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堂同步训练试卷(一)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为代表,纷纷编撰世界历史地理书籍。 他们基于近代地理科学:把中国定于世界之一隅,中国并不代表天下。其中徐 继畲编撰的《瀛寰志略》还介绍了西方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这一变化表明近 代有识之士 A.已有比较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 B.国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C.准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D.建构起近代国家学说的框架 【解析】国家观念包括领土、人民与主权,主权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材料 反映近代有识之士从地理即领土的角度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从传统向近 代转变的特征,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林则徐、魏源等是地主阶级的代表,C 项 错误;中国的有识之士介绍了近代世界的一些情况,但介绍不等于已“建构起近代 国家学说框架”,D 项错误。 【答案】B 2.林则徐在编著《各国律例》时,摘译了瓦特尔《国际法》“一个国家有禁绝外 货,没收走私货”的权利。林则徐所采取的这一措施 A.为中国禁烟提供了法律参考 B.改变了中国外贸的逆差地位 C.表明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 D.有效地防止鸦片在华的走私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际法》对于外货走私有明确的规定,这为中国在后 来的禁烟运动中的虎门销烟行动提供了相应的参考,A 项正确;该条款可能会对外 货走私造成一定威慑,但不一定能改变中国外贸的逆差地位,B 项错误;外货走私 不能说明就是侵略行为,C 项错误;仅从这一法律编著而不采取实际行动不会有效 防止鸦片在华的走私,排除 D 项。 【答案】A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 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 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源认为中国并非“居中之国”,中国历法与西洋 历法虽有差异,但存在相通之处,可以“稽览”,因而他尽管仍称西方为“夷”, 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 C 项正确;魏源并没有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观点,也未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A、B 两项错误;D 项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 【答案】C 4.魏源曾说,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人公推华盛顿为总统,并议定“身后公举贤者 更代,不世及,不及任”。有关军国大事与关系外邦和战的外交问题 ,总统必 与“西业”(指参议院)会议而后行,如所见不同, 则三占从二。由此可知魏 源 A.主张学习美国三权分立制度 B.对美国政治有较大程度向往 C.认识到君主专制是落后根源 D.希望介绍西方开阔国人视野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源介绍了西方政治运行状况,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开拓 国人视野,故 D 项正确。介绍或许是一种借鉴,或许是一种比较,不必然能得出 魏源主张学习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较大向往,故 A、B 两项错误, 当时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他仍希望维护清朝统治,排除 C 项。 【答案】D 5.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 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已不再排斥西方的民主政治 B.认为中体西用有助于中国进步 C.意识到西方文化较中国优秀 D.融合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长处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体”与“用”具有相辅相承性,主 张引进西方科技,淡化门户观念,所以这种思想有助于中国进步,故 B 项正确; 材料信息显示,该思想家仍希望维护封建统治,不能得出其不再排斥西方民主政治 的结论,A 项错误;材料认为“体用”各有其所,并未强调哪一方文化更优秀,C 项错误;该思想家主张中西文化并用,但是否融合了它们的长处,仅从材料信息不 得而知,D 项错误。 【答案】B 6.有学者指出,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思想的转轨,如康有为以 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等,这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 材料反映出 A.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广大国人渴望社会变革 D.儒学在当时受到很大冲击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受洋务运动影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具有先进思 想的知识分子,这说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具有进步性,故 B 项正确;一部分人的 先进思想代表不了社会共识,A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广大国人的对和会变革的态 度如何,C 项错误;洋务派的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仅从这一小部分人的先进思想难 以对儒家思想造成很大冲击,D 项错误。 【答案】B 7.著名学者李少莉指出,要在充斥着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天空里容纳若干资本主 义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外,没有更好的纲领。对材料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中体西用 A.有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扭转了洋务运动被动局面 C.弱化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 D.顺应了当时中国历史潮流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体西用在当时洋务派为减少洋务运动阻力的一种 通权达变,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历史潮流,故 D 项正确; 洋务运动失败,表明中体西用并未能有效推动中国近代化,排除 A 项;中体西用 尽管可以为洋务运动减少一定阻力,但洋务运动还是举步维艰,排除 B 项;中体 西用突出的是“中体”,因而它不利于弱化专制统治,排除 C 项。 【答案】D 8.1889 年,《万国公报》多载时事论文和中外重大政治法令,传播西方文化,到 戊戌变法时,发行量猛增到 3.84 万份。材料反映出报纸的作用之一是 A.引领时代潮流 B.推动文化融合 C.旨在除旧布新 D.抨击社会时弊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万国公报》因其所刊登的内容而在戊戌变法时猛 增,而戊戌变法在当时具有引领中国潮流的作用,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显 示推动文化融合的信息,B 项错误;传播西方重大法令、多载时事论文不意味着就 是除旧布新,也不意味着就抨击时弊,C、D 两项错误。 【答案】A 9.郑观应指出,各国关税,都在随时变通,“本国必须之物,其税必轻”,甚至 于免税以使之来,与本国有竞争力者,“其税必重,所以保本国之利”,至于 税则,随各国而定,应“欲增则增之,欲禁则禁之”。由此可以推知郑观应认 为 A.关税是中外进行商战的主阵地 B.协定关税加大了中国出口成本 C.协定关税将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D.清政府忽视了关税的重要性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郑观应主张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调整关税税则,认为 如果关税不能自己做主,那么本国经济安全必然会受到威胁,故 C 项正确;材料 未显示关税是否是商战的主阵地,A 项错误;协定关税主要是针对外国商品的进口, 它本身不会对出口成本带来影响,排除 B 项;清政府并未忽视关税的重要性,只 是清政府受制于西方列强,D 项错误。 【答案】C 10.王韬在游历英国期间,专门到伦敦英国议会参观,多次去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 目睹了议员们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他“心向往之”。材料表明王 韬 A.变法理论已初步形成系统 B.有仿效英国进行革新的思想 C.渴望政府遣使到英国学习 D.对英国的开明专制较感兴趣 【解析】由材料可知,王韬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很感兴趣,多次参观并“心 向往之”,这说明王韬当时已有仿效英国进行革新的思想,故 B 项正确;仅凭王 韬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参观,不能得出他变法理论已初步形成系统,A 项错误; C 项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的君主立宪属于民主政治,已经不是开明专制,D 项错误。 【答案】 B 11.严复特别赞赏《国富论》的经济思想与理论并在 19 世纪末把该书引进到中国。 他在序言中提出 “民之生计,祗宜听民自谋,上惟无扰,为裨已多”,进而支 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反对官商垄断等。这表明严复翻译的《国富论》思想 A.旨在介绍西方的经济理论 B.支持官督商办的经济模式 C.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论证了进化论的合理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严复提倡自由贸易,反对官商垄断,这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翻译《国富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 兵,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进化论的信息,D 项错误。 【答案】 C 12.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对孔子和经文的解读较为怪异,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这一说法的 主要依据是 A.维新思想不敢触及封建制度 B.维新变法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改造后的儒学难以被人接受 D.康有为对孔子的改造不彻底 【解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康有为改造后的康氏儒学对于儒 学的解读较为怪异,难以被人接受,故 C 项正确;维新派所领导的维新变法说明 他们敢于触犯封建制度,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得不到皇帝支持的信息,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康有为对孔子的改造方式存在弊端,而非改造程度问题,D 项 错误。 【答案】C 13.20 世纪初西学进一步传播,给沉闷的中国思想界带来清新的空气,有力地促 进了社会的变革。但西学宣传者也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甚至部分知识分 子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反对“醉心西化”。这一现象表明 A.反对之人在思想上较为保守 B.传统文化仍然居于主流地位 C.西学不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 D.中西文化融合存在不少阻力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西学在中国遭到相当多人的反对,这就说明中西文化 融合仍存在不少阻力,故 D 项正确;反对西学在中国传播不必然能说明反对之人 思想上较为保守,他也有可能主张引进其他学说,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传统文 化在当时的地位如何,也没有说西学对中国社会进步有怎样的推动作用,B、C 两 项错误;。 【答案】D 14.1916 年 9 月,陈独秀从第二卷第一号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初期 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 猛烈进攻。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有轻视自然科学倾向 C.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在很多领域都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进 攻,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 封建意识形态的攻击较为广泛,不等同于他们的群众基础也较为广泛,A 项错误; 材料没有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B 项错误;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泛, D 项错误。 【答案】 C 15.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 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由此可知,二者都主张 A.倡导共和 B.改良文学 C.打倒孔教 D.开启民智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推动了民智 的开启,前期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等口号也有利于开启民智,故 D 项正 确;梁启超、谭嗣同主张君主立宪,A 项错误;维新派思想中没有改良文学的主张, B 项错误;维新变法时,资产阶级在借助孔子的影响推行其维新主张,所以维新派 不会主张打倒孔教,C 项错误。 【答案】D 16.胡适指出,近 30 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人们 不论懂与不懂,守旧还是维新,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反对,这名词就是 科学,它与民主几可比肩。这说明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到的“民主与科学” A.在当时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B.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C.逐渐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 D.成为一种较为前卫的理念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在当时中国,都不敢对民主与科学公然表示轻视和反 对,这说明民主与科学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故 A 项正确;人们不敢公然对它们 表示轻视或反对,但在心中也未必就认可,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交代民主与科学 是否已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排除 C 项;人们不敢对民主与科学表示轻视,不代 表他们就已成为一种前卫的理念,D 项错误。 【答案】A 17.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高语罕曾写道,人民为国家的根本,而青年则是人民 的中坚力量,欲强国先强民,想要人民强大,“强吾青年其可也”。材料表明 新文化运动 A.对中国国情有着准确认知 B.对唤醒青年思想尤为关注 C.对当时青年现状颇为不满 D.渴望以教育唤醒广大青年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把强国的根本最终落在青年身上,故 B 项正确;仅有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新文化运动者对国情已有准确认知,A 项错误;材 料强调了青年的重要性,但信息中没有说对青年现状的不满,C 项错误;材料信息 确实有唤醒青年之意,但没有说以何种方式唤醒青年,D 项错误。 【答案】B 18.《新青年》开辟了“世界说苑”和“国外大事记”两个固定栏目,用国外的史 实来讲述各国的事情和思潮。这两个栏目的开辟 A.更有利于当时人们视野的开阔 B.促使新文化运动更具西方色彩 C.进一步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D.改变了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视野问题。《新青年》开辟的这两个栏目都涉 及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形势,所以他们的开辟更有利于当时人们视野的开阔,故 A 项符合题意;仅仅通过开辟这两个栏目,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就已更具西方色彩, 排除 B 项;新栏目的开辟也不一定就要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排除 C 项;开辟两个 固定栏目是为了让人们更好了解世界大势,推动新文化运动,不会改变新文化运动 的初衷,排除 D 项。 【答案】A 1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抛弃了“中学”过去以“六艺”为核心、 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 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C.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D.传统儒学逐渐失去积极意义 【解析】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 近代中国学术发展明显受到西方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近代中学发展 的状况,A 项错误;西方学术的分类不代表它就是成熟的,B 项错误;尽管是“我 们抛弃”了传统儒学的一些东西,但不能由此推知传统儒学逐渐失去积极意义,D 项错误。 【答案】C 20.有学者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平等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专政 和暴力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所以当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为 中国广大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B.社会主义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知识分子冀以温和方式改造社会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知识分子对专政和暴力的反感及对实行暴力的 十月革命的不认可,这说明在五四运动之前知识分子提倡以温和方式改造社会,故 D 项正确;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只不过在他们看来是负面的,A 项 错误;材料未提到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否全面,也未提及社会主义在中国 的潮流是否不可抗拒,B、C 两项错误。 【答案】D 21.从 1918 年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开始算起,到 1921 年中国共产 党成立,前后不到 4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中国开始了全面实践。材料表明 马克思主义 A.在中国获得广泛支持 B.较能适宜中国国情 C.在中国传播较为迅速 D.渐成中国主流思想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短短的 4 年里,马克思主义由零星传播到全面实 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较为迅速,故 C 项正确;传播迅速的未必就 是获得广泛支持的,也不能表明适宜某国国情,A、B 两项错误;尽管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传播较为迅速,但在当时是否是主流思想,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D 项错 误。 【答案】C 22.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口 号,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进行启蒙宣传。这反映出 A.知识分子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强大 B.工人阶级成为革命宣传的主阵地 C.知识分子在逐步与传统思想决裂 D.中国民主革命已经实现成功转型 【解析】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深入到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这 反映出知识分子已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强大,故 A 项正确;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中 进行宣传,并不表明知识分子没有到其他地方进行宣传,B 项错误;宣传新思想不 必然表明与旧思想决裂,排除 C 项;在当时新思想尚处在宣传阶段,不能说明中 国民主革命已经实现成功转型,排除 D 项。 【答案】 A 23.在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北京小组创办了《劳动音》,用通俗文字向工人宣传马 克思主义;广州小组创办《群报》,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工作。材料表明 A.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 B.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C.马克思主义在逐步实现中国化 D.早期党组织开始关注中国国情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早期党组织创办了一系列报刊杂志在工人中进行宣 传,因而材料表明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故 A 项正确;当时社会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但宣传这种思潮不意味着这种思潮已经成为主流,B 项错误; 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未实现中国化,C 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早期党组织已 “开始”关注国情,D 项错误。 【答案】A 24.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所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 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材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A.已把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强调暴力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C.倡导十月革命的城市暴动道路 D.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必要完善 【解析】由材料“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这一信息可知,当时的共产 党人主张以暴力推翻中国现存的社会制度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共产党人把资本家 当成是革命对象,这说明当时共产党人未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实际现状,A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中心城市暴动道路的信息,C 项错误;共产党人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不等于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D 项错误。 【答案】 B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花了十七卷的篇幅,介绍了制造火炮、火枪、地雷、 火药、望远镜凭以及天文、历法诸方面的知识,并建议“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 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药局一”,请法、美工匠指导,“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 “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了。而且,船造多了可以逐渐制成商船,转为民用。 ——摘编自《魏源思想发展的三次飞跃》 材料二 19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并没有使中国出现文化选择的问题。 林则徐、魏源等 人则是地主阶级改良派进行文化选择的最初探索者,特别是魏源,以“开眼看 世界”的立场,明确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选择理念。他的文化选择表 现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 ——整理自《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看魏源的文化选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 因。(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影 响。(9 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这一类型设问的答案组 织应采用主客观思路,即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原因类设问的思 路会感到迷茫,就是何种情况采用何种思路,其实何种情况采用何种思路,是一个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做题做到一定程度,这些问题将不会再对学生造成很大 困惑。如果不做够一定量的题,仅从老师在理论上讲述思路,那只能是纸上谈兵。 应对其他类型的设问而出现思路迷茫的时候,大致也是如此。就本题而言中国因素 有:晚清“经世致用”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国内因素)鸦 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外部因素) 第二小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影响。它属于对第一小题的延 续性设问。这一类型的设问也应采取主客观思路,即对思想本身的影响和对思想以 外的影响。经过分析可知其对中国思想上的影响有:推动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潮,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对思想界以外的影响,我们可以进行排查,如果 有,可以写上,如果没有可以不写,采用这一思路至少不会遗漏答案要点。就本题 而言,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不大,因而可以不写。 【答案】 (1)原因: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晚 清“经世致用”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列强侵略,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9 分,答 出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 世界形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 (9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论反 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 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所以,陈独秀倡导民 主和科学不仅做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而且作为现代价值重建的目标。 ——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不仅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而且是其开始的导火线。其实,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就没有 1915 年的新文化 运动的兴起。 ——整理自倪邦文《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 (1)根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价值重建”的表现。(6 分) (2)指出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10 分) 【解析】 第一小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价值重建”的表现。表现、措施类设问答案的 组织应具有概括性,比较忌讳照抄材料原文。由材料“近代科学理……传统的仁礼 禁忌”这一信息可知其表现之一是以科学理性、个性解放取代传统权威的禁锢。由 材料“力图建立……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这一信息可知其表现之二是彰显自我 价值,取代宗族本位。结合整个材料可知其表现之三是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第二小题属于认识类设问。第一小问是总结观点,这个相对较为容易。由材料 信息可知其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看作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和发展。对该观点的认识可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然后说明“此观点具有合理性”, 也可以对该观点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当然也可以从其它角度解读该观点。 【答案】 (1)表现:以科学理性、个性解放取代传统权威的禁锢;彰显自我价值,取 代宗族本位;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6 分) 材料二观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和发展。(2 分)认识:辛亥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是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 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辛亥革命时期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 思想作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所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 革命的延续和发展。(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一般说来,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居主流地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文 学作品中,其表现题材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与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倡导伟大人生价值 的实现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种兼具人道主义倾向和弘扬人生价值的观念受到大批 中国作家的青睐和接受。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家受到国内混乱局面的影响而 片面地接受苏联文学,表现出中国文学革命更明显的工具性、阶级性,却忽视了存 在于苏联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赞美和心灵的忏悔。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走俄国 人的路”的选择,那个时代的俄国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民主意 识以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中国新文学的倡导者体会到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所 应当具有的因素。在启蒙与教亡意识的双重变奏中迎来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 将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译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苏联文学的语境中 创作了其毕生最重要的作品 ——材料一二均编自李璇、周泽南《20 世纪上半叶的苏联文学与中国革命文 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文学家接受苏(俄)文学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以来的俄国文学对“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9 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近代中国文学家接受苏(俄)文学的原因。这一问的思路应该比较 明显,中国文学家之所以接受苏(俄)文学,一方面是民族危机使中国文学家在历史 使命感的驱使下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因素),另一方面就是:俄国文学关注社会现 实,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鼓舞。(苏俄因素)思路到 此,答案也就跟着出来了。 第二小题属于影响类设问。这一问答案的组织应采用积极+消极思路,也可以 理解为一分为二思路。首先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发展,助推了中国进 步文学家反专制、求民主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由材料“受到国内混乱局面…… 赞美和心灵的忏悔”这一信息可知,使中国文学革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造成了文 学审美本质的失落。 【答案】 (1)原因:民族危机使中国文学家在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寻找新的出路;俄 国文学关注社会现实,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鼓舞。(9 分) (2)影响: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助推了中国进步文学家 反专制、求民主意识的形成;使中国文学革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造 成了文学审美本质的失落。(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