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从 1952 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
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 201 所减少到 181 所。这表明,当时
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地质学院、钢铁学院、工学院都是培养专门经济建设人才的学校,设立这些学校,
主要是为了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
答案:D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
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教育,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正确答案。
答案:A
3.“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提出该方针的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
B.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后期需要对教育进行调整
D.“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解析:1956 年,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时,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
答案:B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列属于“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在教育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
中,B 项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以斗争指导中国的教学,这是“左”的错误的反映。
答案:B
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 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
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是指
(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B
6.1978 年 2 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
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
述课程调整体现了( )
A.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成果
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
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解析:教育部对教学大纲的修改淡化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有利于克服“左”的错误对教育的
影响,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 项正确。1978 年 2 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C 两项错误。“双百”方针是科学和文艺领域的方针,D 项错
误。
答案:B
7.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希望小学”这一现象的出现应不早于
( )
A.20 世纪 60 年代
B.20 世纪 70 年代
C.20 世纪 80 年代
D.21 世纪初
解析:1989 年,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希望小学”的出现应
不早于 1989 年。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
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 年)
(1)根据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1)优先发展教育。
(2)“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促使中国取得
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就,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
际竞争力。
二、能力提升
1.1954 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
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
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解析:题干中 1954 年的规定倾向于提倡学生学习俄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
背景,可知此举旨在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 A 项正确;1954 年“一五”计划早已开始,学
习外语与计划经济的人才储备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提到俄语
和英语,且更倾向于俄语,无从体现“多元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 )
A.国家重视中等教育
B.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D.教育执行“三个面向”思想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大学招
收“工农兵学员”。
答案:C
★3.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 30 周年时有人写道:30 年前的 12 月 10 日,我有幸参加
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
“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
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解析:作者拿到“准考证”参加的是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早已麻木的惯性被惊醒,意
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把握好考试机会,这表明恢复高考制度激发了其求知热情。
答案:B
4.某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 12 岁时就不让其上
学了,结果小娟把父亲告上法庭,并且最后胜诉。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题干案例中父亲不让小娟上学,而小娟 12 岁,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故小娟父亲
的做法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
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
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
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
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
强国”的具体做法。
参考答案:(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
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的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等。(举其他例子也可)