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26 KB
  • 2021-06-24 发布

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高考一模数学理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 年湖南省株洲市高考一模数学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A={x|x<2},B={x|2x>1},则 A∩B=( ) A.{x|0<x<2} B.{x|1<x<2} C.{x|x>0} D.{x|x<2} 解析:∵B={x|2x>1}={x|x>0}, ∴A∩B={x|0<x<2}. 答案:A 2.已知 2 1 iai  = ,其中 i 为虚数单位,a∈R,则 a=( ) A.﹣1 B.1 C.2 D.﹣2 解析:由 2 1 iai  = , 得 2=(1﹣i)(a+i)=a+1+(1﹣a)i, ∴ 12 10 a a    = = ,即 a=1. 答案:B 3.已知等比数列{an}是递增数列,Sn 是{an}的前 n 项和.若 a1+a3=5,a1a3=4,则 S6=( ) A.31 B.32 C.63 D.64 解析:设公比为 q,因为{an}是递增的等比数列,所以 q>0.an>an﹣1 因为 a1+a3=a1+a1q2=5,且 a1>0,a3>0,又 a1a3=a2 2=4, 所以得 a1=1,a2=2,a3=4,q=2, 则 S6= 1 1 a q (1﹣q6)=q6﹣1=64﹣1=63. 答案:C 4.如图所示,三国时代数学家赵爽在《周髀算经》中利用弦图,给出了勾股定理的绝妙证明. 图中包含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及一个小正方形(阴影).设直角三角形有一内角为 30°,若 向弦图内随机抛掷 1000 颗米粒(大小忽略不计),则落在小正方形(阴影)内的米粒数大约为 ( ) A.134 B.866 C.300 D.500 解析: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2x,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3 x﹣x, 向弦图内随机抛掷 1000 颗米粒(大小忽略不计), 设落在小正方形(阴影)内的米粒数大约为 a, 则     2 2 3 1000 2 xxa x  = , 解得 4 2 31000 1344a  . 答案:A 5.已知 f(x)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当 x>0 时,f(x)=x2﹣x,则不等式 f(x)>0 的解集用区 间表示为( ) A.(﹣1,1) B.(﹣∞,﹣1)∪(1,+∞) C.(﹣∞,﹣1)∪(0,1) D.(﹣1,0)∪(1,+∞) 解析:根据题意,当 x>0 时,f(x)=x2﹣x, 若 f(x)>0,则有 x2﹣x>0,解可得 x>1,即在(1,+∞)上,f(x)>0,反之在(0,1)上, f(x)<0, 又由函数为奇函数,则在(0,﹣1,)上,f(x)>0,在(﹣∞,﹣1)上,f(x)<0, 则不等式 f(x)>0 的解集为(﹣1,0)∪(1,+∞); 答案:D 6.(1+x﹣x2)10 展开式中 x3 的系数为( ) A.10 B.30 C.45 D.210 解析:(1+x﹣x2)10=[1+(x﹣x2)]10 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  2 1 10 rr rT C x x . 对于(x﹣x2)r,通项公式为  2 1 mm r m mrT C x x      , 令 r+m=3,根据 0≤m≤r,r、m 为自然数,求得 2 1 r m    = = ,或 r m    = 3 = 0 . ∴(1+x﹣x2)10 展开式中 x3 项的系数为 2 1 3 0 10 2 10 3 90 120 30C C C C      . 答案:B 7.某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粗线所示,每个单元格的长度为 1,则该三棱柱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 A.4π B.8π C.12π D.16π 解析:由三棱柱的三视图得该三棱柱是一个倒放的直三棱柱 ABC﹣A1B1C1, 其中△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AB⊥AC, AA1⊥平面 ABC,AA1=2,如图, ∴该三棱柱外接球的半径 222 1 222 322 BCR    , ∴该三棱柱外接球的表面积:  224 4 3 12Sr      . 答案:C 8.已知[x]表示不超过 x 的最大整数,如[0.5]=0,[1]=1,[2.4]=2.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 图,则输出 S 的值为( ) A.450 B.460 C.495 D.550 解析: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程序框图的功能是计算并输出 1 2 3 99 100 10 10 10 10 10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值, 1 2 3 99 100 10 10 10 10 10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0+10 × 1+10 × 2+…+10 × 9+10=10+20+30+…+90+10=460. 答案:B 9.已知函数   m x xf x nx e = (m,n 为整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m,n 的值可能为( ) A.m=2,n=﹣1 B.m=2,n=1 C.m=1,n=1 D.m=1,n=﹣1 解析:根据图象可得    11 1 2fne   , ,当 n=﹣1 时,不满足,故排除 A,D; 当 m=n=1 时,     1110 x x x x x x e xf x x f x e e e      , = = > 恒成立, 故函数 f(x)无极值点,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0.已知 f(x)=cosω x,(ω >0)的图象关于点  3 04  , 对称,且 f(x)在区间 20 3 , 上单调, 则 ω 的值为( ) A.1 B.2 C.10 3 D. 2 3 解析:f(x)的图象关于( 3 4  ,0)对称, ∴cos 3 4  ω =0,∴ 3 42k ,k∈Z, 解得 24 33 k  ,k∈Z; 令 kπ ≤ω x≤π +kπ ,解得 kkx        ,k∈Z; ∴f(x)在[0,   ]上是单调减函数, ∵f(x)在(0, 2 3  )上单调, ∴ 2 3   ,解得 ω ≤ 3 2 ; 又∵ω >0, ∴ω = 2 3 . 答案:D 11.已知抛物线 C1:y2=4x 和圆 C2:(x-1)2+y2=1,直线 y=k(x﹣1)与 C1,C2 依次相交于 A(x1, y1),B(x2,y2),C(x3,y3),D(x4,y4)四点(其中 x1<x2<x3<x4),则|AB|·|CD|的值为( ) A.1 B.2 C. 2 4 k D.k2 解析:∵y2=4x,焦点 F(1,0),准线 l0:x=﹣1. 由定义得:|AF|=xA+1, 又∵|AF|=|AB|+1,∴|AB|=xA, 同理:|CD|=xD, 由题意可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且不等于 0,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y=k(x﹣1)代入抛物线方程,得:k2x2﹣(2k2+4)x+k2=0, ∴xAxD=1,则|AB|·|CD|=1. 综上所述,|AB|·|CD|=1. 答案:A 12.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的侧棱长为 6,且底面是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用一平面截此 棱柱,与侧棱 AA1,BB1,CC1,分别交于三点 M,N,Q,若△MNQ 为直角三角形,则该直角三 角形斜边长的最小值为( ) A. 22 B.3 C. 23 D.4 解析:如图,不妨设 N 在 B 处,AM=h,CQ=m, 则有 MB2=h2+4,BQ2=m2+4,MQ2=(h﹣m)2+4 由 MB2=,=BQ2+MQ2⇒m2﹣hm+2=0. △=h2﹣8≥0⇒h2≥8 该直角三角形斜边 MB= 24 2 3h . 答案:C 二、填空题(每题 5 分,满分 2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已知△ABC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E 为边 BC 的中点,则 AE AB =______. 解析:∵E 为等边三角形 ABCBC 的中点,∴∠BAE=30°,AE= 3 , ∴ cos 30 2 3 cos 30 3AE AB AE AB        . 答案:3 14.已知实数 x,y 满足 12 0 0 xy x y        ,则 z=2x+y 的最大值为=______. 解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由 z=2x+y 得 y=﹣2x+z, 平移直线 y=﹣2x+z,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 y=﹣2x+z 经过点 C 时,直线 y=﹣2x+z 的截距最大, 此时 z 最大. 由 2 0 xy y    = = ,解得 C(2,0) 将 C(2,0)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 z=2x+y, 得 z=2×2+0=4.即 z=2x+y 的最大值为 4. 答案:4 15.已知双曲线 E 经过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且双曲线的焦距等于该正方形的边长,则双曲线 E 的离心率为=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如图:设双曲线 E 经过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为 A、B、C、D, 其 A 在第一象限, 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为 F1、F2, 连接 AF1, 若双曲线的焦距等于该正方形的边长,则有|F1F2|=2c, |AF2|=c, 则有|AF1|= 5 c, 则 2a=|AF1|﹣|AF2|=( 5 ﹣1)c,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51 2 ce a  . 答案: 51 2  16.如表给出一个“等差数阵”:其中每行、每列都是等差数列,aij 表示位于第 i 行第 j 列 的数.则 112 在这“等差数阵”中出现的次数为=______. 4 7 10 … a1j … 7 12 17 … a2j … 10 17 24 … a3j … … … … … … … ai1 ai2 ai3 … aij … … … … … … … 解析:根据图象和每行、每列都是等差数列, 该等差数阵的第一行是首项为 4,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a1j=4+3(j﹣1), 第二行是首项为 7,公差为 5 的等差数列:a2j=7+5(j﹣1) 第 i 行是首项为 4+3(i﹣1),公差为 2i+1 的等差数列, 因此 aij=4+3(i﹣1)+(2i+1)(j﹣1)=2ij+i+j, 要找 112 在该等差数阵中的位置,也就是要找正整数 i,j,使得 2ij+i+j=112, 所以 112 21 ij i   , 当 i=1 时,j=37, 当 i=2 时,j=22, 当 i=4 时,j=12, 当 i=7 时,j=7, 当 i=12 时,j=4, 当 i=22 时,j=2, 当 i=37 时,j=1. ∴112 在这“等差数阵”中出现的次数为 7. 答案:7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在△ABC 中,A=30°,BC= 25,点 D 在 AB 边上,且∠BCD 为锐角,CD=2,△BCD 的面 积为 4. (1)求 cos∠BCD 的值; (2)求边 AC 的长. 解析:(1)首先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 sin∠BCD 的值,进一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式求出结果. (2)利用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求出结果. 答案:(1)∵BC= ,CD=2, 则: 1 sin 42BCDS BC CD BCD  = = , ∴ 2in 5 5s BCD = . ∴ 5cos 5BCD = ; (2)在△BCD 中, 552 2 cos 5CD BC BCD= , = , = , 由余弦定理得:DB2=CD2+BC2﹣2CD·BC·cos∠BCD=16, 即 DB=4, ∵DB2+CD2=BC2, ∴∠BCD=90°, 即△ACD 为直角三角形, ∵A=30°, ∴AC=2CD=4. 18.如图,在几何体 ABCDEF 中,四边形 ADEF 为矩形,四边形 ABCD 为梯形,AB∥CD,平面 CBE 与平面 BDE 垂直,且 CB⊥BE. (1)求证:ED⊥平面 ABCD; (2)若 AB⊥AD,AB=AD=1,且平面 BCE 与平面 ADE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 6 ,求 AF 的 长. 解析:(1)推导出 CB⊥BE,从而 CB⊥面 BDE,进而 CB⊥ED,再由 ED⊥AD,能证明 ED⊥平面 ABCD. (2)以 D 为坐标原点,DA、DC、DE 分别为 x,y,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出 AF=DE=1. 答案:(1)因为平面 CBE 与平面 BDE 垂直, 且 CB⊥BE,平面 CBE 与平面 BDE 的交线为 BE, 所以 CB⊥面 BDE, 又 ED⊂面 BDE,所以,CB⊥ED, 在矩形 ADEF 中,ED⊥AD, 又四边形 ABCD 为梯形,AB∥CD,所以 AD 与 CB 相交, 故 ED⊥平面 ABCD. 解:(2)由(1)知,ED 垂直 DA,ED 垂直 DC,又 AD 垂直 AB,AB 平行 CD,所以 DC 垂直 DA, 如图,以 D 为坐标原点,DA、DC、DE 分别为 x,y,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AD=AB=1,AB⊥AD,BD= 2 又 CB⊥BD,∠CDB=45°,所以 DC=2, 设 DE=a,则 B(1,1,0),C(0,2,0),E(0,0,a), BE =(﹣1,﹣1,a), BC =(﹣1,1,0) 设平面 BEC 的法向量为  n x y z= , , , 则 00 00 n x y aBE z xyn BC        = = == ,令 x=1,则 y=1,z= 2 a ,所以平面 BEC 的法向量为 , 平面 ADEF 的法向量为 m =(0,1,0), 因为平面 BCE 与平面 ADE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 6 , 则 6cos 6nm, = , 即 2 16 6 2 4 a = ,解得 a=1,即 AF=DE=1. 19.某协会对 A,B 两家服务机构进行满意度调查,在 A,B 两家服务机构提供过服务的市民 中随机抽取了 1000 人,每人分别对这两家服务机构进行评分,满分均为 60 分. 整理评分数据,将分数以 10 为组距分成 6 组:[0,10),[10,20),[20,30),[30,40), [40,50),[50,60],得到 A 服务机构分数的频数分布表,B 服务机构分数的频率分布直方 图: A 服务机构分数的频数分布表 分数区间 频数 [0,10) 20 [10,20) 30 [20,30) 50 [30,40) 150 [40,50) 400 [50,60] 350 定义市民对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如下: 分数 [0,30) [30,50) [50,60] 满意度指数 0 1 2 (1)在抽样的 1000 人中,求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 (2)从在 A,B 两家服务机构都提供过服务的市民中随机抽取 1 人进行调查,试估计其对 B 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A 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概率; (3)如果从 A,B 服务机构中选择一家服务机构,你会选择哪一家?说明理由. 解析:(1)由对 B 服务机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对 B 服务机构“满意度指数”为 0 的频率 为 0.2,由此能求出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 (2)设“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比对 A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高”为事件 C.记“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B1;“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 数’为 2”为事件 B2;“对 A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为事件 A0;“对 A 服务机 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A1.P(C)=P(B1A0+B2A0+B2A1),由此能求出该学生对 B 服务 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A 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概率. (3)如果从学生对 A,B 两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的期望角度看分别求出 B 服务机构 “满意度指数”X 的分布列和 A 服务机构“满意度指数”Y 的分布列,由此能出结果. 答案:(1)由对 B 服务机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 对 B 服务机构“满意度指数”为 0 的频率为(0.003+0.005+0.012)×10=0.2, 所以,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为 1000×0.2=200 人. (2)设“对 B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比对 A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高”为事件 C. 记“对B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1”为事件B1;“对B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 为 2”为事件 B2; “对 A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为事件 A0;“对 A 服务机构评价‘满意度指数’ 为 1”为事件 A1. 所以 P(B1)=(0.02+0.02)×10=0.4,P(B2)=0.4, 由用频率估计概率得:P(A0)=0.1,P(A1)=0.55, 因为事件 Ai 与 Bj 相互独立,其中 i=1,2,j=0,1. 所以 P(C)=P(B1A0+B2A0+B2A1)=0.3, 所以该学生对B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A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 概率为 0.3. (3)如果从学生对 A,B 两服务机构评价的“满意度指数”的期望角度看:B 服务机构“满意 度指数”X 的分布列为: X 0 1 2 P 0.2 0.4 0.4 A 服务机构“满意度指数”Y 的分布列为: Y 0 1 2 P 0.1 0.55 0.35 因为 E(X)=0×0.2+1×0.4+2×0.4=1.2;E(Y)=0×0.1+1×0.55+2×0.35=1.25, 所以 E(X)<E(Y),会选择 A 服务机构. 20.已知椭圆 C: 22 221yx ab  = (a>b>0)与直线 l:bx﹣ay=0 都经过点  2 2 2M , .直线 m 与 l 平行,且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直线 MA,MB 与 x 轴分别交于 E,F 两点.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证明:△MEF 为等腰三角形. 解析:(1)将点 M 分别直线方程及椭圆方程,即可求得 a 和 b 的值,求得椭圆方程; (2)设直线 m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及直线的斜率公式求得 kMA+kMB=0,即可 求得△MEF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1)由直线 l:bx﹣ay=0 都经过点  2 2 2M , ,则 a=2b, 将  2 2 2M , 代入椭圆方程: 22 221 4 yx bb  = ,解得:b2=4,a2=16, ∴椭圆 C 的方程为 22 116 4 yx  = ; (2)证明:设直线 m 为: 1 2y x t= ,A(x1,y1),B(x2,y2) 联立: 22 116 4 1 2 yx y x t      = = ,整理得 x2+2tx+2t2﹣8=0, ∴x1+x2=﹣2t,x1x2=2t2﹣8, 设直线 MA,MB 的斜率为 kMA,kMB,要证△MEF 为等腰三角形, 只需 kMA+kMB=0,由 12 12 22 2 2 2 2M A M B yykk xx   = , = ,             221 2 1 2 1 2 1 2 22 2 8 4 2 2 4 2 8 0 2 2 2 2 2 2 2 2 M A M B x x t x x t t t tk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所以△MEF 为等腰三角形. 21.已知函数 f(x)=lnx+a(x﹣1)2(a>0). (1)讨论 f(x)的单调性; (2)若 f(x)在区间(0,1)内有唯一的零点 x0,证明: 3 12 0e x e  < < . 解析:(1)求出函数的导数,通过讨论 a 的范围,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即可; (2)设   1ln 2 xg x x x = ,(x∈(0,1)),求出函数的导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即可. 答案:(1)   22 2 1ax axfx x  = , ①当 0<a≤2 时,f'(x)≥0,y=f(x)在(0,+∞)上单调递增, ② 当 a > 2 时 , 设 2ax2 ﹣ 2ax+1=0 的 两 个 根 为  1 2 1 2 10 2x x x x, < < < ,且 22 12 22 22 a a a a a axxaa   = , = , y=f(x)在(0,x1),(x2,+∞)单调递増,在(x1,x2)单调递减. (2)证明:依题可知 f(1)=0,若 f(x)在区间(0,1)内有唯一的零点 x0, 由(1)可知 a>2,且  01 10 2xx= , . 于是:lnx0+a(x0-1)2=0①2ax0 2-2ax0+1=0② 由①②得 0 0 0 1ln 02 xx x  = ,设   1ln 2 xg x x x = ,(x∈(0,1)), 则   2 21 2 xgx x  = ,因此 g(x)在 10 2 , 上单调递减, 又   3 3 12 12 430022 eeg e g e     = > , = < 根据零点存在定理,故 3 12 0e x e  < < . 请考生在 22、23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选修 4-4:坐 标系与参数方程] 22.已知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是 ρ =4cosθ .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 x 轴的 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 l 的参数方程是 1 cos sin xt yt      = = (t 为参数). (1)将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2)若直线 l 与曲线 C 相交于 A、B 两点,且 13AB = ,求直线的倾斜角 α 的值. 解析:(1)由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得 ρ 2=4ρ cosθ .由 x2+y2=ρ 2,x=ρ cosθ ,y=ρ sinθ , 能求出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将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代入圆的方程,得:t2﹣2tcosα ﹣3=0.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能 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α 的值. 答案:(1)由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是 ρ =4cosθ ,得 ρ 2=4ρ cosθ . ∵x2+y2=ρ 2,x=ρ cosθ ,y=ρ sinθ , ∴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2+y2﹣4x=0,即(x﹣2)2+y2=4. (2)将直线 l 的参数方程 (t 为参数)代入圆的方程,得: (tcosα ﹣1)2+(tsinα )2=4, 化简得 t2﹣2tcosα ﹣3=0. 设 A,B 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t1,t2,则 12 12 2 cos 3 tt tt    = = , ∴   2 2 1 2 1 2 1 24 4 cos 12 13AB t t t t t t         , 4cos2α =1,解得 1cos 2 = , ∴α = 3  或α = 2 3  .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已知函数 f(x)=|2x+1|﹣|x|+a, (1)若 a=﹣1,求不等式 f(x)≥0 的解集; (2)若方程 f(x)=2x 有三个不同的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1)通过讨论 x 的范围,得到关于 x 的不等式组,解出取并集即可; (2)求出 a=2x+|x|﹣|2x+1|,令 g(x)=2x+|x|﹣|2x+1|,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出 a 的范围即可. 答案:(1)当 a=﹣1 时,不等式 f(x)≥0 可化为:|2x+1|﹣|x|﹣1≥0, ∴           11 0022 2 1 1 02 1 1 0 2 1 1 0 xxx xx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或 或 , 解得:x≤﹣2 或 x≥0, ∴不等式的解集为(﹣∞,﹣2]∪[0,+∞). (2)由 f(x)=2x 得:a=2x+|x|﹣|2x+1|, 令 g(x)=2x+|x|﹣|2x+1|,则:         131 2 1102 10 xx g x x x xx                < = < , 作出函数 y=g(x)的图象如图示, 易知    11 0122AB  , , , , 结合图象知:当 11 2a< < 时,函数 y=a 与 y=g(x)的图象有三个不同交点, 即方程 f(x)=2x 有三个不同的解, ∴a 的取值范围为 1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