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总结
知识要点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详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
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
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
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
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
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2.特点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
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
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前 551~前 479 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
“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
孔子开创
的儒家学派,
经过不断发展
完善形成儒家
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在
世界文化史上
具有重要影
响。孔子被后
世称为“大成
至圣先师”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主张“克己复礼”,“正名”
调整“礼”和
“仁”的方法
中庸之道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
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2.孟子(前 372~前 289 年)
思想主张 影响
主张实行“仁
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
民以土地,不违农时,宽刑减税
孟子继承并发展
了孔子的学说,是儒
家学派重要的奠基
人,后人称之为“亚
圣”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性本善”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人生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
取义
3.荀子(约前 313~前 238 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礼法兼施)
(1)荀子改造、综合了
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
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
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
更加完整
(3)战国后期,儒学成
为百家中的大宗
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
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
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礼”的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 571~前 471 年)
核心思想:“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
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
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约前 369~前 286 年)
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
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
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④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⑤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
须顺应自然。
⑥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影响
(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
(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墨家思想
1.创始人:墨子(约前 468~前 376 年)
2.主张
“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非攻”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 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
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
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易错警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
百姓的利益。
五、法家思想
1.内容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政见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经济观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
2.人物
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制
理论。
3.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
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
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
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C 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
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
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技巧总结】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
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
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
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
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知识要点二: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知识详解】
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3)道家“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
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3.评价
(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易错警示】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
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
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
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
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②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
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
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
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
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危机
(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
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
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
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内容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
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
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
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
学派。
(二)陆王心学
1.人物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①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②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
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心即理”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
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
中固有的
“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
的, 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2.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
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
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王学弟子
任性废学的弊病。
【典例分析】(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
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限田的方式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
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 C 项正确。
【技巧总结】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
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
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
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
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
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变式】(2019·华东师大附中模拟)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
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
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
以更好的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 A 项正确。
知识要点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详解】
一、历史背景
经济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
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
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
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
文化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
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
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
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
(2)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
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
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主张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
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2.历史评价
(1)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
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
的先驱。
三、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
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
为客”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
百姓快乐与否。
②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影响
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
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易错警示】黄宗羲思想的实质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
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
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2.顾炎武
(1)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提
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
事;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以致民不聊生、天下
大乱。
②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③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影响
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3.王夫之
(1)思想主张
政治上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认为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因此,
他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
经济上 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
唯物
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
是由客观对象引起 ,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
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影响
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
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评价
(1)反传统,反教条,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有利于思想解放,是近代
进步思想的先声。
(2)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
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
源泉。
(3)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
机。
(4)在本质上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
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
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D 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
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
【变式】(2019·云南大理一中模拟)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
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
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 A 项
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
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
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 C 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
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