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 第 19 课
[练案 19]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2020·聊城高二检测)在某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也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上述言论( C )
A.主张大力发展空间技术
B.表明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C.针对美、苏核垄断与核威胁
D.旨在强调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解析]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
天技术,与材料中强调的原子弹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需要研制原子弹,
发展核技术,不能表明中国原子弹已经试爆成功,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原子弹就是这么
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可知中国研究原子弹,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
垄断和核威胁,故 C 项正确;信息化是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与材料中强调原子弹不
符,故 D 项错误。
2.“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
条件是不利的。”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 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 ④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非不利条件,排除③。新中国成
立时,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
家;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当时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故选 A 项。
3.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被命名为( A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
C.“嫦娥” D.“银河”
[解析]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故选 A 项。
4.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
天领域每投入 1 元钱,将会产生 7 元至 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 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
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
位无关,故 B 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说明航天技术推动生产
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
断无关,故 D 项错误。
5.(2020·洛阳高二检测)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
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
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
A.袁隆平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判断 A
项正确;材料中“培育水稻”是摆脱了饥饿而非贫困,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超级稻”只是
科技的一个方面,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世界领先,故 D 项错误。
6.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
人们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这一观点主要是针
对我国( B )
A.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B.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试爆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胰岛素”这一信息,由此可判断这是对 1965 年中国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评价。故选 B 项。
7.下列有关我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D )
①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
号”计算机 ③199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故选 D 项。
8.(2020·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新华社北京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
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
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这是祝贺我国( C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国防科技成就。依据题干“中央‘文革’小组”可知,此时
处于“文革”时期,由“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可知,是核技术研究,结合所学可知,该
“喜报”是祝贺我国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 C 项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是在 1964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属于航天技术,故 B 项错误;中国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1965 年,属于医学
技术,故 D 项错误。
9.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
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B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
的相关工作,故选 B 项。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
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
大意义有( B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 ③使中国成为世
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
得确实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精尖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
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②③。故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 30 多个,科技人员不足 5 万人,除地
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1949 年,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研究机构。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
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报国热情。到 1957 年,归国的海外学子已
经有 3 000 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
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
233 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 2/3 是这批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
隆平’。”
——2004 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原因。(12 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30 多个”“不足 5 万人”“几
乎空白”不难得出背景;归纳原因时要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
[答案] 背景:新中国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各学科研究均很落后。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努
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8 分)
[解析] 本问需要分析评委会的评语,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答案] 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国家具有重视科技的良
好氛围。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得出哪些启示?(10 分)
[解析] 本问所谈启示要与材料和问题相符。
[答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努力;要
重视高尖端技术并应用于生产领域。
12.(2020·北京朝阳区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
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
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
发展重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先后研制成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
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4 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
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 200 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纲要”。因该计划于 1986 年 3 月提出,所以称“863 计划”。“863 计划”在许多研究
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
大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分
析其影响。(18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成就”,依据教材内容归纳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武器、空间技术、
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成就。第二小问“影响”,从增强国防实力、增加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 成就: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 年 6 月,第一颗氢弹试
爆成功;1964 年 6 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 10 月,导弹核武器试
验成功。1970 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 年
11 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两
弹一星”回答合理即可)
影响:“两弹一星”等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实施“863 计划”的历史背景,说明其
影响。(1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追赶西方国家等方面
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
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可得出。
[答案] 背景: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世界高技术领域竞争激烈;跟踪研究世界高新
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影响:“863 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