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
阶级。”“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
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
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解析当时的“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成为这些阶级或阶层在思想
文化上的代言人。
答案 D
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
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
A.仁 B.礼
C.孝 D.忠
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
答案 A
3.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
一位。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解析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解析材料中的主张实际上反映的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观点。故选 A 项。
答案 A
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
□□
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
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材料中的“
□□
”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集权制,这为当时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故选
C 项。
答案 C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
材料二 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执柄以处势(权势),
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
材料三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
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 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
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的治国策略。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据。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位人物
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法家学派主张
以法治国。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生平主要事迹。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
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依据: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列举:孟子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的《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载:“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
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
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解析题干材料与教育范围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知当时
的文化被官府垄断,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私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情况,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各诸侯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复兴周礼 B.实现富国强兵
C.繁荣文化 D.重视知识分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优势,纷纷招纳知
识分子为其富国强兵出谋划策,出现了“厚招游学”的局面。
答案 B
3.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
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材料“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
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说明社会进步需
要付出代价,故选 D 项;A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中“老子”和“孔子”的保守思
想不能说明先秦诸子都落后,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保守性的一面,不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 C
项。
答案 D
4.《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
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解析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
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体现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
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 )
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
解析孟子主张的“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等思想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6.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解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张,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 D 项正
确。
答案 D
7.战国时期,庄子提出了“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掊(剖开)斗折(折断)衡,而民不争”的主张。上述主张的
实质是 ( )
A.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统治者应推行“仁政”
C.反对平民阶层的参政
D.否定社会的不断进步
解析“绝圣弃智”即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实行无为;“掊(剖开)斗折(折断)衡”,意即
废除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这种主张明显是与当时的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故选 D 项。
答案 D
8.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商朝非常敬畏神灵。到周朝时,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
思想,这比商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的力量。这些变化充分说
明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选 D 项;材料只是强调商朝重视以神权维护
统治,排除 A 项;儒家的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商代、周朝,排除 B 项;通过
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C 项。
答案 D
9.“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解析“世异则事异”意思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反映的是法
家的变法革新思想,B 项正确。
答案 B
10.“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战国时期)用另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
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儒家的反对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阴阳家
解析战国时期,代表“庶民”即平民的派别只有墨家。
答案 C
11.“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
也。”“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属于( )
A.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解析题干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恶果,即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政,
这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这是道家思想;第三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
家的主张,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
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
□□
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
文中“
□□
”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儒家讲究等级秩序,维护周礼,这不符合“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
以指导”的思想,故 A 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
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说明主张社会改革,符
合法家思想,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
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
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
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
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辩证地看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
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
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
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
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
在着怎样的不足?
解析第(1)问,“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
答。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不足”,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
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
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不足:
法家“严而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