       , 即 12| | | | | |nnx x x M     .于是 1 1 2 1n n n nx x x x x x      1 1 2 1 12 2 2 2n n nx x x x x M x        , 所以数列 是 B-数列。 (注:按题中要求组成其它命题解答时,仿上述解法) (Ⅲ)若数列 na 是 B-数列,则存在正数 M,对任意的 ,nN 有 1 1 2 1n n n na a a a a a M       . 因为 1 1 2 2 1 1n n 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1 2 2 1 1 1n n n na a a a a a a M a            . 记 1K M a,则有 22 1 1 1( )( )n n n n n na a a a a a      1 1 1( ) 2n n n n n na a a a K a a       . 因此 2 2 2 2 2 2 1 1 2 1... 2n n n na a a a a a KM       . 故数列 2 na 是 B-数列. 33. (2009 陕西卷理) 已知数列 }nx 满足, * 11 11,21n n x x n Nx + ’ = = .   猜想数列{}nx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 1 1 12| ( )65 n nnxx   -|≤ 。 证明(1)由 1 n+1 2 4 4 n 1 1 2 5 13 2 1 3 8 21x x x x xx      及 得 , 由 2 4 6xxx猜想:数列 2nx 是递减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n=1 时,已证命题成立 (2)假设当 n=k 时命题成立,即 2 2 2kkxx 易知 2 0kx  ,那么 2 3 2 1 2 2 2 4 2 1 2 3 2 1 2 3 11 1 1 (1 )(1 ) kk kk k k k k xxxx x x x x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1 2 2 2 3 0(1 )(1 )(1 )(1 ) kk k k k k xx x x x x          即 2( 1) 2( 1) 2kkxx   也就是说,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结合(1)和(2)知,命题成立 (2)当 n=1 时, 1 2 1 1 6nnx x x x     ,结论成立 当 2n  时,易知 11 1 110 1, 1 2, 12n n n n x x x x         1 1 1 1 15(1 )(1 ) (1 )(1 ) 212n n n n n x x x xx             1 1 11 11 1 1 (1 )(1 ) nn nn n n n n xxxx x x x x            2 n-1 1 1 2 2 1 n-1 2 2 2 5 5 5 12 65 n n n n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35.(2009 天津卷理)已知等差数列{ na }的公差为 d(d  0),等比数列{ nb }的公比为 q(q>1)。设 ns = 11ab+ 22ab…..+ nnab , nT = 11ab- 22ab+…..+(-1 1)n nnab ,n N  若 1a = 1b = 1,d=2,q=3,求 3S 的值; 若 1b =1,证明(1-q) 2nS -(1+q) 2nT = 2 2 2 (1 ) 1 ndq q q   ,n N  ; (Ⅲ) 若正数n满足2 n  q,设 1 2 1 2, ,..., , ,..., 1 2 ...nnk k k l l l和 是 ,,,n 的两个不同的排列, 121 1 2 ... nk k k nc a b a b a b    , 122 1 2 ... nl l l nc a b a b a b    证明 12cc 。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 力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力,满分 14 分。 (Ⅰ)解:由题设,可得 1*2 1, 3 ,n nna n b n N    所以, 3 1 1 2 2 3 3 1 1 3 3 5 9 55S a b a b a b          (Ⅱ)证明:由题设可得 1n nbq 则 2 2 1 2 1 2 3 2..... ,n nnS a a q a q a q      ① 2 3 2 1 2 1 2 3 4 2 3 2 1 2 2 2 4 2 ..... , 2( ... ) n nn n n n n T a a q a q a q a q S T a q a q a q              ② 式减去②式,得 式加上②式,得 2 2 2 2 2 1 3 2 12( .... )n n n nS T a a q a q      ③ 式两边同乘 q,得 3 2 1 2 2 1 3 2 1( ) 2( .... )n n n nq S T a q a q a q      所以, 2 2 2 2 2 2(1 ) (1 ) ( ) ( )n n n n n nq S q T S T q S T       3 2 1 2 * 2 2 ( ) 2 (1 ) ,1 n n d q q q dq q nNq      K (Ⅲ)证明: 1 1 2 21 2 1 2( ) ( ) ( )nnk l k l k l nc c a a b a a b a a b       K 1 1 1 1 2 2 1 1( ) ( ) ( ) n nnk l db k l db q k l db q       K 因为 10, 0,db所以 112 1 1 2 2 1 ( ) ( ) ( ) n nn cc k l k l q k l qdb        K 若 nnkl ,取 i=n 若 nnkl ,取 i 满足 iikl 且 ,1jjk l i j n    由(1),(2)及题设知,1 in 且 2112 1 1 2 2 1 1 1 ( ) ( ) ( ) ( )ii i i i i cc k l k l q k l q k l qdb           K 当 iikl 时,得 1, 1, 1,2,3..... 1i i i ik l q n k l q i i        由 ,得 即 11 1k l q   , 22( ) ( 1)k l q q q   …, 22 11( ) ( 1)ii iik l q q q    又 11( ) ,ii iik l q q   所以 1 2112 1 1( 1) ( 1) ( 1) ( 1) 1 i iicc qq q q q q q qdb q            K 因此 1 2 1 20,c c c c  即 当 iikl 同理可得 12 1 1cc db   ,因此 12cc 综上, 37.(2009 年上海卷理)已知 na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nb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若 31nan,是否存在 *m k N、 ,有 1 ?m m ka a a说明理由; 找出所有数列 和 ,使对一切 *nN , 1n n n a ba   ,并说明理由; 若 115, 4, 3,a d b q    试确定所有的 p ,使数列 na 中存在某个连续 项的和是数列 nb 中的一项,请证明。 [解法一](1)由 1m m ka a a,得6 5 3 1mk   , ......2 分 整理后,可得 42 3km , m 、 k  N  , 2km 为整数, 不存在 、 ,使等式成立。 ......5 分 (2)若 1n n a ba   ,即 11 1 1 ( 1) na nd bqa n d   , (*) (ⅰ)若 0,d  则 1 11 n nb q b。 当{ na }为非零常数列,{ nb }为恒等于 1 的常数列,满足要求。 ......7 分 (ⅱ)若 0d  ,( *)式等号左边取极限得 1 1 lim 1( 1)n a nd a n d   ,( *)式等号右边的极限只有当 1q  时,才能等于 1。 此时等号左边是常数, 0d,矛盾。 综上所述,只有当{ }为非零常数列,{ }为恒等于 1 的常数列,满足要求。......10 分 【解法二】设  1,,n n n n n aa nd c b ba   若 且 为等比数列 则 *221 21 1 /,nn n n n nn aa q n N a a qaaa      对 都成立,即 2( )( 2 ) ( )dn c dn d c q dn d c       * 2 2....7n N a qd  对 都成立, 分 若 d=0,则 *0, 1,nna c b n N     若 0,d  则q=1, nbm(常数)即 dn d c mdn c  ,则 d=0,矛盾 综上所述,有 n n n nn ba aNbca  1*,n,1,0 使对一切 , 10 分 (3) *,3,14 Nnbna n nn  设 NmNkpbaa k kpmmm   ,,3a * 21 、 . kppmm 32 1)(41)1(4  , NspNpppm k  ,3*,k,3324 5、 . 13 分 取 ,03)14(2)14(33234,23 2222   ssssmsk 15 分 由二项展开式可得正整数 M1、M2,使得(4-1)2s+2=4M1+1, ,2)1(8)14(2 2 ss M    .,21)1()2(44 21 满足要求存在整数mMMm s  故当且仅当 p=3s,sN 时,命题成立. 说明:第(3)题若学生从以下角度解题,可分别得部分分(即分步得分) 若 p 为偶数,则 am+1+am+2+……+am+p 为偶数,但 3k 为奇数 故此等式不成立,所以,p 一定为奇数。 当 p=1 时,则 am+1=bk,即 4m+5=3k, 而 3k=(4-1)k = ,,)1(4)1()1(4)1(44 11110 ZMMCCCC kkk k kk k k k k k   当k为偶数时,存在m,使4m+5=3k 成立 1 分 当 p=3 时,则 am+1+am+2+am+3=bk,即 3am+2-bk, 也即 3(4m+9)=3k,所以 4m+9=3k-1,4(m+1)+5=3k-1 由已证可知,当 k-1 为偶数即 k 为奇数时,存在 m, 4m+9=3k 成立 2 分 当 p=5 时,则 am+1+am+2+……+am+5=bk,即 5am+3=bk 也即 5(4m+13)=3k,而 3k 不是 5 的倍数,所以,当 p=5 时,所要求的 m 不存在 故不是所有奇数都成立. 2 分 三、解答题 10.(2008 全国 I)设函数 ( ) lnf x x x x .数列 na 满足 101a, 1 ()nna f a  . (Ⅰ)证明:函数 ()fx在区间(01), 是增函数; (Ⅱ)证明: 1 1nnaa; (Ⅲ)设 1( 1)ba , ,整数 1 1 ln abk ab ≥ .证明: 1kab  . (Ⅰ)证明: ,      ' ln , 0,1 ' ln 0f x x x f x x     当 时, 故函数  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 (Ⅱ)证明:(用数学归纳法)(i)当 n=1 时, , 11ln 0aa , 2 1 1 1 1 1( ) lna f a a a a a    由函数 在区间 是增函数,且函数 在 1x  处连续,则 在区间(01],是增函数, 2 1 1 1 1( ) ln 1a f a a a a    ,即 121aa成立; (ⅱ)假设当 ( *)x k k N 时, 1 1kkaa成立,即 1101kka a a   ≤ 那么当 1nk时,由 ()fx在区间(01],是增函数, 得 1( ) ( ) (1)kkf a f a f.而 1 ()nna f a  ,则 1 2 1( ), ( )k k k ka f a a f a  , 121kkaa,也就是说当 时, 1 1nnaa也成立; 根据(ⅰ)、(ⅱ)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 n , 恒成立. (Ⅲ)证明:由 ( ) lnf x x x x . 1 ()nna f a  可 kkkk aababa ln1  1 1 ln k ii i a b a a      若存在某ik≤ 满足 iab≤ ,则由⑵知: 1kia b a b    ≥0 若对任意 都有 bai  ,则 1 1 ln k i i a b a b      1 1 ( )ln k i i a b a b      bkaba ln11  bkaba ln11  )(11 baba  0 ,即 1kab  成立. 11.(2008 山东卷)将数列{an}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 记表中的第一列数 a1,a2,a4,a7,…构成的数列为{bn},b1=a1=1. Sn 为数列{bn}的前 n 项和,且满足= nNn n SSb b 2 2  1= (n≥2). (Ⅰ)证明数列{ nS 1 }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同一个正数.当 91 4 81 a 时, 求上表中第 k(k≥3)行所有项和的和. 12.(2007 湖南)已知 ()n n nA a b, ( nN*)是曲线 xye 上的点, 1aa , nS 是数列{}na 的前 n 项和,且满足 2 2 2 13n n nS n a S , 0na  , 234n  ,,,…. (I)证明:数列 2n n b b   ( 2n≤ )是常数数列; (II)确定 a 的取值集合 M ,使 aM 时,数列{}na 是单调递增数列; (III)证明:当 aM 时,弦 1nnAA ( nN*)的斜率随 n 单调递增 解:(I)当 2n≥ 时,由已知得 2 2 2 1 3n n nS S n a . 因为 1 0n n na S S    ,所以 2 1 3nnS S n. …… ① 于是 2 1 3( 1)nnS S n    . ……② 由②-①得 1 63nna a n    . …… ③ 于是 2169nna a n   . …… ④ 由④-③得 2 6nnaa , …… ⑤ 所以 2 2 62 n nn n a aan a n b e eebe       ,即数列 2 ( 2)n n b nb    ≥ 是常数数列. (II)由①有 2112SS,所以 2 12 2aa.由③有 3215aa, 4321aa,所以 3 32aa , 4 18 2aa. 而 ⑤表明:数列 2{}ka 和 21{}ka  分别是以 2a , 3a 为首项,6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226( 1)ka a k   , 2 1 3 6( 1)ka a k    , 2 2 4 6( 1)( )ka a k k    N* , 数列{}na 是单调递增数列 12aa且 2 2 1 2 2k k ka a a对任意的 k N*成立. 且 2346( 1) 6( 1) 6( 1)a k a k a k        1 2 3 4a a a a    9 1512 2 3 2 18 2 44a a a a a          . 即所求 a 的取值集合是 9 15 44M a a   . (III)解法一:弦 1nnAA 的斜率为 1 1 11 nnaa nn n n n n n bbeek a a a a      任取 0x ,设函数 0 0 () xxeefx xx   ,则 0 0 2 0 ( ) ( )() () xxxe x x e efx xx     记 0 0( ) ( ) ( )xxxg x e x x e e    ,则 00( ) ( ) ( )x x x xg x e x x e e e x x       , 当 0xx 时, ( ) 0gx  , ()gx在 0()x , 上为增函数, 当 0xx 时, ( ) 0gx  , ()gx在 0()x, 上为减函数, 所以 0xx 时, 0( ) ( ) 0g x g x,从而 `( ) 0fx  ,所以 ()fx在 0()x, 和 0()x , 上都是增函数. 由(II)知, aM 时,数列{}na 单调递增, 取 0 nxa ,因为 12n n na a a,所以 1 1 nnaa n nn eek aa     2 2 nnaa nn ee aa     . 取 02nxa ,因为 ,所以 12 1 12 nnaa n nn eek aa      2 2 nnaa nn ee aa     . 所以 1nnkk ,即弦 1()nnA A n N* 的斜率随 n 单调递增. 解法二:设函数 1 1 () nax n eefx xa     ,同解法一得, ()fx在 1()na , 和 1()na  , 上都是增函数, 所以 11 1 111 lim n n n n n a a ax a n nan n n e e e ekea a x a       → , 2 1 1 1 1 1 2 1 1 lim n n n n n a a ax a n nan n n e e e ekea a x a             → . 故 ,即弦 的斜率随 单调递增. 5.(辽宁省沈阳二中 2008—2009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数列 ,,141,1}{ 22 2 2 1211 nn n nn aaaS a aaa   记满足 若 3012 mSS nn  对任意 *Nn 恒成立,则正整数 m 的最小值 ( ) A.10 B.9 C.8 D.7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